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Hues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送走了老朋友,朱元璋终于放心了,大好河山将永远掌握在自己子孙的手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之后发生了很多他做梦也
想不到的事情,但这个判断却始终是正确的。
  
  杀掉这些良弓走狗固然是好,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了,蒙古骑兵仍然时不时地骚扰边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游牧民族不擅长耕田
,一旦从统治者的位置上退休,想再就业就很难了,粮食衣服金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获得这些东西的最好方式只能是重操旧业——抢
劫,这也是没办法,总得找条活路吧
  
  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年青人,长期的战争经历和繁重的公务压弯了他的身躯,消磨了他的锐志。且
不说眼前的这些打劫者,万一将来又出个蒙古第二,谁去抵抗呢?
  
  年青人还是靠不住的,他们只会空读兵书,战争不是儿戏,需要严谨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李景隆年纪不大,可这个人除了是李
文忠的儿子外,什么都不是。而此时能带兵、有经验的都被杀掉了,这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就如同以前一样,朱元璋总是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他找到了一个极有军事天赋的人,这个人的能力足以完成保护国家安全的
任务,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忠诚是绝对可以信任的。
  
  此人就是我们下一幕的主角朱棣。
  
  洪武二十年(1360)四月,根据可靠情报,陈友谅即将率大军进攻应天,兵势极为强大,谋臣武将个个人心惶惶,而就在这战云
弥漫之时,一位身份卑贱的妃子为朱元璋生下了一个儿子。当然,这实在不是个生孩子的好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准备收拾包裹分行李
散伙了,没人顾得上这位母亲和他的儿子,朱元璋照例去看了看,但也仅此而已。对他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命,儿子已
经有三个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在险恶环境中出生的这个婴儿,就是朱棣。而按照出生地属地原则,他应该算是南京户口。
  
  虽然他是城市户口,但他的出生环境似乎并不比当年的朱重八好,因为至少朱五四全家不用担心脑袋搬家的问题。
  
  一位传奇的帝王从此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从一声啼哭开始。
  
  自古有云: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
  
  而对于这个婴孩而言,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似乎就是他一生的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朱棣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母亲身份低贱,得不到朱元璋的多少宠爱,他有三个哥哥,二十二个弟弟,故虽贵为皇子,却没有多
少人关注,浑似路边野草般无人照料,但最让他难受的是,哥哥朱标却可以享有一切优待特权,他用的东西是最好的,所用礼仪是最
隆重的,文武百官见到他就跪拜行礼,诚惶诚恐。
  
  因为大臣们知道,这个叫朱标的人将来会继承皇位,是新一代的统治者,如果要保住脑袋、官位,就一定要拍他的马屁。你朱棣
是个什么东西,上不管天,下不管地。还是早点去就藩,当个土财主吧!
  
  人不怕穷,只怕比
  
  朱标享受这一切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因为他是太子。
  
  什么是太子?大家都是贫农朱重八的儿子,你穿开裆裤的时候我就认识你,尿床捣蛋哪一样你没干过,还真把自己当龙子龙孙了
,谁不知道谁啊?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朱棣虽然不穷,却比较惨,因为无论这个家多好,多富,将来都不是他的。所以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的朱
棣并没有同年龄人的天真。
  
  他知道,在这个家里,要想得到什么,必须靠自己去争取。
  
  洪武四年(1371),十一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这并不表示朱元璋特别看重他,因为据史料记载,他的二十六个儿子都被封了王
,这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十七岁时,朱棣经朱氏婚姻介绍所包办,迎娶了他的第一个妻子,而他的这个老婆正是第一名将徐达的长
女。
  
  这样看来,他的这次婚姻也包含了一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朱棣和武将之间的某种联盟。
  
  二十一岁时,他奉命就藩,地点是北平,即当年之大都,今日之北京。
  
  此时的朱棣年纪虽轻,却已饱尝人间冷暖,看透世间悲凉,身为皇子,更能感受到那些大臣内官们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卑劣行
径。
  当然他也明白,这些人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荣耀总是站在成功者那边,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一定要做一个成功者
  
  他年幼时已历经战火,成长过程中又总是和武将打交道,他见识过惨烈的战场、血腥的杀戮,年青时所经历的这一切已将他的人
生角色定格为职业军人,而这个角色也将伴随他的一生,左右着他的性格,即使在他登上皇位之后。
  
