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ammy27

心路历程温哥华(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8 20: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孩子如果一直在国内,肯定没有现在的感悟,移民给了她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独生的一代需要锻炼,而移民是个很好的课堂。一定将文章给女儿看,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2 04: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啊,没想到TAMMY是才貌双全呢,

写的这么好文章,还不是转帖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09: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老曹
顶啊,没想到TAMMY是才貌双全呢,

写的这么好文章,还不是转帖的,呵呵



好你个小小曹,是骂我呢,还是夸我呢,知道俺写不出这么好的东东来,转帖也转的俺好辛苦哦,好在后面还有人帮我继续转,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2 1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老曹
顶啊,没想到TAMMY是才貌双全呢,

写的这么好文章,还不是转帖的,呵呵

同意,同感。才貌双全,美丽迷人(怪不得叫太迷呢,唉,还让不让我们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1: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中药
同意,同感。才貌双全,美丽迷人(怪不得叫太迷呢,唉,还让不让我们活了)


中药啊,你还让不让俺活了啊,要俺怎么见人啊,真是的,呜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3 22: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唉!

都几年了,还这么自我.实在是新中国给宠坏了的一代!(还读书呢,就说回国是休假.唉!朽木不可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3 2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篇文章是转载吧?我以前看过,非常喜欢!还专门让老公给我复制到电脑里面存档呢!
好文章,支持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4 08: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5 14: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啊

家园才女的著作怎么能不顶呢?















我要把它顶成水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5 14: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 by 老曹
顶啊

家园才女的著作怎么能不顶呢?我要把它顶成水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才是重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13: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三)

      学校的期中考马上就来了,第一次参加大学考试我的心里不是很有把握。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就听说国外的大学教学和考试都很灵活,并不是你背了多少书就能得到多高的成绩。从一开学的时候我就在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试图缕清课程的重点。毕竟要把像辞海一样厚的课本在几个月内读完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完成了也难免流于形式。找寻方法的过程并不顺利,理科还好,但像英文课之类的对于语言要求很高的课程就很难理出个头绪。

     正在有些手足无措的时候,我很偶然的了解到了学校的一些很实用的服务项目,比如生活及课程咨询。和国内不太相同的是,这里的学校都会配有相对完备的服务项目,心理咨询阿,课程计划安排等等,还经常有一些午间时段小讲座,教你怎样面对学习压力,甚至是怎样理财。学校所配的学生顾问(counselor)有固定的单独约谈时段,你可以约appointment和他们交流。于是我如获至宝一样约了个appointment,把我的所感所想都告诉了counselor。现在我已经记不清那个counselor的名字了,但她耐心的聆听和热心的帮助确实让我收获不少。当我提到自己的英文课程进行的有些吃力的时候,她为我列出了提高英文的几个途径,还建议我去参加一个叫Toastmaster的演讲社团提高口语水平。这些都是很实用的社会资源。在她的建议下我做了不同的尝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而这件小事也让我开始感受到国外教育体系中的“人性化”成分。我清楚的记得在顾问服务宣传单上甚至写道,如果你和自己的男(女)朋友出现问题都可以找我们来倾诉。后来我就打趣的想,什么时候心情不好就去约counselor哭一顿,多好的舒缓情绪方法阿。

     因为第一个学期选的课少,准备期中考的时的压力还可以承受。相比我来说,妍妍和Kelvin就累多了。妍妍每天在路上要花上很长的时间,Kelvin呢,由于他学的是工程系(Engineering),课表都是固定的,每个学期要上5门以上的课。有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见Kelvin,他半自豪半无奈的说:“我现在上6门课,厉害吧!学Engineering就这样。”于是我就崇拜的看着他,心里也在想,这个学期可能自己是最轻松的一个了,课程不多而且上下学都有爸爸来接,真是有点儿内疚感。

     我现在的生活已经没有去年那样大起大落了,没有太多的意外但也没什么让人高兴的事。上学放学,回家吃饭,去图书馆学习,就是这样三点一线的模式。虽然认识了一些同学,除了和Wayne还熟一些,其他的都是hi & bye这么浅显的认识,更不用说一起出去玩儿了。去过Wayne家一次,妈妈还担心的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家。然后他便开玩笑的说,父母在身边就是管的严阿。也许是父母在身边,也许我就不是可以放开来玩儿的人,和同龄人相比我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姿多彩。Wayne叫我以后周日没事过来吃BBQ ,我说不行啊我周末要和家里一起去教会的。对于我的信仰,他很不能理解,更别说是达成共识了。在大陆来的国际留学生里基督徒的成分少之又少,在我周围也就妍妍还和我有些共鸣。虽然这个身份让我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但起码到现在我还没想过放弃。我也想不了太多,只觉得这是棵救命的稻草,我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才慢慢的明白,这些都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和恩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13: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四)

