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Hues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0: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蓝玉开始班师,这一战使他的名望达到了顶峰,从此他不会再被人说成徐达第二或者常遇春第二,他的名字将和这些名将一起为
人们所传颂。
  捕鱼儿海战役是蓝玉一生的最高点,但在此之后,他却频频出错,最终走向了毁灭的终点。
  
  蓝玉的昏着
  
  昏着是围棋用语,它的意思是指高明的棋手出现不该有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蓝玉身上是很合适的,离开战场后,这位英明神武
的大将军似乎就和任意妄为这个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归途中,蓝玉干出了一件颇为让人不耻的事情,他欺负了元主的老婆,而这位女性性情也甚是刚烈,自杀了。(私元主妃,妃
惭自尽死)
  
  蓝玉的行为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十分不得人心,朱元璋十分愤怒,但由于考虑到蓝玉功劳很大,便没有去更深的追究他
,而蓝玉却以为这是默许的表现,更加猖狂起来。
  
  此后,他的这类表演越来越多,在他回到喜峰关口时,由于已经是黑夜,守关的官员休息了,听到有人叫关就立刻跑去开门,而
蓝玉却干出了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他命令自己的士兵攻击关卡,打破城墙强行闯入,还颇为洋洋自得。
  
  这就太过分了,守关的官员也是人,人家已经跑去开门了,而你连一会都不愿意等,难道你是赶去救火不成?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十分恼火,他原来准备封蓝玉为梁国公,为了警告蓝玉,他把梁字改成了凉字,大家从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
蓝玉态度的转变。
  
  蓝玉似乎也应该有所警觉了,但他却注定是个有两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人。不但继续放任自己的行为,居然还把手伸到了军权上
,他不经过朱元璋的允许,在军队中任命自己的亲信官员,布置自己的势力。
  
  这一切自然没有逃过锦衣卫的眼睛,于是朱元璋开始考虑怎么处理这个胡惟庸第二了。
  
  蓝玉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却在获得成功之后做出如此多不法的事情,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但其实只要联系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纳哈
出投降事件,就能合理的解释蓝玉的行为。
  
  从宴请纳哈出时的傲慢到喜峰关的骄狂,我们可以给蓝玉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是个粗人。
  
  所谓粗人,不是指他没有文化或是行为粗鲁,而是指他的行为欠考虑,为人处事不通人情,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其实他的性格一向如此,就算不在这件事上犯错误,迟早也会在那件事上捅漏子。
  
  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吧
  
  而关键问题在于,蓝玉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生死只取决于朱元璋的容忍和耐心,而朱元璋
并不是个有耐心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0: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蓝玉很快就犯了新的错误,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个从一品官职,一
般官员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而蓝玉就像吃错了药似的,居然在很多人面前大叫:“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给个太师吗?”(我不堪太师耶?)
  
  这就不是要求进步了,是嫌自己活得太长。
  
  朱元璋再也不能忍受了,如果他还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他又一次亮出了屠刀。
  
  要说明的是,在历史上,蓝玉被杀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明通鉴》记载,蓝玉被杀和燕王朱棣有莫大的关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的行事方法和手段都很接近朱元璋,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最像朱元璋,此人后来的故事大家应该也
有所了解了,这里先不说他,后面自有专题介绍。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又是太子朱标的妃子,所以蓝玉和太子的关系很好,在出征纳哈出回来后,这位仁兄找到
太子,对他说:“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
  
  蓝玉算是够朋友,把这些话对太子说了,只是希望太子小心,但他忘记了一句成语“疏不间亲”,你蓝玉最多不过是个外戚,怎么
能和亲兄弟比!
  