  当然,客观的讲,此时的朱棣并没有谋反的野心,说到底无非是心理不平衡,最多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作为一个不起眼的皇子
,他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朱元璋面前表现自己,以便在将来分遗产时多捞点好处。
  
  洪武二十三年(1390),他终于开始了自己人生舞台上的第一次表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此时距离捕鱼儿海大捷已经过去了两年,当年的统兵大将,日渐骄狂的蓝玉已列入了朱元璋的黑名单,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自
然不可能把兵权交给他,在经过仔细思考后,他把部队的指挥权授予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燕王朱棣正是其中的一个。
  
  自从十年前被封在北平后,朱棣就和自己属地的邻居——蒙古骑兵打起了交道。由于双方住得太近,时常因为宅基地之类的纠纷闹
点矛盾,谈不拢就打,打服了再谈,遇到打不服也谈不拢的就让朱元璋出兵远征。
  
  名将傅友德、冯胜、蓝玉都曾带兵自北平出击蒙古,朱棣虽是皇子,但他明白,在这些老将面前自己还太嫩,于是他虚心向这些
名将们学习,丝毫没有皇室的架子。此外,他还随大军上阵,亲眼见到过刀劈斧砍、你来我往的拼杀和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烈。
  
  当朱标在舒适的皇宫中学习孔孟之道、圣人之言的时候,朱棣正在凄风冷月的大漠里徘徊,在满布尸首的战场上前行。并没有人
教导他将来要如何去做一个好皇帝,如何统治他的臣民。对此时的朱棣而言,在战场上活下去就是唯一的目标。兵书是不管用的,别
人的经验也不能照搬,而要在这个战争中取得胜利,只能依靠自己。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失败中获取胜利,在经历无数次残酷的考验后,朱棣最终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他成长了,从一个战争的爱
好者成长为战争的控制者,良好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使他最终具备了一名优秀将领的素质。
  
  而无数次残酷的杀戮,无数具无名无姓的尸首也彻底的冷冻住了他的心。
  
  昨天还活蹦乱跳的一群人,第二天就变成了一群尸体,在阵亡登记簿上可能也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家人更不会知道,甚至
在战后统计伤亡人数时,这些人也会被当成零头去掉。
  
  谁会知道他们来到过这个世界?谁会知道他们也曾娶妻生子,有年迈的母亲、吃奶的孩子在家里等待着他们?在这样的地方,生
命是有价值的吗?
  
  残酷的战场让朱棣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只有强者才能生存下去!
  
  带着这样的意志和信念,朱棣统率着他的部队踏上了远征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棣三十岁,他第一次成为了军队的主帅。
  
  成为主帅,发兵远征曾经是他的梦想,儿时他也常看见那些名将们出征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多么光荣的时刻,亮甲怒马,旌旗飘
扬,数万人将听从自己的命令,在自己的旗帜下勇往直前!
  
  其实战争也有它自己的美感,勒马敌前,一声令下,万军齐发,纵横驰骋,这是何等的豪气冲天!
  
  朱棣近乎狂热的喜爱上了这种残酷的美感,当他披挂盔甲,骑上战马时,一股兴奋之情便油然而生,长缨在手,试问天下谁敌手

  
  这就是军人的快乐与荣耀。
  
  但朱元璋对朱棣并不完全放心,他把兵马一份为二,将另一半交给了晋王。并亲自为他们制定了作战计划,此次远征的目标有两
个,分别是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儿不花。
  
  朱棣明白,这次出征可以算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试,如果成绩好,将来就有好的前途,因此他为这次远征作了充足的准备,此次出
征与以往一样,难点不在于能否打败敌人,而是在于能否找到他们。
  
  基于这个正确的认识,出征后,朱棣并未鲁莽进兵,而是首先派出几支轻骑兵四处侦查,这些人经过仔细探访,果然找到了乃儿
不花的确切位置。在做好保密工作后,燕王朱棣带领部队静悄悄的出发了。
  
  由于朱棣的军事行动极其隐秘,乃儿不花竟然毫不知情,明军按照朱棣的计划准备向北元发动进攻了,然而就在军队即将达到目
的地时,天突降大雪,很多人都认为风雪之中行军不利士气,要求停止进军,军营中也是一片哀怨之声。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却十分高兴,他似乎是从蓝玉的身上得到了启发,严令军队继续前进,很明显,朱棣的决断是正确的。
  
