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戈壁胡杨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8 22: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Post by 戈壁胡杨;688004
引用:
作者: 霹雳游侠
戈壁太天真,听信这几年国内报纸上的胡说八道了。。唉,戈壁是真的没跟洋人打过交道啊!与洋人相比,中国人还是很朴实的,喜欢把各种坏事放在嘴边,反反复复的去说,而洋人,则是啥坏事都在肚子里琢磨,却不说出来。戈壁啊,你记住我上面说的这句话,问问每一个长时间生活在洋人中间的华人,看对不对。
霹雳人在国内,但有几个加拿大洋人哥们儿,我们讨论过如何逃税,如何走私,如何在加拿大贩卖假货,以及各种性交姿势的好坏,哪里的女人最有味道。。。。。。嘿嘿黑。

刚才白写一段。对于走私、逃税、卖假货、娼妓,其深度、广度,看来天子脚下的游虾没印象,但是总应该知道赖昌星吧。在有些地方,可以说是全民皆........最近京城的纸箱包子味道-------好极了吧?

北京纸箱馅肉包子报道被查实为虚假新闻
千龙网7月18日讯 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市工商、食品安全部门对此报道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执法人员,每天对北京早点市场进行彻底检查,均没有发现早点市场存在“纸箱馅包子”。市公安部门介入后组成专案组全力核查,于7月16日初步查明事实真相。
  经查,今年6月中旬,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组临时人员訾某,化名“胡月”,先后两次找到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以为工地民工购买早点为名,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外地来京人员卫某等4人为其制作包子。訾某自带了从市场上购买的肉馅、面粉和纸箱,并授意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訾某用其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随后将其编辑,用欺诈手段获得播出。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訾某进行刑事拘留,将依法严肃处理。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对该报道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致使该虚假报道得以播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电视台为此向社会深刻道歉。北京电视台负责人表示,要高度重视这一恶劣事件,深刻吸取教训,严肃查处相关负责人员,进一步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坚决杜绝虚假不实新闻报道,努力提高全体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切实履行好党的新闻媒体职责。
  

纸包子。。。戈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23: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Post by 霹雳油侠;690371
纸包子。。。戈壁。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虚假报道.....深刻道歉。北京电视台负责人表示,要高度重视这一恶劣事件................包子不假了,
大小男女霹雳油侠吃着香了,可是新闻假了,你霹雳油侠再厉害,躲得了假包子躲不过假新闻,躲得过今天躲不过明天,躲得过明枪躲不过暗箭,躲得过白天躲不过黑夜,躲不过..........,只有一个地方最安全,那就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1: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自己看的:[转贴]吴思:中国历史演进中的官家主义和潜规则
时间:2007年7月14日周六(10点—12点)
  地点: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报告厅 
  主题:中国历史演进中的官家主义和潜规则
  主讲嘉宾:吴思
  主题简介:
  
   民国史热,清史热,明史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然而历史隔着重重迷雾,要想看得真切并引以为鉴,实属不易。方法论的更新,为我们在已有的材料中发现被忽视的真相,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观念。以历史的规律破解现实的困境,吴思先生的思考具有启蒙的意义!
  
  嘉宾简介
   吴思,1957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农民日报》,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机动记者组记者。1993年,出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桥》杂志社副社长兼中文版主编。1996年底至今,在《炎黄春秋》杂志,任执行主编,副社长。 
   吴思主要著述有:《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南方都市报
  网络独家论坛支持:天涯社区
 
  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时 间:2007年7月14日上午
  地 点: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报告厅
  主 题:中国历史演讲中的官家主义和潜规则
  主讲人:吴思
  主持人:龙科
  
   主持人: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在周末前来参加我们的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我是南方都市报评论部评论员龙科,非常荣幸担当今天这场演讲的主持人。
  
今天的演讲大家一定非常期待,今天的主讲人是读书的朋友都非常熟知的很有思想的吴思先生,大家欢迎他。吴思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气候在《农民日报》工作多年,目前是担任非常重量级的理论前沿的杂志《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副社长。吴思先生所在的杂志看法了谢涛先生关于《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前途》的文章,掀起了一场思想交锋,同时也开始了又一场中国往何处去的大讨论。在此之前,大家对吴思先生熟知道的就是他两本书,01年出版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和03年出版的《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这两本书中,吴思先生通过对官、民、贼等中国历史上的身份集团的生存分析,提出了潜规则、血酬这样的概念,读过吴先生书的人都会觉得好像挠到了中国人的痒处、中国专制痒处。吴先生看中国看的透、说的准,但是没有告诉我们,今天大家如何走出潜规则、走出血酬的规则。我在网上还看到有人推荐推荐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说这是兼具实用性和大众性的书。我相信吴先生一定有他自己的看法,在后面自由提问的阶段,希望大家踊跃的向吴先生发难,不要放过他非常精彩的见解。
   下面把时间交给吴先生,大家欢迎他。
  
  


土匪也讲规则

   吴思:大家好!
  
感谢大家周末来听我的讲座。这个讲座主办者刁难我,说你不能讲潜规则,也不能讲血酬定律,大家都看过了,省委宣传部也刁难我,你把中国历史描绘的那么黑暗,最后应该给大家一个光明的尾巴,所以我今天要在夹缝里开讲,不能谈潜规则,也不能谈血酬定律,但是我难免要捎带一些。我今天的重点放在今天的题目,“中国历史演讲中的官家主义和潜规则”,我把自己认识的中国历史框架、历史观给大家勾勒一些,想法还不完整,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
  
我先讲一个故事,第一部分是血酬定律,暴利集团内部和暴利集团在社会上的资源分配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我从一个案例开始分析暴利集团的收入来源和他们的分配方式。1913年四川县广汉县,这是成都,这是广汉,这是陕西,在川陕大道上的交通都要经过广汉,但是里面有五帮土匪,他们在路上栏路抢劫,强度之高,几乎没有人能够平安的走过这条道路,即使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小股的武装部队都不要想平安的通过,他们可能会被土匪包围缴械,最后的结果是大路断了人烟,没有人走了,土匪也没有饭吃了。这五帮土匪在一起开了一个会,说我们不能这样抢,抢来抢去大家都没有饭吃,怎么办?最后达到一个协议,五帮土匪,比如说那一段路有一百里,每一帮土匪负责20里,这20里之内你在入口处立一个收费站,收了一次费之后,这20里之内的安全由你负责,而且保证不重复收费,到了第二个收费站再收。收费多少呢?空手通过收5毛钱,包袱客,就是小商小贩,带货物的,收一块钱。当时的一个县大洋大概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5块钱人民币,空手的大概收17、18块钱,跟现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标准差不多。
  
很快这些政策就见了成效,渐渐的川陕大道有了人烟,也有了人的来往,土匪也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土匪们就把这个政策推广到广汉县。广汉县境内由于连年军阀混战还有土匪,没有什么人烟了,我们可以想像在广汉县当农民种地,结果会怎样?你种的庄稼可能会被人抢走,连人都可能被人抢走,这样一来没有人种地了。土匪想这样不行,也开了一个会立了一个政策,像现在招商引资一样,请农民们回来种地,我们保证这一亩地只收你一斗谷,当时的产量,在成都平原上大概每亩可以有两担。一斗谷意味着只收5%的税。前几年党中央反复强调,收农民的税费不能超过5%,但是实际我在下面调查,经常收到20%,很难做到,但是土匪做到了,就收5%,而且不重复。
  
收了之后,那个土匪负责保护这一带的治安,如果有外来的土匪,他们负责把他们打走。如果土匪内部有人敲诈勒索,有人重复收费,土匪们承诺你来告状,我们严肃处理。果然,有的土匪重复收费,到下面敲诈勒索,然后这个村子里就推选他们的村长找土匪头子你们那儿敲诈勒索多收钱了,然后这个土匪头子果然就查到了这个小罗罗,把他毙了,就跟前两天毙那个郑筱萸一样,绝不客气、绝不手软。很快四川广汉县建立了一个安稳秩序,土匪们也有了一个稳定的收入。


  
血酬定律:可以想象,什么时候土匪变成农民,农民变成土匪。

  
  
  
   现在我们就讨论这个故事。看从这个故事中能够发现什么东西。首先我第一个问题,土匪们吃的是什么?地主吃的是地租,资本家吃的是利润,劳动者、工人吃的是工资,那这帮土匪吃的是什么?我那本书中给它一个名字,叫“血酬”,吃的是卖命、流血换来的报酬。土匪自己怎么说的呢?土匪说山东土匪当时说我们吃了这个钱叫红钱,红色的红。江湖黑话有一本辞典,“春典”,说这个人钱多就是血旺,要赚这个人的钱就要给这个人放血,现在这个词我们还在用。每天给警察一点好处费叫上日血、每个月一点好处叫上月血,他们不约而同用红钱、用血来描述他们的收入。我用民间的智慧,杜撰了一个词“血酬”。
  
他们吃的是血酬,血酬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呢?它不像土地地租,租的面积越大、地点越好付出越多,但是土匪不见得你卖命越狠就得到越多,比如说抢银行被抓住就可能被枪毙或者当场击毙,银行里如果有一百万,你抢的话血酬就价值一百万,如果银行里只有五块钱,你抢了五块钱,不因为你卖命就价值越高,血酬的价值是由抢劫的对象决定的。如果是绑票,那么血酬就由这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决定的,即使你有钱也不够,还得愿意赎,比如说我现在得了癌症,一个星期就得死了,虽然你现在绑了我,我是亿万富翁,我也不愿意赎回。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我们要顺着这个逻辑推理可以推理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说民间时期绑票赎金一般是多少呢?一般来说在河南,中原一带,一个老百姓被绑票了,当时的赎金是200现大洋,折算就是七千块钱。后来河南一带土匪遍地,见人就抢、见人就绑,赎金的价格急剧下降,最后是一百个鸡蛋就可以赎一条生命。一百个鸡蛋相当于四五十块钱的人民币吧,如果这个价,再低再高,费了半天劲,找到一个人,绑票了,最后发现他的赎金才十个鸡蛋,那绑票的生意没有办法做了,因为你养活不了自己,绑票血酬的价值越来越低,低到一定的程度,土匪这个行业就会消失,还不如自己找一块地种种,或者是打打遍地跑的兔子,就能活命,这就是大乱走向大治的一个转折点,血酬定律决定了你的抢劫收入还不如去种地,于是这个社会就会大量土匪转化为农民。
  
同样这个道理推出来,如果一些农民,他日子过不下去了,每天地里带来的收入被政府大量的征走,最后剩下的还不够活的,他可能就会算我是不是该改行了,比如说我去抢劫,死亡率有多少,农民不那么算,但是他们心里会有这样的帐。比如说像民国期间,东三省的马贼当土匪的死亡率是38%,一百个人里死38个。如果你不当土匪,比如说大饥荒,饥民的死亡率是50%,那你说是忍饥捱饿还是当土匪?所以你可以想象,什么时候大量的土匪变成农民、什么时候大量的农民变成土匪。
  