  太子后来在闲聊时把蓝玉对他说的话告诉了燕王朱棣,于是朱棣便狠狠地告了蓝玉一状。朱元璋在朱棣的挑拨下才对蓝玉动手。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在我看来,蓝玉被杀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他的骄纵不法,无论如何,朱元璋决定要对蓝玉下手了。
  
  既然决定要动手,先要给蓝玉一个罪名,毕竟程序还是要走的。总不能无缘无故就拉出去砍头,如果要告蓝玉小偷小摸,应该不
会有人相信,而当时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似乎还是一种荣耀。
  
  看来还是谋反这个罪名好一点,标题醒目,主题鲜明,且方便实用一看就懂,我们一直用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终于拉开了序幕。
  
  无数人头即将落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0: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在锦衣卫告发后,朱元璋很快就逮捕了蓝玉,并将他下狱审理,公正的说,蓝玉狂妄不法是有实据的,但谋反实在没有真凭实据
。作为一个新贵将领,没有深厚的根基,没有充足的准备,蓝玉是不敢造反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估计蓝玉在牢里是挨了不少黑棍的,因为这个本来没有谋反打算的人居然写出了长篇供词,不但说明了自己造反的企图,还供出
了企图谋反的方式、地点,看来他在监狱中应该出演了一次监狱风云的主角。
  
  既然蓝玉招认了,那就杀了蓝玉结案吧。可就如前面所说,如果朱元璋真的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凡谋反,肯定不会只有一个人的,这就是线索,就要查下去,于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出来了,锦衣卫搞这一套也是十分有经
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方法参见胡惟庸案件)。
  
  最后一共搞出多少人呢,经查,蓝玉同党共一万五千人。从这个数字看,蓝玉平时的人际关系还是不错的。
  
  蓝玉本人被灭族,被他牵连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案被杀的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各级官员更多,那些在胡惟庸案
中幸存下来的人曾经心存侥幸,但他们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也不过多活了十几年而已,终究没有逃过这一刀啊。
  
  这些因为蓝玉案被杀的人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我估计了一下,如果列出一万五千人的名字,列
名至少是两个字,加上字就是五个字。这份《逆臣录》大概在三万字到七万五千字左右,赶得上一份硕士论文的字数。
  
  但这篇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血写成的
  
  蓝玉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开始,到此也应该告一段落了,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
了,大家歇歇吧
  
  蓝玉的一生是极富戏剧性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笼罩在名将的阴影中,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在他的后半生让
他成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却又在他最出风头的时候将他拉下马,难道这是天意吗?
  
  当然不是,蓝玉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究不负名将之名,用赫赫战功证
明了他自己,他的不朽功绩将记入史册,为后人追忆。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是幸运的。
  
  那一夜,我梦见百万雄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0: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在蓝玉案中朱元璋挥动屠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到,杀掉一个小小的蓝玉何必要牵连这么多的人,而且蓝玉并不是胡惟庸,他的同党并不多。朱元璋却不断的
把很多无辜的人当作蓝玉的同党杀掉。这就值得我们细细分析了,朱元璋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
  
  我们的侦探又该上场了,前面说过,很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藏着
事实的真相,只等着你去发掘,在蓝玉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各位侦探开始自己的侦查吧。
  
  我先说一下自己的思路吧,蓝玉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一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
呢?这些事件应该对蓝玉案的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和分析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而朱元璋却早
早的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满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
,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蓝玉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强能压得住阵
,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现代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的动机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观点,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通过对史料的联系分析,得出自己的
结论,这才是科学的历史观。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干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人去保卫国家,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一使命
的。朱元璋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人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
拥有军队。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一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一制度我们将
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再仔细的人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
有一个微小的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洞虽小,却是致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0: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另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
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
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从这一部分里我们能够了解朱标是怎样的一个人,朱标身为太
子,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尊容,但他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他。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气并没有吓倒朱标,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儿子居然敢反驳,而且话说得十分难听。
  
  朱标以同样冷淡的口气说道:“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这句话分量实在太重,隐含的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够怪大臣呢?
  
