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红河谷

[音乐欣赏] 交响乐音乐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09: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樱花雪 于 2008-9-30 03:52 发表
虽然不喜欢交响乐,但是还是要进来支持一下,

老红,你如果想要效果好,那应该换电脑声卡而不是简单的换个音箱就了事.
另外,youku的音像作品往往会把原来的音质给磨去更多成分的音素.
所以如果想真正欣赏喜欢的音乐,那 ...




亦汐才是真正的音乐发烧友!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10 收起 理由
樱花雪 + 10 很是惭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0: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新大陆》第四乐章前半部的曲子太熟悉了!



一直非常喜欢这段曲子,可从来不知道是取自这里的!



我觉得这部分是这个交响乐的精华!太美妙了!

[ 本帖最后由 红河谷 于 2008-9-30 10: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0: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顿《惊愕》第二乐章节选:




[ 本帖最后由 红河谷 于 2008-9-30 10: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0: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交响乐之父”与交响乐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11日 10:10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出生在离维也纳不远的一个叫罗劳的小村庄里。从幼年时起他就显露出超凡的音乐才华。社会底层的贫苦出身使海顿有机会熟悉奥地利民族、民间音乐,这使他的一生受益匪浅。他生活在古典主义风格形成时期,在古典主义音乐艺术中留下了他个人的印记。他一生创作了125部交响曲作品,在音乐历史中是一位罕见的多产作曲家。

  海顿所处的时代,作曲家往往成为贵族的附庸。音乐家们常常穿着宫廷礼服,搽着香粉,戴着假发,犹如宫廷奴仆一般为贵族提供优美温和的娱乐。然而,从1791年起海顿终于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了,他曾先后两次访问了伦敦,为此他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十二部交响曲,人们称之为《伦敦交响曲》。

  在这位“交响乐大师”诞生之前,交响乐这一体裁已经历了漫长的萌芽与发展过程。前人已奠定了富于对比的四个乐章结构的交响乐创作模式,特别是已初步确立了第一乐章由两个对比的主题以及发展与再现的奏鸣曲式原则。但是十八世纪末叶,“古典交响曲”尚有待于完善、有待于将以往作为人们消遣娱乐的器乐合奏的交响曲提高与发展成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富于高度艺术性的大型音乐体裁。海顿的历史贡献便是确立了交响乐这种大型音乐体裁的结构方式,促进了这种新型器乐语言的完善。在他的手中,交响乐第一次被赋予了真正的古典主义风格。

  完美的古典交响乐形式,是海顿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这一重要贡献,来源于他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对艺术和音乐之美的新的信仰与追求。他的创作中充满了清闲、明快、快活的古典风格,与民间音乐的完美结合,使海顿的旋律朴素、自然、乐观并富于歌唱性。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奠基者,而莫扎特、贝多芬的辉煌成就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海顿,也就没有莫扎特,没有贝多芬。

       1732 年出生於奧地利東部的小村莊羅勞 , 在家裡十二個孩子中排行第二 . 海頓從小就顯露出音樂天份 , 他有一位親戚法朗克是合唱團指揮 , 所以海頓的父親就在他 6 歲時將海頓交給法朗克扶養並且教他音樂 . 法朗克灌輸海頓不少音樂的基本知識 , 也教海頓演奏小提琴和大鍵琴 .

       兩年後海頓的才華被維也納聖史蒂芬教堂的樂長呂特注意到 , 在呂特的建議下海頓到維也納加入聖史蒂芬教堂的合唱團 ,   一邊接受音樂教育一邊在教堂獻唱 ,  一直到他 17 歲變聲後才被迫離開 .

        離開合唱團後 , 海頓以教授私人學生及為人拉奏小提琴勉強維生 , 同時也利用閒暇努力鑽研作曲 . 有一次海頓所寫的一首彌撒曲受到音樂界的注意 , 他開始得到一些作曲的邀約 , 不久又被聘擔任一個望族的家庭音樂教師 , 經濟情況因此大為改善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759 年海頓受邀出任莫爾辛伯爵在波希米亞私人樂團的指揮 , 可以更安心自在地從事作曲 , 他的作曲技巧在這時也日益成熟 , 在 27 歲時完成了第一首交響曲 .

1760 年海頓娶了長他 3 歲的安娜為妻 , 安娜非常自私而且對於丈夫的音樂事業毫不關心 , 婚後不久海頓就發覺這門婚事是個錯誤 , 他曾氣憤地說 : 不論她的丈夫是鞋匠或是藝術家 , 對她全無差別 . 安娜甚至時常將海頓的譜稿拿去做捲髮紙 . 海頓和安娜不斷爭吵 , 幾年後他們終於協議分居 , 不過海頓終其一生還是得按時付給贍養費 .


1761 年是海頓生命中相當重要的一年 . 因為莫爾辛伯爵經濟惡化不得不解散樂團 . 這時艾森斯達特的保羅 . 艾斯特哈吉王子邀請海頓出任王府樂團的副樂長 , 5 年後升任樂長 , 此後 25 年 , 海頓一直擔任這個職務 .

