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创]
风铃响起的时侯 ……( 1 )
---- 剪剪风铃西藏摄影作品赏析
岁平大师曾多次催促,指示土狼为风铃女士的摄影散文《 在西藏的田野上 》写点评论;我一直未敢动笔 。窃以为:这是一篇难以下笔的文章 。
从艺多年,狼写过无数文艺评论,可这次却偏偏卡了几天壳 。难以下笔的原因是:我对这组作品太陌生 ---- 陌生到几乎没见过。我知道它好;但好在哪里 ?为什么好 …… ?这一连串的疑问,让狼反复思索了好几天 。
近 30 年来,西藏一直是艺术家追踪的热点 。记得 1977 年,江西某县有一位专在死人骨灰盒上画松树的小知青,被西藏军区借调到拉萨搞创作 。半年后,他创作的油画《 进军西藏 》在全军美展一炮打响,成为挂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厅的第一幅旗帜作品(拿论坛语言来说是:加精置顶)。接下来的那段时间,这位在火化场以画骨灰盒为生的下乡知青,又先后创作了《 泪水洒满丰收田 》、《 西藏组画 》等系列全国知名的油画作品 …… 西藏题材顿时大热;艺术家们叨念着一个叫 “ 陈丹青 ” 的名字,蜂拥西藏而去 …… 他们怀着宗教般的虔诚,梦想着在那片古老的雪域高原上,寻找属于自己的 “ 陈式 ” 灵感 。自丹青之后,河南洛阳出了一位超重量级的水墨大师李伯安 ---- 这位连河南大学艺术系都考不上的大天才,画出了中国水墨人物画自诞生以来、最具震撼力的作品《 走出巴颜喀拉:天 路 》---- 100 多米长的巨卷、260 多个真人般大小的藏民,在苦苦追寻着自己灵魂的天堂 …… 不知是由于作画太激动、太投入、还是太疲劳,年轻的大师最后终于在自己未完成的巨作面前倒下,再也没起来 …… 狼插这一段小曲,是因为风铃在自己的散文中提过上述两位艺术家的名字 。
由于受艺术家的影响,西藏成了文化人士的朝拜圣地;到后来,由艺术家引领的进藏潮流,几乎成了一种大众生活时尚 。与艺术沾点边的朋友们闲聊,假若你说还没去过西藏,同伴们会用一种惊异的眼光看着你;那神情,就好像听你说 “ 从没上过厕所 ” 一样不可思议 。这时,你不得不以一种自信的语气,怀着万般诚恳的态度,赶快补充说:我准备今年去 !然后赶快询问周围的同伴 ---- 会不会 “ 高原反应 ” 、“ 哪条线风景最好 ” …… 等等 ;看到你不甘落后的表示,朋友们这才放下心来 。
画家去了,作家去了,诗人去了,导演们带着各自的戏班子也去了 …… 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今天,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涌进西藏 。去西藏不带相机,就像进厕所不带手纸一样不被人们原谅 。反映西藏的作品以及一火车接一火车的摄影师,数量之多,像超载的春运专列一样令人生厌 。土狼的视觉反抗是:凡西藏的画和照片,少看、或干脆一概不看 !看什么呢 ?千篇一律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直是对自己艺术细胞的一种折磨 ……
风铃的作品显然是个例外 。我不仅看了,而且看了多遍 。每看一次,心里都会激动 ---- 我开始逐磨:是什么东西打动了我 …… ?
( 待 续 )
山的色彩( 剪剪风铃作品 )
守门的老黄狗 / 心比人还灵 / 别说我夜里出去 / 今日清晨才回宫 ……
---- 仓央嘉措情歌
点 评 :
一线光秃秃的山脊;一片光秃秃的平地 …… 谁会对它举起相机 ?
这片景色,实在太普通了。它没有一般摄影师追求的灿烂阳光;没有能拉开层次的中景;没有反差明显的色彩及物象变化 …… 这种景,很难拍好。尤其在没有阳光的时侯;一般人不会钟情于它。风铃的厉害之处在于 ---- 在平淡中表现出特殊;在一般中表现出个性 。她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告诉人们:平凡是不平凡的 ……
在构图上,这幅作品也很有意思 ---- 近景的两只狗位置虽很靠前,可它却不是摄影师表现的主题;观众的视觉焦点,会自然延伸到远景的山峦。若没有这两只狗,作品会因为缺乏重色对比而失去生动 。大黄狗那多情的回头一瞥,使画面产生了呼应;观众的视觉,会随它投向画面中心部份 ---- 那才是摄影师关注的 “ 色彩 ” 主题 。
单纯而不单调,丰富而不繁琐 ---- 是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光秃秃的山地,因微妙的色彩变化而精彩起来。如仓央嘉措大喇嘛的情歌:平平淡淡的四个短句,却包含千言万语的火一般激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