如果政府觉得为了追求收益的最大化,一个政府他觉得比如说明天我就被另外一拨军阀打走了,我能在这里收刮多少就多少。四川的军阀从三十年代收税费,预征十年、预征二十年,一直预征到现在还没有交完,预征到2017年。他们为了追求血酬收益的最大化,我先预收,军阀实际上变成了土匪,土匪才5%,他们征到了2017年。反过来,土匪为了追求血酬收益最大化,我要一次把这个鸡都杀了,杀鸡取蛋,第二年我就没有吃了,路上断了行人我没有吃的了,宁可降低收费,压下来,于是每年只有5%。血酬定律的推论,你可以推论出来什么时候老百姓变成土匪、什么时候土匪变成老百姓、什么时候政府变成土匪、什么时候土匪变化政府。


     
黑帮内部分配也不均匀

  
  
刚才的故事,土匪吃的是什么?结论是血酬,而且又讲了什么是血酬定律。下一个问题是,具体分析川陕大道广汉县的土匪,他们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级的水平,原来是栏路抢劫,拿出枪来你要钱要命,要命就留下买路钱,刀刀见血每次都是玩命的勾当。后来土匪建起了收费站,建起了一种制度,你交这么多钱可以平安通过,每年交5%的税可以安心种地,这时他们吃的还是血酬吗?我们看他们的行为越来越像政府了,他们吃的钱也不那么直截了当刀刀见血那样了,这时候我杜撰了一个新词“法酬”。
  
法酬这个词,我觉得是可以解释中国历史很多现象的一个关键词汇,它仍然是血酬,但是转化为一种高级的形式。这个概念在很多理论体系里都没有,比如说历史唯物论有法酬这个词吗?没有。现在西方的经济学,财政理论,有没有法酬这个词呢?我问过专门搞这方面研究的专家,我说你们财政上怎么解释法酬,他想了半天,说没有。但是实际上这个东西是有的,我们从纳税人那儿,从老百姓那儿,比如说征来了一百万,我们在理论上除了自己的运作费用、工资之外,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百万扣除必要的花费和成本,应该都花在老百姓的身上,公共税收等于公共开支,这两个应该相等,中间扣的是必须的运作成本。但是如果公共税收来了一百万,我花在他们头上十万,中间我扣下九十万,这九十万叫什么?怎么分析这九十万?
  
我说我给你提供服务,实际我什么都不管,你到我这儿来告状,说这儿出事我不管,你们自己搞联防去吧,我钱收了我不管这些事,这些钱我盖我们家房子、包二奶、包三奶去了,这些钱叫什么?我试着给了一个说法,叫法酬,是血酬的高级形式,它实质仍然是要钱要命,留下买路钱,仍然是卖命钱和买命钱。这是我对法酬这个概念的解释。
  
刚才我在这个故事之中分析了暴利集团、抢劫团伙和生产者、老百姓之间的关系。现在我来分析一下暴利集团内部的关系,从这个内部关系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法酬是什么,血酬又是怎么分配的。诸位知道梁山好汉是怎么分配的吗?我们想象一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实际上看水浒传不是这样的,水浒上讲宋江上了梁山,下面有人来报有一百多辆车从山下经过,问怎么办,抢不抢?宋江说抢,注意别伤人。过一会儿汇报说抢来了,怎么分呢?水浒上说,梁山好汉的分配方式,是这些财物分为均等的两部分,一部分入公库了,就是国库了,支付维持梁山好汉运行的费用,另外一部分,当场就分,怎么分呢?所有的头领,梁山好汉的108将,当时可能108还没有凑齐,他们分半,剩下的所有罗罗是分另外一半,是高度的不均匀的。
  
我原来以为这是中国特色,去年我看到一本《魔鬼经济学》,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得到了黑手党的一个帐本,详细记录了美国黑手党是怎么分配的。美国黑手党是一个贩毒团伙,有自己的分区,他得到的是分区销售的帐本。美国团伙老大每个月是8500美元,大概相当于60000的块钱的人民币,这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连着三个助手,合起来一个月才2100美元,人均700美元,也就是五六千块钱人民币,估计跟大家的工资差不多。还有50个罗罗,合起来分7400美元,人均148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100多块钱的人民币,可能比各位的工资都低。这就是美国黑帮的分配方式。
  
一个黑帮老大他的收入几乎顶他的副手和罗罗合起来相加的费用,贫富差距极大。他把这个收入方式扩展到整个美国的大芝加哥地区的黑帮团伙,发现这个团伙之中,像分区经理有120个,120个顶级黑帮分配所有的黑色收入的一半,剩下的下属,总共有5300个罗罗,他们分另一半,120人的收入等于5300人的收入,也是贫富差距极大,这个收入差距是1:44。
  
我们就用美国黑帮和中国梁山好汉的内部分配方式来类比一下我们最熟悉的老板、工人。在暴利集团内部也有老板、也有资本家,也有工人,就是这些罗罗。老人怎么赚钱呢?头一笔钱招兵买马,买一些武器,我们可以把这个比喻为血本,不是资本,因为它买人命、买武器。打下一个地盘之后有了血酬或者是法酬的收入,他把这个收入减去支付血本,就是支付士兵的工资、军饷、武器弹药的钱剩下就是他的总收入,这在商业上叫利润,但是在暴利集团的内部,我们应该称之为血利,有血本、血酬、血利,血酬扣除血本之后都是血利。暴利集团内部的分配方式和商业集团的分配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有人在追求利润,而且正像在商业工业中有剩余价值一样,在暴利集团内部那些大官处于高级位置的人,比如说皇帝、大军阀,他们处于最安全的位置上,他们的确是在玩命,但是玩的是下面士兵、下面低级军官的命,而不是自己的命。
  


     
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不了中国历史纷纭变化的很多现实

  
  
  
   顺着以上介绍的逻辑,我就想解释中国历史不同的社会体系,我用我刚才讲的这一部分,也就是血酬定律、暴利集团的收益分析,这个逻辑,回顾中国历史,看看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把中国历史分作两个形态,一个是封建主义形态,一个是官家主义形态。
  
我想请大家注意,按照我们最熟悉的方式,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方式分析中国历史,它最强调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可我刚才强调的是破坏力、强调的是暴力,如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解释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2000年生产力发展虽然有很多进步,但是那个进步很有限,解释不了中国历史纷纭变化的很多现实。1985年我去山西雁北地区采访,进了博物馆,看到他们博物馆存的一些辽代,还有更早时期的犁铧。我在农村插队时当过保管员,非常熟悉犁铧,博物馆里的犁铧拿出来擦擦锈马上就可以使用了,也就是说一千多年生产力的变化,在农业上几乎是看不到。
  
刚才说的第一个问题是血酬定律、暴利集团的收益分析。第二个问题封建主义,暴利集团如何打天下。前一段我看了一个电视,电视上讲黑猩猩之间的战争,一个黑猩猩团伙在这个地盘里,另外一个黑猩猩团伙在另外一个地盘里。这帮黑猩猩他们的食物不多了,就开始想抢另外一帮黑猩猩的,开始组织进攻,黑猩猩这里一对,那里一对,悄悄向对方的地盘行进,突然大喊起来,冲入另外一帮黑猩猩的地盘,那帮黑猩猩正在过好日子呢,在树上抓虱子。结果他们多数逃掉了,结果一两个年轻的黑猩猩被抓住打死了,被撕掉了,被吃掉了。
  
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就想到自己祖先的生活环境,我们祖先生活的环境是充满暴力的环境,在生产行为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抢劫、争地盘,地盘上的树和地不是你自己的,但是你直接抢来就可以活,甚至可以吃对方的肢体,暴力行为不需要建立在生产行为的基础上,在我们的祖先、祖先的祖先,就已经是有这样的生存方式。在高浓度的暴力环境中,人们怎么适应、怎么生活、怎么能够不被对方杀掉,反过来你能够战胜对方?适应这种高浓度的暴力环境的社会组织形式,就是亲属集团,家族、宗族,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谚语,“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打仗时谁也不敢先逃,你想如果你逃回家,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封建制度是一个根据暴力的方式分配资源的方式

  
  
  《三国演义》里结拜兄弟,有了结拜的关系,就会有了更强的战斗力,这种结拜的虚拟血缘关系在中国历史一直存在,尤其是在暴利集团里。像是朱元璋、蒋介石,他们都用这种虚拟的血缘关系,建立起远远超过平常的社会联系方式一种固定的社会联系。凭着这样的关系,有了坚强的团结,谁也不敢临阵脱逃。在暴力高浓度的环境里,亲属和模拟亲属组织是适应这种环境的一种很好的社会组织方式,这是关于封建主义,我说的第一点,他们有明显的亲属色彩,而这个亲属色彩与暴力浓度是成正比的。
  
第二点,不管是虚拟的血缘组织,还是真的血缘组织,内部都要建立一种机制,激励人们勇敢的冲锋陷阵,激励人们卖命。即使是在一般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组织之中,也要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我们知道在中国有一种叫军功封侯制度。商鞅在秦国订立的制度,他把秦国分成二十级,每个人都可以一级一级往上升,条件是什么呢?你要有战功,斩敌方一首就可以升一级为公士,给你一顷田,相当于现在100亩,5亩宅基地,还有一个奴隶。你想想,你到外面栏路抢劫,抢了一个阔商人,可以得到这么多吗?如果你在战场上斩敌首一个,就可以得到这么多。接下来如此类推,一直到五个,就是五顷亩、25亩宅基地,再往上你要那么多宅基地干什么,就开始给你食税,砍了九个脑袋,可以吃三百家的税,这三百家每年的租金全给你,作为你的俸禄,一直到第20级。这就是商鞅先生订立的暴力、激励方式,一种军工封侯制度。
  
这样的制度下,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的人描绘秦国进入战争的状态,突然听说要打仗了,秦国的大街上,咸阳的大街上,那些小伙子蹦着、跳着,像过节一样,嚷嚷着要打仗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有机会赚钱了,只要砍下一个敌人的脑袋,就可以从贫民变成小地主,再砍一个就变成中地主,再砍一个就是大地主了。所有的壮汉、所有的小伙子都像期待一个节日一样期待着战争,秦国的战场上那些士兵上了阵,本来还有盔甲,结果他们衣服一脱光着膀子,蹦着、跳着就这样杀过去了,在秦国这样排山倒海的攻击前对方不堪一击,所以他们有非常强的战斗力。在战场上,秦国的士兵光着膀子,腰带着挂着脑袋,胳膊下还夹着一个,结果还在疯着追。这样的暴力激励机制,使秦国具有了统一中国、灭六国的强有力的制度基础。
  