     期中考过了,成绩还不错,我一直悬着的心算是踏实了。现在在我看来,学习算是最重要的事,只要是成绩过的去其他的也没什么让人担心的。爸爸生意的事还在进行着,平时处理一些文件或是翻译东西我都已经轻车熟路,有时在学校图书馆上网的时候便会看见北京办公室发过来需要翻译的文件,我也能够很轻松的应对。这些都是辅助的事情,就像我刚才说的,现在最大的事是拿好成绩顺利转学。而这将会是个怎样的过程,又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我自己根本没法预料,也不想去想。

     期中过后可以小小的休息一下,于是我们一家打算周末出去玩玩。正在我满心期待的时候,平静的生活突然意外的起了波澜。妈妈的腰一直不太好,现在上班要护理一个残疾孩子,因为每天都要抱她所以腰是最累的。很多时候妈妈下班后要先在床上躺一会儿才能恢复,家里搬东西的活儿我们也从来不敢让她做。可毕竟是年纪大了,在一天晾衣服的时候意外还是发生了。本以为只是轻微的腰部扭伤,可休息了半天还是不见恢复。到了晚上就更严重起来,在我扶妈妈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她勉强一步一步挪到了洗手间,谁知道刚一坐下就忽然大叫起来。我一时慌了手脚,想把她扶起来也不是,可看着她挣扎更是不知道怎么办好。这种紧急情况让我一下子慌了神儿,随即大喊爸爸,爸爸从屋里跑了过来,二话没说就把妈妈一把抱了起来,让她把重量都放在自己身上。可能是在医疗口工作的爸爸比较了解这些医疗常识,这一招还真立即缓解了痛感。可这也不是个长久的办法,只要爸爸稍稍一动情况就立即恶化。

     我傻傻的在一边站着什么忙也帮不上,心里一下子觉得自己很没用。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爸爸说:“我看这样不行,你赶快去打911(紧急急救电话),让他们派救护车过来。”我马上拿起电话,一边播号一边想怎么说,电话很快接通,对方在询问了基本情况后不慌不忙地告诉我救护车马上到。救护车一会儿就来了,医护人员抬着担架进了屋,在询问了病情和发生的经过后他们让爸爸把妈妈放在床上,然后由他们抬上担架。我们本想帮把手,但他们立即说,no,no,我们知道怎样做才是最正确的,你们不用帮忙。我们赶忙退到一边,看他们很专业利索的把妈妈抬上担架,送上了救护车。我和爸爸开车在后面跟着,路上我一直很紧张,倒是爸爸安慰我说:“没事儿,你看这些医护人员都挺专业的,做起事来也有模有样。看来加拿大的医疗还真不错。”听他都这么说了我也松了口气,没多久车就开到了附近的本拿比医院。我以为进了急诊室就一切安稳了,却万万没想到后面竟是这样一个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13: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五)

