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黑小子

红楼梦的真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六)处处风波

  却说宝玉得了湘云落到江南的消息,如雷轰顶,便赶到城里来,寻着冯紫英,备述了一切,要商量怎得一个好计,方可救湘云出来。紫英听了,也是又惊又喜,当下说道:“我正欲江南走一遭,开开眼界心胸,也为访访异人高士。既如此,明日与若兰兄约会了,最好一路同行,到那里相机行事,要钱、要人、要门路,舍下在那一方也有几个相识,是难不住我的,用人用钱难道换不回令表妹来?再不然,还有义侠之士,出奇之计,也不愁的。”

  话休絮烦,过了几日的安排,果然约了卫公子若兰,带齐了衣物盘缠,将宝玉的僧装也改换了,三人雇一艘大船,向江南驶去。

  这日,船行已到临近南京之处,三人都立于船头观看这六朝名胜佳景。卫若兰先说起太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来,那冯紫英却说道:“目下正是秋景,正合了宋人的‘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我最喜那‘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写得真是好极了!”

  宝玉独自无语。他心中却想起那“三山”之句,是宝钗在那年酒令中说过的,又由她也曾说了“水荇牵风翠带长”,不禁又想及老杜的原诗上句是“林花着雨胭脂湿”,忽又念及她那句“处处风波处处愁”,还有湘云说的“江间波浪兼天涌”,黛玉说的“风急江天过雁哀”……,一时俱凑集在心头。

  正思想间,偏偏那天色要变,江风吹过来,十分猛劲,江水果然起了大波,摇得那船站立不稳。船夫请他们进舱歇息。饭后三人闲话一回,及至睡下,宝玉耳边听那枕下水打船舷的声响,身子还在随船悠晃,翻来覆去,只难入寐,只想这几年来的经历也如今宵一样,风不平,浪不静,当年姊妹们酒令中的话,此刻都觉暗含远意。

  因默忆酒令,忽然灵光一闪,又有新悟:原来宝钗的牙牌副儿是一对“长三”夹“三六”,一色是绿点子;那湘云却是一对“长幺”地牌夹“幺四”,一色是红点子,二人分占了纯绿纯红,而宝钗占的是“铁索缆孤舟”,湘云占的是“樱桃九熟十分红”!真真出奇,大是意外。因又想道:湘云末后说的是“御园却被鸟衔出”——这若也有预兆,就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宝玉一心痴想,方才朦朦胧胧似睡非睡,忽见远处走来一个女子,口中连说:“二哥哥,你果然来了!”细看好似湘云,却又不大相同,又是红裳,又有素带,有些悲切之色。睁眼寻时,方觉是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七)红袖楼头

  且说风浪一夜未停,船都暂泊岸边等候,直到次日黄昏之后,方渐渐平息,三人只得在船上消遣时光。那天晴得好了,半轮上弦月,嵌在碧空,格外清丽。

  正在月皎波澄、神怡心旷之际,忽一阵微风起处,远远传来缕缕笛声。三人停了话,都侧耳细听。那笛子吹得悠悠扬扬,十分缓慢,一种清韵,令人回肠荡气。

  这三人中独宝玉听得入神,心中暗自奇怪如何此声这般耳熟?想来想去,忽然如梦方醒——这原来就是旧年中秋夜园内赏月品笛、老太太特命小戏班隔水吹奏的那支慢曲!

  宝玉悟后,便向二友说了出来。卫若兰先惊奇说道:“了不得!这或许就有缘故。”冯紫英便接说:“正是这话!依我,不如咱们下船去寻寻,只怕有些奇遇,也未可知呢!”宝玉也说“极是极是”。

  说罢便问船家,欲趁天气未昏,上岸略走一走,可使得?船家说不妨,只要莫走太远,早些回船。

  三人见船家寻着一个平坦地方搭了一条小跳板,便一齐登岸,顺着那笛音的来向,寻路而行。

  谁知离岸没有多远,转过一片绿柳掩映处,便见前面有一大宅,北面露出一座画楼,似是后花园内高处假山上所建的,楼是两层的,楼腰一排雕栏,栏后一个小环吹着横笛,旁边一个红裳女子倚阑而立,凝眸远眺,若有所思。

  宝玉一见,吓了一跳,忙说:“了不得!这岂不正是‘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阑’?今日可真找着了!”

  冯、卫两人听他这话,茫然不解,笑道:“怎么玉兄你又犯了小时候痴狂之旧病不成?”

  宝玉并不答言解释原由,只说:“明日南京寻着了甄家仁兄,你们便知端的。”

  三人重新记清地势方向,回到船上,一夜无话。次日船到码头,整装进城按甄公子所留地址寻访,正巧他日前已到金陵。宝玉将诸友一一互相引见了,他们本是一路之人,相识之后,不用多少话,便自心契情投。

  甄宝玉便问他三人到此之后可有头绪端倪?贾宝玉答道:“且待慢叙,请兄先将我所绘那画取出,呈与冯、卫二兄请赏指教。”

  甄玉果然将画取出,展开请看。冯、卫二人一见,目瞪口呆,骇然说道:“天下竟有这样奇事?不是亲历身经,断不肯相信的!——这正是昨日晚晌所见之景,一丝不差!”甄玉说道:“诸兄所言,小弟一句不懂,有甚奇事?与画何干?昨晚你们见了什么景致?”

  还是只有贾玉方能将这段曲曲折折的故事,向他详细讲了一遍。甄玉听了,拍案称奇叫绝,说道:“这事果然神了!看来有些意思。明日我便先去那里访勘一回,若到事情真做起来,那时我们再一同前往,此时人多了怕惹人耳目。”大家都说有理,只待他去后回报音信。

  隔日甄玉来回拜,三人都急问打探如何,甄玉道,“已经探明,此亦金陵一霸,广有财势,在都中有硬仗支腰的豪门,家下养着戏班、档子,声伎是一方之首,专搜美色,每日丝竹之声不绝。被他家买去的,要想出来,却难。”

  三人忙问:“难在何处?”甄玉道:“难在但凡他买的,都是死契,不许回赎。再者防范极严,十几层深宅大院,生人休想进得去,声息难通。还有最毒的一条,若有敢与原籍亲友家人或私相传递的本地人,被他查知了,立即将那女子处死,任是多么得宠的色艺绝品人物,也不留情。真是个远近闻名的有入无出的鬼门关。仁兄诸位与他素不相识,如何办得救人的事?若无高招绝策,只怕是白说说罢了。”

  三人听了如此说,各自默然思索。

  半晌,冯紫英开口道:“此人除了声色之外,还知他最喜爱何物?”甄玉答道:“他酷好古董,凡奇珍异宝,他是舍得银子的,倒不强买豪夺。”

  卫若兰一闻此言,拍手笑道:“有了!别的珍宝古玩倒都平常,唯有宝二爷的那玉,是件天下传闻、人思一见的奇物。要想打进他的大门去,借重这玉,定然马到成功!”众人一齐叫“妙!”又说:“这玉倒是个钓饵,但只若真叫他迷上这玉,定要买下,那时却如何处?”甄玉笑道:“我有一计,管保真玉不失。”说罢,便低声道出如此这般的计策。大家听了又一齐叫妙极!商议已定,只待布置齐备,择日行动。

  当下先由甄宝玉托人寻着那家一个清客,买通他向那东家游说怂恿,只言都中来了两家贵公子到此游历金陵胜迹,随身带有奇宝,又是养戏班的世家,专访大姓名班,品评曲调伶官,有意拜访,何不延请一会,也是难得的缘分。那东家近日正苦无聊,欲寻新乐,闻言大喜,便命具帖,由清客去邀会。

  次日,那家果然大设筵席,在家中戏楼上搬演名剧《长生殿》中《小宴》《乞巧》等折,果然声艺不凡,唱到“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征雁”那支《粉蝶儿》,抑扬顿挫,韵远声清,大家不禁喝采。主人见来客知音见赏,心下高兴,便又命特加一场别致的清唱:一名女伶不抹脸,却单单唱那《刀会》中的《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大家皆觉新奇,笛声起处,见那女伶声容豪迈轩爽,英气超群,真不同于所有女子娇细的声口喉咙。众人重又击节赞赏不绝。歌罢,这三位贵客各命随带小厮取出锦缎珠玉,以为“缠头”之赠贺,亲手交与他们最为赏爱的几位女伶,——对那唱“大江东去”的赏礼尤厚。

  席罢,回到客厅,遂又话及通灵宝玉这件奇物,只说荣府败后,其公子贫困,因将此宝托付与他们的。那主人一见,爱不释手,便要他们慷慨转让,愿出高价,务在必得。冯紫英因道:“那贾公子虽因贫困愿意出让于识家,但那玉乃稀世之珍,价低了他却也断不肯轻允的。依我之见,尊府如有难得的奇物,愿与此玉交换,倒也未尝不可,小可从中说项,玉成此事,也是一段佳话。”

  那主人沉吟半日,方说道:“此玉虽奇,毕竟微小,在下所得珍异之物,有几件愿作交换,不知可否?”说着遂由内室取来几宗物件。三人看时,冯卫甚觉无奇,唯独宝玉拿住了三件细看,面现骇异之色。冯卫二人方知必有缘故,于是也接过细看时,只见一件是个绿玉斗,澄润如春水,斗足雕作菱、栗、芡等果,斗口则雕一盘螭,张口向斗内欲饮之状,雕工十分古雅不落琐细俗式,翻看斗底,竟镌有“槛外畸人”四个小字。一件是一幅横卷,上面书写着一篇五言排律,末题“大观园中秋即景联句廿四韵”,又有“妙僧沐手拜书”一行落款。第三件则是一件赤金点翠麒麟佩,比当日卫若兰所得的略小,却正是左右成双的一对形式。

  冯卫二人看罢不解,独宝玉说道:“如将这三件相换,便可将玉奉呈。”

  那主人见此三物皆非珍奇,心下暗喜,便一口答应,即请当面互换手交。宝玉正待摘玉,卫若兰却立身说道:“不可如此草率,且待宾主各自细细评量一番,若无反悔之意,明日再行过手定局。”