这是在暴力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人们如何建立一种激励制度,使人们在暴力竞争中获胜,军功封侯制度发展起来就是封建主义,如果你有了战功给你东西,功劳越大给你越多,论功行赏,最后建立的制度就是论功行赏,按照暴力的贡献,按照暴力的资源进行分配的制度。
  
欧洲的封建制度也是这么建立的,我们经常说欧洲是奴隶制度不行了向封建制度转化的,其实欧洲的封建制度,是罗马解体了四面都是敌人,东面是匈牙利人,也是疯狂的追杀欧洲人,他们发愁的事是什么呢?抢劫来的东西运不回去,而且抢来的人经常逃跑,他们发愁的是这些事。南面是阿拉伯人,北面是维金人,四面都是强敌,内部都是你杀我杀,暴力程度如此高,老百姓如何生活,他们就要找大户,互相结成一个团伙,大户也需要有人给他卖命,这就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由来。比如说看到一个人很能打仗,你给我当骑士吧,举办一个仪式,臣服,表示我接纳、我包容,我给你一块地,叫采邑,我给你这一块地就是你给我提供暴力服务的报酬。西方的封建制度,欧洲的封建制度,跟中国的封建制度一样,都是一种对暴力的激励方式,都是一个根据暴力的方式分配资源的方式。


     
管家主义的问题:暴力均衡破坏就会天下大乱

  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中国和欧洲的封建主义是怎么来的。但是封建主义又有很多问题和弊病。第一个弊病就是一旦建立了这个封建制度,一代一代往下传,经常面临的问题是一代不如一代,老子打仗很英勇,儿子差一点,孙子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反过来,封侯的那些人,有了大权的这些人,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把财富分给谁呢?当时墨子责备说,当时的王公大人不知道要崇尚贤人,要使用能人,不知道要这么搞政治。他们怎么统治呢?墨子说你是我的亲戚我就用你,你没有功劳我也让你富贵起来,你要长的漂亮我就用你,这主要是他在责备秦国的太后。像这样的一批人,一个一个起来,你想想这个国家、这个制度,效率就会非常低,因为领导者、管理者都是一些无能的人,不是竞争筛选出来有才干的人,这是第一个问题,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糟糕。
  
封建主义的第二个问题,每一个封君、每一个贵族都有自己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一批骑士,都有自己的地盘,在自己的地盘上都有收税、行政的一个社会组织。一旦我发现你的地盘的势力不如我,我就可能打你,我就可能吞并你,于是就形成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暴力的军事一旦破坏,强者就可能吞并弱者,而且造成遍地的战争。我们看中国历史,最早周天子实力不行了,于是有了春秋五霸,再往下战国七雄,汉朝按照军功封侯制度开始封王,不是异姓的也可以,最后这些王要反,比如说刘邦把韩信杀了等。之后的朝代也是如此,只要觉得你不如我了,我就反你。朱元璋一死,朱棣也反了,带着自己的军队把周围吞并了一些,杀向南京,把他的侄子,皇帝给杀了,自己夺取了皇位。只要暴力集团格局稍有变动,就会出现战争。
  
一直到民国,袁世凯势力一弱,马上就是军阀混战,封建主义有一个大问题,战争不断,各个军阀之间不断的打。从这个意义上,我刚才说的暴力均衡一旦破坏就会出事的基础上,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岳飞会死。如果各位当皇帝,现在你发现自己的部下出现一个特别强大的将领,就是岳飞,岳家军纪律严明、声誉极高,都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你会怎么想?以前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个军阀实力强时百分之七八十都会反,即使不反,比如说赵匡胤,他的部下非得逼他他反,把黄袍往他身上一披,你当皇帝我们就都升了一级,你当了皇帝我们就是皇帝的下级,到这个程度不反都不行。他自己不想反,部下想反,这个时候根据历史经验,皇帝就会想我怎么对付岳飞,你可以指望他人心善良,岳飞是一个好人,但是是把整个王朝,整个赵家的身家性命都建立在一个将领的良心基础上,这个基础太脆弱了,这个良心太不可靠了,你愿意让这么一个王朝就建立在这么一个脆弱的基础上,这个良心一改天就可能塌了。
  
当时的皇帝想杀岳飞的念头,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干这个活太脏了,他可以让秦桧干,他自己不干。但是秦桧干完这个事之后,上面的批示,说杀岳飞但是放了岳云和下面他最能打仗的将领,但是最后皇帝还不放心,把这两个都杀了,皇帝要斩尽杀绝。如果一个皇帝非常强大,他敢不杀,我知道你怎么着不了,但是如果他很弱势,他就不敢放虎归山。

  
赵匡胤行,带着士兵反了,最后觉得不踏实,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一帮铁哥们儿,他们再反怎么办,就有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喝了一通酒,他说最近睡不着觉啊,部下问怎么了,他说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怎么办,那几个人赶紧跪下皇帝给我们指一条路吧,赵匡胤说你们回去过你们的好日子,多养一点美女什么的,我也过的放心。
  
到了袁世凯,练出了一支军队,很有私家军的色彩。他每天都练兵,每个月发饷的时候,袁世凯坐在操场上,这边堆着现钱,旁边念名字,念过来一个,袁世凯把四块现大洋,一个月的军饷放在士兵的手里,让每个士兵都知道是谁给的饭吃。这时慈禧、光绪死了,新上来一个人怎么看袁世凯,最精锐的部队在他的手里,就动心要杀袁世凯,周围的人劝说杀不得,那好吧回家养老,袁世凯就回家钓鱼了。但是一旦有事,辛亥革命,武昌打起来了,要调这些军队去打,这些将领都一天到晚请示袁世凯怎么办,结果还是请了袁世凯出来,袁世凯就是两边都打,你们要么退位,不然他们就会打过来,你们退位还可能每年有固定的收入。最后就是皇帝退位了,他给当了大总统。你想想如果岳飞像袁世凯这样,岳飞比袁世凯厉害,他的军队不是练出来的,而是真打出来的。


    
  
解决封建制度问题之后开始出现官家主义

  
  
    刚才我们说了杯酒释兵权,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解决封建主义造成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一代不如一代,第二个问题是一旦暴力均衡破坏就会天下大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祖先前赴后继,用尽心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收兵权,给你一个小卫队,如果你要行动,一旦要用虎符,两个对上才能动。还有就是收行政权,虽然你是这个地盘的老大,但是皇帝给你派一个人当你具体的这摊事的管事人,你不能管事,我派去一个人他当然听我的,我觉得他不好就换他,这样在行政上就把贵族架空了。还有就是立法权收了,你要行中央的法令,不能立地方各种各样的规矩,土政策不行。还有就是收你继承权,这一辈子你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你下一代不行,一般是五代,第一代是公、第二代是侯等等,每一代降一级,到第五级什么都不是。你的祖先功劳再大,也不能让你的子孙后代永远吃这一碗饭,每一代都减一点,最后到第五代跟平民一样,这就是第四个办法,收继承权。
  
第五个办法,收你的征税权,你自己不能派人收各种税,中央派,像发工资一样发给你。这是第五个办法。第六个办法,这个人你不许去你的地盘就封,你就在中央、就在首都过日子,免得跟内部建立盘根错节的关系,搞什么阴谋诡计我也看不见。法国为什么要建设凡尔赛宫,建那么大一个宫殿,给每一个贵族一套大房子,请他们过来住,就是要请他们离开他们的封地,离开自己的地盘,但是皇帝说的是请你们来过巴黎的上流生活。
  
第七个办法,就是压缩你的地盘,即使我这些办法都不行,我也要让你现在的地盘从现在广东省这么大,压缩到佛山市这么大,你再反,你的实力也不够,你闹不翻天。这是中国古人用过的办法。
  
为了使用这些办法、采用这些办法,真的是前赴后继,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说商鞅变法就是禁止继承,你这一个人立功了,就可以继续贵族的爵位,你没有立军功就不许继承,结果商鞅得罪了一批太子党,他一死马上太子党就起来,我们知道商鞅怎么了,被车裂了,五马分尸。这就是想在继承权上打主意的人,第一个牺牲人。
  到汉五代的时候,有一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非常绝,怎么让这些人变得弱小,让你下面的暴力均衡根本不会威胁到你,又不让他们反。汉五帝用了一个高招,这是我在世界历史上看到最聪明不流血的办法,叫推恩令,你可以把地盘传给你的儿子,但是不能传给一个儿子,五六个儿子大家均分。大家想如果你的父亲是王,下面说各兄弟可以平分,老大要想一个人独吞,你会干吗?内部肯定会掐成一团,自己互相杀起来,于是一下下面非常强大的王,马上支离破碎,两三代之后跟老百姓差不多,一个推恩令就将暴力威胁压下来,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的祖先费尽心机,很多人流血牺牲,要解决封建制度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刚才说的暴力均衡不稳定,容易破坏,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一个新制度就诞生了,这个制度叫什么,我称之为官家主义。这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官家主义。


  
什么是官家主义社会呢?什么是官家主义制度呢?就是上市公司

  
  在我们学的各种概念里没有官家主义这个词,但是都有这么一种区别,中国历史上说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随时都可以换人,谁都不是主人,都是代理人,建立的制度和当年的封建制度有非常大的差别,差别之大我们可以用公司来比较。什么是官家主义社会呢?什么是官家主义制度呢?就是上市公司,有几个大股东,还有一帮小贵族,就是股民了,一大帮的股民,实际上他们都不能影响到决策,最影响决策的是大股东,是董事长。他选拔几个CEO、总经理,CEO就是宰相,然后层层的中级管理干部、基层管理干部,就是郡县,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最能干的人当代理人、当经理,这就是上市公司这种大公司聘用经理人,股东退居二线的制度,这就是官家主义。什么是封建主义呢?一帮小老板,合伙弄一个公司,合伙人制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儿,最后听老大的,老大负责照顾下面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谁也不能干涉。这两种制度的差异极大,这就是封建主义和官家主义的区别。
  
官家主义是什么意思?官家这个词在古汉语里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皇帝,大家看水浒传,说赵官家,说的谁?就是说皇帝。从宋朝还有更早,五代的时候,官家就有了一层意思是皇帝。第二个意思,在古汉语里官家是指衙门,县衙门、吏部衙门、户部衙门等等,一说这个桌子是谁,官家的,就跟现在说公家的、单位的。第三个意思,说这人见了他尊称官家,说的是官僚个人,对官僚个人尊称的就是官家。官家在古汉语里有三个意思,皇帝、衙门、个人,每一个主体都有自己立法定规说了算的空间,皇帝说了算是王法立的一套规矩,部门衙门出来的是体现部门利益的各种立法,官僚个人你到我这儿来,申请办一个什么事,我一看下个月再来。就利用自己合法伤害的能力、空间,让对方一笔大生意做黄了,做不成,于是你懂事看明白了,于是马上掏一个红包放在这里,我一看通过了批准了,这就是潜规则。
  