  朱元璋被惊呆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儿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当年打天下的气势随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掷去
,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朱元璋的这一板砖还是让他吓得不轻,回去就生了重病。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内刚的性格。朱元璋一生看人都很有
一套,他选择的这个继承人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朱标的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卓越的见识,那一句“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
的臣民”实在很有见地,如果后来的崇祯皇帝能够懂得这一点,他的天下可能也不会丢得这么快,更不会发出“大臣皆可杀”的感叹了
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标都是理想的继承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血雨而处变不
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
  
  朱元璋对朱标也很重视,他在洪武十年(1377)已经将很多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明、
勤、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可以说当时的朱元璋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马皇后,另一个就是太子。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惩罚朱元璋,朱标比朱元璋更早去世,这个噩耗彻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顾大臣的劝阻,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
小的朱允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之深。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实至名归的继承人。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0: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色
满室(具体描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棣,不喜欢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
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我么不得不慎重的进行分辨。
  
  我们说过,此文不但要叙述那段历史,还会告诉大家一些分析历史的方法,如之前讲过,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
什么倾向,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
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
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
像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
家,他明白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身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利,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
是不幸。这父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黄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写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父子一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0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Post by Hues
更晕!!!难道是哪天我喝醉了说胡话自己都忘了?! ...
你家媳妇儿好久以前干的好事,你当然不知道。
http://www.ourdream.ca/forums/showthread.php?p=266128#post266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Post by apple3800
你家媳妇儿好久以前干的好事,你当然不知道。
http://www.ourdream.ca/forums/showthread.php?p=266128#post266128

呵呵!看来晕的不是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
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藏在朱元璋的心中。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
律,还成功的普及了法律。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棍打人、
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会满足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
花样,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诰》的书,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它比《大
明律》还重要呢?
  
  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
诰》而不是《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根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正确的认识到,要
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欢
看侦破故事一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抽肠、剐皮等特殊行为艺术,足
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入《大诰》,并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一种创举。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
了,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
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
思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他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
但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
一条命。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交通费,然后拉出去咔嚓掉他的脑袋

  
  其实从法理上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该是加重情节。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朱元璋
能够想出来的最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毕竟做出了尝试。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写出来,估计要十几万字,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种。不要小看这些制度
,在这些制度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体规定如下:
  
  皇帝死称崩、公侯贵戚死称薨、大臣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才能称死。
  
  这个规定给人们制造了很多麻烦。比如当时官员的丧礼,摆出灵堂,众人祭拜。当时有很多人都搞“撞门丧”。所谓“撞门丧”是指
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无论好坏都去拜一拜,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进到灵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认识这人,就要先记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记准名字),你怎么就
死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如果你这样说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是来砸场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员,怎么能用庶民的说法呢?
  
  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进到灵堂,先去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郎中。
  
  这时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五品官,该用“卒”
  
  那就拜吧
  
  别忙,还要再问一句:您家老爷可有世系爵位?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袭伯爵位。
  
  还是仔细点好啊,差点就用错了。这时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大功告成,真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其实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但并没有认真执行过,而在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制度规定,是会有大麻烦的,除了称呼外,当
时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按职业划分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
  
  其中民户包括儒户、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分委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等。
  
  这些户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主要是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军户,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户。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其
实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军户,你的儿子也一定要是军户,那万一没有儿子呢,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一个来充数,如果
你连亲戚都没有,那也不能算完,总之你一定要找一个人来干军户,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户中的厨役户,但你说你不懂厨艺,那也不要紧,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数对得上就没问题,反正你做的饭我也不吃
,谁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划分实在是不科学的,不但民户军户这些大户之间不能转,同一户内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万一打仗时要
召集弓兵户,偏偏这些人从小没有练过拉弓,那也没办法了,每人给一把弓就上吧。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不能保证的,又如召集医户
,如果召来的都是一些不懂医术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这是老百姓,官员们也不轻松,他们衣服穿着和颜色搭配、用料、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违反,是要杀头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数,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递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衣服是祭祀典礼要穿的,平时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
规定也极为复杂,从一品到九品,从文官到武官,衣服颜色不同、花纹不同、花径不同、衣服上的补片也不同。
  