     进了急诊室我们便看见墙边有很多排队在等的人,医护人员把妈妈放在移动床上,跟着在后面排起了队。我和爸爸站在旁边跟妈妈聊天怕她紧张,妈妈说她还好,只要是不动就没那么疼。跟着救护车来的救护人员陪在我们旁边,她说等一会儿手续办完了她就完成任务了。爸爸问她说:“你是护士么?”她先没有回答,而是问旁边的另一个救护人员说:“我们是护士么?我还真不清楚我们算什么职位。”说完自己便哈哈笑了起来。她的笑声缓解了急救室里紧张的气氛,我们也随即跟着笑起来。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典型的加拿大人,对人友好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他们平时很以自己加拿大人的身份而自豪,且不喜欢别人把他们看作美国人。虽然加拿大和美国毗邻,加拿大的媒体电视也终日美国内容充斥着,可一提起American他们总是习惯摇摇头,然后自豪的说,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加拿大人,我们崇尚最自然的生活,一切回归本性。我还没去过美国所以不知道真正的美国人是什么样子,但先入为主的思想已经让我对加拿大人多些好感。
     正在想这些我忽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快半个小时,但办完了基本手续后我们还一直等在这里。救护人员已经离开了,我们排着队却毫无进度可言。爸爸让我去reception (接待处)问一下是不是把咱们给忘了。我就走过去问怎么等了这么长时间还不能看病,谁知却被告知这是正常的程序,医生忙完了前面的人自然会轮到你们。我们一家都有点莫名其妙,移民之前我们对加拿大的医疗制度有所耳闻,但都是说医疗福利怎么怎么好,负面的东西倒是听的很少。爸爸那时还跟爷爷奶奶炫耀说:“我要是有什么病就往加拿大医院一躺,国家就全管你了,这医疗体制没得说。”当时奶奶还笑他说,瞧你说的,哪儿有这样的好事。
     时间很快又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已经等了1个小时之久。再次询问之下还是被告知,医生要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的看,耐心等好了。我和爸爸开始着急了,倒是妈妈反过来劝我们说:“我只要不动就没太大的事。你们别着急,看前面的人不都等着呢么。”我特意往前看了看,果然,不管是伤了腿杵着拐杖的还是怎么样,都老老实实的排着队,虽然脸上都是很无奈的表情但也没见谁“拍案而起”。我这才意识到是我们之前太乐观了,把一切都想的很完美,所以难免失望。

     在我们的忍耐快接近极限的时候,医生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时我们已经等了将近两个小时。这位医生给妈妈做了基本的检查,然后轻描淡写地说:“她没什么事,过一会儿让护士给她打一针止疼剂就可以回家休息了。这几天都不要动,过一阵子就自然恢复了。”爸爸不解的问:“不用住院么,或者开点儿药?她现在一动都不能动。”我也觉得爸爸说的有理,都这样了还不用住院?!谁知医生斩钉截铁的说:“不用,就让她回家休息就好了。动不了才要打一针止疼剂,等她不疼了你们就可以走了。”说完他就没了踪影,留下满脸疑惑的我们。

     我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是轻视,但人家毕竟是医生,我们也没什么话好说。没过一会儿一位护士进来问道:“我们马上要给她注射一针止疼剂,是吗啡,她以前用过么?”我把护士的话翻译给妈妈,妈妈摇摇头然后跟我小声说,怎么用这么强的止疼剂?我和爸爸也觉得奇怪,以前我只听说国内用的最强的止疼剂是杜冷丁,这已经是极限了,难道国外不一样?护士可能看出我们有疑问,便解释道:“像她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用吗啡来止疼,这是常规。没有问题的话我马上过来给她注射。”原来国外和国内不论从诊断上还是用药上都这么不同,既然来了加拿大我们就入乡随俗吧。

     一针吗啡打进去后,护士只嘱咐了一句“等病人能起床了你们就可以回家了”便扭头出去了。我和爸爸坐在床边守着妈妈,虽然折腾了半天并没有得到一个实用又有效的解决方法,这针吗啡打的也有点莫名其妙,但凭着对加拿大医疗的信任我们暂时放下了心里的疑惑和不解。然而,事情却越发展越曲折。几分钟过后妈妈开始出现了异常反应,她先是说脖子发紧,再后来开始抽搐。我们这才意识到药效太强了,之前的担心还是发生了。吗啡的反应再加上本身腰上的疼痛让妈妈根本没办法躺在床上,情急之下爸爸只能用老办法把她抱起来减少腰上的压迫感。看着爸爸脸上的表情都变了我也慌了,这时忽然想起要去叫护士,我马上跑了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13: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六)

     叫来了护士后我们说明了情况,并要求马上见医生。护士看了看说:“这是正常的反应,医生来了也没什么办法。而且现在医生在忙,不能来。”爸爸一听就急了:“我在医院工作过很长时间,像我们这种情况医生应该马上过来…” 还没等我们说完那个护士立刻拉下脸来打断我们说:“抱歉,这就是我们的程序。见医生是要按顺序的,要等医生看完了前面的病人才能过来。我也没办法。”说完这话,护士做出很厌烦的表情,拉开帘子就要走。这时爸爸大声地说道:“我告诉你们,要是有什么意外的话我一定告你们!”说完直直的盯着她,一脸的严肃。话已经说到了这里,我本以为他们会做出让步,谁知这个护士耸耸肩说:“好吧,反正这是我们的程序,没办法。”说完就消失了。