  于是三人茶罢作辞。回到寓处,冯卫二人便问宝玉说,金麟是知道缘故的,那两件又有何干系?宝玉便将当年品茶、联句的诸般情景细讲与他们听了,二人齐声称奇,又深为慨叹不已。

  原来,这日是有意安排的,只有贾宝玉去访寻机会,却令甄公子回避了。至次日互换物件时,却又令贾玉避了,只有甄玉穿了昨日贾玉的衣服去换玉易麟。

  那家主人如何梦想得到,世上竟有二人同名同貌的奇事,果然识辨不出,甄玉从项上摘下的玉,却正是贾玉赠他的那块假玉——那主人果然也梦想不到又有这等奇情,便当作真玉收了。

  这日三人回来,将换得的三件一齐奉与贾玉,四个人真是又惊又喜又称奇叫绝——又担心被那家主人识破玉是仿作乱真的。甄宝玉因议换玉原不是本怀,只为了借此可进那家之门,搭救史小姐,如今东西是意想不到而得的,只那史小姐尚未救出,却须赶紧设法了。冯紫英笑道:“甄兄莫急,只等今夜,若无消息,明日自当再作道理。”

  四人在寓饭罢,只留贾、卫二人守候,那甄,冯二人却绕道来到江边,登上了早已雇妥的大船,船头高悬一个红灯笼,上面写着“卫府”二字。二人入舱静坐,不言不笑,若有大事在心,眼睛只向岸上眺望。

  这夜下弦微月将尽,只有满天星斗之光。江中众船,各有灯火。候至二更已过许久,忽见岸上有两个人影过来,似是一位男子伴有一个小童。于是冯紫英忙又将一个写着一个大“荣”字的灯笼扯起在桅杆上。只见那来者果然急急走近,那船夫早照吩咐过的已将跳板备好,搭放岸坡上,那一大一小两人便上跳登船——跳板即便撤回。

  那男子上了船,便被引入舱内。甄、冯二人忙迎上来,只见那人一把拉住甄玉,眼中流泪,口唤“二哥哥”。二人尚未及答言,又已进来二人。那人见了这二人进来,不觉怔住了!——

  原来,这后至的二人便是贾、卫二公子,他们早已安排妥当:只待看见有夜里上船的一到,便有人急报贾、卫,二人辞了寓所急赶到船。

  此时,那方才登船的男子将外衣脱下,冠帽摘了,现出真形——是一位女子,连小童也是女扮男装的。大家已尽知这便是落难的史小姐了。只见她两眼含泪,不住打量甄、贾二人,竟不敢冒然相认谁是真正的贾宝玉!

  却说此时并不能多说闲话,一声命下,那船即时张帆溯着江流稳稳地驰去。

  船上的“荣”字灯早已收落下来。只有那个“卫”字灯在黑夜中像一点远星飘然向北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八)香囊启红拂

  看官必问:湘云如何能知逃奔江船?原来那日宝玉聆听唱“大江东去”的声韵仪容,正是要来搭救的史大妹妹,他早已写下一个秘柬,装入一个香囊内,连同歌罢赏赐“缠头”礼物的锦缎衣饰,人不知鬼不觉地到了湘云之手,湘云拿起香囊觉得沉甸甸的,打开时,里面一个海棠红的绛石比目佩,还有一张纸,展开是一首小诗,题道是——

  尸居馀气笑杨家,

  红拂何妨趁月华,

  冠带翩翩即公子,

  夜深来泛绛河槎。

  下注小字叙明湾船之地,船上灯笼书写字号,某日之夜必行休误等语。湘云是个有胆识的脂粉英豪,便依计而行,并买通了宅中角门上管门的人,带一心腹小女,皆扮为男装,寻到河畔,竟无险阻。这也就是“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一)迷离扑朔

  且说湘云自到船中,拜识了冯卫二公子,却自将曾误认甄玉为贾玉之事,说与四人共为笑乐;又说即是此刻,还是常觉辨别不清甄贾,真是太一样了!冯紫英笑道:“姑娘你不知:贾宝玉带的是真宝玉,甄宝玉带的却是假宝玉呢!”于是便将如何仿制通灵玉与贾兄佩带,甄兄如何得了真玉,千里送还贾兄,贾兄如何将假玉赐与甄兄以志奇缘,如今又如何定计将假玉换来了姑娘你,还有三件贾兄意外所获的珍物!——把这些经过从头说了一遍。

  湘云听得入了神,说道:“这真比世上所有的小说还新奇!就是亲历之人也难相信的。”

  然后又不免问起湘云的苦难坎坷之事,湘云不答,只言“我也不忍说,我说了诸位也不忍听;说了与你们心上留下伤痕,永难洗净,倒是不说的好,何必叫那些事伤人的意趣?”说罢又笑。四人听她如此说,也都笑了——可是又都一齐长叹,良久不语。

  末后还是贾宝玉又说道:“太不忍言的可以不言,若有尚可说与我们听的,略叙一二,也是应了冯大爷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不幸中之大幸——不幸就过去了罢,这大幸也可警醒我们这些日的闷气,未尝不可。”

  湘云于是说道:“你当我是怎么活过来的?那一日,实不欲生了,我就趁无人监看时投入了那家花园子水池里了。我已死了,他们打捞上来,想是当死尸丢在荒地去。谁知一个尼姑路经那地方,见我还有一丝微气,就找人把我救回到她庙里。庙里原有老尼,也有救人的神药,调治了一夜,我又回到了人世!——“等到我醒来,彼此细认,方知那救我的是芳官,她早已出了家。她也认出了是我。大家悲痛了好久。从此,我躲藏在她庙里。”

  “可是,坏人到底知道了消息,把我抓回那家去。我以死相拼,他们被我闹烦了,才又把我卖到了更坏的地方……。”

  湘云说到此处,不再讲下去。大家各各凄然,骇叹无言,也就再不忍追问她后来的苦难,不免用话岔开,说些高兴的事情。

  大家夜话,哪里还觉困倦,真是快逢知己,倾吐肝肠。

  清晓,船到一处暂泊。甄宝玉起身说道:“此番大事已告成功,不虚此行。小弟也尽了一点微力,深觉欣幸!险夜已平安度过,前程无虑了,小弟在家还有琐务,在此下船,返回金陵还方便些,再随船北上就回来费事了。就此告辞,各各珍重!”

  众人各自依依不舍。湘云更是感激他的相救之力,洒泪施礼,说“到了京城,焚香心祝,不敢忘也。”

  四公子也拱手作别,眼看那甄宝玉下船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二)除夕诗情

  宝湘二人既到都中,仍在冯府款留了几日,二人便要请辞。冯紫英苦留,说:“我与你们赁一处小宅院,助成喜礼,就住在那里,岂不方便,如何必要远离?”宝湘却都不愿久在城中。后来倒是卫若兰说:“紫英兄固是一腔美意,但依弟想来,城中耳目乱杂,实易生事,倒不如远在郊外的清静自在些。”冯紫英方觉有理,遂应允了,又忙着替他二人收拾些东西,以便出郊寻个僻处去安身过活。

  从此,宝湘二人便在一处村里居住下来。因男女有别,只得将湘云暂安于左近的一座小小尼庵之内。

  此时渐近隆冬,他二人在此苦度光阴。看看腊月年近,城中好友特来探望,送些过年的礼物,食用皆有。众友见他二人景况,都婉言劝说:你们兄妹备经患难,竟得重逢,仍旧孤苦零丁,也不是个长久之计,不如大家作合,莫负这一段奇情,也是天缘,并非人力——就在腊末,你兄妹行一个婚礼,住在一处,也好彼此有个照顾。

  宝湘二人见如此美意德音,也就别无话说,依了好友的安排。宝玉说,一切俗世礼数场面从简,不吹吹打打,花花绿绿的,只求有一雅趣别致的媒妁,作为见证,也就好了。冯紫英说道:“有了,昨儿有人送我一盆红梅,着实可喜可赏,就把这梅花送了来,他就是位大媒了。”众人听了都拍手笑道:“妙极!梅岂不正是媒?有趣有趣!”

  转眼已到大年三十将近。那村舍邻居,都很贫苦,过年竟无应有的物事,冷冷落落,宝湘十分感叹,便将城中诸友送来的年礼,分成十几份,都送与了邻舍。自己却什么也没留下。

  这日正在收拾些许过年的东西,忽有叩门之声,迎出去一看,却是贾芸、小红夫妻二人来了,说是冯大爷托他们送来一盆红梅花,给宝叔过年摆的。贾芸又说:“我也给你老送来了一盆单瓣水仙,金盏银台,知道是宝叔素昔喜爱的。冯大爷说他把过年的东西已送齐了,不叫我再费事了,谁知来了看您这儿什么也没有!”说着十分叹息后悔没再带些吃的来。

  宝湘二人却十分欢喜,说:“你们送来了好花,这比什么吃的都要紧,这个年就不白过了!”

  四人叙谈不尽,很晚方才依依作别。

  当下除夕之时,二人守岁,屋内只有三件东西陈设:一盆梅花,一支红烛,一个旧铜炉。案上倒还有一副笔砚。

  湘云说道:“咱们今夜要过一个有趣的年、行一个不俗的礼才是。”宝玉笑道:“自然,你说得是。但只大红春联是我极喜的,却不能当俗礼蠲了。”湘云笑道:“你就写一副,正有城里送的红纸还有,——不许写那些‘皇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的俗套子,你自撰一副写来。”宝玉笑道:“这有何难,你要几副都有。咱们就写了贴起来。”

  说着,湘云展纸磨墨,宝玉说道:“天冷的墨是拉不开笔的,你兑上一点酒,便又润滑又光泽了。”湘云果然滴入砚内几滴酒,研得浓了,宝玉蘸饱了笔,大书一联,写道是:

  “举头已觉千山绿,得酒犹能双脸红。”

  湘云笑道:“这个虽也使得,只是宋人成句集来的,不能充自撰,还得再写!”