艾斯特哈吉富有而旦熱愛音樂 , 海頓除了要訓練及指揮樂團外 , 有時也親自擔任室內樂演奏 . 除此之外海頓也必須不斷寫作樂曲以應付演出 , 在艾斯特哈吉王府服務期間 , 他完成了數量龐大的各式作品 , 總計包括 5 部彌撒 ,  11 齣歌劇 , 60 餘首交響曲 ,  40 多首弦樂四重奏 , 30 餘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其它的樂曲 .

1790  年艾斯特哈吉的尼古拉王子去世 , 後繼者解散了樂團 , 海頓雖然仍可支領薪水 , 但因無事可做 , 便離開王府前往維也納 . 不久小提琴家沙羅蒙邀請海頓到倫敦舉行演奏會 , 海頓於 1791 年元月抵達倫敦 , 發表了六首新的交響曲 , 音樂會也受到熱烈歡迎 , 牛津大學更因海頓的傑出成就 , 頒贈他音樂博士學位 .

海頓在倫敦停留了一年半後返回維也納 , 1794 年他再度訪問英國 , 又發表了六首新的交響曲 , 受到比上次更熱烈的歡迎 , 海頓名揚英國 , 也讓奧國同胞與有榮焉 . 海頓前後兩次造訪英國 ,   一共發表了十二首交響曲 , 這些交響曲一般被統稱為 " 羅蒙交響曲 " 或 " 倫敦交響曲 "  , 是海頓交響曲中的傑作 .

海頓此時已成了奧國最具代表性的偉大作曲家 , 他的作品不但經常被人演奏 , 奧國政府還在海頓的誕生地塑立了一座胸像 , 而 1797 年奧皇法蘭茲二世誕辰時海頓更受邀創作了奧國的國歌 .

海頓晚年轉向創作聲樂作品 , 他先後發表了 " 創世紀 " 及 " 四季 " 這兩部偉大的神劇 , 再一次向世人顯示他崇高的音樂境界 . 1803 年之後海頓的健康大為衰退 , 1809 年因病逝世於維也納 .

海頓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在於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的創作 , 這也是他影響後世最主要的兩種音樂形式 . 弦樂四重奏是海頓表達個人情感最自然的形式 , 至於交響曲方面,經由海頓的精心設計 , 在各種樂器的音色配合與對比以及整體表現上 , 比起同時期其他作曲家的交響曲顯得更加豐富 , 也更具有優雅洗鍊的效果 .ZT


[ 本帖最后由 红河谷 于 2008-10-11 10:2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10 收起 理由
樱花雪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0: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本曲作于1791年,初演于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惊愕”,是得名于作品的第二乐章。据说海顿写此曲的目的是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厢中的对音乐不懂装懂,而又附庸风雅的贵妇人们,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ZT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10 收起 理由
樱花雪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1: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扎特 第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曲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1: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0乐章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念。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绝对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2/2拍子,开头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满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 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成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稍快板, g小调, 3/4拍子, 具有第一乐章那种哀愁感的民谣风味。

  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充满令人产生亢奋的狂热情绪,但仍有抑郁的色彩。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1: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mò zhā tè,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据说在他还不会写字的时候便已会作曲了。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1: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维也纳时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也叫兄弟会,是拿破伦在埃及创建的,宣言自由平等,兄弟之爱),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礼》,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 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巴赫的作品。他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1: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起长寿而在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星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作品结构清晰严谨,“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要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2: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新大陆》的第三乐章也很好听,抒情中伴着欢快,且这种欢快被流畅的旋律和鲜明、恰到好处的节奏表达得淋漓尽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0 15: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响,如果是娱乐级的,
爱浪的做的不错,个人喜欢,
听音乐,看大片还是有一定气势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红河谷 + 5 俺就是喜欢有气势的音乐!谢谢!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0 18: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河谷 于 2008-9-30 12:29 发表
《自新大陆》的第三乐章也很好听,抒情中伴着欢快,且这种欢快被流畅的旋律和鲜明、恰到好处的节奏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个乐章都很精彩,旋律优美,外行也能欣赏,是交响乐入门的好踏脚石。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红河谷 + 5 没错!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上音乐课,谢谢红老师讲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红河谷 + 5 欢迎光临!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09: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09: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入侵俄国,企图在短时间内歼灭俄军,占领莫斯科,并迫使俄国投降。战争开始时,拿破仑军队在数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俄军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国迫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烧毁粮草的战略,并撤退居民,率军暂时撤离莫斯科。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仍无法迫使俄国投降,反而令自己孤军陷入重围,于是下令撤离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仑军队不能适应俄国严酷的冬天,加上饥饿和俄军的反击,终致溃败。拿破仑入侵俄国时多达六十万的的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剩下不足万人逃出俄国国境。

《1812》序曲是根据上述史实写成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柴可夫斯基在这首序曲中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的这一事件,包括俄罗斯人民原来的和平生活和随后发生的不安和骚乱,俄法两军的会战,以及最后俄国击溃法军,俄罗斯人民庆祝胜利的狂欢情景等 。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09: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09: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0: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Z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2-7 23:08 , Processed in 0.155315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