  回家之后也不轻松,不能穿睡衣之类的衣服走来走去,要穿常服,这常服也不能随便穿,不同品级也有规定,如腰带,一品用玉
、二品用花犀,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系错了腰带,穿了黄色内衣,只要被人发现,就是严重错误,可能要杀头
的。
  
  这些制度看上去眼花缭乱,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如果我们仔细的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制度的背后隐藏
着某种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除了这些制度外,朱元璋还为他的臣民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他贵为天子,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务
、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样去做,相当于今天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一一列举唯恐不能穷尽,如人口统计时要注意哪
些事项,如何进行核查,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
  
  估计要是再详细点,他还会规定清扫街道时怎样使用扫帚,出门时该先迈哪只脚。这样看来,在朱元璋手下干活倒也不累,相信
只要不是白痴,能看懂朱元璋配发的说明书,都是能够干好工作的。
  
  
  此外他还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
地域,必须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这玩意可千万要收好,如果丢了,守关卡的士兵会直接把你当成逃犯,抓走充军,目的地是去不成
了,家也不用回去了,很可能过那么几年,这位丢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农民只
能种地,商人只能经商,官员按照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无论谁都不能越界。
  
  军户、民户、匠户的划分决定了在那个时代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难题,不用费尽心思设计什么简历,洗干净脸,打好领带去参加面
试。因为除了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决定的,你爹干嘛,你也干嘛。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他们就像无数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同组成
强大的明帝国。这些制度之严密、周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典范。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不但打下了江山,还耗尽心力制定了如此完美的规章制度。他的目的也很明确:
  
  明帝国的所有问题我朱元璋都给你们解决了,制度也有了,方法也有了。后世子孙照着做就是了,我辛苦点没有关系,你们就等
着享福吧。
  
  可惜模型始终只是模型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着完美的东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体系都有漏洞。朱元璋的这个体制也不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事实证明,他的体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意外。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权力,然而明朝的内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朱元璋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然而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荡,丝毫不受束缚
  
  朱元璋颁布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条令,并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沙等贵重衣物,然而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正是从明朝开始,而那些本
应该是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却穿金戴银,甚至登堂入室,为官经商。
  
  朱元璋严令太监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阉宦却个个都是重量级的(这与他废除相权有关)
  
  朱元璋给他的所有子孙都准备了爵位和俸禄,然而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这些朱元璋认为可以用千年万年的制度,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已经烟消云散。甚至他的继承者们也不再认真遵守这些规定,他们口
中说着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实际上却是各有各的搞法。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脑袋不开窍的叫嚣着要恢复祖制,换来的却是众人嘲笑的眼
神,甚至连当时的皇帝也不以为然。
  
  实际上,朱元璋为了保障自己的这套制度模式能够贯彻实施下去,对那些敢于改动和违反者,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如他曾铭
文规定太监干政者,杀;敢议立丞相者,杀等等。可是这些措辞严厉的规定从来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太监还是照常干政,内阁还
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此路不通就绕道走,谁也没把太祖成法当回事。
  
  更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规定的事情往往都向着反方向发展,用俗话说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在朱元璋的面前似乎有一个看不见
的对手,朱元璋想往东,这个对手偏要向西。朱元璋想吃饭,这个对手却给他喝水。
  
  这个对手并不是虚无的,我们之前提到过他的名字——历史规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朱元璋制定的这些制度,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他规定商人不允许穿好衣服,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如
有违反,就要处以重刑。
  
  然而这规定真的行得通吗?
  