  宝玉提笔又写道:

  “绛蜡分辉联两岁,银籤接响肇三春。”

  湘云看了喜道:“这倒罢了,虽无大好处,也还有些味道。这贴大门上。这室门呢?你还有好的没有?——小时候你说在梦里见什么‘幻境’一副联,真假有无四字作得很妙,你何不也仿那个作一副来?”

  宝玉笑了,说:“你专会出这些刁钻古怪的难题,谁作过这个?倒得想一想——”

  只见他低头沉吟了片刻,忽然振笔疾书,湘云看时,写的乃是:“梦永须醒醒续梦,诗深见史史笺诗。”

  宝玉写罢问道:“这可使得?”湘云笑道:“也还难为你。到底不如人家那联自然浑成。只是市井人只知醒字念上声像省亲的省,而不知诗词里总是平声念‘星’的,便读不顺了。”

  宝玉答道:“我们如何管得那些不通之人!但你可看出这联里‘须’‘续’与‘见’‘笺’各有音声之妙?”湘云听了再看时,方点头笑道:“妙极!这回服了你。等会儿多敬你一杯!”宝玉十分得意,连忙张罗打浆糊,就贴起来。一时,湘云又说:“大年底是供神的日子,咱这儿又没个神纸,未免缺了典。”宝玉叹道:“我素常不信鬼神,你也知道;唯独大年夜人们供神纸,香烛氤氲,我却喜欢——因有二说:一是人们说今夜百神降临,这是一年到底、人天同乐的大道理,非大智慧者无此精神体会。二是大年夜的灯火香烟,一种轮囷氤氲之气息,乃是我们这中华人所自创的人间仙境与诗境。这是哪里也没有的境界。那些俗人只知这夜是酒食喧哗热闹享乐之时,却是太浅薄无味了。也是令人叹恨之事。”

  宝玉说罢,又道:“没有神供,我另拿三件物事,也供起来,燃烛焚香一祀,也就是咱们今夕之礼了。”湘云只见他取出一个茶器,一个佩饰,一卷字幅。细一看时,不禁吃惊叫道:“二哥哥,你从哪里得来的?!”

  宝玉道:“就是用甄公子的假玉从你那贵东家换来的。他出银子,摆出许多古董,我都没要,只取了这三件。”

  湘云叹道:“人人说你傻,果然真痴。你收了银子,何致今日受此贫苦?”

  宝玉听了笑道:“我得一万银子,成了个肠肥脑满的大俗人,吃喝淫乐,也不过就与你那买你做使女的主子一样,——不是你这红拂女也还得夜里偷跑上船去吗?咱们也就不能一起在这里过年了。怎么又怨我傻起来?”

  湘云闻言轩眉大笑,说道:“你倒更会巧辩胡缠了。你又提红拂,我才想起‘绛河槎’来,这不是那年宝琴妹妹咏红梅花的句子?”

  宝玉一下子如梦方醒,拍案说道:“果然奇了!我还能背诵——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你看,这句句都是你,都是这回南京寻访、巧计逃生的事,丝毫不爽!”

  湘云也恍然大悟道:“怪不得,你说的原是真的:馀雪,岂不是宝姐姐?落霞,岂不是枕霞旧友?——我还要你细想:那三首红梅诗,邢姑娘的句句合宝姐姐,纹儿的句句合林姑娘,这首才是切合我的!”

  宝玉也猛然起身指那幅诗卷说道:“了不得!你再想想,那中秋联句的一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不是也早就道出了咱们金陵江上之事了吗?真是奇极,不可思议!——这也不是神鬼精怪,只因人有精诚之心,便能通灵感应,所谓‘诚则明’,即是此理了。”

  二人惊讶感叹一回。湘云便又说道:“二哥哥,你我这段经历这段前缘,倘后人写成一部书,大约也是有人爱看的吧?”宝玉听了,不禁又笑又叹,说道:“云妹妹你这话也有些傻气了,若有人写咱们,不是成了佳人才子,私订偷盟,就是成了花妖石怪,妖魔毕现。再不然,就是怀才不遇,骂世伤时,恩怨谤诬……,岂不正是糟蹋了咱们?”湘云道:“如此你何不自写?陶渊明还要写一篇《五柳先生传》表表自己的为人志趣呢?你就写自己的事,又有何不可?”

  宝玉笑道:“我拿什么比那些贤人哲士?不害臊的才总觉得自己怎么了不起,要流芳百世。我是个最无好处、最不值什么的人,写出来,岂不成了笑话?”湘云听说叹道:“这也就过于自卑自贬了。你常常说的,天地生才最难最贵,女儿之才更是其贵无比,可惜总是‘花落水流红’,为之悲感流泪——这不是你的一个高见吗?”宝玉笑道:“只凭这个也叫一部书?写了又有谁懂呢?还不是被人笑骂讥评——不然又是穿凿附会,我就成了个大怪物!又有甚趣?”湘云道:“照你一说,你这人就一无可取了不成?”

  宝玉便叹道:“我一无学问,二无功业,十足废物而已;但只我重真情,崇灵性,敬真憎伪。我一片诚心对人,一种真情待物。你若写我,只这几句话,也就足矣。所以纵使写成书,只怕无人爱看,或是歪解了我的本真。因此还是不写的好。”

  二人正说时,只觉更冷起来,往外一看,已是满地白雪。冷厉害了,已无厚衣可加。湘云寻出十条敝旧的破毡来,给宝玉围了,口里说:“我去烫酒,也该焚香点蜡,行个祭岁礼了。——可是拿什么下酒呢?你把东西已送与邻居了。”宝玉看时,果然没给自己留些守岁的食物,却见盆里还有昨儿好友来时做饭留的一堆羊肉剔剩的羊胛骨。宝玉便说道:“咱们把这个煮汤吃,却很香呢,上面还带点儿残肉,也就够了。”

  湘云无奈,只得依言自去收拾。宝玉将绿玉斗和诗幅、麟佩陈在小案上,对湘云说道:“炉是最要紧的,我平日凡有心事,达诚申信,都只在这个铜炉上——虽没处去寻真宣德,也是个旧器了,厚重古雅得很。等一会儿焚起香来,可惜没有上供的果品。”湘云道:“就把你白日山下检来的石头,摆一碟子供上,倒也不俗。”宝玉听了喜得笑道:“到底你不像我这么笨,有些道理。”果然去摆了一碟来,磊磊碌碌,各式各色,比果子还好看。二人重燃红烛,将炉香焚着,一齐下拜,心中默祷,愿那些亡逝流散的亲人友伴们齐来会飨。

  行礼已罢,宝玉方将那枚金麟取下,与湘云佩在腰间,又将自己縧上的一个佩物举与湘云观看。湘云抬眼看时,不禁失声叫道:“可了不得!——你这是怎么又得的他?!”

  宝玉便将卫若兰公子当日如何偶然得了、如何在冯府相会蒙他见赠的前情一一说与她听。又说道:“今日所祭,从老太太起,下及凤姐姐和妙玉、晴雯、芳官……,都是一人不忘的。没有妙师姑,咱们园里中秋联句如何会留到今日?绿玉斗就是永志勿谖之物了。这麟更奇——我忽悟了:原来林妹妹名讳林黛玉,岂不就是‘麟待玉’的隐义合音?”二人感叹一回,真是百端交集于胸间,不知如何方能说得尽。

  湘云已端来了羊骨汤,斟上了两盏酒。宝玉看时,只还有一碟腌菜,再无别物了,因笑道:“咱们这年菜,倒也别致有趣,不可辜负这大年夜,各饮一杯为贺!”

  二人举杯正饮时,一阵从水仙红梅来的寒香,袭人襟袂,冲人鼻观,湘云便又斟上一杯,敬与宝玉,说道:“请孤鹜干了这一杯!”

  宝玉茫然不解,问道:“什么孤物?”湘云道:“我既被琴妹妹咏作‘流水空山’里的‘落霞’了,你怎么还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孤鹜吗?”二人一齐大笑,将那杯一饮而尽。

  湘云重又将煮汤的柴炭弄了些来,放在火盆里。羊骨汤倒又热又香,屋内也有了氤氲之意。宝玉围了破毡,吃着腌菜下酒,十分欢喜。湘云说道:“今夜无诗,岂不可惜,何不作一首?”

  一句话提醒了宝玉,连说“到底是落霞,我这孤鹜空欢喜一阵,却没个头脑。咱们就作起来。”

  湘云道:“乱作无趣,还是二人联句如何?”宝玉喜得叫妙极,说:“你就限韵”。湘云不答,走向案边,将炉后供的诗卷取下来,对宝玉笑道:“不必再限韵,就是还要十三元,叠那中秋联句的原韵,岂不更有趣味?”