  风雪之夜,行军虽然辛苦,但敌人也必然会丧失警惕,因为他们也认为这样的天气不适合行军。然而决胜的时机往往就在出其不
意之间。
  
  绝对不要做你的敌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这样做——拿破仑
  
  朱棣的大军就如同当年蓝玉夜袭庆州时一样,冒着大雪向着敌人挺进。当他的大军到达乃儿不花的营地时,元军被惊呆了,然而
更让他们惊讶的还在后面。
  
  这支远道而来的军队并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埋锅做饭,安营扎寨。
  
  明军跑了这么远的路,吃了这么多的苦,而自己没有任何准备,毫无提防,如若敌人发动进攻,全军崩溃只在旦夕之间,然而对
方却毫无动静,看他们舞刀弄剑的样子也不像是来旅游的,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朱棣并不是傻瓜,他十分清楚此时正是进攻的最好时机,毫无防备的元军可谓是一击即溃,他没有这样做,不是要讲什么风格,
混个公平竞赛奖之类的玩意,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
  
  在安顿好部队后,他派了一个人去元军大营见乃尔不花,他要给乃尔不花一个惊喜。
  
  果然乃尔不花一见此人,大惊失色,张口就叫道:“怎么又是你?”
  
  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来者实在是老熟人了,此人就是观童。大家可能还记得之前洪武二十年冯胜远征纳哈出时,劝降纳哈出的
也是这位仁兄,这么看来他也算是老牌地下工作者了,专干这类事情。
  
  自纳哈出后,观童劝降之名传遍蒙古,但凡有此人出入的消息,蒙古各部落都如临大敌,唯恐被认为暗通明朝,那可真是跳进捕
鱼尔海也洗不清了。偏巧观童和乃尔不花交情很深,当年好友此刻相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照例,观童先讲了一通明军的政策,如优待俘虏等等,然后把形势摆在乃尔不花面前:顽抗到底,死路一条。
  
  其实也不用观童说太多了,营外明军磨刀的声音都听得见,再不投降,磨刀石就要换成自己的脑袋了,这个城下之盟不签不行啊

  
  乃尔不花决定投降了,他和观童一起去朱棣的营中办理投降手续,这位北元的太尉对自己的对手朱棣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时机判断如此准确,行动如此迅速,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让他意外的是,一进大营,朱棣竟然以招待贵宾的礼仪来款待他,亲自到营外迎接,乃尔不花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搞了半天才
想起自己是来投降的。他小心翼翼的提了几个保证士兵人身安全之类的条件,朱棣表现得十分大度,不但答应了这些要求,还设盛宴
款待了乃尔不花。
  
  乃尔不花万没想到,向朱棣投降还这么有面子,有这么好的待遇。十分感动,马上回营召集人马列队投降。
  
  就这样,燕王朱棣人生中的第一次表演落幕了,他不费一兵一卒歼灭了北元军的主力,完成了战略目的。他在这次演出中的表现
堪称完美,连投降的乃尔不花都十分敬佩他,认为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史料的记载大抵如此,简单看上去,这似乎只是一次平常的战役经过,但我细读之后,却有毛骨悚然之感,朱棣实在太可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朱棣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他俘获了多少敌人,而在于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心智。
  
  他率领数万士兵远涉千里,冒雪顶风,历经千难万苦才找到敌人,这就好比寻宝片中,一群海盗费心劳力,疲惫不堪,终于找到
了宝藏。相信所有的人在那个环境下都会极度兴奋。
  
  就要发财了!命运即将改变!
  
  当时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千辛万苦才找到了敌人,而此时的敌人也不堪一击,只要下个简单的命令,敌人就会被击溃,然而他却
没有这样做。这就好比海盗们找到了藏有宝藏的海岛,打开了箱子,看见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头领却突然发话:大家回家吧,把财宝
留在这里,明年再来取!
  
  如果有哪个不开窍的头目敢这样说,只怕早就被部下收拾了。
  
  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朱棣为了这一刻等待了很久,眼看胜利就在眼前,自己的能力终于得到了展现的机会,父亲也会另眼相看,这是多么大的诱惑!
  