  农民有权穿纱,却买不起,商人虽然地位低贱,但他们有钱,有钱才能买得起那些贵重的东西,农民没有钱,所谓的权力也就成
了一句空话,他们连饭都不一定吃得饱,哪里还谈得上穿什么衣服?这不是拿穷人开心吗?(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
  
  类似的制度缺陷还有很多,这些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遗憾的是并不一定适应情况的变化。因为朝廷的收入不断的增加
,经济不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墨守成规的制度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
  
  朱元璋制定的这套政策是适应明朝初年的情况的,事实证明,这些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恢复。但朱元璋虽是能人,却不是超
人,也不会搞“人间大炮”
“时间停止”之类的把戏,他不能停滞历史的进程,当他把自己的这些制度和方法作为“万世不变之法”流传下来后,这些过时的玩意在
后人眼中就会变得荒谬和不适用,并成为绊脚石。
  
  朱元璋这一生有过很多厉害的对手,顽强的张士诚、凶狠的陈友谅,纠缠不清的北元、狡猾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这些人都是
一代人杰,然而他们都败在了朱元璋手下。直到他遇到了最后一个敌人——历史规则。
  
  在历史的进程中,命运之神会从芸芸众生中挑选一些人,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你被挑中,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你
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残酷的比赛,当机会到来时,你若要真的有所建树,就必须比其他人更优秀、更强大,因为最终的胜利
者只有一个。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命运之神来到了朱重八的床边,将一柄剑和一把钥匙交给了他,他告诉朱重八:用剑去推翻残暴的元朝
,用钥匙去打开那扇新的大门,你将建立自己的王朝,获得你应得的荣耀!
  
  朱重八庄重的接收了这两份礼物,他没有辜负命运之神的期望。在那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他用自己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战
胜了所有的竞争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他不再是那个穷困潦倒的朱重八,而是重权在握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改变原先的规则,创造自己的
体系。
  
  但他错了,无论他如何强大,在历史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棋子。
  
  他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永远,也可以影响多数人于暂时,但他绝对无法影响多数人于永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他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天赋,精力充沛,他执政三十一年,勤勤恳恳日夜不息的
处理政务,一个天才加上勤奋,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成的呢?
  
  他相信自己能够操控一切、改变一切,他已经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命运之神的垂青,成为了这片广阔大地的统治者。但他并不
满足,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社会体系和架构。他相信,就如同以往一样,他会胜利的,事情是会按照他的设想
进行下去的。
  
  可是历史规则这个对手与之前的都不相同,他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他没有去招惹朱元璋这位猛人,却不断的缠扰着朱元璋的
子孙,而朱元璋的体系也在时间的磨砺下变得千疮百孔,最终失去了控制力和约束力,历史固执的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走了下去。
  
  事实证明,在这场斗争中,朱元璋失败了。
  
  原因何在呢,答案看起来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很简单:
  
  因为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即使没有朱元璋,也会有李元璋、王元璋来完成历史的使命,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国。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但却从不
容许客人取代它的位置。历史也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可以支配创造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实乃至理名言。
  
  那么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谁支配着这些历史规则呢?
  
  真正创造支配历史的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
  
  是的,正是这些普通人创造和支配着历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默默无闻,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也是伟大
的,他们用自己勤奋的工作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从古至今,从无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在解构了朱元璋的体系后,让我们回到洪武时代,还有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是必须述说的。
  
  可怕的锦衣卫
  
  特务政治是明朝的一个特点,其代表机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这个名字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历史概念,但明朝的人们提起这个名字却是谈虎色变。这是一个奇特的机构,它原本只是一
支军队,是皇帝的亲军二十六卫之一。这些部队由皇帝本人指挥,各有各的职责。
  
  按说亲军应该整日在皇帝身边,是个不错的职业,但你可不要以为当上亲军就能飞黄腾达,比如亲军二十六卫中的孝陵卫就是守
坟的。整日只能和陵墓打交道,如果不幸被选入孝陵卫, 恐怕一辈子也见不到活着的皇帝了。
  