  宝玉抚掌称快,说:“是极是极!就作起来。”

  二人一边联,宝玉一边写。时近三更,早已完篇。湘云从头再看时,只见写道是——岁时尊守夕,璿柄复周元。天上辰垣肃,人间笑语繁。新巢黄叶屋,旧榜绛芸轩。

  湘云笑道:“这轩字却押得恰好,自然得很!”又看是:爆竹声同庆,寒梅气异暄。桃符裁户侣,綵胜剪邻媛。

  宝玉说道:“这两联虽无甚新奇,到底也是今夜的实景,也还罢了。且看下面又如何宕开,方不拘滞于一味铺叙。”湘云也道:“正是这话了。”又往下看道是:味苦怀高楝,词荣仰瑞萱。蕉棠明小院,烟雨散名园。

  湘云吟罢这两联,评道:“笔倒是够活的,才一宕开,即便收回归到近处,只怕楝萱两典,外人难晓——也不暇计了。但笔虽收回,还要归到当前实境——且看下面又怎么挽转。”看下面却是:勒碣文艰记,烧灯句可宣。金炉申素信,玉漏诉清喧。

  宝玉笑道:“暄宣喧三韵都难得很呢!却押得自如有味,也就可存了。”湘云道:“是”。又看道是:牛女双星坎,娲皇一卦坤。齐眉非语俗,得友是诗昆。失茗空传盏,无财不闭门。情真缘易厚,事远恨难谖。漂水残芳沁,濡毫泪墨痕。卧香曾枕芍,浮酿正和棔。

  湘云看至此处,不禁又是笑,又是叹:眼中落泪。宝玉说道:“只怕棔韵又无人能解,当年我们合欢花制酒的事,已无第三人知道了。”又看下面:窗雪微栖幕,庭莎悄恋根。心遭蛇蝎毒,肉任虎狼吞。江浪玄云急,风尘红袖奔。

  湘云道:“金陵那夜的事了。这个奔字贴切得很,——这也不单是我一个吧?‘花落水流红’,正是你常常悲叹的。即如你供上绿玉斗,那妙姑娘不知还在哪处风尘中挣扎呢!”宝玉凄然无语。半晌,二人又往下看:才思儿与女,仁恕于传孙。灵秀迷今古,英豪付殁存。春回钟欲动,腊往烛将昏。大誓归灰化,深悲断石魂。

  湘云一见“魂”字,登时想起那年的寒塘鹤影、冷月花魂的往事前情,便将纸一掩,说道:“到此不可再添了,也要留着下面的韵,或者又有一个妙姑出来续成完篇,那才是不忘了她,不负了她当年的一片真情厚意。”

  宝玉极赞有理,便止住不往下联,抬头一看,还是那梅花与水仙清芬袭袂,使陋屋如在瑶台一般;那支红烛却只剩半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三)岁朝清梦

  已到四更时分,宝湘二人饯岁礼成,吟罢,披毡咽虀,如此清苦的大年夜,却兴致十分,相对忘倦。还是湘云说:“酒也尽了,蜡也残了,到底歇息一刻,只怕天也就快亮了,隄防一早村里邻居就有拜年的来,还要起来迎接才是。”宝玉道:“正是。我不大喜欢姜白石的词,唯只爱他这一句,道是‘隔篱灯影贺年人’,真是好句!”说罢,二人和衣就枕。

  那宝玉带了三分酒意,刚刚卧下,便觉恍恍惚惚来到一处地方,一座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梦永须醒醒续梦

  诗深见史史笺诗

  心中纳闷:怎么我才撰的对子,却是他这里早有的?转过牌坊,更觉路熟,是小时来过的。果然又有歌声传来,细听唱道:

  春梦云难散,飞花水易流。

  寄言同命侣,何处有新愁。

  歌声未尽,果又有一女子迎来。宝玉又觉似曾相识,只听那女子说道:“算定你该来了,可还记得我是警幻?”宝玉惊讶道:“怎么仙姑天上之人,也竟变老了许多?难道仙人竟无驻颜之术不成?”

  警幻答道:“你如何忘了一句古诗说的好:‘天若有情天亦老’?我是掌管厚地高天、古今情不尽的,除一个情字,更无别项——朝朝暮暮为情辛苦,怎么不老呢?”宝玉闻言,十分感叹不已。又听仙姑问道:“你也经历了一番,不比当初了,可也有些悟处否?又有何悔何恨?可试一言。”

  宝玉便觉一心惭愧,只得说道:“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深负神仙姐姐那年的殷殷教示。但我原不成材,不堪济世利人,不值惋惜——唯有亲见一班姊妹与众多女儿,都是天地间灵秀之气所生,其才情慧性皆过常人十倍,却也个个不幸,大似残红水逝,白雪泥污,我却一个也不能相助相救,眼看她们落于苦难之中,这则是我一生的大恨,难以解释。还望仙姑开导。”

  那仙姑听了,便携宝玉之手,叹道:“这就是我许你为‘意淫’之深意了,世上男人虽多,能为闺中知己者却少。我见你与那般浊物不同,故此深为相重。闺阁才彦,也各有瑕瑜不掩者,只是无人赏识者多,横遭屈枉者更多。过人之才彦,天地之精英,生非其地,用非其长,这方是屈枉的根由。你既一生虚入人世,无所成就,即为这些女子申冤剖枉,也岂不是一场功德?”

  宝玉当下大悟,向仙姑行礼谢道:“若非仙姑指点,我枉自嗟叹悲愤了这许多年。从今当依仙姑之嘱,把这些女儿的才慧与悲感记它一记,也就是我的终身事业了。”

  仙姑听宝玉有悟,欣喜点首,有赞许之意。

  宝玉想起各司中的簿册,前番阅之未尽,又请带领入司重看一回。警幻说道:“单是与你有缘的,也有百余名呢,一时如何看得遍?不如随我到后殿,有一张大榜,尽列了这些女儿的名次,倒还醒目。”

  宝玉听说喜之不尽,便随了仙姑,穿过两厢的诸司中间的甬路,来至一座大殿,那殿盖造得玲珑精美,丹碧辉煌,抬头见有一匾,大书“脂粉英灵”四字。进殿后,两侧陈设新雅高洁,观之难尽。正当中一座巨大彩屏风,上面张有一幅绣就的人名品第总目,却大书题着“情榜”二字。

  宝玉伫立榜前,从头逐一看去,只见写的是——

  太虚幻境

  空灵殿

  红楼梦一百零八钗情榜

  正 榜 十二名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 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贾巧姐 李 纨 秦可卿

  副 榜 十二名

  甄英莲 尤二姐 尤三姐 薛宝琴

  邢岫烟 李 纹 李 绮 四姐儿

  喜 鸾 瑞 珠 宝 珠 傅秋芳

  又副榜 十二名

  晴 雯 花袭人 金鸳鸯 平 儿

  琥 珀 紫 鹃 白金钏 白玉钏

  翠 缕 翠 墨 麝 月 素 云

  三副榜 十二名

  珍 珠 玻 璃 彩 霞 彩 云

  抱 琴 司 棋 待 书 入 画

  绣 桔 鹦 鹉 黄金莺 茜 雪

  四副榜 十二名

  媚 人 檀 云 林红玉 紫 绡

  碧 痕 秋 纹 绮 霰 佳 蕙

  春 燕 小 鸠 柳五儿 春 纤

  五副榜 十二名

  龄 官 芳 官 藕 官 文 官

  药 官 葵 官 蕊 官 艾 官

  茄 官 宝 官 玉 官 荳 官

  六副榜 十二名

  雪 雁 碧 月 丰 儿 翡 翠

  傻大姐 坠 儿 蝉姐儿 莲花儿

  靛 儿 小 鹊 鹦 哥 万 儿

  七副榜 十二名

  绣 鸾 绣 凤 彩 鸾 彩 凤

  綵 屏 小舍儿 文 杏 小 螺

  小吉祥儿 篆 儿 臻 儿 良 儿

  八副榜 十二名

  嫣 红 娇 红 偕 鸾 佩 凤

  文 花 翠 云 秋 桐 善姐儿

  银姐儿 豆 儿 同 喜 同 贵

  外副榜 十二名

  张金哥 青 儿 智 能 二丫头

  袭人姨妹……

  宝玉细细看完正副共计九榜,只见下面还有外副榜,已不及一一细看。心下方知平生所知女子共是一百零八位,每人名下注着字样。只记得晴雯是“情屈”,金钏是“情烈”,黛玉是“情情”……,馀者竟难一一记清。宝玉看至末尾,忽 一抬头,却又见自己的名字写在前面,下注“情不情”三字。心中好生纳闷:“我又不能转生为女儿,不过一个须眉浊物而已,怎么却得列在这榜上,岂不玷污了她们的清洁?”——便回头要问警幻仙姑,此为何意?

  及至宝玉回过头来,却不见了警幻。却从榜屏后转出来一行女子,定睛细看时,为头的乃是尤三姐,手捧着鸳鸯剑,身后跟随的却是晴雯、黛玉、金钏、五儿、彩霞……,纷纷向榜施礼,宝玉心中正在惊讶之间,方欲开言,转眼之间,大殿也没有了。似乎又是在一处荒山中,又见山中一峰独翠挺秀,走近看时,峰下一块大石,石上刻着“三生石上旧精魂”七个字;转过石后,却又有极多的小 字刻满,也有三个大字题曰“石头记”。便欲移步上前细看,谁知竟不能行动,正惊惶时,觉得自己也已然化成了大石,身已不灵。

  忽然耳边传来了远处一座古刹开年报晓的晨钟,睁眼一看,方知方才都是梦中之景。

  新糊的雪白窗纸,也贴了窗花,一抹朝熹已映在纸上。村里的鸡,已是高唱过三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故事完了的话

  这本书原拟题名《红楼寻梦》或《红楼真梦》,因为简净利落,合乎中华语文的独具的风格韵律。但又想到民国间郭则澐作过一个剧本(古元明曲剧体),就叫《红楼真梦》,为恐犯复致混,就用了现在的这个罗嗦的书名字。我心里并不喜欢它,可又没有另起佳名的才气,就这么称呼了。

  书名虽不惬怀,也还有一点取处,就是凸出了一个“真”字。这姑且叫它“差强人意”吧。

  然而“真”是凸出了,却又如自序中所说的,怎样证明它的“真”?你这真的依据是什么?