围绕着官员个人建立了潜规则体系,围绕着部门衙门建立了部门法规,围绕着皇帝建立了王法,这三个主体各有各立法定规的空间,合起来形成的整体结构就是官家主义。这个动态的三个主体的结构里又不断有内部地盘的变化,皇帝强了比如像朱元璋这样,可以压缩部门的地盘,也可以压缩官僚个人的地盘,一看贪污盗窃马上就毙了,老老实实按照我说的办。如果弱了,可能出现一个事,政令不出中南海,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自行其是,大家都跟着立规矩,有利于自己部门的,每个部门里的官员也都是各自一套潜规则。于是官家主义的决策机构,说了算的这些主体,就变成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的官家主义结构,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究竟谁说了算,天下究竟是谁的,谁是中国的主人,结论就是两个字,官家,中国历史上官家说了算,不是封建贵族说了算,中国历史上立法定规的是官家,这三个主体。
  
于是2000年以来,秦朝废封建、立郡县以来,在中国流行的制度就是官家主义制度。如果官家主义制度之下,这一个一个的衙门、一个一个的部门强大起来,就象唐朝的藩镇割据一样,就象是魏晋一样,一个一个门阀大户,最后垄断了用人权,恨不得比皇帝还厉害,我们看封建社会就来了,一个一个地盘就出来了,自己的私家军就出来了,封建主义的萌芽就抬头了,最后可能压倒官家主义制度,变成了临时的一个封建体系。所以中国社会有一个观点叫魏晋分封建论,说的是中国魏晋的时期还是封建社会呢,到处都是地盘,官家主义的内部不同的主体,他的此起彼伏、此消彼涨,有时候让官家主义临时变成封建制度。


   
官家主义制度整个社会的价值是升官、升官、升官

  
  
  
   中国新社会的体制克服了封建主义体制的弱点,我的新命名就是官家主义体制。官家主义体制形成了官家主义的文化,这种官家主义的文化你可以类比一下,资本主义是资本家立法,整个国家机器是资本家的守业人,符合他利益的东西大规模推动,而且人们就一个念头赚钱、赚钱、赚钱,利润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在官家主义制度里,说了算的是官家集团,整个社会的价值,主体是升官、升官、升官,我们就认升官,就好象资本就认赚钱一样,只要能够升官,一切什么坏事都可以干,儒家的说法我可以改过来,道家的说法我可以利用过来,法家的说法我也可以利用过来。说什么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代表,或者是儒法、儒道互补都没有说到根子上,实际上就是官家主义文化,我看什么合适就用什么,我看这些东西都不合适,我就把这些东西当做旗帜举着,说是道家,说是仁义道德,实际上我就是想升官,保住这些东西,别的我不管,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官家主义和封建主义比较起来,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如果一个大公司,上市公司,那是官家主义,一个个体户的联盟,那是封建主义。如果我们换一个比方,这个官家很像是一个牧人,带着一帮牧羊犬放羊,古人就说自己是牧,这个牧字就是古人描述官员,官家集团和老百姓,民这个集团,关系的核心词,牧,我是放羊的。一个牧人带着一群牧羊犬,放着一群羊,然后有了利益,定时屠杀,按量屠杀,按比例屠宰。封建主义是什么呢,草原上一片羊,老虎一片地,狮子一片地等等,谁的力量强大就挤别人的地盘,就象我刚才说的黑猩猩抢别人的地盘,吃不得把别人吃了。这就是封建主义。
  
从羊群的角度来说,谁好,官家主义好还是封建主义好?中国古代的说法宁为太平犬不做混战人,封建主义就是欲做安稳的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我们从人口密度,也就是羊群的密度,就可以看到官家主义比封建主义好,中国人口密度大,这片草原上承载的羊多,而欧洲互相杀来杀去,弄的虎豹豺狼活不好,羊也活不好,那么大的地方才这么小一点羊,中国这么大的地方那么多的羊,有一堆狗,还有牧人,从生态学、资源利用的角度,官家主义有更高的产出率,有更低的成本。这是我对官家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比较。
  
但是官家主义本身也有问题,第一个问题,刚才说了就是地盘之中随时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地区,它都可以反了,藩镇割据,不听指挥,重新建立虎豹豺狼平起平坐的乱世,就是封建主义,有复辟的危险。这是第一个。第二点,即使是太平盛世,每一个官员也会在上一级代理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建立起自己谋利的潜规则体系。但是皇帝派一个人下去被收买一个,最后就只能派太监,因为太监没有自己儿子啊,他就派了一个私心最小、欲望最小的人派下去监督,结果发现这帮太监也被收买了,比如说著名的刘瑾等。皇帝没折了,除非自己下去,只要派人下去都有可能收买,而且可能上层是10%,中层是50%,到基层可能是百分之百。官家主义的毛病,就一个最大的在上面,他就是三头六臂也看不过来,最后就是潜规则流行,名义是王法的社会,但是实际上没有王法,就是潜规则。


     
  
潜规则:按照世界成功的办法可以消灭的

  
  官家主义内部的这些问题很可能像封建倾向发展,每一个代理人都想把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好处传给自己的儿子,一代一代往下传,而且是恩荫制度。我刚才讲了第一个部分,血酬定律、暴利集团内部的利益分配,第二个问题暴利集团怎么打天下,怎么建立激励制度,怎样适应暴力高浓度的环境,第三个问题,暴利集团怎么坐江山,怎么解决封建主义带来的弊病,建立一个新的制度,这个制度用什么特点,内部是什么样的关系,本身有什么问题。
   我接着讲的就是一个光明的尾巴,省委宣传部给我派的活。
  
我们知道潜规则是官僚用自己的合法伤害权,我可以伤你,判你的刑,可以判你三年、五年,可以批你一个事也可以不批这个事,这个倒腾的空间可以建立自己谋利的空间,怎么对付,是不是无懈可击,是不是无解?有解,而且很好解。怎么解呢?刚才说了,皇帝历代都有解决的办法,比如说一个官我派一个监督的,监督者又变成了一个坐地的官,我再派一个监督者,左一个监督的、右一个监督的,好几条线监督,这些都是皇帝的解决办法,实在不行我派太监。解决了吗?没有解决。
  
去年我看中纪委出了一个制度,巡视员制度,我一看又把皇帝当年的办法拿出来了,不管用。巡抚,当年的巡视员,巡抚老在那儿坐着,不像现在坐着飞机当天就回北京了,他到这个地方不容易,从北京到这儿要走两个月,在这儿住三个月期间,省长是听谁的?听监督你这个人的,还是自己说了算?当然事事请示监督的,谁是一把手?一把手就成了来巡的人。最后巡抚就成了各省一把手的代称。中国历代都用了这个办法,用了两千年也没有解决问题,怎么才能解决问题呢?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谁是受害者?让受害者反抗的成本降下来,比如说你拿一个文来让我批,我批你们公司可以办这个事,你就办了,我不批,我下个月再批,耽误你一个月,你一个大公司,一个项目一个月办不成,损失十万二十万,你知道你会损失二十万,那么你给我十万,然后我就批了。你当然可以不给我,硬拖一个月,你损失二十万,这就是潜规则给你造成的损失二十万。
  
你说你可以反抗,你可以去北京上访,去一个人,就算住最便宜的宾馆,二千块钱总得花吧。信交上去了,又给转上去了,不给你办,一百个人里也不见得会给你办一个,1%就是二千,10%就是二万,按照概率就是二十万,而且人工什么都搭上去了,你想想还是干脆给我十万得了?还有比如说找传媒,传媒说不行,这条路走不通,然后你说我们上法院告你,法院听谁的?听政法委的,我就是省政府的,我们对门,我们熟着呢。这就是所谓的官官相护,司法不独立,告不下来,不立案,就算立案了我也判你败诉,白搭。
  
上访没有通、传媒没通、司法不通,你说你不就是某个局的局长嘛,我找人大代表问责,找政协委员,如果你们不好好答把你选下来,试试这条路,可能广州走的比较好,在其他地方找一个人大代表,谁是你人大代表,你可以说出来吗,你们区的人大代表是谁?又走不通。成本很高啊,三条路都走不通,最后你说算了,我掏十五万。
  
你怎么能把成本降下来?就象南都一样,南都不是弄了一个孙志刚事件吗,当然你们头也进去了。如果各个传媒都可以揪住这个事不放,就象现在的黑窑事件一样,我打一个电话请记者吃一个饭,详细介绍情况,最多二百块钱,我要抠门一些,最多50块钱。当然法院也行,法院法官的前途全凭案子的判决,最多花个几千,还有加上律师费,最多二万块钱下来了。还有比如说我给人大代表打一个电话,我问过台湾,台湾当年警察敲诈勒索吗,他们说有,但是现在不敲诈了,为什么?只要警察敲诈勒索,拨给一个电话议员,谁谁谁,我当年投你票了,我现在被人敲了,议员就兴高采烈的打上门去,好,你们县长怎么管你们警察的,他把事闹大了,明年就可以多得选票,可以继续当选,我这一个电话就是一块钱吧。
  如果被害者的成本可以低成这样,这时候人家来敲诈你,算来算去,我最多五十块钱、一百块钱,我们不说一个电话解决问题,就算200块钱请一个记者,你再敲我我就很容易反抗,把你整下去,实在不行,我认这个帐,你不是要二百块钱吧,我给你一条烟,比你敲我15万强多了,潜规则仍然存在,但是随着反制成本的下降,潜规则的空间大大压缩,压缩了99%,最后就是一个小零头,我想各位都不会在乎这点烟钱,给他就行了,这时候潜规则基本上就被消灭了。
  
世界各国这些办法都非常成功,流行着,我们照搬过来,潜规则就可以消灭,看起来很可怕,那是按照中国历史逻辑往下走非常可怕,无可救药,就象癌症一样,但是其他地方的经验,收拾起来是小菜一碟,没有什么,这是一个光明的尾巴。


     


      
  官家主义也可以消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前途光明的
  
  
   第二个官家主义怎么消灭?在历史上官家主义是可以消灭的,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不能消灭,你看看中国历代王朝,都是一个农民的社会,一个皇上,那些农民你敲我一点就敲了,他一个一个一盘散沙,抱不起团来,如果有工会农会上访,还可以大家凑凑钱,当然那是属于非法集资去上访。但是农民一般是信息闭塞,一般都认帐,这样的社会官家主义几乎没有办法办,但是工商业发展起来,一个一个工商集团的老板见多识广,出个门就象平常从家出来一样,他们也出得起钱,他们网络密布,这时官家主义的末路就快到了。
  