  相比而言,锦衣卫就厉害得多了,它是皇帝的卫队,出行时负责保卫,此外它还是仪仗队,上朝时掌管礼仪。所有锦衣卫的成员
服装整齐,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正是由于锦衣卫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职责,且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他们渐渐的成为了皇帝的耳目
,负责打探情报和惩处大臣。
  
  这个机构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不受任何部门的管辖,只听皇帝的指挥,其机构也比较简单,指挥使一人(正三品)为最高统帅
,下各设同知、佥事、镇抚二人、千户十四人,这些是锦衣卫的高级领导。
  
  明初加入锦衣卫的人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和面试,必须保证是良民,无犯罪前科,并经过精心挑选和各种训练,顺利通过这些考验
的人才能成为锦衣卫。
  
  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侦查大臣们的行动,并随时向皇帝报告,他们还掌管着“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而在大臣眼
中,这是一群极为可怕的人。洪武年间,如果大臣家有锦衣卫上门,他就会收拾好衣物,和家人告别,然后一去不返。
  
  此外锦衣卫还负责收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军高级军官的工作,如在后来的万历朝鲜之战中,锦衣卫表现的相当活跃,收集了大量
日军情报,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锦衣卫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他们不受司法机关的管辖,可以自己抓捕犯人,并审判判刑。在逮捕犯人前,锦衣卫指挥会发给
所谓“驾帖”,大家可能在“新龙门客栈”中看到过这件东西,要说明的是,“驾帖”并不是身份证明,而是逮捕证。
  
  锦衣卫持有此物逮捕人犯不受任何人阻拦,如有反抗,可格杀勿论。由于锦衣卫拥有几乎超越一切的权力,无论刑部还是大理寺
见到锦衣卫都避而远之。
  
  锦衣卫还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此狱名气之大,甚至超过了刑部的天牢,因为能被关进这个监狱的都绝非普通人,往往不
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恶。
  
  事实证明,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确实很高,在胡惟庸和蓝玉案中,锦衣卫昼伏夜出,四处打探,以不怕杀错,只怕杀漏的精神找出
了许多所谓的同党,并一一处决。这两宗案件也大大提升了锦衣卫的名声。
  
  毫无疑问,这是一群可怕的人,他们重权在握,除皇帝外不受任何人管辖,是皇帝重要的统治工具。
  
  但这一机构的始创者朱元璋却深刻的认识到了特务政治的危害,他知道如果放任下去,国家法律的约束性和权威性将荡然无存,
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他命令撤销锦衣卫,并下令所有司法审判行为必须由司法机关执行。(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
咸经法司)
  
  为了显示废除锦衣卫的决心,朱元璋还当众焚毁了锦衣卫的刑具,以示永不重开之意。
  
  然而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很难收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锦衣卫这个独特的机构将在后来的明朝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以后还会经常和它打交道的,现在就先放下吧。
  
  就在朱元璋逐步解决国内问题时,明帝国的东北边界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件事将对明朝后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
响。
  
  事情的发生地是高丽王国。
  
  高丽王国是王建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这个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罗王国,一直延续下来,但这个高丽王朝与明朝的关系并不好,
这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在元朝建立之后,发兵攻打高丽,高丽最终不敌,被迫屈服蒙元。而元朝统治者按其一贯的方针政策,将本是隶属过的高丽归并
为元朝的征东行省。元朝还随意废除高丽国王,其目的在于通过王室的通婚,将高丽牢牢控在手中,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后将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国王。
  
  这样看来,和亲这一招永远都是有用的,万一有一天双方打起来,只要把七姑八姨的拉出来,读一下家谱,考证出阁下是我姐姐
的儿子的堂弟的邻居等等,就能把对方说得目瞪口呆,收兵回家。
  
  元朝的目的达到了,经过长期的相亲介绍和血缘分配,三代高丽国王都带有元朝皇室血统。当然了,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一辈的
,互相之间怎么称呼还是要翻家谱的。
  