     我站在一旁像傻了一样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听爸爸一句接一句的质问护士。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是个软弱的人,或者说太容易妥协,就像现在这种情况我竟然不能像爸爸那样全力的争取,而我的英文要比他好的多。我愈发的觉得自己没用,在这整个事件里我除了打了911,就什么也没帮上忙。我忽然想,如果爱可以用这些行动来量化的话,那么我对妈妈的爱是比不上爸爸的。或者说我不懂得怎样去表达爱。而今天的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爸爸在质问护士时脸上坚决的表情。我想我是在学习,学习怎样面对困难的同时也在学习怎样去爱。而来了加拿大之后我们一家人朝夕相处中的点点滴滴,一起度过困难或分享喜悦的一幕幕,这些,才是我真正成长的开始。

     我站在病床边守着妈妈,当时心里一直在想,如果可以让我替她承受这些该多好。我一遍一遍的祷告说,让这些痛苦都对着我来吧,不要再折磨妈妈了。当吗啡的不适感慢慢消退的时候,医生也在这时走了进来。医生看了看,也只嘱咐了句“回家后多休息”了之。此时的我们只剩下无奈,爸爸也显然不想再和他们理论了。我下意识的告诉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程序”,这就是加拿大式的办事方式,要让他们有所改变是不太可能的。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又遭遇了相同的境遇,再加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实都证明了我这个看法。这些都是后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13: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七)
   
     第二天是早课,上课的时候我困的忍不住趴在桌上。Wayne看到了后问:“怎么了?”我说:“我妈把腰扭了,昨天去医院折腾了一晚上,太可怕了太可怕了。”他看着我心有余悸的表情说,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吧。我没再解释,我想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做到设身处地,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别人可能会了解却很难理解。我趴在桌上却不敢闭上眼睛,因为一闭眼妈妈痛苦的表情就出现在我眼前,而这时心里总是不自觉地收紧。我是没经历过太多变故的人,尤其是在十八岁前。而现在,在我来加拿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各样的意外接踵而至。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一种诅咒,或是惩罚,对我这样一个一直顺利的人。

     在经历这些的时候,除了痛苦我什么也感受不到,更不清楚这些困难会为我带来什么。而爸爸妈妈也在承受同样的suffer,我想他们的挫败感一定不比我少。曾经一直自诩成功的爸爸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巨大的落差,而妈妈,柔弱娴静的她本应在北京继续过那种衣食无愁的日子,而现在却为了家里出去工作。对于本来就身体不好又年近半百的妈妈来说,这些已经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并没有谁告诉我说,这些都是财富,有一天你将会为你所经历的这些而自豪和感恩。我只能自己踉跄着往前走,一步一步跌跌撞撞。

     晚上放学的时候爸爸不能来接我,我从没坐车回过家就只好让Wayne给我指路。上了车后我好奇的左看右看,Wayne惊讶的说,你不会是第一次坐公车吧?我点了点头说差不多,我们刚来的时候赶上公车罢工,后来家里买了车就更没机会坐了。从他的表情我能看得出,他一定认为我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每天上学还要爸爸车接车送的。其实很多人都这样看我,而我仿佛也默认了这些。毕竟,我不能像妍妍那样每天换3次车花上好几个小时来学校,也不能像Kelvin那样一学期上6门课,爸爸平时也总是说我承受不了一点儿压力。总之,来了加拿大后我的骄傲被一点一点消磨殆尽,整个人被挫败感笼罩着。人也越来越不自信,觉得谁都好,唯独自己一无是处。现在想来,那个阶段是我人生中相当低落的时期,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直至把我打入谷底。

     正在想这些的时候Wayne对我说:“告诉你怎么下车吧,下车之前要拉一下旁边的黄色绳子,要是有人已经拉过的话前面的灯就会亮,你就不用再拉一遍了。”然后他又告诉我在哪里换车,在什么地方下车等等。我心里挺感激的,他说这些的时候就像在教一个小孩子一样。Wayne的性格中比一般男生多了分细致,也多亏了他的细心,要不我真可能会走丢了。