在西方,暴力均衡、星罗棋布的一个一个城镇,一个一个地盘的基础上,突然有一个地盘,突入说荷兰阿姆斯特丹,那里的老板凑起钱来建立民兵组织,联防,维持内部的治安,外面人来了他们反抗,他们打。他们成立一个董事会管理这个城市,管理这个军队,这个时候在这个城市,这个小地盘里谁说了算?资产阶级说了算,资本家说了算,商人说了算,商人控制了武力、控制了暴力,维护法规系统,于是资本主义诞生,官家主义灭亡了。西方历史上官家主义就是在暴力均衡空缺出现一个局部时出现的,毛主席说在军阀混战的夹缝中会出现红色革命地,我们也会用同样的道理说,在军阀混战的格局体系中会出现局部的突破,局部的红色根据地,资本家的根据地,他们从此不再是暴力集团的受害者,不再是贵族案板上的鱼肉,他们操作了案板和刀。
  
其次我们都知道法国大革命,第三等级的老板、农民联合起来推翻了贵族,国民大会说了算,这又是法国的官家主义是怎么失败的,法国的资本主义是怎么诞生的。再往下我们还知道,台湾,工商业发展起来了,资本家强大了,人们的民主呼声越来越强了,最后蒋经国听人来汇报,说那儿民进党在什么饭店集会了,他们又要成立新党怎么办,蒋经国想世界潮流挡也挡不住,我现在按下去过两年还会起来,而且我按下去一次,他们在台湾各县的选举当中票都大涨,我把他们打下去了,基层政权都成为民进党的了,因为大家都同情他们,于是开放党禁、报禁,台湾的官家主义解体,一个新的社会出现了,民选的政府出现了。这是我们华人世界的成功经验。
  
最后我总结一下,今天讲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血酬定律,暴利集团集团的分配方式;第二个部分,封建主义,暴利集团怎么打天下,他们的激励机制,这种适应暴力的社会组织;第三个部分,官家主义、暴利集团怎么坐江山,适应管理的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第四个部分,潜规则和官家主义的前程并不光明,而我们现在正在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前途光明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吴老师,不跟看病而且开药。接下来是自由提问的时间。因为今天来的朋友特别多,所以请大家提问的时候尽量简洁明了。
  
  
现场提问1:吴老师您好。我对历史这个方面也算是一个爱好者,但是我个人对中国古代历史不太感兴趣,仅限于建国之后到现在中国,比如说林彪反党反国反对毛主席特别感兴趣。我看了林跃的博客,我逐渐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看法,慢慢沉迷在其中,而且也是通过南方都市报之前写的专题报道,也知道吴先生之前写过《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和《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两本书。我有一个想法,既然之前我因为在中学枯燥的教材,导致我对中国历史不是很感兴趣,吴老师作为历史专家,能不能像林跃一样,能够把历史写的人文一点、趣味一点,让大家能够看下去,既然你现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富了,按照马克·斯洛人生的成就观点,你是不是应该出来在中学教材方面做一点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建议我写中学教材,首先我没有这个本事,我讲的这个路子,都是歪门邪道,非主流,即使我想写也不会让我写。
  
  
现场提问2:吴老师您好,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说山西黑奴事件,和您著作里所提到的理论,我觉得是非常相似。请问吴思老师,对当前社会出现的现象和您书中所提的理论那么吻合,您对此有何感想?
  
吴思:你这个问题两个星期前南都周刊也问我,后来还在南都周刊上登出来了,问我听说这个事有什么感想,我说很正常,问我震惊吗,我不震惊,我随手拿出我记的笔记,我说当年乾隆年间怎么有黑窑,怎么把人关起来,而且有术语,把人关在煤窑下面车水,术语叫水蛤蟆。河南把人抓进来不让走,而且不好好干活就鞭打,就叫“死拨子”(音),当地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工,叫“活拨子”(音)。这些事中国历史上都有,而且管制的方法也一样,比如说皇帝批示,我就念了一个嘉庆的批示,怎么严肃处理,当时接到这个批示,顺天府尹带着人去解救出了好几百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人家当时北京市长就去排查去了,我现在还没有听说于幼军有带谁下去,现在都是县里处理,也没有县委书记、县长带着人去,而且平常处理的方式也比现在严,比如说陕西有一个县有一个道台听说这个事,微服私访,人家一看好劳力送上门来了,关进去了,关了两天他坦白交代说是道台,你想窑主一听把地委书记关起来了,绝不许他走,天天挖煤,背上一筐煤就给半个馒头等等,比现在的黑窑管理我估计还要到位。最后是写血书,过了几年被一个县官看到,才把他解救出来。我估计中国这种事绝不只山西有,历史上中国那么多省都有,我猜别的地可能有,现在有,十年前有,十年之后还会有,官家主义每个地方、每个部门都有利益,对上都瞒着,对下都欺负着,形成了自己的地盘,这个地盘上形成了一个地盘秩序,反正是一个一个的地盘,解决的方式就是一种,就是刚才说的怎么对抗潜规则的方式,让反抗的成本降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0: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转载)中国没有电影分级的结果---------忽视生命价值
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辅导级的电影。当然,在中国并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大多数人也不认为这部电影应该在自己的指导之下才能让儿女观看。因为,尽管国外的评论者认为影片充斥了太多的暴力、杀戮镜头,对于战争的刻划过于残酷,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也许算不了什么。是的,我们之前没有斯皮尔博格这样的导演,也没有这么逼真的电影效果,但是潜意识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算得了什么呢?”

  《拯救大兵瑞恩》并不是我印象最深的战争影片,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始终纠绕在我心理的是库不里克的《全金属外壳》。第一次看是在大学的一个小放映厅里,影片的最后,小分队在一片废墟里遭遇到狙击手,当那几个士兵躺在地上,被一颗接一颗的子弹冷静地点杀的时候;当最后那个狙击手——一个越南的少女——躺在地上急促地喘息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是心脏被揪了起来。然而,我身边的很多人却是那么不以为然,他们一如既往地谈笑风声。为什么?后来,我也渐渐地明白了。

  你有没有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由班主任带领着在每个周五来到礼堂里,一边一边看那些题材重复的战争影片?看敌方的、我们的军队在机关枪的火舌下面僵硬地倒下?

  你有没有在随便哪个下午,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早就能背诵情节的《××战》《××战》,看在那其中一声声地爆炸,伴随着肉体的横飞?

  你还记得这样的镜头吧,多少影片的结尾,敌人的头领被无数支“正义”的枪口团团包围,先是惊恐万状,然后是困兽犹斗,马上就被无数子弹穿透身体,一边激烈地抽搐,一边继续承受子弹的倾泻,最后像一只被虐杀的蚂蚁一样死去?你感到残酷了吗?当然没有,中国人太熟悉这样的情节,如果一定有什么感受的话,也是“除恶扬善”的快感。我还清楚地记得,过去,每当这样的镜头出现,周围总是能响起一阵欢呼和掌声,甚至是老师的赞许。

  从这样日复一日地“灌输”和“训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已经很难再有什么在外人看来“残酷”的作品,能触动我们生冷的心灵。

  无数的影视作品,平面出版物中,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对于屠杀、奸淫、拷打、折磨、虐杀生动细致的描写。很多在国外仅供研究使用的触目惊心的图片、资料,在我们的国家被堂而皇之地冠以“爱国教育”的名义,载入中小学的课本,让那些心理远没有健全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阅读。

  由中×部、教育部、共青团向未成年人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中,各种战争题材的影片占到了越一半。在这其中,即有样板化的“三战”;也有血腥残烈的《血战台儿庄》等;杀伤人数每每以数十万计算的《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当然没有缺席。这其中许多无论暴力程度还是死伤规模在国外都应当列入辅导级甚至是限制级的作品,在中国则毫无区分敌被推荐给一个笼统的“未成年人”概念。

  此外,诸多传统战争题材的翻新,新品的出版。在商业化程度日益升高的背景下,籍由无良出品人盲目追求感观刺激,暴力血腥的程度也在节节攀高。

  中国会有出版物的分级制度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在如今的社会认识之下,那些高呼分级制度的人士想做的只是把《古惑仔》《大逃杀》《生化危机》这样的港台、舶来品拒之门外,而对于那个庞大、“神圣”被冠以“爱国主义”而运作了几十年的“人体收割机教育系统”,则根本没有人想过去动一根指头。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上小学六年级时,暑期布置的读书作业是> 。那是一本记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读物,其中充满了处决、拷打和虐杀。看完以后,心里充满了怪怪的想法。那时正在青春期的前沿,差一点要变成个性变态了。总而言之,假如对我的那种教育完全成功,换言之,假如那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我的期望得以实现,我就想像不出现在我怎能不嗜杀成性、怎能不残忍,或者说,在我身上,怎么还会保留了一些人性……”

  王小波那一代人成年之后,现在中国的孩子已经不用去继续阅读那近似SM小说的,对于虐待俘虏的细致描写,但是,绝大多数“爱国主义”题材的战争片、杀戮片在今天仍然被使用着。看着中国人横七竖八,衣不遮体地躺在地上;看着敌人一批批,一片片如同收割的麦子一样机械地倒下,仍然是今天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

  2004年11月11日,《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在美国加州自杀,死因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迷。而多数人认为,这是由于张在长期收集,编纂屠杀资料的过程中,过多地接触了暴力、血腥的负面信息,从而不断地给予心理上增加负担,让心灵长期处于愤怒与绝望的煎熬之中,终于导致了最后的崩溃。倘若这样的推测属实的话,有没有人想过,这些以张作为一个成人、专业人士的心灵尚且不能承受的屠杀的负面信息,有很多今天仍然在作为“传授爱国主义”的重要资料,不加选择,不加节制地灌输给那些心智远没有发育成熟的少年儿童?

  然而,除此以外,也许在影响少年心灵这一方面,“爱国主义”作品并非以单纯的暴力血腥见长,或者说,对于一个人冷酷心灵的煅造,不仅仅出自杀戮与死亡的残烈,也许恰恰相反,更多地来自于被反复强化的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忽视。

  更形象一点地说,这一方面就很类似于一个外科医生的培养过程。外科医生当然珍视生命,但是能够令多数外行人心惊肉跳的外科手术操作,诸如切割、缝合,他们却能镇定自若,操之泰然。带给他们这种心理免疫力的,并非是手术的血腥与残忍,而几乎完全是来自于无数次的重复。冷血并非天生成就,当一个医生第一次参加手术,他们同普通人一样,手会不由自主地发抖,但是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强化训练,最初的血肉、切割等等敏感的概念不断地在心理之中被抽象化,心理承受的阈值也不断升高,最后完成了一个心理的脱敏过程。

  那么在中国的少年一遍一遍观看那些冠以“爱国主义”名义的作品时,他们不断地目睹在战场上大量毫无生息的死亡,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样存在的呢?