  然而他放弃了,虽然是暂时的。
  
  他没有理会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没有下令去砍杀那些目瞪口呆的元军。他暂时搁置了自己将要获得的荣耀
  
  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
  
  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处,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
  
  不要小看这个远征中的插曲,如果你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就可以从这件事情中获知朱棣的性格秘密。
  
  在史料中,关于朱棣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也代表着他的两种面孔,一种是仁慈和善,他经常和属地的老百姓在一起,为
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另一种是残暴嗜杀,用油锅烹死不服从他的大臣,灭杀他们所有的亲属。
  
  这似乎是矛盾的,同一个人怎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然而这些都是史实。那么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朱棣有着两幅不同的面孔不是因为他有精神病或者双重人格,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头脑极其清醒的人。他很清楚自
己在做些什么,这两幅面孔决不会同时出现,他们分别有不同的用途。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来应付服从他的人,残暴凶狠的面孔用来对付他的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对于朱棣而言,残暴是一种手段,怀柔是另一种手段,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次要的,达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
  
  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压抑自己的感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朱棣的
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一个不通人事的少年,到一个老谋深算的藩王,是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战场拼杀改变了他。
  
  朱棣出生在权力编织的网络中,成长于利益交汇的世界里,但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就算你不去找别人麻烦,但只要你有着
皇子的身份,麻烦就会找上你。在这样的人生中,父亲、母亲、兄弟都只是一个符号,他们随时都可能因为某个原因成为你的敌人。
  
  亲人都不能信任,还有谁是可以信任的呢?
  
  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人可以信任,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这就是朱棣的悲哀。
  
  而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没有人敢来冒犯你,侵害你,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这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的封建皇族万年不变的权力规则,不适应规则,就会被规则所淘汰。
  
  朱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丢掉了他的童真和幻想,接受并掌握了这种规则。
  
  他成为了强者,却也付出了代价,这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免费的东西。
  
  对乃尔不花的宽大处理就是一种隐忍,朱棣对这个蒙古人谈不上有任何感情,他何尝不想一刀劈死这个害他在冰天雪地里走了无
数冤枉路的家伙。从他后来的种种残暴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个脾气很好的人,可他不但客客气气的接待了这个人,还设盛宴款待。这
需要何等的忍耐力!想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朱棣,他实在是个可怕的人。
  
  三十岁的朱棣做到了这些,在这些方面,他甚至可能胜过了三十岁的朱元璋。
  
  三十岁的朱元璋用刀剑去争夺自己的天下,三十岁的朱棣用隐忍去谋划自己的将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朱棣就像一个优秀的体操运动员,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动作,将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后的腾跃,以获得冠军的奖赏——皇位

  
  当然,当时的朱棣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做到这一点,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俘虏人数清点好,然后回去复命。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体现朱棣的丰功伟绩,与他同时出征的晋王是个胆小鬼,根本没有进入蒙古腹地。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还没有
进人家的门,在门口放了两枪,吆喝两声就走人了。
  
  有这么个窝囊的兄弟帮忙,朱棣一时之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全国人民都把他当成民族英雄,朱元璋也很高兴,他赏赐朱棣
一张支票——面额100万锭的宝钞(明朝纸币)。
  
  其实这个赏赐不算丰厚,因为我们前面介绍过,洪武年间的纸币发行是没有准备金的,估计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见朱棣之前,让
人准备好了纸张,印上了100万锭的数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写多大数字都行。
  
  如果朱棣聪明的话,就应该早点把这张支票折现,换粮食也好,换布匹也好,总之是在通货膨胀让这张支票贬值之前。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朱棣通过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朱元璋看到了他的价值,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实演得好不好倒
在其次,至少先混了个脸熟。
  
  但这次远征带给朱棣的也只有这些,并没有人认为他能够成为皇位的继位者,他心里也清楚,无论自己如何表演,也无非是从龙
套变成配角,要想当上主角,必须得到朱元璋导演的同意。可是很明显,朱导演并无意换人。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满怀抱负的朱棣可能最终会成为朱标的好弟弟,国家的边界守护者,他的能力将用来为国效力,他的
野心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永远埋葬。
  
  就在看似事情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换人吧,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
的玩意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啊,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给点民主吧。
  
  朱棣曾经有过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得什么,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能比得
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只是一介武夫,这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
  
  除了我,还有谁!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操作,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
  