  读者看完了这本书,也会有这个问题。我这“真”岂敢自夸自信,这到哪儿也是会有不同意见的;但我又有一点可保证:不管我这“真度”多么低,要打问号,也总比程、高的伪续要真得多。所以这个“真”是个相对而言的用语,并不敢冒充就是雪芹原来的那种嫡真的原面。

  若问依据,其实很简单:这些大轮廓大关目,雪芹早已在前八十回书文中“告诉”了我们,只不过粗心读过的人不能领悟罢了。当然也必须提到脂砚的批语,大大启迪了我们,真好像给我们提高了才能灵智一般。

  不过无论如何,若想在“依据”“启迪”的基础上贯联成为可讲可读的“故事”,那就得另加经营缔造之功了。我开头时,自定的“原则”是:严限于讲述而不阑入“仿作”“续书”的性质。这我是遵守了的。但是后来发现,有些“情节”用讲述方式倒是足够的了,而另有的不少内容单用讲述法却全然不能成篇——即无法表达,也无法阅读接受。于是无奈,只得又在原定准则上斟酌参用了一些“文学手法”,以便成文适目。这确实是一种权变之方,其实也并未违反既定的原则精神。

  我写这故事,分成了十个部分,共六十二节;除去杂事纷纭,核实共用了五十天时间。写时十分自如顺手,一点儿也没有什么苦思冥索的“窘态”。有人奖饰说是“文如宿构”,“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出”。这我哪敢承当,我只是绝不矜持造作而已。

  再有一点,即我绝不把今日流行的词语模式夹杂到里面去,因为这儿应分出一个“历史时代感”,今天人们说的写的许多话,是不会在“《红楼梦》时代”里出现的。

  这多年来,很有几位友人促我作这个试验,六十年代出版社老同仁刘敏如,是第一位,他劝我“另续”,我逊谢说,我如何有这个大才?万不敢萌此妄念。他坚持说:“我看你行!——别人还未必拿得起来。”1987年夏,初与普林斯顿大学高友工教授会晤,他也要我“先把关键的几回补出来!”我也迟迟不敢着手。去冬,被邀到中国政法大学去讲《红楼》,不免涉及了高续假红楼的问题,而同学听众对原著真红楼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关注。回家后,我的女儿又对我说:何不把您认为的真故事,用通俗的讲述法介绍给读者?我听了,一时兴起,像说玩笑话一样,答云:“好,我就试试。”就如此两句对话,我就“戏剧性地”开始了这个工作。

  现在粗粗结笔。还有些故事如贾兰、贾雨村、孙绍祖,还有柳湘莲、薛蟠、赖尚荣等人的事,都未及略叙大概,这是因为我集中注意的并不在那些“浊物”的身上,也没有一切都要讲到的打算,因此是个有选择的重点讲述书。

  人家都说“抛砖引玉”,我这抛的不知是什么?怕连砖也够不上。至于玉呢,我想肯定是不必再待砖,就由我这“不够砖”而引了出来,则何其幸也。

  我在此悼念刘敏如同志——他因心脏病逝于湖北咸宁干校。那日傍晚,我由菜园子劳动回“营”,见一群人搭着一大幅白蚊帐似的东西,里面似乎卧有一人,我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晚饭后,我才听人说,敏如同志病发,死在田里——刚才那就是送他“入土为安”的!……我万没想到我与他的永别是那种情景。如今我把这小册奉慰于他的英灵,不知尚能一笑首肯否?

  还有我的亡亲亡兄,一并在此心献。

  周汝昌

  乙亥二月初九,惊蛰节后。

  时在京郊“五洲酒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追记]

  考论袭人的结局,见拙著《红楼梦笔法结构新思议》(《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本书未及收入。

  
  我撰此文,是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而作,因此讲的应该是雪芹的书文,雪芹的意旨,而不能是别人的什么。但是目前一般读者仍然误以为流行的百二十回本就能“代表”雪芹的真正原意,因而总是有一个“宝黛爱情悲剧”总结局横亘在胸臆之间,牢不可破——殊不知这并不是雪芹本来的思想和笔墨。宝黛之间有爱情,并且其后来带有悲剧性,这是不虚的,可是那又远远不是像程刊本的伪续后四十回里所“改造”的那样子,一点儿也不是。

  那么,雪芹原书的构思布局,才情手笔,又是什么样的呢?且听我略陈一二。不过也先要表明:雪芹原书八十回后,早被消毁了,如今只能根据多种线索推考。推考就容或不尽精确,不尽得实。但无论如何,也比伪续的那一种“模式”是大大的不同,判若黑白之分了;不管多么不够精确,也足供参考、想象、思索。所以我所要讲的,是“红楼梦”的另一种境界,全不与相沿已久的(被伪续所欺蒙的)印象相似。题作“红楼别境”的意思,即此可晓了。

  雪芹原来的境界如何,须首先看一看下面的几个关键之点:——

  一、全书主人公宝玉,所居曰“怡红快绿”,简化为省绿留红的“怡红”之院,其间是“蕉棠两植”,蕉即绿,棠即红。试才题额的时候,宝玉早就指明,蕉棠必须兼咏,才算美备。后来“省亲”时应元妃之命所题怡红院五律,也是通首“两两”“对立”于东风里的“绿玉”“红妆”、“绛袖”“青烟”,句句对仗并提,其义至显。

  二、红象征史湘云,绿象征林黛玉。黛之所居一片绿色,而湘所掣酒令牙筹,以及许多其他暗示,都是海棠的诗句典故。

  三、脂批曾明白点破:玉兄“素厚者唯颦云”。意即平生最亲厚的只有颦儿和湘云两个,别人是数不着的。这一句话是全书眼目。

  四、到第七十六回,中秋联句这一重要关目,钗已“退出”园外,只有黛湘是主角人物,通宵赏月吟诗,意义极为深刻,极为重要。是全书布局中一大关纽。

  五、联句中,至“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被妙玉拦住。鹤影象征湘云,花魂象征黛玉(花魂,原书中数见。程本妄改“诗魂”,全失芹旨)。两句为她们各自道出各人的结局,是含有预示性的手法(这在雪芹,例多不可胜举)。

  六、我曾推考,据本书内证十多条,黛玉并非病卒,而系自沉于水,即明年此夜此地,黛玉因多种远因近果,不能再支挣下去,遂投寒塘,所谓“一代倾城逐浪花”(黛之诗句),亦有隐寓自身的一层兼义。

  七、即此可知,黛玉是上半部女主角,中道而玉??殂花凋。湘云是接续她的后半部女主角,唯有她到第二十回才出场,这是一种特笔,盛事一过(省亲、打醮),她这才出现。是全书一大意法。

  八,至芦雪庵吃鹿肉一回,已是宝玉、湘云二人为主角了,李婶娘口中特别点出:“一个带玉的哥儿和一个带金麒麟的姐儿”!——这才是真的金玉姻缘(薛家那是假金)。[“金玉”一段公案,也有真假两面,详见拙著《金玉之谜》,载《我读红楼梦》。]

  以上八点若已明白,自然就会悟到雪芹原书匠心苦意,全不似程高妄笔改窜续貂之置湘云于“无何有之乡”——那真是彻底歪曲了雪芹的心灵,破坏了雪芹的笔墨。

  既然如此,有一事就值得注意了:即很多记载都说有一红楼梦“异本”或“真本”、“原本”,其八十回后,与今所流行之程本全不相同,最后是宝湘结为夫妇。

  关于这一点,我在拙著《新证》已罗列了很多条资料,并附有推考之文。又曾有《红海微澜录》(《红楼梦研究集刊》首期)论及此义。还有这样结局与湘云的薄命司册子、曲文的关系,我在另处亦有解释。今为篇幅所限,不拟复述了。后来,杭州大学的姜亮夫教授,传述了一则极其引人入胜的宝贵线索(亦载《我读红楼梦》)。我如今全引这节文字,因为本来就不长,以免读者欲窥全豹时检苋之劳:——

  我读过一个红楼梦的稿本,里面曾说,宝玉后来做了更夫。有一夜,他过一个桥,在桥上稍息,把他手中提的一盏小灯 笼放在桥边。这时,桥下静悄悄的,有一只小船,船内有两个女 子,其中一个探出头来,看见这灯笼,惊讶地说道:“这是荣国府的夜行灯啊!”就更伸出头来看这桥上的人,看了又问:“你是不是宝二哥?”桥上的答道:“你又是谁?”那女子说:“我是湘云。”“你怎么会在这儿?”湘云说:“落没了,落没了!你又怎么会在这儿?”宝玉答道:“彼此彼此!”湘云哭着说:“荣国府是全部星散了,没有一个不在受苦的。你当更夫,我在当渔妇呢!”便请宝玉下船谈话。船中另一女子是湘云的丫头。“我现在便只这一个忠婢跟着我了!”

  [汝昌按:必是翠缕也。]原来湘云也早已无家了。谈了一会,宝玉便坐着湘云的船走了,以后便也不知去向。”[《我读红楼梦》P260。着重点是我加的——汝昌]

  姜先生并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也名金玉缘,这湘云身上本也有—块金麒麟,故名。”这本书,吴雨生[按当即吴宓,号雨僧]、张阆声先生都看过,所以都一起谈起过——那还是姜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看的,但图书馆不是清华的,而可能是北京城里贝满女中或孔德学校的。[1980年2月5日述,姜昆武记为文字]我读到姜文,是1982年7月13日。读后简直高兴极了,因为和我推考的主旨(“金玉”的真意义)全然吻合,而其具体情节,又如彼其动人,则是谁也想象、编造不出来的!

  姜先生是学者,态度谨严慎重,故题目称他所见之稿本为“续书”。我早说过,这种异本,纵使不是雪芹佚稿,也只能出自他的至亲至近之人,是代他补撰的,因为局外之人万难有此可能。

  现在,我该讲一讲我怎么理解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了。

  原来,这段故事的伏脉千里,早在第四十五回中叙写得十分隐约而又显著——可谓奇情奇笔,迥出常人意表!

  何以言此?你看“风雨夕”这回书,秋雨淋涔,黛玉正自秋绪如潮,秋窗独 坐,已将安寝,忽报:宝二爷来了!这全出黛玉之望外!到宝玉进来,看时,却见他是穿蓑戴笠,足踏木屐——她头一句话便笑道:

  “哪里来的渔翁!”

  及至宝玉将要辞去,说要送她一套蓑笠时,她又说道:

  “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

  及至宝玉真走时,她又特意拿出一个手灯给宝玉,让他自己拿着。——这一切,单看本回,也就够情趣满纸、如诗如画了,却不知作者同时又另有一层用意。雪芹的笔法,大抵如此奇妙。拿他与别的小说家一般看待,来“一刀切”,事情自然弄得玉石不分,千篇一律了。

  读者至此可能疑问:这不对了!原是说湘云的事,才对景,怎么又是“伏脉”伏到黛玉身上去了呢?

