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驿路枫情h2 驿路枫情h2 驿路枫情h2 驿路枫情h4
查看: 50746|回复: 219

[移民故事] 原创:我认识的老中青三代移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3 15: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neverends 于 2010-8-19 21:47 编辑

(此文为neverends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


大李老李和小李
-- 我认识的老中青三代移民


故事来源于真人真事,涉及个人隐私的细节作了技术处理。如有雷同,纯属正常,这样的移民家庭在加拿大太多了



我想讲述的是三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家庭,就称他们为老李,大李,和小李吧。


(一)老李的故事

老李今年快六十,到温哥华定居十多年,算是老一代的大陆移民了。

出国前,老李和太太是二线城市的高校教师。两人都属于吃苦耐劳的类型,家里无权无势,纯粹靠个人奋斗走出大山。老李在家里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教师,李家的孩子在小镇上以学习成绩优异著称,两个哥哥相继考上了北京和上海的大学。老李在中学里也是尖子生,而且体育特别好,在省级的长跑比赛中拿过名次。不出意外的话,他本应沿着两位兄长留下的足迹进入名牌大学深造。谁料生不逢时,上山下乡改变了一切。好在老李在插队期间努力自学,恢复高考后第一年就考上大学,毕业后继承教师之家的光荣传统,留校任教。

由于上山下乡的这段经历,老李对文革和政治深恶痛决。在高校任教期间,开始有了出国的念头,遂努力自学英语。八十年代末,老李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被学校推荐去参加公派出国访问的选拨,并顺利通过考核,只等名额一来,就可以成行了。结果名额没等来,却等来了六四。事情一放就是一年多,真是好事多磨。本来老李是要被派去澳大利亚的,这么一等,那边的合作项目也结束了。就在老李心灰意冷的时候,机会终于眷顾了早有准备的他,这次是到英国的一所并不很出名的大学做访问学者。

老李一到英国,立即着手办理太太和孩子的陪读签证。第二年,全家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小镇团聚了。出来见识过了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老李再也不想回去了。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在项目结束后留在英国。一番调查之后,他失望地发现对于英国这种传统的非移民国家,想以合法身份留下来难度是相当大的。后来在学校同事的指点下,他知道了办加拿大移民这件事。那时的他对加拿大仅有的一点点认识来自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热播的一档英语教学节目“温哥华来客”。和大多数国人一样,他隐隐约约觉得加拿大应该和美国差不多,再差也比回国强吧。抱着这种心态,他去申请了加拿大移民。与他前半生的坎坷不同,这次申请异常顺利,几个月后他就拿到了移民纸。


1993
年的夏天,带着对北美生活的向往,带着在英国辛苦打工存下来的几千英镑,老李一家踏上了加拿大的土地,落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温哥华,名符其实地成为了一名温哥华来客(The Man from Vancouver)。


(待续,想加分的请随意,下集在这里 14#

评分

参与人数 24财富 +128 收起 理由
chuchu_9 + 3
David-qd + 3
小邓子 + 10 支持原创,好文!
尚竹缘8 + 1
pandadolphin + 3 come on!
一杯清茶 + 10
芭芭爸爸 + 5 楼主真棒!加油!每天盼着下集呢:) ...
florence + 5 支持原创
彩虹 + 5
会飞的鱼 + 5 支持原创
huanqiuheding + 5 希望看到下文
sweetheart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5: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5: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7: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7: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8: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2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21: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21: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还长着呢,老李才开了个头,大李还没出现,小李就别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22: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22: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01: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的分分,白天要上班,晚上再来更新。争取今天写完老李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02: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09: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verends 于 2010-8-15 10:23 编辑

(接上集 1# ,老李的故事-2)

老李选择温哥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温哥华没有让他失望,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和美丽的景色让他一下就爱上了这里。在校友的帮助下,他们在一所小公寓里租下了一套一室一厅,儿子也就近上了附近的小学,在英国的两年里,老李儿子学了一口纯正的伦敦音,入学以后如鱼得水,迅速融入了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一切都在按步就班地进行,房子和孩子都轻松搞定,下一步老李夫妇该考虑票子的问题了。

老李是生化专业,在国内高校任教多年,又在英国的大学做过研究,来之前他曾经考虑在温哥华这边的大学里找类似
TARA的工作。来了之后,经过一番联系,才发现这种职位其实很少,而且竞争激烈。以自己的英文水平,肯定是争不过那些香港来的移民,更不要说本地人了。老李开始把目光投向企业,遗憾的是他没有任何相关的工作经验,投过不少简历都没有消息,仅有的几个电话面试中,对方都表示他的背景不错,很可惜不适合所招聘的职位。

