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红河谷

[音乐欣赏] 交响乐音乐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0: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1:




《幻想交响曲》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0: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不仅是柏辽兹个人的代表作, 更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幻想交响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本曲问世之后, 一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 全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位艺术家生活中的一段插曲",于1830年在巴黎音乐学院首演。在本曲的曲首,有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其大意如下:"一位带有病态、神经衰弱、 想象力丰富而尖锐的年轻艺术家,因为失恋而服下鸦片自杀,但因服用量过少而未能致死,在昏迷中他梦见一连串离奇荒诞的事物。"在本交响曲中, 这位青年艺术家所爱恋的女性是以一个固定的旋律呈现出来的。本曲在艺术手法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固定乐思"(或"固定观念")的连用。为了艺术表现上的需要,作曲家频繁使用了畸形、变通的手法。

  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附有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标题:
  第一乐章 "梦、热情":形式上是拥有极长的最缓 板序奏的奏鸣曲 。序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
  第二乐章 "舞会":根据作者的注解,本乐章是表现他在一个热闹非凡的舞会中,发现了他所爱的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可谓破例。  
  第三乐章 "原野风光":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原野上聆听两个牧童相和吹出的笛声。内心里虽然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了我"的恐惧与不安,更刺痛了年轻艺术家寂寞的心。此后只剩了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最后只有无边的孤独与静寂。
  第四乐章 "走向断头台":他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闪现,但是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
  第五乐章 "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竦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这中间, 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妓女模样。之后"末日经"响起,以后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由弦乐器的回旋主题与管乐器的"末日经"同时演奏以构成。随后是不安的弓木敲奏声,至此乐曲更加激昂、奔放,最后以狂乱的形态结束全曲。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0: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柏辽兹,H.
Hector Berlioz(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

生平 1803年12月11日柏辽兹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拉科特─圣安德烈的一个医生家庭。1821年去巴黎学医。他酷爱音乐,一面在医学院上学,一面随巴黎音乐学院教授J.-F.勒絮尔进修。当他想放弃医学改学音乐时,受到父亲的阻挠,一度停止供给他生活费。他只得以教唱歌和吹长笛等维持生活,坚持钻研音乐。1826年终于考进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勒絮尔作曲班的学生。

柏辽兹进入音乐学院以前就开始了创作。20年代,他写的大部分是声乐作品,有清唱剧、弥撒曲、独唱曲等,作品的题材是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已开始反映进步的主题,写过1部合唱《希腊革命》(1826)和1部《九首爱尔兰歌曲集》(1828~1829),前者表现希腊解放斗争,后者以爱尔兰民族诗人T.穆尔的诗为歌词,含有歌颂民族独立的内容。早期作品大部分还不够成熟,影响较小,多未保存下来。

1830年的七月革命,激起了柏辽兹的革命热情。他走上巴黎街头,欢呼革命的胜利,同群众一道高唱《巴赛曲》。同年10月,他把《巴赛曲》编成大型合唱作品,表示他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同年8月,他以康塔塔《萨丹纳帕路斯之死》获罗马大奖。1831年春,柏辽兹赴罗马留学。这一时期他受到圣西门主义的强烈影响,称赞圣西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正确的和完备的。这曾引起官方以至奥地利总理梅特涅的注意,并派人对他进行监视。

柏辽兹在罗马留学期间,对学院的保守气氛甚为不满,因而于1832年5月提前回国。30年代初至40年代初是柏辽兹创作的繁荣时期,写出了他的大部分主要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1834)、歌剧《本维努托·切利尼》(1838)、大型管弦乐声乐曲《死者的大弥撒曲》(又称《追思曲》,1837)、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39)、《葬礼与凯旋交响曲》(1840)等。