  须知这正是湘黛二人的特殊关系,也就是我说的,湘云是黛玉的接续者,或是叫做“替身”,她二人各号上各占一个“湘”字,本就是暗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来比喻的。晴雯这个人物,是湘黛二人的性格类型的一种“结合型”,所以她将死时,海棠(湘的象征)预萎;及至死后,芙蓉(黛的象征)为诔。因此之故,雪芹巧妙地在黛玉的情节中预示了湘云的结局。这并非“不对了”,而正是“对了”。因为这样相互关联是雪芹独创的艺术的特殊手法。

  那么,雪芹书中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印证之处吗?

  有的。请你重读芦雪庵雪天联句中湘云等人的句子吧。湘云先道是:——

  “野岸回孤棹”;

  宝玉后来联道:

  “苇蓑犹泊钓”;

  湘云后来又联道:

  “池水任浮飘”;

  “清贫怀箪瓢”;

  “煮酒叶难烧”。

  这之前,湘云还有一句引人注目的话:

  “花缘经冷聚”。

  请看,无论孤舟回棹,还是独钓苇蓑,还是花缘冷聚,都暗指宝湘的事。而池水浮飘,是说黛玉的自沉。至于清贫烧叶,则是黛玉在嘲笑宝湘二人吃鹿肉时已经说过的:

  “哪里找这一群花子!”

  这正是记载中说的宝湘等后来“沦为乞丐”的事了!处处合榫对缝者如此, 宁非奇迹?

  特别有意思的,还在一点:渔翁二字,在“风雨夕”一见之后,也是到了芦雪庵这一回,再见此词:——

  “(宝玉)……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凳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庵来。……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都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

  你看,雪芹在此,又特笔点破宝玉与渔翁的“关系”,何等令人惊奇——当我们不懂时,都是“闲文”;懂了之后,才知他笔笔另有意在。雪芹永远如此!末后,我再引一首香菱咏月的诗,供你温习,看看有无新的体会?——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阑。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很奇特。颈联二句,须联系第二十八回冯紫英在酒令中说的:“鸡声茅店月”,第六十三回黛玉在酒令中说的:“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这关系着他们后来的悲欢离合的许多我们还不清楚的情节内容,须待逐步探讨。腹联二句,上句是指宝玉已明,下句正是指湘云——我在上文不是刚好指明:“凭栏垂绛袖”的那个海棠象征,就是湘云吗?

  一切是如此密针细线,又无限邱壑迷离,光景凄艳,实非一般人的才智所能 望其万一,慧性灵心,叹为观止!

  宝湘二人渔舟重聚,是否即全书结末?今亦尚不敢十分断言如何。“秋窗风雨夕”这回书是第四十五回,“五九”之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第六十三回,“七九”之数。都是大关目。(雪芹的独特构局法,每九回为一大段落,全书共十二个九回,即一百零八回。)依此而推,宝湘重聚,似有两个可能:即在第九十九回,“十一九”之数;或者一百零八回,“十二九”之数。但这一点毕竟如何,也还是不敢断言,只是我个人的一种推考之词,供读者评判而已。说到此处,这才是我所谓“红楼别境”之意,我们的思路,我们的“境界”, 我们的目光和“心光”都要在相沿已久的程高伪续“悲剧结局”的模式之外大大改变一下,这才是逐步接近雪芹本真的必由之路。

  一九八三年九月癸亥中秋佳节之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冷月寒塘赋宓妃——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何因

  我在一些文稿中已然指出过,黛玉之逝,照雪芹所写,应当是:一、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二、她决意自投于水,以了残生;三、其自尽的时间是中秋之月夜,地点即头一年与湘云中秋联句的那一处皓皞清波,寒塘冷月之地。

  持不同意见的研论者,大致提出两点:一是黛玉乃是偿还“泪债”、泪尽而亡的,不是自沉而死;二是死在春末,而非中秋。

  对前一点,我从来也不认为那是一种“矛盾”。既泪尽,也自尽,——因泪枯,遂自尽。这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个“势不两立’的事由。她的死因可能比大家意中想的要更复杂,而不是“是此即非彼”的简单化思想方法所设计的那种样子。

  对后一点,我看论辩者的理由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绝对准确之说。

  主张黛玉逝于春末的,所举最被认为是坚强有力的证据就是《葬花吟》和《桃花行》。这是黛玉自作,而其言曰: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如此明白易晓的话,怎么不是死在春尽,却硬说是死在中秋呢?

  我想提醒持此见解的同志们一句:要抠字面,要讲真的明白易晓,黛玉的葬花名句也不能作那样的理解。请问,什么叫“红颜老”?难道少女病亡,能叫“老死”吗?须知所叹的春残花落。乃是节候时运的荣落盛衰的事情,不是狭义的、一时一己的遭遇和变故。脂批说《葬花吟》乃是“大观园诸艳归源之小引”,就已说明了葬花之吟所包含的内容不是一个很窄隘的意义了。此点最为要紧。以上讲“字面”。其实,根本的问题是对于雪芹的“春”“秋”如何理解的问题。

  在雪芹笔下,春和秋构成全书的“两大扇”,也就是盛衰聚散的两大扇的另一表现形式[注一]。所以雪芹早就点破说:“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不单指甄士隐一家一人之事,也是笼罩全书的总纲领。雪芹以上元节作为“春”的标志,而以中秋节作为“秋”的标志。全书开卷第一回就写了中秋、上元二节。秦可卿在梦中警觉凤姐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是这个意思的另一表现法:三春一过,便是衰秋。因此脂砚也说:“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 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参互详玩,就不致于把雪芹的苦心匠意化为一种简单的意思,以为既言“三春去后诸芳尽”是说春三月一过,书中诸女子全部死净亡光了。比方唐代杜牧之有一首名作,题目就叫作《惜春》,其句有云:“春半年已除,其馀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说的就是雪芹所寓怀的同一种道理了[注二]。

  上引一小段脂批,极关重要,允宜细加参详,或可略窥真意。要讲一讲的,实在很多。如今姑且拉杂浅陈拙见如下。

  第一,有人把“三春”只解为迎、探、惜三位姊妹。这虽不是完全不对,但至少忘却了另外一层要旨。从上引脂砚之言已不难得知,所得而与“三春”作对仗的“三秋”若不能解释成是指三个人名字,则“三春”也不应单解作是指三个人名字(兼寓双关则或者有之)。假如有人说“三秋”也是三个女子之名,那只好举出秋纹、秋桐、(傅)秋芳来——不过那将何等不伦不类乎!因此可以证知:按芹原意,全书所写,有三次春的(上元节的)大关目和三次秋的(中秋节的)大关目,前后对称、映照的“两大扇”,构成整个大布局的一种独特的结构风格。这风格,是典型的中华民族式的。西洋艺术理论家是否承认和理解,我不得而知,我们中国人却是完全理解的。

  我们点检一下,全书前八十回中,“两大扇”的大致情形如下:

  (1)元妃省亲——春,第一个上元节,第十七、十八回;

  (2)荣府元宵夜宴、太君破除旧套——春,第二个上元节,第五十三、五十四回;

  (3)某变故情节——春,第三个上元节,第八十一回(推想,假定)。[海棠社、菊花诗、两宴大观园——秋,八月下旬之事,第三十七至四十一回,但未写中秋节,故不在数内。]

  (1)夜宴异兆、品笛凄凉、联诗寂寞——秋,第一个中秋节,第七十五、七十六回;

  (2)某变故情节——秋,第二个中秋节,第?回;

  (3)某变故情节——秋,第三个中秋节,第?回。

  我们现在已无眼福读到的原书,恰恰要包含着第三个元宵和第二、第三个中秋——这关系着“三春”“三秋’,都是绝大关目可知!

  我也说过,迎春嫁后归宁,已是腊月年底,书正是八十回将尽之处,那么第八十一(或连八十二)回,就正该写到第三个元宵(三春)的节目了!必有大事发生。(是否仍与元妃之事有关,尚难判断。)

  那么,这第二个第三个中秋——三秋的大关键,当然是该当另一种大事故大变化发生了。——这又是什么呢?凡是真正关切雪芹真书原意的,岂能不在这一点上牵动自己的心思和感情?

  从整体布局看来,下一年的中秋节(依拙著《红楼纪历》,应为第十六年之中秋),黛玉之死就是那一关目中变故之一。

  关于这个日子发生黛玉亡逝之变的证据,我已举了一些。当然最显著最主要的力证,仍然是“本年”(第七十六回所写,为第十五年)中秋夜黛玉联句自己说出的诗谶:“冷月葬花魂”。

  妙玉听到此句,再也忍不住,出来拦住了。说是“果然——太悲凉了!”这个力证实在连反驳者也驳不出什么别的道理来,只能承认这不是无故的随便措词。其实,全书中例证还多。脂批点明“伏黛玉之死”的那一处,是在贾元春点戏,四出中所伏事故为:《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妃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所谓“离魂”,即《牡丹亭》中的第二十出《闹殇》者是。杜丽娘在此一折中病死,其时间是中秋雨夕。试阅其词句:——

  “伤春病到深秋”;

  “今夕中秋佳节,风雨萧条,小姐病态沉吟”;

  “从来雨打中秋月,更值风摇长命灯”;

  “凭谁窃药把嫦娥奉”;

  “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

  “恨西风一霎,无端碎绿摧红”;

  “恨苍穹,妒花风雨,偏在月明中”;

  “鼓三冬,愁万重,冷雨出窗灯不红”;

  “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这词句里,隐隐约约地透露了雪芹安排黛玉中秋自沉“冷月葬花魂”的文情思致的真正渊源联系。这会是巧合偶然吗?