  正如许多影视理论学家所指出的,长期以来在大量所谓“爱国主义”作品的创作中,无一不充斥着对于主角以外生命个体的冷漠与忽视:很短的时间之内,镜头飞快地移过,士兵(无论是敌方我方)如收割机下的稻杆一样成批地倒下,没有任何明显的生与死的痕迹。这将不可避免地将观众的心灵导向对于生命的漠视与麻木。更何况,在一个中国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作品被大量地,反复地以“灌输”的形式强加于她的头脑。那么当他长大以后,在感官与心理上仿佛经过了如一个老兵一样多年残酷的战场洗礼,而且基于影视作品虚拟的性质,又平添了对于战争与死亡的轻视。他怎么会不对无关自己的生死麻木不仁?怎么会不对那些足以另别人掩目惊呼的惨剧无动于衷?

  911,当美国的平民望着那些从燃烧的世贸大厦上纵身跳下的人,惊声尖叫,那场景在之后许多日子里成了他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在我们身边,当一个女子准备跳楼的时候,楼下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甚至许多人在买卖望远镜,只为了能看得更加仔细……

  当二战的纪念日来临的时候,一面是经历过战争的国家痛心的反思,祈祷战争不要再来,人类自相屠戮的悲剧永远不要重演;另一方面,在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青年完全把战争当初了刺激荷尔蒙分泌的工具,他们那么轻松地高喊着“中日”“台海”必有一战!高喊着对别国甚至世自己的手足同胞动用核武……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他们把战争当作了自己臆想中的玩具。

  这样的冷血,这样的虚妄,它们的形成固然源自诸多因素,然而,谁有能说清楚,那些伴随我们长大,一遍一遍的展示人是如何像蚂蚁一样轻飘、卑微的死去的“爱国主义”影片要负起多大的责任?

  时间不可逆转,我这一代人已经无可选择地在一个从根本上忽视生命价值,缺乏关爱生命教育的环境中长大,国家对于我们心灵的煅造已然成功。以至于虽然我极力想重新拾回失落的人性,但是直到今天当我听到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几十成百的人死去的时候,仍然如同很多人一样仅仅在听取一组毫无生息的数字——一如小时候冷漠地看着银幕上的士兵无声无息地倒下。这是一种耻辱,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光阴飞逝,也许数年之后,我们的子女也要如同当初的我们一样,被那些“灵魂的工程师”带领,去接受那些曾经煅造了我们心灵的杀戮、死亡、冷酷、残忍的一遍遍洗礼,“灵魂工程师”断然不会为他们遮挡血腥残忍的银幕,他们也不会指着那些如同麦草一样倒下去的士兵说“他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他们父母的心肝宝贝……”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真正的有着人性的博爱心灵,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善良、理智的希望,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10: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转载)中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度的结果------忽视生命价值
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辅导级的电影。当然,在中国并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大多数人也不认为这部电影应该在自己的指导之下才能让儿女观看。因为,尽管国外的评论者认为影片充斥了太多的暴力、杀戮镜头,对于战争的刻划过于残酷,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也许算不了什么。是的,我们之前没有斯皮尔博格这样的导演,也没有这么逼真的电影效果,但是潜意识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算得了什么呢?”

  《拯救大兵瑞恩》并不是我印象最深的战争影片,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始终纠绕在我心理的是库不里克的《全金属外壳》。第一次看是在大学的一个小放映厅里,影片的最后,小分队在一片废墟里遭遇到狙击手,当那几个士兵躺在地上,被一颗接一颗的子弹冷静地点杀的时候;当最后那个狙击手——一个越南的少女——躺在地上急促地喘息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是心脏被揪了起来。然而,我身边的很多人却是那么不以为然,他们一如既往地谈笑风声。为什么?后来,我也渐渐地明白了。

  你有没有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由班主任带领着在每个周五来到礼堂里,一边一边看那些题材重复的战争影片?看敌方的、我们的军队在机关枪的火舌下面僵硬地倒下?

  你有没有在随便哪个下午,打开电视机,就能看到早就能背诵情节的《××战》《××战》,看在那其中一声声地爆炸,伴随着肉体的横飞?

  你还记得这样的镜头吧,多少影片的结尾,敌人的头领被无数支“正义”的枪口团团包围,先是惊恐万状,然后是困兽犹斗,马上就被无数子弹穿透身体,一边激烈地抽搐,一边继续承受子弹的倾泻,最后像一只被虐杀的蚂蚁一样死去?你感到残酷了吗?当然没有,中国人太熟悉这样的情节,如果一定有什么感受的话,也是“除恶扬善”的快感。我还清楚地记得,过去,每当这样的镜头出现,周围总是能响起一阵欢呼和掌声,甚至是老师的赞许。

  从这样日复一日地“灌输”和“训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已经很难再有什么在外人看来“残酷”的作品,能触动我们生冷的心灵。

  无数的影视作品,平面出版物中,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对于屠杀、奸淫、拷打、折磨、虐杀生动细致的描写。很多在国外仅供研究使用的触目惊心的图片、资料,在我们的国家被堂而皇之地冠以“爱国教育”的名义,载入中小学的课本,让那些心理远没有健全的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阅读。

  由中×部、教育部、共青团向未成年人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中,各种战争题材的影片占到了越一半。在这其中,即有样板化的“三战”;也有血腥残烈的《血战台儿庄》等;杀伤人数每每以数十万计算的《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当然没有缺席。这其中许多无论暴力程度还是死伤规模在国外都应当列入辅导级甚至是限制级的作品,在中国则毫无区分敌被推荐给一个笼统的“未成年人”概念。

  此外,诸多传统战争题材的翻新,新品的出版。在商业化程度日益升高的背景下,籍由无良出品人盲目追求感观刺激,暴力血腥的程度也在节节攀高。

  中国会有出版物的分级制度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在如今的社会认识之下,那些高呼分级制度的人士想做的只是把《古惑仔》《大逃杀》《生化危机》这样的港台、舶来品拒之门外,而对于那个庞大、“神圣”被冠以“爱国主义”而运作了几十年的“人体收割机教育系统”,则根本没有人想过去动一根指头。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上小学六年级时,暑期布置的读书作业是> 。那是一本记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读物,其中充满了处决、拷打和虐杀。看完以后,心里充满了怪怪的想法。那时正在青春期的前沿,差一点要变成个性变态了。总而言之,假如对我的那种教育完全成功,换言之,假如那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我的期望得以实现,我就想像不出现在我怎能不嗜杀成性、怎能不残忍,或者说,在我身上,怎么还会保留了一些人性……”

  王小波那一代人成年之后,现在中国的孩子已经不用去继续阅读那近似SM小说的,对于虐待俘虏的细致描写,但是,绝大多数“爱国主义”题材的战争片、杀戮片在今天仍然被使用着。看着中国人横七竖八,衣不遮体地躺在地上;看着敌人一批批,一片片如同收割的麦子一样机械地倒下,仍然是今天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

  2004年11月11日,《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在美国加州自杀,死因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迷。而多数人认为,这是由于张在长期收集,编纂屠杀资料的过程中,过多地接触了暴力、血腥的负面信息,从而不断地给予心理上增加负担,让心灵长期处于愤怒与绝望的煎熬之中,终于导致了最后的崩溃。倘若这样的推测属实的话,有没有人想过,这些以张作为一个成人、专业人士的心灵尚且不能承受的屠杀的负面信息,有很多今天仍然在作为“传授爱国主义”的重要资料,不加选择,不加节制地灌输给那些心智远没有发育成熟的少年儿童?

  然而,除此以外,也许在影响少年心灵这一方面,“爱国主义”作品并非以单纯的暴力血腥见长,或者说,对于一个人冷酷心灵的煅造,不仅仅出自杀戮与死亡的残烈,也许恰恰相反,更多地来自于被反复强化的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忽视。

  更形象一点地说,这一方面就很类似于一个外科医生的培养过程。外科医生当然珍视生命,但是能够令多数外行人心惊肉跳的外科手术操作,诸如切割、缝合,他们却能镇定自若,操之泰然。带给他们这种心理免疫力的,并非是手术的血腥与残忍,而几乎完全是来自于无数次的重复。冷血并非天生成就,当一个医生第一次参加手术,他们同普通人一样,手会不由自主地发抖,但是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强化训练,最初的血肉、切割等等敏感的概念不断地在心理之中被抽象化,心理承受的阈值也不断升高,最后完成了一个心理的脱敏过程。

  那么在中国的少年一遍一遍观看那些冠以“爱国主义”名义的作品时,他们不断地目睹在战场上大量毫无生息的死亡,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样存在的呢?

  正如许多影视理论学家所指出的,长期以来在大量所谓“爱国主义”作品的创作中,无一不充斥着对于主角以外生命个体的冷漠与忽视:很短的时间之内,镜头飞快地移过,士兵(无论是敌方我方)如收割机下的稻杆一样成批地倒下,没有任何明显的生与死的痕迹。这将不可避免地将观众的心灵导向对于生命的漠视与麻木。更何况,在一个中国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作品被大量地,反复地以“灌输”的形式强加于她的头脑。那么当他长大以后,在感官与心理上仿佛经过了如一个老兵一样多年残酷的战场洗礼,而且基于影视作品虚拟的性质,又平添了对于战争与死亡的轻视。他怎么会不对无关自己的生死麻木不仁?怎么会不对那些足以另别人掩目惊呼的惨剧无动于衷?

  911,当美国的平民望着那些从燃烧的世贸大厦上纵身跳下的人,惊声尖叫,那场景在之后许多日子里成了他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在我们身边,当一个女子准备跳楼的时候,楼下围满了看热闹的人,甚至许多人在买卖望远镜,只为了能看得更加仔细……

  当二战的纪念日来临的时候,一面是经历过战争的国家痛心的反思,祈祷战争不要再来,人类自相屠戮的悲剧永远不要重演;另一方面,在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的青年完全把战争当初了刺激荷尔蒙分泌的工具,他们那么轻松地高喊着“中日”“台海”必有一战!高喊着对别国甚至世自己的手足同胞动用核武……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他们把战争当作了自己臆想中的玩具。

  这样的冷血,这样的虚妄,它们的形成固然源自诸多因素,然而,谁有能说清楚,那些伴随我们长大,一遍一遍的展示人是如何像蚂蚁一样轻飘、卑微的死去的“爱国主义”影片要负起多大的责任?

