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pandaj

[9/1程序] “来加五年的一点感受”在加拿大华人网站的回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0 23: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还是有些思想准备的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00: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况戏弄白居易

肖养田

--------------------------------------------------------------------------------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自幼聪慧,胸襟开阔。他十五六岁时参加进士考试,未中。他在衣袖中藏着一卷诗集,去京师长安(今西安市)拜访苏州籍著作郎顾况。顾况文章写得好,但性格轻薄,瞧不起后辈的文章。顾况一见到白居易的名字,就嘲弄他:“居易,长安什么东西都贵得很,要想在这里居住下来就不容易啊!”待他看了白居易
送上的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诗名《赋得原上草送友人》)时,就感叹道:“你有这样的佳句,在长安住下来不是一件难事。我刚才的话是戏言哪!”白居易在二十七岁终于中了进士,后久居长安做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00: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最后多余的两句话
  >
  >
  >
  > 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当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各自主要都
  > 说了些什么。
  >
  > 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是大家在说完所想要说的话之后说的最后的那句话。没有这句
  > 话,大家其实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这句话,交谈就变成了吵嘴,并且
  > 会愈演愈烈,最终局面无法收拾。
  >
  > 问题在于,这句话的内容往往和大家要说的事情毫不相干,所以,我把它称为“多余的
  > 最后一句话”。
  >
  > 举个例子吧。 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
  > 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
  > 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
  > 眼里不时露出茫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
  > 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
  > 她抬头看一眼外地小伙儿,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
  >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小伙儿下站下车马路对面坐回去呗。但是售票员可没说
  > 完,她该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了。“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售票
  > 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地说。
  >
  >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
  > 乘去。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儿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
  > 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
  > 北京人的形象。
  >
  > 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
  > 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
  >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
  > 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
  > 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根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
  > 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象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说
  > 话还“您,您”的。
  >
  > 可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象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
  > 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多了去了!”
  >
  >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
  > 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话吗?”您瞧大姐
  > 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事儿就这么结
  > 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
  > 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
  >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
  >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
  > 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
  > 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
  > 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
  >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
  > 骂外地小伙儿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
  > 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那个外地小伙儿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实在受不了了,他
  > 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
  > 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
  >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
  > 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儿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
  > 说呢。
  >
  >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
  >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我先到派出所录了口供,然后到
  > 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
  > 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来着。我呼吁让他们都冷静一点
  > 儿,有话好好说,有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
  > 我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
  > X,和她计较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09: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多余的两句话

很形象,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说多余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09: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在finch的一个中介那里看到一个头发都白了的老头翘着二郎腿跟中介说他想去一个超市做冻肉学徒,中介很有礼貌的说人家想请年轻一点的,他说:我不要紧啊!钱我可以少要点,说话的语气很象我以前国内的一个领导,他老婆还说,是啊,做这活已经太小看他了。人家中介无语,老伯跟着还不停的叫那个中介联系雇主看能不能收他,中介已经不理他了。后来他走了。中介才对我说,不是我不帮你联系的问题,而是你跟我的雇主要求相差那么远,我帮你介绍了,我以后雇主还信我吗?年轻多得是,人家不再乎那1元两元的工钱。我听了,无语。年纪太大的,还是慎重考虑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10: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11: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谢谢prcll花了时间帮我分析。
你的假设成立,我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
1.我做了板斧(不是斑竹)纯属偶然,斑竹一定要我参与介绍一些经验给大家伙,所以就当了。
2.说的挺像,可惜已经谈不上年轻,没什么负担而已。
3.还没有移民区加拿大呢,计算机也不是我的专业,我也不是搞计算机工作的。