     回到家看见妈妈躺在床上,我的心又疼了。她是不太爱表达的人,什么事都放在心里,即使是难受也不会说出来。所以在我问她好点儿没有的时候,她只是说没什么大事,休息休息就能上班了。都到现在这个地步了妈妈想的还是上班,这让我真的很难受。我们在屋里说话,爸爸在外面做晚饭,以前在北京很少进厨房的他现在每天要在厨房里转来转去。来了加拿大我们很少出去吃饭了,过生日的时候也在家里凑合。看着爸爸的商人气质慢慢转化成了典型的“家庭妇男”类型,再看看妈妈现在这个样子,我知道他们承受的并不比我少。 这是我在温哥华的第二年,现在的我和第一年那个我有些不同了,渐渐的我可以感受到父母为我所牺牲的和付出的。在他们无意间有抱怨的时候,虽然我还会觉得委屈,但想的更多的是怎样拿好成绩转进UBC,怎样给他们争气,起码让他们觉得自己付出的这些都是值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13: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八)
     
     妈妈照看的那个残疾孩子离不了人,所以才过了两天妈妈就又去上班了。我很担心她的身体,要知道抱孩子累就累在腰上,我真怕她坚持不住。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爸爸只得请了一天假,他说要抱孩子他来抱,还说让我不用担心,晚上他先把妈妈送回家再来接我。我怎么能不担心呢,就算今天爸爸请了假,那明天呢,后天呢?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晚上放学的时候爸爸像往常一样来接我,一上车我就急忙问妈妈的情况。爸爸说:“今天算是熬过去了,没出什么事。” 我说那以后怎么办?你不可能每天都请假。爸爸听出了我的意思便说:“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让你妈辞职不干是不可能的。钱是一天一天往外出,光出不进谁都受不了。咱们的生意也还没赚钱,最早要明年才能有点起色…”。

     我不说话了,因为我知道他说的都是事实。再加上爸爸是忧患意识很强的人,即使银行还有存款他还是觉得不踏实。我被说服了,可这并不代表我心里就不矛盾了。一方面是经济压力,一方面是担心妈妈身体,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我忽然就生出了埋怨的念头:怎么别人家都好好的就我们家老不安宁?怎么别人的生意都能赚钱就我们的不行?想着想着车开到了家,一进门我和爸爸又要忙着做饭。吃饭的时候我们三个各怀心事,谁也没心情说话。
     
     温哥华的天气渐渐转凉了,太阳越来越稀有起来,取而代之的是连绵不断的雨水。这座好山好水的城市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下雨,一年之中有半年都是雨季,所以抑郁症患病率和自杀率也相对较高。我只记得每天上下学都是雨里来雨里去,这让本来就不顺心的日子更加郁闷起来。那时候没有什么事比得上早上出门时迎面而来的阳光更让人高兴的了,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冬天登陆温哥华的移民都被吓了回去。温哥华的冬天和北京完全不同。北京冬天的寒冷是种直来直往的凛冽,就像北方人的性格一样,爽快不拖拉。这里的冬天是阴暗且郁闷的。这种郁闷并不直指人心,然而这种毫不尖刻的黯淡却很具杀伤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13: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九)
     
     周末的时间我总是在家旁边的社区图书馆渡过,只有这样安静的环境才能让我静下心来学习。可偏偏有的时候连图书馆也不得安宁,总是有人说话聊天,要不就是小孩子的哭闹声。让人奇怪的是,这种在图书馆说话的行为却很少有人出来制止。大家都这个样子我也自然养成了忍耐的习惯,最多是自己换个地方躲开就算了。这种妥协性并不符合西方人的特点,我想这可能与加拿大是移民国家有关吧,外来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社会的面目和人们的行为习惯,甚至思维方式。

     刚去图书馆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英文标识下面都注着中文翻译,妈妈还曾颇为自豪的跟我说,瞧瞧咱们中国人多伟大,老外都要来牵就咱们,说不定哪天加拿大的官方语言就要加上中文了。我本来也觉得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可后来却反而觉得尴尬和难过,因为我发现这些标识要么是“禁止在图书馆内说话”,要么就是“禁止将书从防火通道带出馆外”,反正都带着警示意味。我知道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那些看不懂英文的中国人,可为什么只加注中文呢?这个疑问很快被解开了,因为在逛超市的时候我发现了同样性质的标识,只不过这次连英文都省略了,就单单用中文写着“禁止自行拆开产品包装”几个大大的字,看着很刺眼。我想还是我们做的不够好吧,很多不礼貌的行为举止我们都克服不了。就像有时走路我不自觉地就会和别人抢路,脑子里就没有“让”这个概念。