  正因为高丽王室与元朝皇室的血统联系,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统治者被赶出中原后,高丽仍然依附于元朝。
  
  朱元璋很明白一个稳定的边界的重要性,他在明朝建立后,就派遣使臣出使高丽通报国号年号,试图与高丽建立宗藩关系。
  
  在利害关系面前,亲戚关系是不一定管用的,事情的发展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看到元朝败退,高丽王朝国王王颛便断绝与元朝的关系,受明朝册封,趁机摆脱了元朝的控制。然而事情总是一波三折,高丽王
朝里还有很多人是元朝统治者的亲戚,他们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制。于是亲元与亲明的势力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斗争。
  
  后王颛十岁的养子江宁君辛隅继位。这位国王是倾向北元的,但他为了不得罪明朝,也派遣使者去为他的父亲请封谥号(高丽国
王的谥号按例由明朝确认)。本来事情还是顺利的,明朝派遣使节林密﹑蔡斌前往高丽,然而此二人在从高丽归国途中被人劫道,不
但随身物品被抢,人也被杀掉了。
  
  按说这件事不一定是高丽干的,因为在自己地盘上干这些活就等于在凶案现场写下杀人者系某某,太过招摇,此事恐怕是北元派
人干的。
  
  但朱元璋岂是好得罪的?阴谋居然搞到了他的头上,怎肯干休!他暴跳如雷,收回了给王颛的谥号,表示绝不承认辛隅的国王地
位。高丽也是一肚子苦水没办法倒,只好转而向北元请封,获得了高丽国王、征东行省左丞相的封号。
  
  至此,明朝与高丽王国决裂,双方亮出了兵刃。眼见一场大战又要开打,但刀剑虽然没得商量,带刀剑的人却是可以商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高丽国王决定动手了,洪武二十年(1387),冯胜和蓝玉率领军队打败纳哈出,控制了辽东,并在辽东设了铁岭卫都指挥使司,控
制了铁岭,这可是一个敏感地带,因为铁岭在元朝时就是元朝和高丽之间的国界。高丽一直想占据这个缓冲地带,而明朝的军事行动
无疑打乱了高丽王朝的如意算盘。
  
  高丽国王辛隅毕竟政治经验不足,居然去找朱元璋要求获得铁岭的领土,这一要求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打了几十年仗,就
是为了几块地盘,这位少年天子居然异想天开,想找连工资都不愿意多发的朱元璋要土地。
  
  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严词拒绝了使臣,这位高丽国王也真是血气方刚,他命令调集各道军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征伐辽东。
  
  那么这支远征军有多少人呢?据《李朝太祖实录》,这支部队一共只有近四万人。而他们的敌人——驻守辽东的明军,刚刚打败了
纳哈出的二十万元军,在北元已经被击溃,退守沙漠的情况下,高丽的远征军有什么办法和这支久经沙场的明军对抗呢?
  
  但辛隅似乎并没有考虑太多,估计他是按照高丽军队以一当十的比率来计算战斗力的。
  
  这样看来,辛隅对当时的形势的认识是比较糊涂的,但他派去打仗的将领却并不糊涂。
  
  至少李成桂不糊涂。
  
  这支军队的统帅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们分任左﹑右军都统使。李成桂一直反对和明朝决裂,他极力劝阻未能成功。作为一名将
领,他清醒的认识到攻击辽东是以卵击石,但迫于上级压力,他还是率领军队出征了。
  
  大军到达铁岭后,李成桂并没有发动进攻,他另有打算。
  
  这位统兵大将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后一咬牙、一跺脚、造反了!
  