  时间不可逆转,我这一代人已经无可选择地在一个从根本上忽视生命价值,缺乏关爱生命教育的环境中长大,国家对于我们心灵的煅造已然成功。以至于虽然我极力想重新拾回失落的人性,但是直到今天当我听到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几十成百的人死去的时候,仍然如同很多人一样仅仅在听取一组毫无生息的数字——一如小时候冷漠地看着银幕上的士兵无声无息地倒下。这是一种耻辱,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光阴飞逝,也许数年之后,我们的子女也要如同当初的我们一样,被那些“灵魂的工程师”带领,去接受那些曾经煅造了我们心灵的杀戮、死亡、冷酷、残忍的一遍遍洗礼,“灵魂工程师”断然不会为他们遮挡血腥残忍的银幕,他们也不会指着那些如同麦草一样倒下去的士兵说“他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他们父母的心肝宝贝……”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颗真正的有着人性的博爱心灵,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善良、理智的希望,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0 11: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无论在哪个国家,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

一个小孩从出生一直到初中,在这一年龄段里,母教尤为重要。而在他初中之后直至成年,这一阶段良好的父教是不可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0 13: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但是很可惜的是,中国做过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孩子最崇拜的人,从来不包括自己的父母。而老外孩子通常会把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放在前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0 14: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Post by 戈壁胡杨;687256
转载:悠悠草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的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 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提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很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0 19: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Post by 戈壁胡杨;690455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虚假报道.....深刻道歉。北京电视台负责人表示,要高度重视这一恶劣事件................包子不假了,
大小男女霹雳油侠吃着香了,可是新闻假了,你霹雳油侠再厉害,躲得了假包子躲不过假新闻,躲得过今天躲不过明天,躲得过明枪躲不过暗箭,躲得过白天躲不过黑夜,躲不过..........,只有一个地方最安全,那就是



戈壁呀戈壁,您赶紧去加拿大吧~~~~~~~







那里是你的黄金之城,是你的梦想之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22: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Post by 霹雳油侠;692158
戈壁呀戈壁,您赶紧去加拿大吧~~~~~~~那里是你的黄金之城,是你的梦想之邦~~~~~
怎么样?油侠还怕了吧。我老人家并不着急,有那么多的好戏看。对我来说,那里今天是失黄金之城,是无梦想之邦 是流放之地,明天会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2 03: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我有几个在欧美留过学的朋友,谈起老外学生的一些特点,大家一致认可。看来只要是老外,无论在加拿大、美国,还是英国、奥地利,西方文化下教育出来的学生都如出一辙。

老外学生上课发言都特别踊跃,喜欢随时打断老师提问题,但是有时提问已经不是为了让老师答疑解惑,而是成为一种炫耀、表现自己聪明好学的手段。而我(不一定代表所有中国人),时常在课后私下里问老师问题,因为问问题也要深思熟虑,要有针对性、实用性,不能脑子一热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也问。老外喜欢在听课时候问问题,而我更喜欢在实际操作时候问问题,因为在实践中请教问题,更容易牢记在心。我发现我在实践中问的问题反而比老外多。

老外学生考试绝对没有作弊的。我看见每次考试有很多人苦思冥想答不上来,但是从没见过有交头接耳的、东张西望、翻书本讲义的。他们宁可交白卷,也不会作弊。他们对分数也在乎,但是不太放在心上,过去就过去了。分数低的人有时候也不耻于告诉别人他的分数。

老外学生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能力竟然普遍没有中国学生强。这是一个ESL教师亲口告诉我的。她发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学生的语法普遍要好很多。老外写作过多依赖软件,有自动检查拼写的功能,所以有很多人单词拼写都有问题。

老外学生普遍具有表演天赋,而且都喜欢搞笑逗乐、标新立异,甚至不惜丑化自己。需要有短剧表演的时候,他们个个表现踊跃,毫无胆怯、腼腆、做作,大大方方、从容不迫,绝对是中国学生做不到的。中国人需要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的时候,往往喜欢尽量展现美好的一面,比如照相,中国学生通常会下意识整整外表、酝酿姿势、表情,而多数老外学生恰恰要挤眉弄眼、张牙舞爪、出尽洋相。他们天生不怕作践自己,无论胖瘦美丑,都对自己很自信。

老外学生一般不八卦。我几乎从没有听到老外学生议论他人隐私,议论他人的生理特征,如高矮胖瘦,从没有听到他们挑拨是非、说三道四,从没有听到他们议论哪个老师的个人问题(是否单身,是否离异,有几个孩子等等),或评价哪个老师的相貌、装束。我小学到研究生一路是在中国的学校,所以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深有感触,所以越发感觉到老外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不同。

老外学生如果有人际关系的矛盾,通常大面上会过得去(我一直在琢磨,为何他们会做到到,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结果,还是西方文化大背景作用下的结果?)。有人的地方势必会有矛盾,我们不能齐心,但是我们可以合力。所以老外在这方面比中国学生强一些。中国学生如果有矛盾,几乎永远成了冤家对头,老死不相往来。老外学生则会在面子上会主动化干戈为玉帛,昨天还吵架争执,今天二人又拥抱说笑。他们是否不记仇?错了,他们心里都会有数:谁可以成为朋友,谁则不容易交往;伤害过别人的人,好比钉子插入别人的肌肤,钉子拔了,伤口则会留下,凡夫俗子不记仇,很难。但是大家毕竟在一起读书,每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最好还是彼此给各面子,日后心理上也会舒服一些。毕业后各自走人,谁会相信那一对曾经有矛盾的学生毕业后还会专门相约聚会再次拥抱呢?

老外学生虽然热衷表现自己,但没有什么竞争策略。比如说,在课堂上老师问:“你们将来谁愿意当导演?”或者“你们谁希望让自己写的剧本被选中?”几乎所有老外学生都举手,让我吃惊。如果是中国学生,未必会这样。一来,中国人更爱枪打出头鸟,你举手,别人背后就会提防你,算计你,看你好戏。二来,中国文化讲究卧虎藏龙、后发制人,不要轻易显山露水,要关键时候出手。

总而言之,心智比较单纯的中国学生,来到西方国家求学,会感觉更轻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2 03: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Post by dangxiong868;681506
大家应该将眼光更多地放在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育的这一段,这是孩子世界观、品德素养、行为规范养成的阶段,抛开家庭、社会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成败就反映在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上,好多不良品德和行为到高中毕业时已经形成,靠大学教育去纠正已经晚了。
中国教育目的的制定过于笼统、不易操作是他的弊端之一,应试教育使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多地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因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与学生的成绩挂钩的,所谓好教师、好学校也就是学生成绩好的教师和学校,如果有教师和学校按照老美的教育理念去操作,那绝对是费力不讨好。
目前,中国的教育界和整个社会一样浮躁,教师、学校的评价机制混乱,素质教育与教育产业链的利益冲突,等等。没有人(或有人没能力)踏踏实实地考虑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所谓教育专家也就是些大忽悠。
一说中国的教育心里就犯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Post by 罗珠达哇;693182
心智比较单纯的中国学生,来到西方国家求学,会感觉更轻松的。
总是有人问孩子什么时候到外国求学好,达哇的这句话给了很好的注脚,越小心智越单纯,即越小越好。当然也要考虑其它方面,最好父母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3 07: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非常 50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5: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转贴]一个德国母亲的4个教育细节
玩游戏也要节约子弹

我租住的是一个三层小楼,房东名叫玛丽,是个寡妇,一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一天,我到玛丽房间交房租,看到约翰尼正热火朝天地坐在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玛丽好像对此并不反对,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及时为约翰尼颁布口头嘉奖令。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就在这时,码丽突然对儿子叫道:“约翰尼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约翰尼马上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扭过头来一脸迷茫地望着妈妈。我也十分不解,只见玛丽脸上毫无笑容、严肃地说:“刚才那架飞机,明明一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你为什么要用3枚导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约翰尼的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眼看就要大哭起来,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我连忙说这只是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我的帐,一直到约翰尼低头认错并且写下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时才善罢甘休。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才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正如台湾著名企业家喻世伟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父母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往往抓住孩子生活中的过失,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决不姑息和迁就,因为他们的教育针对性强,很少空谈大道理,所以往往更具实效。

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有段时间,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忽然产生了兴趣,天天求我教他写毛笔字。我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这天下午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开的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位乞丐蹲在街角正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约翰尼,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你,你让妈妈感到骄傲。”

望着孩子的背影,我忙将自己在国内的种种被骗经历告诉玛丽。玛丽一直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话,等我说完了,只见她对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乞丐好吃懒做,专门装出一副可怜相骗取大家的同情,可是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认为地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约翰尼的劳动节

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约翰尼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等劳动工具在楼道打扫卫生,从不间断。在国内时经常听说欧美国家的很多孩子为了挣零花钱,常常为自己的父母或别人打工。我以为约翰尼也是如此,可一问才知道约翰尼这样做完全是义务劳动。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到迷惑不解,顺便说一下,约翰尼将军只有9岁多一点,左脚有点跛。平时空手上下楼都不大方便,拖着重重的劳动工具更是摇摇晃晃举步维艰,每次都累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让人于心不忍。可他偏偏拒绝任何人帮忙,生怕别人把他的“美差”抢走似的。天下哪有这么狠心的母亲,请一个清洁工不就完了吗,干嘛非要这么为难自己的儿子呢?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找玛丽理论,谁知玛丽的一番话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母亲她当然最明白儿子行动的不便和劳动的艰难,但决不能去帮他,否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他宁愿自己困难也不愿别人因为脚跛而可怜自己。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翰尼因为脚跛,会失去很多优势,因此必须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精神。而且,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还将这两天定为自己的劳动节呢!

玛丽的语气很平淡,可是我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我们中国的那些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稍微照顾不周就大吵大闹,很多孩子读到高中了却仍然让父母为自己洗洗内裤洗袜子,相比之下真是令人既担心又汗颜。更可贵的是,约翰尼义务劳动既无老师命令也无家长要求,纯粹出于自愿,非但如此,还别出心裁地将周六周日作为自己的劳动节,可见是真正以劳动为乐,绝非心血来潮、沽名钓誉,而这得需要玛丽多少潜移默化的教育啊。想起在国内时,做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为了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习惯,经常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公共场所义务打扫卫生,并且要家长签字。可结果如何呢,不但一些学生敷衍塞责、草草打扫应付了事,就连很多家长也是表面赞同内心不以为然,说我多事。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都能克服重重困难再度迅速崛起,同时我的眼前似乎闪现出无数奔驰车呼啸而过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世界杯赛场上德国队横扫千军的呐喊!有这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德国的繁荣和强大是理所当然的事。

那一夜,我失眠了…

八点四十一分

有一次玛丽和我约好礼拜六去市政厅广场玩,临出发时突然玛丽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她帮忙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再用传真发过去。没办法玛丽只好请我先带着约翰尼先走,说好八点四十分在市政厅广场东边第二个长椅处会合。

我带着约翰尼到广场后,我一看已经是八点二十了,心想查阅资料那么麻烦,玛丽肯定不能准时来了,于是便和约翰尼痛痛快快地到处游玩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看了一下表,八点四十分,回头向马路上望去,只见玛丽正一路小跑往这边赶。我心里好笑,干嘛那么着急呢!这不正好嘛!这么想着,也领着约翰尼向第二个长椅走去。