  白干了,这下真是白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朱标虽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长兄为父,论资排辈,心理上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参加工作早,可那个十五岁的小毛孩居
然也敢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无论如何想不通,无论如何办不到!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任者,到时不管自己是否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
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即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如果说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么朱允炆继位后的朱棣就是真的准备图谋不轨了。用法律术语来说,这是一个从犯罪预想到犯罪
预备的过程。
  
  但朱棣可以不服气,却不能不服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太祖决定对北元再次发动远征,主帅仍然是朱棣。这也是朱元璋
一生中制定的最后一个作战计划。
  
  他真的老了,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纵马驰奔只能在脑海中回味了。但他的意识还很清楚,必须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
决掉,这样大明帝国才能不断的延续下去,永远强大繁荣。国内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卓越的军事直觉告诉他,北元仍然是国家最强
大的敌人,一定要把这个邻居连根拔除!
  
  而朱棣当任不让地成为了统帅,虽然他已经不再愿意去干这些活,毕竟自己只是打工的,每个月按时拿工资,出兵打仗成了义务
劳动,干好了是老板的功劳,干坏了还要负责任,这样的差事谁愿意干?
  
  可是即将解任的老板朱元璋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谁让你当年表现得那么好,就是你了!不干也得干!
  
  同年三月,朱棣带着复杂的心情从北平出发了,此次他的战略和上一次大致相同,在军队抵达大宁后,他先派出骑兵去侦察元兵
的方位,在确定元军所在位置之后,他带兵至翻山越岭,在彻彻儿山找到了元军,这一次他没有再玩怀柔的那套把戏,连杀带赶,把
北元军赶到了数百里外,并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等人。
  
  按说任务已经完成,也该班师回朝了,北元的难兄难弟也在远处等着呢,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杀了,帐篷也烧了,您就早点走吧
,等您走后,我们再建设。但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于是北元就成为了他发泄的对象。他一气追出几百里,一直追到兀良哈秃城
,打败了北元大将哈剌兀,这才威风凛凛的回了家。
  
  郁闷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朱棣得胜回朝,却没有以往的兴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却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国家又多了一名优秀的将领,
朱允炆又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好叔叔,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此时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脱,他打了一辈子仗,忙了一辈子公务,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朝鲜归顺了大明,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
。而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来,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就能根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万
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的走了。
  
  对大臣们来说,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朱元璋是个好父亲、好祖父。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反
差的理由也很简单,
就如同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当年曾经挨过饿的人,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他们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担来他
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辅佐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的所谓“代沟”一样,子孙们有自己的打算,
特别是皇族的子孙,他们是无法体会朱元璋这种深厚的父爱的,在他们看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早就应该领退休金走人了。他们关
注的只是这个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奋斗一生,为子孙积攒下了大笔的财富,可当他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他的子孙的眼睛却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笔财富,投
向这个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这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时候了,让我们给朱元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
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
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当朱元璋回望自己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强大国家时,他有充足的理由为之而骄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缔造者!
  
  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
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你还依然屹立在那里,你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
评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1: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黄昏 京郊马场
  
  这本是一片宽阔的农田,在一次政府征地中被征收,种上了草,并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马场
  
  朱元璋现在就站在这片专属于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马上征战使得他对于骑马这项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始终不能忘怀当年的纵
马驰骋的岁月。
  
  岁月催人!
  
  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年华老去,当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见踪影。
  
  回望这一生,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现在终于走
到了终点。
  
  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马匹,虽然他的身体早已不适合骑马,也不复当年之勇,但当他骑上马,挥动马鞭,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
是的,一切又回来了: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
的他信任过,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01: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现在好了。而且字行 、字距 、字体 、字色都选得非常好 !读起来极舒服,享受了 !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02: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嗯,是好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3: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建文的忧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
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21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
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
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伍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
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
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
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
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
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
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
钱还有福利保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
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
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3: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
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级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
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
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
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
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
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
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
,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
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3: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
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
们呢?”
  
  一生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这个问题问呆了,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能相信吗,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说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
话:“你的意思呢?”
  
  这下轮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来,要靠我还用得着问你老人家么,这爷孙俩被这个问题弄得疲于应付,但问题还是不
能不答的,朱允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用做论文的精神列出五点来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
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于谋略计算的朱元璋听到这个计划后,也不由得开口称赞:“很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兴,他的判断告诉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隐忧,但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想般顺利吗,有没有什么漏
洞呢?
  