与老李的职场失意不同,老李太太的就业过程却是一帆风顺。老李太太走的是务实路线,对专业工知难而退,直接去各大百货公司和超市应聘收银工作。老李太太属于那种特别有语言天赋的人,在英国生活了两年,从来没有正式上过英语课,靠着看电视,打工和自学,她的英语已经完全能够应付日常工作的需要。不过,因为人到中年才开始说英语,浓烈的家乡口音是很难改掉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求职,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她幸运地被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录用了。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公司的福利保障相当不错,一人工作,全家受益。超市工作之余,老李太太又去离家不远的一家咖啡馆打工。两份工的收入,加上孩子的牛奶金和低收入家庭的福利补贴,勉强能够维持三口之家的房租和日常开销。不过,汽车他们还是负担不起,出行只能依靠公交。


看到太太每天早出晚归地为这个家忙碌着,老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登陆半年多了,专业工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老李也动了加入
labor大军的心思。他的想法很单纯,边打工边提高英语,等待机会,同时增加一些收入,把车买了,改善一下生活质量。他把想法告诉了校友,人家便热心介绍了一份仓库的工作,说看你一介书生,重体力劳动肯定吃不消,这个工比较轻松,只是有点闷,经常会上夜班。老李心说上夜班也好,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学习英语,或者酝酿一篇专业论文,争取去学术杂志上发表,作为求职的敲门砖。就这样,老李开始了他的labor生涯。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近一年,仓库的工作比较稳定,老李的工资也涨了一些。多了这份收入,他们买了一辆二手美国车,成为了有车一族。老李的专业工还是渺无音信,而他本人也不再象以前那么期待了。老李慢慢开始享受这种生活状态,专业论文的事早放下了,求职投简历也是有一搭无一搭。这么一蹉跎,又过去了两年,其间老板很满意老李的工作,给他转了正。看着生活上了正轨,老李也不再去想他的专业工梦了,只希望牺牲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能换来儿子的前景似锦。

几年的时光在老李和太太的辛勤劳作中倏忽而过,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末。老李的儿子小学毕业后,他们借用朋友的地址把儿子送进了温西的一间名校。随着生活的逐渐稳定和家庭财富的点滴积累,老李和所有传统的中国移民一样,开始考虑房子的问题了。儿子越来越大,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总是睡在客厅里也不合适。老李和太太都是从小地方出来的,与国内的生活相比,每天能洗上一个热水澡他们就相当满意了。老李的儿子却不同,他上的名校里集中了有钱的华人子弟,孩子也不自觉地沾染上了攀比的习惯。参加过几次同学的生日聚会,见识了几百万的海景豪宅之后,儿子对现在的居住环境越发不满了,甚至因为羞于披露自己的家庭背景,开始向同学撒谎了。


老李和太太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偶然从其他家长那里了解了儿子的情况,气愤和伤心之余,开始责备自己只顾埋头打工,忽略了儿子的感受。本来移民加拿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自己小时候没能享受到的教育机会。费尽周折送儿子进名校,也是想着那里学风好,家长可以省点心。现在适得其反,孩子反而更让人操心了。经过反思和讨论,夫妇俩觉得孩子的表现固然让人失望,但是他们现在的居住条件也确实差了些,是有点委屈儿子了。怎么办,考虑买房吧。以他们目前的积蓄,能够踮着脚够得着的也就是两房的小公寓了。考虑大人工作孩子上学的地点,房子的位置还不能太偏远。咨询了地产中介之后,他们意识到满足自己要求的房子其实也价格不菲,把所有存款都算上也还不够付首付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老李这时候做了一件让他日后追悔莫及的事情。


(待续,先容我吃顿饭,下集在这里 18#

评分

参与人数 2财富 +12 收起 理由
会飞的鱼 + 5
lotusleaf + 7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09: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10: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11: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12: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everends 于 2010-8-15 10:24 编辑

(吃完饭了,接上集 14# ,老李的故事-3)