这时玛丽也跑到了我们面前,只见她两腮通红,额头挂满了汗珠,气喘吁吁地对我们说:“上帝保佑,总算没迟到。”说完抬腕看了一下表,这一看不当紧,只听她啊地一声尖叫,我心里一惊,心想难道她有什么重要的事忘记了!正琢磨呢,就见玛丽深深地给我和约翰尼鞠了个躬,充满歉意地说:“真对不起,到底还是迟到了一分钟。”我看了一下表,分针刚刚移到八点四十一分的位置,心想这有什么呀!不就一分钟嘛!于是就很随意地说:“没关系,一分钟而已。”可是玛丽并不放过自己,仿佛犯了什么天大的错误似的,连声向我们道歉,直到我假装要生气了才善休。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怪不得以前听人说德国人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做什么事说好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就像瑞士的钟表一样准。由此看来,果真如此。我突然又想到,玛丽今天的行为绝不是为了教育孩子或故意做给我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习惯性行为,这将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啊!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教育者如果只口头要求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而自己却不给孩子树立榜样,怎么会让孩子服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0: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转贴]10岁的美国娃怎么看人类文化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我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作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她究竟被什么所打动?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像,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以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我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来。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子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它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撅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了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来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学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子一样,还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呢。

  我对他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文革,上山下乡,中国的书只能看毛选,外国的书只能读马列。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

  没想到小侄子一脸老成地叹息道:你们那个时候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

  我有些吃惊: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竟然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文化荒漠?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

  同学的女儿与我的小侄子的事情,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要说小侄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儿子在美国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一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与我在中国参加过的家长会完全不同,班主任弗丝女士导演的故事让我在惊异之中,重新认识着孩子,重新认识着自己,也重新思考着我们的教育。

  那是儿子在美国小学上6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带回一个学校要开家长会的通知。儿子告诉我,老师说了,家长必须出席。

  这可是不容易,孩子在美国小学呆了快两年了,这是第一次开家长会,我当然要认真对待。我在脑海里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对儿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归纳了一些我对儿子到美国后在文化冲突下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心想,开家长会时,到了老师面前,免不了要分析一下孩子的问题,我要争取主动,对孩子的剖析包括向老师请教的问题都要有的放矢,别让美国人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也别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到了他们美国的地面上就不懂教育了,我们可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呢!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这是我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参加家长会和我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定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哪怕忘记一条,或许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以便回家准确传达给孩子,自己也好反复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是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

  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吗?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

  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

  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呆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就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

  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我和她很熟悉,特别熟悉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儿子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双语学校?弗丝反对让孩子进入双语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让他在我们这所公立小学里上学吧。有一天,你们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在用熟练的英语与同学们聊天了。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0: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转贴]目前正值高考,很多人都在这时发表了他们对高考的体会。6月7日,韩寒却在其博客中称“到现在都一直在庆幸自己没去上大学”,并且炮轰“高考作文很蠢”。
  6月8日,记者电话连线了韩寒。韩寒坚持认为,高考作文不仅傻,而且蠢。他认为,高考作文虽然对新概念作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新概念作文是不命题的,“这样就不会出现‘春雨’、‘怀想’、‘天空’等很傻的标题来”。
  韩寒本身因“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炮走红,但他认为高考作文不会往新概念作文的方向发展。“中国愚民教育体制下的题目,会想尽办法把人弄得很蠢,出来就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以前参加作文大赛时大唱颂歌,感觉很假。谁知道有人比我唱得还要厉害,所以我每次都只能拿第二名。”韩寒说。
  “如果复旦请我做教授,看我有没有时间吧”
  韩寒也对现行的教育大肆炮轰:“很多人认为我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其实多少人在大学里把时间都浪费掉了,没有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上不上大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当韩寒被问及如果复旦大学聘请其做文学教授,是否愿意去时,他满不在乎地回答:“如果真让我去做教授的话,看我有没有时间吧。不过,在中国的教育界,这是不可能的,他们恨我还来不及呢。”

作者:凭海令风 回复日期:2007-7-20 19:19:04 
      看看我们的中学《语文》,都是些什么垃圾:伟大领袖的又臭又长的八股文、御用文人的恬不知耻的赞歌、草莽英雄上个世纪的丰功伟业.....我们的《语文》,应该是语言文学的大成,可是你在课本中读过多少真正的文学作品?选过几篇莎士比亚,几篇席勒,几篇钱钟书胡适?几篇马尔克斯?有没有《春江花月夜》?把领袖著作换成《红楼梦》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更能一脉相承。
      再看看我们的大学里《哲学》有没有亚里士多德,有没有老庄墨荀?有没有尼采叔本华?这还是哲学吗?因为我们的《哲学》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屎》,必修课,就算《马屎》是一门哲学,那充其量只是一个流派而已,为什么剥夺我们知道的权利?楼下的,谁能告诉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0: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转贴]在国内,当我读到博士的时候,才突然醒悟并痛悔,除了数理化和理工专业知识

人文领域,包括语文,哲学,历史……这些最凝聚思想的门类中,我对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闪耀的光彩,几乎毫无接触和学习。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读了20年书,竟然成了一个文化侏儒,文明白痴,情何以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4 10: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转贴]北京大学1946年开学典礼
张友仁  

   
这是北京大学1946年开学典礼的通讯报导。原在杭州《浙江日报》1946年11月1日、2曰、3曰连载。其中记录了胡适校长在北京大学1946年复员后10月10曰在北平的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日这个讲话阐述了北京大学的历史、北京大学的精神和他对北京大学的希望。

胡适校长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是《胡适全集》和其它书刊所没有收集的——作者按语。

三十五年双十节的上午,国会街北大第四院里面聚集了二千多学生,有些在看北大复员学生所贴的标语和<复员通讯.开学特刊 〉,像《拥护胡校长发扬北大传统精神一一学术研究自由, 思想言论自由》,《不分临大舆联大,北大同学是一家》,《打破士大夫阶级的可怕的冷静,替老百姓宣泄千年以来积压在统治阶级下的苦情与怨恨》,《纪念双十节要加倍努力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开学特刊》是贴在六张大桌板上,排立在高大的柳荫下。一共有下列四篇文字:《迎接这新的日子》,对学风问题有深刻的讨论,《让我们携起手来走向中国的黎明》,《欢迎胡校长》,《双十节感言》。读者之中以临时大学补习班分发来北大的同学最多。他们以期望的心情读着民主战士的墙报。他们曾经在一封公开信上说:“我们等待着你们,…严冬中等待拿火把的人……你们带着温暖来了,你们更带着勇敢, 带着坚毅,带着自由的精神来了。…是你们给这古城的垂危心脏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你们使它年青,使它的脉搏活跃,…现在我们谨以青年人的热情和正直欢迎你们,追随你们……”

九点五十五分钟,记者随着铃声进入礼堂。那是旧众议院的会议厅。讲台上已经坐有胡适校长和法学院长周炳琳,白发苍苍的文学院长汤用彤,秘书长郑天挺,训导长陈雪屏,教务长郑华炽,长胡子的越乃搏先生(经济系主任),杨振声教授,闻家驷教授等三十多位。正厅,楼厅和楼厢上坐满了二千多位同学。胡先生穿着蓝长衫和黑马褂,戴着全丝眼镜。他对着扩音机说:“各位先生,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开学,举行最简单的开学仪式,这是北大向来的传统习惯一一开学简单。”

这时先生关了扩音机说:如果听不见再用上吧! 于是继续着说:“今天我们没有什么隆重仪式,我个人来与同学说几句家常的话。北大的历史,先生们都已知道,然而新来的教授和同学或许不很清楚。”

“北大今年是四十八岁,还不够五十,这四十八年是中华民国的多难之秋.常常开不成学、回忆四十八年的历史,不无可纪念的地方,我现在将北大的历史分作几个时期来说。
(略)
“至于如何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我想有两方面,可以提供给先生批评,给同学考虑。
   
一、提倡学术研究: 望先生携学生多做研究,做独立的创见,做In—dependent 0rinal Research。希望各位先生对此精神作高深的学术研究。

二、对于学生希培养成能够充分地利用工具,能够独立的研究、独立的思想。这一方面是研究学问,另一面是做人。外面贴着欢迎我的标语,这“自由思想,自由学术”,为什么不说“独立思想”呢?我用“独立”,因为独立和“自由思想,自由研究”不同。北大向来的传统是如此,思想当然自由,学术也当然自由,不用再说,而独立精神倒是值得一提的。自由是对外界束缚的,北大三十年的传统,并没有限制先生的思想和学士的研究,自由当作当然的信守。什么是独立呢?“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这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傍门户,不依赖别人,不用别人耳朵为耳朵,不以别人的脑子为脑子,不用别人的眼睛为眼睛,这就是独立的精神。学校当然给你们自由,然独立是靠你们自己去争取的。

“最后,对同学们说,我是无党无派的人,希望学校也成无党无派的。这意思不是说个人不能有政治思想,就如宗教思想一样,我们可以信耶稣,也可以信天主、佛教,或回教,学校是不干涉的。思想左或右,参加政府党的左派右派甚至其余各党派,都是可以的。我再说学校只承认各人是学生,不分宗教政治的信仰,绝不因学生思想宗教而遭歧视,但同时希望个个学生教授把学校当作学校,当作你们的母校,求学问和研究学问,求知做人和训练做事的机关,不要使得学校惭愧,这是老生常谈;我再说句老生常谈的话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五十六岁才觉得这话意义真深刻,我们若忘了自己是学生,我们会把事情把问题看得容易,所以我批评孙中山先生知难行易是把行看得太容易,这是武断,不肯以求知方式去行。八十五六岁了还在做学生,当初学农,后来学文学、哲学以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史和历史,但今天我还是学生。我说对政治不感兴趣,昨天安徽同乡问我安徽主席是谁教育厅长是谁,我皆的确不知道,的确我还未曾学列。人家说我作一年半载小学生是逃避发表意见吗?是客气吗?在我的确希望对政治问题和其它一切问题上永远保持学生的态度。我送诸君八个字,这是与朱子同时的哲学家文学家,作《东莱博议》的吕祖谦先生说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我以老大哥的资格把这八个大字,送给诸位。”(掌声四起)

胡先生请台上各位师长发言,大家都辞谢了,这时先生已经说了一个多钟头的话,因向同学道歉,并宣告开学典礼告成(掌声)

大家在礼堂外面,排成圆形摄影留念。
   
于是各位教授乘着汽车出了北大四院的铁门,临大补习班的同学也纷纷在取脚踏车,有些聚集在柳荫下读墙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5 03: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西教育优劣世纪大辩论----发表亲身体验,挑战理论权威

上小学的时候,我还参加过作文竞赛,我那个曾经一心想度中文系但是因为特定历史原因读了政治系的老爸,没少给我训练写作。
可到了中学,什么议论文,其实啥都不让议论,破题、转折、论述、结论……啥的,标准八股文格式。别说我了,连我们班那个初一就冒出文学的火花,在少儿杂志登过文章的才女,也懒得在课外写任何东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4-9-21 10:44 , Processed in 0.20846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