  再如,在海棠社中,湘云后至,独补二首,一首自咏,一首即咏黛玉,其词有云: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玉烛滴干,正指黛玉泪尽;而晶帘隔月,又正是《桃花行》中“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的同一内容。这月痕,乃是八月中秋的冷月,而绝不是泛指(一年四季,月月有月亮……)。大家皆知,诗词中凡涉晶帘,自系秋景,此乃通例,可以互参者也。

  末后,要想考察钗、黛、湘三人的收缘结果,恰恰在中秋联句诗中已经都说到了,你看——

  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

  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我旧日在拙著中所说:凡星月孤洁,嫦娥奔月等,皆关系宝钗之事,今日看来不但太简单化,也没有细究灵兔那一句要紧的话。这需要重新讨论才行,——当然也不能说是初次不确、这次就对了,我只是说这里面有许多内容,过去一直未曾认真思考、未能懂得透彻。

  第一点须要清楚的是,联句乃是黛湘二人为主角,后来加上妙玉。里面没有宝钗的任何位置(她回家去了)。这个布置本身就说明月亮的事与她无关,中秋这日子也与她无关。婺,星名,又叫女媭星,婺字的本义是“不随从,不随和”。情孤洁,应即“花因喜洁难寻偶”同一语意。这与其说是映射“宝姐姐”(女媭乃“姊”也),不如说是映射黛玉,因为性情不随和的不是宝钗而是黛玉,又即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那么,接着说的“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应是黛玉的致死之另一层因由,即:她的死与“误吞灵药”有关。

  说到此处。这就要看官们再次回到全书开头,黛玉初来的那一段情景,众人一见了黛玉,就问她药的事:——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在此,脂砚便批道:

  “为后菖,菱伏脉。”

  我在《新证》第881页指出:

  “贾菖、贾菱有与配药有关的事情,详情难以想象。或者竟与黛玉之死大有关系?”

  如今结合“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二句而看,我当日的疑心是大大增加了。还要看到第二十八回有一大段文章专写配药的事,那可注意之点,就在于王夫人一见黛玉,就问她吃药好些否,黛玉答后,宝玉开口说,吃两剂煎药,“还是吃丸药的好”。这才引起天王补心丹,王夫人便说“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这时宝玉却说:

  “这些药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林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这然后并又引出宝钗、凤姐的话,并且提到了薛蟠也配此药等一大段非常奇特的文章。内中奥妙不少,均待深究。此刻我所注目的当然仍是黛玉——她又一次和“配药”的问题联在一起。这就绝非偶然了。

  结合“药经灵兔捣”而看,黛玉之死,除了患病、受诬、悲伤等原因之外,应是误服了丸药,所谓“误吞灵药”,始如嫦娥之奔向月宫——即在中秋自沉而命尽,做了“水中月”的湘娥。

  所谓误服,有二可能,一是自己吃错了,二是别人给错了。第二个可能之中又有两个可能:一是无心之错给,二是有意之谋害。揆其情理,贾菖、贾菱在贾府所分派管的事,是专司配药,配药是最严密慎重的事,外人是不许插手的。在这个事情上使了坏的,多半仍是贾环有份儿。这误服之药,自然不会是什么毒剂,可以致人于死亡,而是大热燥烈之味,使得黛玉的病骤然恶化。黛玉不宜多服热药,如附于肉桂一类,宝钗早巳点破,那就是在“秋窗风雨夕”一回书中。正面提及黛玉的药,是在“风雨夕”秋窗之下,与秋直接相关,也不是无谓的笔墨。

  等到雪芹正面写及第三个中秋节时,那已是宝湘二人因“白首双星”之绾合而重会的另一个大关目了。那时,还该又有中秋赋诗的情景。这恐怕就是脂砚所说的“中秋诗起、中秋诗收”的意义了吧?

  综上而观,可知拘于“春尽”字面而认为黛逝于春末之说,是不符合雪芹艺术构思的大全局的。黛之泪尽而逝,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多层内外原因,于中秋月夜,自投于寒塘,因而命尽,正所谓“一代倾城逐浪花”——黛玉题咏西施之句也。