  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个漏洞,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段经典的对话,就会发现两个人说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断没有错,确实没
有比朱允炆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据史料记载,由于他的头型不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欢他,但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十分聪
明,背书十分在行,便对他另眼相看,最后立为继承人。
  
  这里也说明一下能力的问题,在我小时候,我邻居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就会帮家里打酱油,居然还会讨价还价,时人皆叹之,因
为每次打酱油都能帮家里省一毛钱,被誉为奇才,十几年后,我偶然听人说起他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不过仍然去买酱油,唯一的
区别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讨价还价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
,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其实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孙子,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员有三个人
,他们也成为后来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3: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第一个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这个
人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傲气,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压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气。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
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的方克勤之子,杀其父而用其子,不知这算不算也是对方孝孺的一种压制。
  
  方孝孺自小熟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但让他莫名其妙
的是,自己名声很大,老师又在朝中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两次向朱元璋推荐自己,却一直没有得到任用。
  
  我们知道原因,但当时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这样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见,领导的想法确实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他的一生都会效忠于你,并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3: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第二个人
  
  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身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安全宣传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
化,修好完事,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干了不
少错事,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内(含九年)没有过任何过失的,这在洪武朝可真是难过登天了。那个时候,官员能保
住脑袋就不错了,你就是没错,说不准老朱也能给你挑出错来。这么看来,能符合要求者还真是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至少对老朱纯
洁。
  
  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齐德就是其中一个,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
为泰,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
泰不慌不忙,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满分。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
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要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性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随走随看,
其用功之热情胜似今日在公交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
  
  他也将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3: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第三个人
  
  这个人比较特殊,他从入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人就是黄子澄。
  
  黄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他一鸣惊人,在当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
大的工作,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深。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更是加深了他与朱允炆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他便上前问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说了实话,他
担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没想到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担心,他说:“诸王的兵力
只能用来自保而已,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发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
,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朱允炆听见这些话,顿时大感安慰,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试问周亚夫在何处,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人,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书生误国,并非虚言啊!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为翰林侍讲,并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这三个书生就此成为建文帝的
智囊团。
  
  当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帝后,他找到了黄子澄,问了他一个问题:“先生,你还记得当年东阁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然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那就动手吧,朱棣迟早要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的判断没有错,他一定会造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4 03: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长篇ZT)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朱棣的痛苦
  
  朱棣其实并不像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这看起来似乎是个矛盾的命题,其实并不矛盾。从权利义务的关系来看,当皇帝是权利,而造反则是义务,因为对于那些投错了
胎或者是投晚了胎的人来说,要想享受权利,必须履行义务。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的结局一般都是死。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
细读过历史书的,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
不用脚趾。
  
  如果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只统计类似明朝这样的大一统时代,朱棣就会惊喜地发现,目前的记录还是零。而朱棣对打破这个记录
似乎也不太有信心。如果有人告诉朱棣,出一笔钱,就可以让他造一把反,造反失败赔钱就行,估计朱棣就算是找银行贷款也会把钱
凑足的。
  
  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担保者。对于朱棣而言,造反的成本实在太大了,当年的朱重八,烂命一条、父
母双亡、身无长物,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正当工作,也没有银行存款,简直就是天生的造反苗子。可就是这样,他在造反前还左思
右想,犹豫不定。
  
  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皇族,有自己的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几万人,随时听从他的指挥。王府休闲娱乐一应俱全,如果想
找点刺激,出门左转不远就能碰到邻居——蒙古人,顺便过过打仗的瘾。可万一造反失败,房子女人孩子部下都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必
然不保。
  
  做这样的一笔生意实在是要经过仔细考虑的。
  
  因为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此时有一个人打破了朱棣的犹豫,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建文帝的两位重臣黄子澄和齐泰却已经准备动手了,说来也是滑稽,虽然这两个人都是书生,却是有样学样
,指点诸王,说今天灭这个,明天解决那个,很快就发生了争论。偏偏两人都很自负,一个号称满腹韬略,一个自认谋略过人,谁也
不服谁。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争论,因为当时的天下第一谋士另有其人,而更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他们的敌人,也就是改变朱棣命运的那
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1-5 12:47 , Processed in 0.20744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