提醒的对,我压根就只是认为计算机是个工具!为什么我不能一辈子过现在的生活啊?明摆着,我一定挣不了10万的啊。想挣10万也不会像现在这么不努力了啊。找个公司座座办公室挣个够花的行吗?
我没本事也没积蓄,就一点死工资,社保的医疗系统还老是拖了1年不给钱,他们一会说银行系统出错了,一会说忘了给我做了,我就这一点钱拖着不给我心疼啊。不知道加拿大政府会不会也是拖钱不给吗?
我一点都不懂计算机,只用简单的处理文件或者上上网,你肯定比我知道得多了去了啊。
我也不年轻了,到加拿大一般多久属于不短?
想了想,移民出国的人没有多少和我一样的,我是真心喜欢加拿大阿。
你的补充的有道理,但是和我不沾边。

鉴于以上,再帮我分析分析好不?谢谢你的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11: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prcll:我从你的其他的帖子贴过来的。
"本人没有你给我想的那么高,你说的没错儿,我也就是一生活很普通的老百姓,在中国还敢称自己为石油工程师,来到加拿大本人不敢称自己为石油工程师,这是违法的,因为本人有自知之明,这辈子也没这本事(通过考试)拿到任何一省的P.E(专业工程师)执照。要问我不想拿这个执照吗?想过,但做不到的事那就与我无关了。因此在加拿大有工作,薪水还挺高也就足够了。过不了中国式的的普通人的生活,那就过加拿大式的普通人的生活吧。"
我想的也就是这种生活,不过我在国内可什么师都不是呢?对我这种人您再给点高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11: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molten
> 最后多余的两句话
  >
  >
  >
  > 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当人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各自主要都
  > 说了些什么。
  >
  > 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是大家在说完所想要说的话之后说的最后的那句话。没有这句
  > 话,大家其实都是在很友好地交流,而一旦加上了这句话,交谈就变成了吵嘴,并且
  > 会愈演愈烈,最终局面无法收拾。
  >
  > 问题在于,这句话的内容往往和大家要说的事情毫不相干,所以,我把它称为“多余的
  > 最后一句话”。
  >
  > 举个例子吧。 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
  > 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
  > 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
  > 眼里不时露出茫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
  > 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
  > 她抬头看一眼外地小伙儿,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
  >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小伙儿下站下车马路对面坐回去呗。但是售票员可没说
  > 完,她该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了。“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售票
  > 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地说。
  >
  >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
  > 乘去。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儿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
  > 站换904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
  > 北京人的形象。
  >
  > 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
  > 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
  >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
  > 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
  > 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根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
  > 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象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说
  > 话还“您,您”的。
  >
  > 可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象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
  > 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多了去了!”
  >
  >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
  > 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话吗?”您瞧大姐
  > 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事儿就这么结
  > 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
  > 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
  >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
  >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
  > 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
  > 儿给耽误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
  > 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
  >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
  > 骂外地小伙儿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
  > 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那个外地小伙儿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实在受不了了,他
  > 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
  > 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
  >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
  > 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儿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
  > 说呢。
  >
  > “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
  >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我先到派出所录了口供,然后到
  > 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
  > 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来着。我呼吁让他们都冷静一点
  > 儿,有话好好说,有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
  > 我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
  > X,和她计较什么!


太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15: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彩霞满天999
看着CADMUS和PRCLL的帖子,觉得移民真的很恐怖,简直有点象炼狱了,好像根本就不该去,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呢?真的很困惑。。。我自己也是面临取舍的,我知道CADMUS和PRCLL,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但是我还是纳闷,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一定认为移民好呢,毕竟好像大多数人认可的总该是正确或者有利的事情吧。困惑,迷茫。。。


你理解错了,加拿大并非很恐怖,要看对什么人,对本地人来说,加拿大生活非常的幸福:“悠哉游哉,得过且过”。但是,如果新移民是带着享福的心态来的话,这里就是地狱。

很多人认为移民好,是一种羊群效应。而这个羊群效应的“头羊”,是80年代出国读书的那些穷酸书生和多年以来一直偷渡出国的粤闽人。出国对于他们来说,确实真的是从地狱到了天堂。