  他带领军队打回了老家,废黜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
  
  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他向朱元璋递交了国书,新人新气象,李成桂废除了高丽的称呼,这个新的王
朝需要一个新的名字。
  
  这个庄严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他经过慎重考虑,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为这个王朝确定了新的名字——朝鲜
  
  从此这个名字成为王国的统一称呼,并延续至今。朱元璋亲自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明和朝鲜正式以鸭绿江作为边界。而
朝鲜尊明为天朝,并采用明年号,此后朝鲜的历代国王继位后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确认并赐予封号。
  
  朱元璋和李成桂确定了明王朝和朝鲜和睦友善的关系,也立下了双方守望互助的诺言。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都遵守了自己的承
诺。
  
  李成桂的建国举动及明朝朝鲜和睦关系的确立,对后来明朝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今天的文化传播也有一
定的因果关系。这是从何说起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一百多年后的1506年,李朝中宗继位,在他担任国王的三十八年里,有一位医官靠着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
番事业。四百多年后,这位医官的事迹被拍成了电视剧,流行一时。
  
  这部电视剧就是《大长今》
  
  这么看来,李成桂那一咬牙的决定实在影响深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朝鲜成为了大明的属国,北元也被打得奄奄一息,躲到沙漠里整日吃沙子。强大的明朝终于平定了帝国的边界,自盛唐之后,经
过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原政权终于不再畏惧游牧民族的进攻,一个庞大的帝国又一次屹立起来,它用自己的实力保证这个国家的臣
民可以安居乐业,经济文化可以不受干扰的持续发展。
  
  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而此时大明帝国的内部,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战争造成的破坏已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国库渐趋充盈,朱元璋通过自
己的努力使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恢复了生机。
  
  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好祖父。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
心的统治天下,为了维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系统,他坚信只要子孙们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
明帝国将永远延续下去。
  
  但要保证皇位永远属于自己的子孙,还必须清除一些人,这些人包括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名单很长),经过二十余年的不
懈努力和胡蓝案的血雨腥风,他基本解决了问题。
  
  似乎一切都很完美,该杀的杀了,该整肃的也整肃了,就此结束了吗?
  
  不,还没有
  
  还有几位老朋友需要做个了断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杀掉了四十年前为他算命的周德兴(大家应该还记得他),这位已经被封为江夏候的算命先生终
于兑现了他当年的算卦结果——卜逃卜守则不吉。
  
  他确实是无处可逃,也无法可守了。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杀颖国公傅友德,一代名将就此陨灭。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有大
功的定远候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这位开国六公爵的硕果仅存者终于没有躲过这一刀。
  
  杀吧,杀吧,为了帝国的将来,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的伙伴一个个都被送走了,事情终于可以了解了。
  
  对了,还剩下最后一个——汤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汤和是很懂事的,与胡惟庸蓝玉不同,他一向对朱元璋尊重有加,而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强大与可怕,所以他选择了放弃兵
权,安享荣华。
  
  其实朱元璋并没有完全赶尽杀绝,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袭父爵),武定候郭英、长兴侯耿炳文都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但
汤和与他们不同,作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的伙伴,他比别人更有影响力,更有威胁。
  
  所以尽管汤和已经不再掌兵,朱元璋还是去看望了汤和,当然,这次探望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汤和的生死。
  
  当朱元璋看到汤和时,他惊奇的发现,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
  
  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他以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隐含着乞求
  
  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朱元璋懂得这种眼神的意义,四十年前,一群出身贫贱却胸怀大志的年青人,为了生存和理想,挺身而出,经历千辛万苦,推翻
暴元,建立了大明王朝。他们曾经憧憬过未来,也曾互相许愿,以荣华相见。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去,有人活了下来。
  
  而此时,幸存者只剩下了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躺着的人。
  
  朱元璋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一个九夫长的身后跟随着一个谦恭的千户。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和斧声烛影,当年的朋友都远去了,有些是为我而死的,有些是我杀的,想来所谓孤家寡人,就是如此吧。
  
  汤和,活下去吧,那激荡岁月里英姿勃发,生死共进的人们,现在只剩下你和我了,陪我走完这段路吧
  
  我很孤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1-5 12:44 , Processed in 0.16461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