从1842年起,柏辽兹去欧洲各国作旅行演出,先后到过德国、捷克、俄国和英国。在演出间隙仍坚持创作,主要作品有戏剧传奇曲《浮士德的沉沦》(1845~1846)和为歌剧《本维努托·切利尼》写的第二部序曲《罗马狂欢节》(1844)等。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的时候,传来了法国革命的消息。几经踌躇,于当年7月回国,他目睹城市遭到破坏,妻子瘫痪在床,又适逢父亲去世,心情痛楚万分。他对这次革命未能理解,表露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晚年的柏辽兹,由于妻子和独生子相继去世,经济拮据,特别是对社会的不满,使他处于苦闷和孤独的心境之中。40年代末至60年代的作品,已经缺少那种浪漫主义的锐气,有些作品采用宗教故事或古代传说题材,如清唱剧《基督的童年》(1850~1854)、《天主颂歌》(1849)和5幕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8)等。此外,他既写过歌颂皇帝的康塔塔《皇帝》(1855),也写过含有民主思想的合唱作品《法兰克人的怒吼》(1851),而他最后一部作品却又是充满乐观主义的歌剧《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1860~1862,取材于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上述情况,反映出柏辽兹在第二帝国时期思想上的矛盾。1867~1868年柏辽兹第二次去俄国旅行演出,回国不久,于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创作 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包括4部交响曲、3部歌剧、6首管弦乐序曲以及许多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声乐、器乐作品。在30年代初写的《幻想交响曲》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其代表作。这两部作品都带有浪漫主义的自传性。《幻想交响曲》(副题《艺术家的生活片断》)实际上是作者爱情生活中某些复杂思想感情的艺术再现。它由《梦幻,热情》《舞会》《田野景色》《赴刑进行曲》和《妖魔夜宴的梦》5个乐章组成。总谱上有作者的题解:主人公青年音乐家失恋后自杀未遂,在昏迷中出现许多幻觉:他因嫉妒而杀死自己的恋人,被处以死刑。柏辽兹所塑造的这一形象是有叛逆性格的。同时,其中也蕴含着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情绪。另外1部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取材于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4章。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同社会格格不入的浪游者,他失恋、痛苦,乐曲的调子比较压抑。
在30年代后期~40年代,柏辽兹的主要作品不再限于个人形象及主观思想感情的描绘,而出现了群众形象巨大的场面和深刻的戏剧性内容。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是规模宏大、气势昂扬,具有丰富的手法和复杂的结构。《追思曲》的演出需要庞大的合唱队、交响乐队和4个铜管乐队,气魄之大象一幅巍峨的壁画。这部作品本来是为每年追悼七月革命烈士而作,当这一追悼仪式被取消后,作者却把它放在为侵略阿尔及利亚而死亡的官兵追悼会上作首次演出。柏辽兹的《葬礼与凯旋交响曲》也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烈士而作的。由于要在露天和队列行进中演出,乐队编制更加庞大,音乐具有雄伟、悲壮的效果。作者曾说,这部作品可以使人回忆起光荣的“三天战斗”(指七月革命时巴黎街头的巷战)。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柏辽兹最大的交响乐作品。演出时间达1小时40分钟。它的形式不同于一般交响曲,是按戏剧情节构思的。其中还加入了独唱、合唱声部。戏剧传奇曲《浮土德的沉沦》则进一步发展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把声乐与器乐、戏剧与音乐熔于一炉的创作手法,分为若干场,包含了歌剧中的全部音乐体裁,类似一部清唱剧。可以说《浮土德的沉沦》是柏辽兹创作鼎盛期的一个艺术总结。
综观柏辽兹的创作,以标题交响音乐最具有代表性。他的全部交响曲和管弦乐序曲都是有标题的,某些作品还有具体情节和文字说明。《幻想交响曲》更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第1部浪漫主义的标题交响曲。柏辽兹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用了新的艺术形式。在交响曲体裁中,运用了“固定乐思”的手法,加入了声乐,打破了4个乐章的传统(《幻想交响曲》5个乐章,《葬礼与凯旋交响曲》3个乐章),曲式较为自由,缩小了同戏剧音乐体裁(歌剧、清唱剧)之间的界限。更重要的是,柏辽兹发展了管弦乐法,在管弦乐队中充实了新的乐器,丰富了配器的手法,提高了抒情写景的技巧。《配器法》一书,正是他的艺术实践在理论方面的总结。
30~60年代,柏辽兹一直断断续续地从事音乐评论活动。他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大多收入以下文集:《音乐家与音乐》(1903)、《纵论歌唱》(1862)、《音乐中的怪诞风格》(1859)、《管弦乐晚会》(1852)。此外,还著有《回忆录》一书。
柏辽兹著作中的观点有时不免失于偏激、主观,由于过分夸张,所记叙的某些事物也并不全然可信。但是,他对问题的剖析尖锐有力,文笔生动,有时含有辛辣的幽默。在宣传古典音乐传统,大力推荐当代的优秀作品,批评保守的艺术观点和空洞无物的炫技音乐,倡导艺术形式的革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进步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6 10: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2-7 23:10 , Processed in 0.09933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