然而,20多年时光,世异时移,国内和国外的落差,已经大大缩小了,你我做为精英,在国内的生活,早今非昔比了。而加拿大,20多年没有丝毫变化。移民的结局,可想而知。

我一个员工(香港移民,10多年了),上个月跟我聊天,我说我英文不好,在国内时没学好,结果她说了一句几乎是世外桃源的话:内地(中国大陆)政府神经病的,居然不让人学英文,怎么融入世界呀。........什么呀,中国只教俄文,都是我父母那辈的事情了,虽然我父母在校时,只能学俄文(西方封锁中国,中国不教俄文教什么?),但是我清楚的记得,80年代父母曾经参加单位组织的英文学习班,每晚去上英文课。而我,初中就开始学英文。而我的弟妹们,小学就开始学英文了。

这些香港老移民(加拿大人),都什么年代的思想了,居然还没有更新。我感觉他们整个生活在桃花源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并非多数人认可的,就是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15: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读了在别的地方的pandaj, prcll, 还有cadmus的帖子,他们都是热心回答大家的疑问的,不是存心刁难,打击和讽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15: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KittyCat
cadmus:forty some那个问题你怎么不问我啊?

prcll and pandaj:我怎么这么喜欢加拿大啊,帮我分析分析好吗?


这个问题我年多前就有了,那会我还没来这个论坛捣乱呢。再说了,还不只这一个问题,我英文不好,问题多了去了。

你喜欢加拿大,是因为你还没有来到加拿大生活。一个黄颜色点的比喻:某天你看见一个美女时,你很喜欢她,天仙下凡,越想越喜欢她,越喜欢她越想。你努力的去追她,终于有一天,你追到她了,抱了她了,吻了她了,你欣喜若狂,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终于,你们结婚了,上床了,彻底的了解了她的每一寸肌肤了,每一点性格了。然后......,结局不用我说了吧?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的:渐渐地你越来越不喜欢她了。

哲学家这么说的:
世上有两样最痛苦的事情;第一样最痛苦的就是得不到你想要的;第二样更痛苦的就是得到了你想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1 15: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越来越不喜欢加拿大了吗?怎么样的生活才算在加拿大生活呢?
我越在国内生活越喜欢曾经在加拿大的生活?怎么办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1 21: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KittyCat
你是越来越不喜欢加拿大了吗?怎么样的生活才算在加拿大生活呢?
我越在国内生活越喜欢曾经在加拿大的生活?怎么办哪?


你为什么喜欢加拿大的生活,下面是我列的原因,我只看过你最近的两三个贴子,请告诉我猜得对的有多少条。

1. 你在加拿大的时间是读书,国际学生,父母负担费用。不必为生活发愁。
2. 你在国内工作时间不长,即使工作也是过渡性质的,没有体验过单位的长久福利和国内工薪阶层安定生活的生活质量;
3. 你在国内不在大城市,没有或很少体会到国内现代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
4. 你的社交圈子,也就是你的同学朋友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太久,彼此的生活和社会地位还没有和你在加拿大所接触到的拉开档次;
5. 虽然你在加拿大生活过,但对于加拿大的employment、养老、医疗、投资等制度并不了解,你只生活在校园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2 10: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聪明的人儿啊,感谢你。
1.half correct 父母不负担任何费用,学校是主力负担,自己也打打工。
2.full point。
3.wrong 北京滴。
4.30% right 根本没有在国内形成社交圈子呢。
5.70% as you said 基本正确。
说说我去了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2 12: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你老公依然勤奋的赚钱,来了加拿大,你依然可以过快乐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2 13: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鼓励我们,我也依然努力赚钱,我要过快乐的生活,哈哈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4 16: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黎叔
估计XS-SHERRY这孩子出生于70年代,受过一点教育,但非名校,深圳,北京都打过工,说明工作不大稳定,如果工作好,钱多谁会轻易换呀。我认识几个小年轻,毕业的学校没听说过,可本人自信的一塌糊涂。很有点象这孩子的脾气


在春秋上好象见过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3 23: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完了,前面的比较精彩.pandaj前面讲的东西还是很中肯的,与FCH及兔八哥的争论也是很有分寸的,可是..........希望能多看到楼主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5 16: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2-21 15:51 , Processed in 0.12624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