  其实,晴雯的死,也是如此(在池中自尽,并非病死),容另为小文说之,此不及枝蔓了。

  癸亥八月初草

  ~~~~~~~~~~~~~~~~~~~~~~~~~~~~~~

  [注一]一部书文而分为春秋两大扇,先例已有《西厢记》。在此剧中,张崔相会在春,离散在秋,故此元明时人俗称《西厢》为“崔氏春秋”——以至简化为《春秋》二字之名目,事见李开先所著《词谑》。我意雪芹著书,多受《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之影响,《石头记》以春秋为两大半之布局法,亦其例之一端。

  [注二]小杜此诗,用于《红楼梦》,十分恰切,盖第二十七回写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大观园众女儿举行饯花盛会,黛玉葬花,正是“饯春”“扫花”二事之合写,四月二十六日原为宝玉生辰[当另文专论],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回中麝月掣签,亦有“在席各饮三杯送春”的“仪式”。饯春有杯,扫花有帚。凡此皆为特笔,文心奇妙绝伦。

  [附记]

  这篇拙文本亦为纪念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而作,故所论皆是就雪芹原书本旨而考察分疏,不涉程高伪续一字,不唯不涉,且正以雪芹之本真而显程高之伪妄。此种文字,殆可归之于真正的“红学”范围,而不属于一般小说研究论文的性质体裁。

  记得也是在本学报,我发表过一篇文章,谈论“什么是红学”的问题。据耳目所及,也曾引起一些红研者的关注。有人赞同,也有人表示异议。因为此事不无关系,觉得应该把问题弄得更加清楚些,庶几于红学有益而无损。要点如下:第一,我所以把“红学”和“一般小说学”分开来讲,并无摒某些论文于“红界”之外的用意。恰好相反,我写那篇文字,正是由于有的评论者发表宏文,对“红学”颇加嘲讽,认为它不是正路的学术,因为它“不去研究作品本身”,尽是搞一些别的,云云。所以“红学”连是否应该存在,似乎也成了问题。我对此不敢苟同。拙文之意,无非指出,“红学”并非天上掉下来的,或是某几个“好事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弄出来的离奇花样。不是的,红学的产生,完全决定于《红楼梦》这部具体作品的具体特点,正因为《红楼梦》不尽同于别的一般小说,才有了红学这门特殊的学问,“红学”也才不同于一般小说学。说清了这一点,正是为了在“四面楚歌”声中为“红学”争取一点儿合法存在权利,如此而已。焉有反过来要摒别的研红文章于“红界”之外的用意敢存于私意之间。这是不必误会的。

  “红学”,——本不是一个十分光彩尊敬的称号。在我年青时,大家还只把它当玩笑话,常常带有轻蔑语味。如今的人未必尽明了,反而担心“被摒于红学”之外了!这倒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巨大变化。

  由此可证:红学的意义、价值、地位,是大大地提高了。人们不是担心当红学家的不光彩了,而是争它的名份了。

  第二,我的一些话,本不是针对那些已然把“红学”和“红楼梦研究”(即“对作品本身”的小说学研究)的各自的定义范围和其间相互关系都已弄得很清楚并运用得相当好的研者而说的。因此,并无“排斥”什么的用意。相反,我在另外场合说过的是二者相辅相成,彼此可以丰富补充,不能偏废——但不应混同,或以为可以相互代替。它们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但“分”则济美,“混”则两伤,正因此故,才有些人只要“研究红楼梦作品本身”,而不愿去想一想,所谓“红楼梦本身”,毕竟何指?是程刻百廿回本?还是脂评八十回本?连这都不问,便去研究“本身”——并且“思想和艺术”的重大问题呢,而且还认为“红学”中的版本学是繁琐讨厌的东西……。那么,到底是谁在“排斥”谁呢?第三,有文章在批驳拙见时,说了一段话:“由于作者曹雪芹把他的家世生平作为生活的素材,概括到他的艺术创造中去,在这个意义上,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与《红楼梦》创作之间的关系,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艺术的真实建立在生活真实之上,……”好了,文章承认这一点,是极其要紧的。但是,我不禁要请问一声:同志,您这个论断是怎么样得出的呢?难道不是先有“红学”中的“曹学”做了工作,才使得您获得了这样一个认识的吗?难道这不正可以证明:红学曹学是“作品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之研究的先决的或关键的事情吗?您分明是从曹学中汲取了它的成果而后才能够出此论断的。那么,当有人(海外学者以及海内红研家)撰文指责我把红学弄成了曹学的时候,对曹学颇有不然之意的时候,却未见您替我的曹学也说几句公道话,则是否新近才对曹学的意义和作用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呢?

  现在有不少研者,从红学中获得了必要的前提知识,并且分明是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了,却反过来对红学工作者为他的劳动争取一点公平评价而颇有意见,这倒是令人感到费解的。

  至于有的又说我把红学分成几大支,分得太细了,也太死了,这也不利于红学的提高和发展云云。其实,红学的内容是不断在扩充的,现在世界上多种外语译本《红楼梦》和《石头记》的出现,就产生了新的“翻译红学”。分类只是就目前状况为了明晰方便而立成名目的。科学总是分支愈来意细的,没听说是有相反的趋势。分工细了,专业专了,一点儿也不意味着“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位科学家必须是一位多门类科学家,这是“不碍”其成为真正专家的。至于提高和发展,那正是分工与协作的辩证法的天经地义。红学研究必须集聚众多的专家——清代历史、社会、哲学、文艺、民俗、宗教、伦理、……等等专门学者,共同努力,才可望逐步窥见《红楼梦》这一座弘伟奇丽的艺术建筑的堂室之美,岂但区区“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等等所能胜任哉。总之,为了《西游记》,完全可以也应该建立“吴学”,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无法说成“吴学”与“西游”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曹学”与“红楼”之间的关系。余可类推。既然如此,红学的一切,显然有它的很大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的问题,用研究其他小说的办法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才产生了红学。红学可以丰富我们中国的小说学,世界的小说学,但它如果与一般普通小说学等同混淆起来,它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是混则两伤。我的拙意不过如此,没有别的。有的同志过于担心了吧。

  1983年在上海开红学大会,我为《文汇报》撰文,曾说:

  像红学这样一门独特而又复杂的学问,真好像神州国土上的长江大河,包孕丰富,奔腾东下,气象万千。我们最好也以 那样雄伟广阔的心境与目光去看待它,创造有利于学术民主的条件,促使各种流派和见解的繁荣发展,从多种多样的角度和方式去研究探索,必如是,才可望对这部异乎寻常的伟大巨丽的作品有越来越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正是百家争鸣的胜业,而不是“定于一尊”的短见。……(1982.10.24)

  这段话,像我的一切拙文一样,措语用词,都做不到尽善尽美,假使能蒙高明不弃,不哂其辞拙,而肯领其意诚,那真是莫大之幸了。

  周汝昌 再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双悬日月照乾坤”——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

  我们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曹雪芹,逝世于距今二百二十年前的一个山川为之震动的日子里[注],这个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谨以芜陋之文,敬献于他的诗灵之前。

  本文是探索《石头记》重大问题之一的一个粗略纲要的性质。它不美不备,只是将问题揭示出来的最简单的一个步骤。

  “双悬日月照乾坤”这句话,是由谁口中说出的?是史大姑娘湘云小姐。在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除了贾母和薛大姨妈两位老太太之外,姑娘们当中参加这次盛会、第一个行令的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句话出典来自何处?来自大诗人李白,他作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第末首云: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写的什么内容?是“天宝十五载六月已亥,禄山陷京师。七月庚辰,[明皇]次蜀郡。八月癸巳,皇太子即皇帝位于灵武。十二月丁未,上皇天帝至自蜀郡;大赦,以蜀郡为南京”。

  请注意:这是“两个皇帝”的一则典故,所以比作“日月双悬”,非常之奇特。

  雪芹为什么要运用这个典故?原来,书申正隐含着一层“两个皇帝”的政治事件,这事件与贾府生死攸关。

  雪芹用笔,从无“单文孤证”之例,处处皆有起伏映照,前后呼应。如有人认为湘云开口说了那一句诗是单文孤证,偶然现象,并无意义可言,那么请他看看这一串词句吧:双悬日月照乾坤;日边红杏倚云栽;御园却被莺衔出(以上湘云所说)。双瞻御座引朝仪;綵仗香挑芍药花(以上黛玉所说)。

  我要着重地提醒读者诸君:你看,全部书中什么时候雪芹曾用过这么些一连串的涉及皇帝的事情的故实?如今一大回书中写黛湘这二位最关重要的女主角的酒令时,却集中地使上了这么些皇家词藻,凡稍能知悉雪芹之超妙笔法的,难道还会不明白这儿定然有他的用意存焉吗?这可不是什么单文孤证、偶然现象等等可以为之辞的事情。“双悬日月照乾坤”为始,“处处风波处处愁”为继(宝钗酒令),尤其令人注目。所以我们该当思索推求其中之故了。

  我打算从小说本身和历史事实两方面来阐释这一缘故,但本文只能略陈主旨,不作详述。

  雪芹的笔,绝不苟下,处处有用意,句句有牵引,不过粗心者往往视而不见,见而不明罢了。总是用读别人的小说笔法的眼光来读雪芹的书,就更难理会这种高明超妙的艺术手法。《石头记》有一个特点,就是凡在前面只予东一鳞西一爪,粗笔钩勒点染,隐约于“幕后”为多的人物,其作用与重要性不显于读者心目中,以为“次要”“陪衬”“杂见”“偶及”的笔墨角色,愈到后半部才愈加显示明晰。这类人物有一大串,本文也不及逐一详叙,如今只从一个北静王说起。北静王,他有甚重要?他的重要,全在他与宝玉的关系。昔者大某山民[姚燮]之评语曾说过:北静王为玉哥生平第一知己。

  这句话可谓一矢中的,洞穿七札,山民是有眼力的。宝玉一生的好友,如蒋玉菡,如秦锺,如柳湘莲,如冯紫英,身份贵贱虽各不同,但最“高级”的也只是少爷公子之流;若论王侯,其贵势威权仅次于皇帝的,则唯有北静王一人。是为特例特笔,而凡写北静王的地方,读者却又多是轻轻看过,常在“似注意、不注意”之间。

  北静王何等样人也?这个你得细玩雪芹文意。他的“介绍”著墨也是不肯多的,只言:“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

  再不用多,只这两条,熟悉清代史的,大概就已明白其中有事了:盖宗臣旧勋,功愈高,得祸愈速;而家里“高人常聚”的,最是一种不安静,不守分,犯忌惹事的祸端。这种情形从康熙朝就已成为诸王的风气,到雍、乾之际,更是如此。其现象是常聚高人,其实质是招致人材,培植势力,内核是政局上的斗争。——再看雪芹怎么写宝玉和静王的关系,事情就一步步地显示清晰了。如今我再提醒读者一下,你有没有注意过书中所写“王爷一级”的种种事故?如果你未曾留心或者根本看不出什么,那就证明你对雪芹的笔法还缺少理会,那样而读《石头记》,常常是买椟还珠。

  雪芹在全部书中,早早地设下了一条关系重大的伏线,其事恰恰就在“王爷一级”上。第一次是因书中第一名贾家先死的少妇秦可卿之病,之卒,之殡,伏下了许多事故。秦氏是什么人?是向王熙凤宣示不久即将有大祸临头的人,也是第一次念出了“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人!她之一死,先就因选觅上好棺木而引出一个“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然后就来了这位特别亲自路祭的北静郡王!第二次是因荣府死去的第一名丫环金钏事件以致宝玉被笞,几乎丧生的大风波中出现的一个“忠顺亲王府”!

  事情的麻烦由哪里可以窥悟一二呢?

  贾政,听说是忠顺王府来了人,就惊疑不小,心中暗忖:素日并不与他来往。少刻,他斥骂宝玉说: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

  毫无疑问,这个“忠顺”王爷实是宝玉一生的一个凶煞恶神,命运之仇家,精神之敌对。但令人吃一大惊的是,那蒋琪官初与宝玉相会,赠与他的那件奇珍:茜香国女王所贡的那条大红汗巾子,却是“昨日北静王给我的”!

  原来,北静王才是“勾引”忠顺王驾前宠幸之人的“先进”!琪官胆敢逃离本府,原是有“后台”的呢!

  如今,就可以看看这个北静王与宝玉的关系,又是如何了。

  首先是北王与贾府的关系也应理解清楚:原来他们两家“当日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这是什么话?懂得清代历史的,不是立刻就又会明白,这说的正是满洲皇族中有与汉姓人氏曾经生死与共的情谊吗?“异姓”正指满汉主奴之别,是清代特用语。——由此也就明白:他们之间的要紧人物如果“坏了事”,也定然是一案相连,彼此“同难”的!

  书中写北王家与贾家之密切,还有特笔,就是当一位老太妃去世办丧之时,在“下处”寓居的,独独北王家与贾家两院相邻,彼此照应。也就是说,他们的命运总是连在一条线上。

  至于宝玉,对现下袭爵的“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的北府小王,“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那北王对宝玉恰好也早已“遥闻声而相思”——正说明是一流人物,“正邪两赋一路而来之人”也。北王亲口向贾政说了话,要宝玉常去相会,自然不敢违拗,从此宝玉就是北府之小客人了,形迹日亲日密,——不过雪芹在书中总是东鳞西爪,点染钩勒,不肯以正笔出之罢了。

  在雪芹原书中,“虎兕相逢”,两雄较量,元妃致死,贾府败亡——正是“王爷一级”的政治巨变的干连结果。

  有一位读者向我说,“北王写得就象个小皇上”。一点不差。在清史上,乾隆四、五年之时,正有这样一件特大事故发生,我在《新证》中已加叙列,那一次,废太子胤礽之子弘皙,已经成立了内务府七司衙署等政治机构,实际上自己登了皇位——要与乾隆唱对台戏,并且曾乘乾隆出巡之际布置行刺。怡亲王之子弘晈(宁郡王)等也在内。很多人都在案内牵连,并且也涉及到外藩。这恰恰是“双悬日月照乾坤”的背景。

  雪芹惯用闲笔,于漫不经意之处特加逗漏的,还有一回书,即第七十二回叙凤姐因理家事重、财力日艰,自言恐不能支,说做了一个梦,梦见另一个娘娘派人来向她索要锦匹,并且强夺。这也是“两处宫廷”的暗示。

  在雍正时,他回顾往事,就说过诸王作“逆”时,是罗致各色人等,包括僧道、绿林、优伶、外藩、西洋人……。在乾隆四、五年大案中,恰好也是如此。明乎此理,则仔细体会一下雪芹之笔端的蒋玉菡(优伶)、柳湘莲(强梁)、冯紫英、倪二、马贩子王短腿……隐隐约约,都联在一串,都是后来“坏了事”的北王这一面势力旗帜下的人物。宝玉、凤姐落狱,一因僧,一因道,又颇有下层社会人等前往探望营救。

  “三春去后诸芳尽”,正是这个“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总结局。

  雪芹原意在于传写闺友闺情,本不拟“干涉朝廷”——但写这些闺友的惨局,又无法避开朝廷时世,所以他才在书的开端再四声明表白:我本意原不在此,但既忠实于生活经历,就不能不用隐约之笔也让读者看出这层缘故。——此意历来评者也并未能见真而言切。

  正因八十回后涉及了上述之事,朝廷(获胜者)当然是不许不容的。将八十回高高唱赞歌,打抱“不平”的,当此纪念雪芹二百二十周年祭的时候,也许还在庆幸:多亏程高,关切雪芹残书,为之完卷,功高德厚,是雪芹的大恩人吧?谨以此意,敬献于雪芹诗灵之前:你是伟大而不朽的,想毁坏损害你,是一种妄想,迟早会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普遍认识到的。

  写于六届人大、政协一次会议结束之际,

  时为一九八三年之六月末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0: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周汝昌    字玉言,号解味道人。1918年生,天津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有《红楼梦新证》、《曹雪芹》、《曹雪芹小传》、《恭王府考》、《献芹集》、《石头记鉴真》、《曹雪芹新传》、《范成大诗选》、《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书法艺术问答》、《永字八法》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7 11: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周先生是偶像极人物,记得还有<<唐宋诗词鉴赏>>。
黑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7 13: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7 16: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12: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前段时间,刘心武根据周汝昌的理论推测秦可卿的身世,在大陆着实红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21: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好长的真故事,先收藏了,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9 15: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是啊,百家讲坛的刘心武论红楼可有不少粉丝。谢谢黑小子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好看的长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2: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红楼梦的真故事

顶起来,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23: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0 00: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4-12-22 15:05 , Processed in 0.17051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