     众所周知, “中国人行为举止”是个很具争议性也很敏感的话题,说多了可能被灌上“忘本”的帽子。而我说这些并没有批判或者讽刺的意思,只是简单的陈述一个社会现象,承认一种不足,表达一种愿意去改正去进步的意愿。毕竟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很难有个统一的评判标准,但我想,入乡随俗是一点,另外呢,把自己的行为规范在让自己和他人都舒服的范围内怎么都不是件坏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13: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
     期中考过后家里就一直不很稳定,妈妈的病也时好时坏。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妈妈腰还疼不疼,有没有什么意外发生。这样的生活让人心里很没安全感,但又找不到任何可以缓解的方法。

     学校里的课程虽不算太紧张却十分的郁闷,尤其是上英文课的时候。班里都是英文第一语言的当地人,平时大家上课讨论的时候我总是为插不上嘴而尴尬甚至苦恼。我本打算去上counselor推荐的那个toast master演讲社团,去试了一次感觉非常好,但偏偏在这个时候温哥华华人社区出了件很不好的事。事情是一个中国来的女留学生被杀害,警方虽然十分重视却一直无法破案。本来这只是个个案,但在那个阶段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几起华裔或亚裔年轻女子被白人劫持甚至杀害的惨案。一时间华人社区风声四起,一些社团在报纸上还提醒华裔女性,尤其是年轻的留学生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由于那个女留学生凶杀案一直破不了,而又有人提供线索说该女孩曾在放学途中被白人男子屡次跟踪,人们就自然而然的把这几件案子联系在了一起,甚至还讨论起了种族仇恨的问题。当时除了老百姓关注此事外,连政府也加大了调查力度。所以爸爸怎么也不同意我晚上去上那个演讲课,利害关系讲了一大堆,最后我只能放弃。

     温哥华向来都是以安全著称,很多留学生就是冲着这个来的。而现在似乎连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祥和的地方也靠不住了,报纸上“种族仇恨”,“凶杀”“劫持”这类的词汇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很频繁,后来我还专门就这个话题写了一篇研究论文作为英文课的结课作业。 经过大量的资料搜索后我发现,亚裔和白人间的“种族仇恨”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在发生了这么多悲剧后,亚裔族群心理上的恐慌也是难免的。最后老师也觉得有理有据,给了个不错的分数。

     期中考过后紧接着来的就是期末,一般大学都是先结课,然后紧接着就是考试期,一般2到3个星期吧。没考试的时候你就可以在家专心复习,这比期中时那种随堂考的方式要灵活的多,而且时间上也充裕。在我要准备考试的时候,爸爸忽然说公司让他到美国去参加展览会,而时间正赶上我考试的那几天。爸爸就说算了吧,他一不在的话没人送我上学,也没人照顾妈妈。可我和妈妈都觉得这是个挺好的机会,就当作是旅游也很好啊。 其实说实话,来温哥华以后我们两个都太依赖他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可这并不是件好事,尤其是对于我这个早应学着独立的孩子来说。

     爸爸最终被我们说服了,但在出差之前他还是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妥当才放心。爸爸这次短暂的离开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他同意我自己开车去学校考试。这是他第一次“放手”,也是我所谓的第一次“独立”。记得当时考完试开着车回家的时候,提心吊胆的同时还觉得挺自豪的,也忽然意识到自己真的不是小孩子了。而人真正的长大绝没有这样的简单。虽然在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承受了很多沉重的东西,但那些仅仅是个铺垫而已。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经历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的时候,才渐渐的明白那句歌词“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是怎样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13: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羽翎诺儿说:
“写到(八十)的时候这篇心路历程已经有8万字了,这个帖子在这里也有一年的时间了。我真得很感谢很感谢每一个留过言的朋友,我想如果不是你们的关注的话,我不会有这样的力量去坚持下来。

然后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心路历程会在几个月后变成铅字,印刷成册。后面还有一年半的历程要写,但因为牵涉版权问题就不能再发上来了。整本书大概会有15万字左右,11月交稿,年底之前应该就可以出版了。

我相信看到这个消息你们也会为我高兴的对吧:P 但这个帖子到这里就要结束,我也要说声sorry了。

以后我还会来这里,就是来看看你们的留言。如果大家有关于移民的问题的话就在这里提出来吧,虽然这个地方没有文章的延续了,但当成一个Q&A也不错的。

好啦,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happy ending。”






好啦!我也转载完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8 17: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4-12-18 18:02 , Processed in 0.165565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