半年多前,老李与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大学同学取得了联系。那位同学当时正热衷于炒股,见人就拉人入伙。老李在他的指导下开了帐户,小试了几把,收益竟然还不错。当时互联网热方兴未艾,老李无意间买的网络股涨得令同学都眼红。老李太太在理财方面非常保守,知道老李在炒股,极力反对,老李也就没再投入更多资本。现在面临买房的难题,老李又想到了这条捷径。因为自己的教育背景,老李炒股也是循规蹈矩的技术派,喜欢用数学模型分析交易数据和走势图。首战告捷,和所有初尝股市甜头的散户一样,老李的自信心开始迅速膨胀。他在太太不知情的情况下,取出了大部分存款,追买了几只他反复分析之后十分看好的股票,并给自己定下一个自认为很合理的心理价位。一旦涨到这个价就兑现出局,决不恋战。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20003月,互联网泡沫破裂,NASDAQ综合指数在达到破记录的高点后开始急速下跌,仅仅一周时间就掉了近10%。很不幸,老李后来追加的股票都还只是小涨了一点,这一跌就跌到他的成本之下了。老李和多数在牛市入场的散户一样,不知深浅,不懂得止损,又迟疑观望了一段时间,损失更加惨重。到了2001年初,NASDAQ市场80%的股票跌幅超过80%,大批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老李这时想割肉都没得割了,这笔投资血本无归,辛辛苦苦七八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经济危机毫无悬念地引发了家庭危机。在老李如实交待了股市发生的一切之后,老李太太和儿子并没有对他坦白从宽。太太受不了这个打击,回国休息了一段时间,再回来之后就开始了长期冷战。儿子在家里呆的时间越来越少,放学后就和同学们去Mall里闲逛。一家人每天还象以前一样忙忙碌碌,却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

互联网神话破灭带来的这场危机对加拿大经济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老李的想象,他工作的仓库前几年很有大一部分收入来自电子商务公司,现在客户们纷纷倒闭,老板为了减肥过冬,开始裁员了。在老李和另一个本地人之间,老板选择了他。好在老李太太的工作还没有受到冲击,靠着她的收入与老李的失业保险勉力支撑着这个家的基本开销。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从公寓搬到一个house楼下的半地下套房,老李也开始四处寻找新的工作。吸取这次的教训,老李希望自己能够进入一个受经济形势影响小并且有工会保护的稳定行业。和一个在养老院工作的朋友长谈之后,老李去社区学院给自己报了名,申请学习护工证书。

这一段经历,老李从来没有和朋友们细说过,四十多岁的中年男性去学习这个课程,其艰辛程度也可想而知。拿到证书后,老李从起初的
oncall开始埋头苦干,几年之后终于在一所养老院得到了正式工作,时薪也涨到了二十多刀。的工作是照顾老人病人,脏累是难免的。老李在工作时被心情不好的病人骂过,被神志不清的老人打过。为了买房子,为了儿子的未来,老李默默地忍了下来。

在这几年里,老李的儿子已经中学毕业,进入
UBC读商科。太太也接受现实,和他停止了冷战,银行存款的数目在一点一点地增长。老李又重新燃起了买房的希望。这时的温哥华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回调之后,开始高歌猛进。经历了上一次的危机,心有余悸的老李再也不敢用自己的血汗钱去参与高风险的投资。可是仅靠打工的收入,老李夫妇俩存钱的速度远远追不上飞涨的房价。老李太太时常埋怨老李,如果当年不是拿钱去炒股,而是留着在2002年房价低迷的时候抄底,现在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抱怨归抱怨,夫妻二人愈发努力工作,希望能早一点住上自己的房子。愿望虽然美好,现实却不如意,转眼间儿子大学毕业了,他们还住在半地下的蜗居里。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老李的儿子时刻感受着生活的压力以及与同龄人的强烈反差,闷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大学一毕业,他就离开家去了东部。据老李说,儿子开始在多伦多找了个销售工作,后来和别人合伙做生意挣了一大笔钱,然后去美国某名校读
MBA,毕业后进了华尔街的投行。其实据熟悉他的朋友讲,老李讲述他儿子的故事,在细节上有很多破绽,也许是儿子没有和他说实话,也许是他没有和大家说实话。不管怎样,大家都不愿意去追根问底。都觉得他们夫妇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真不忍心把他从梦中惊醒。

最近一次和老李见面,是应邀去他的新家帮忙调试新买的液晶电视和无线路由器。老李在2009年初次贷危机时,趁着房价下跌,下定决心贷款买了一幢五年新的独立屋,他们自己住楼上,楼下出租给了一家新移民。从半地下搬到地上,从房客升级为房东加房奴,老李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饱经沧桑的脸上,每道皱纹里都洋溢着说不完的幸福。安装好电视,参观完新家,老李心情大好,留我吃饭。饭桌上,老李兴致勃勃地打开那台陪伴他十多年的老式录音机,里面传来苏小明甜美的女中音:“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睛在这熟悉的旋律中不知不觉湿润起来。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哪。。。

(老李的故事完)

评分

参与人数 6财富 +34 收起 理由
David-qd + 2
austral-asian + 2 精品文章
FCH + 10 精品文章
nancychen + 5
smilon + 5
玫瑰金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12: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4 13: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4-11-30 12:53 , Processed in 0.18842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