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驿路枫情h2 驿路枫情h2 驿路枫情h2 驿路枫情h4
查看: 11418|回复: 15

[我的原创] 我在加拿大鲜为人知的就医经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7 10: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加拿大就医(一):鲜为人知的…
(2010-08-17 04:39)[编辑][删除]
标签: 加拿大温哥华医疗制度社会福利就医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医疗科技健康分类:家住温哥华

国内网站上频频看到大陆移民抱怨加拿大医疗制度的文章,少有说好话的,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比如找家庭医生之难,约见专科医生之难,医护人员虽然态度好但业务较为生疏、临床经验不足等等。我认为,这些情况有些地方属实,但是不完全客观,我要从我个人就医经历来为加拿大医疗制度说些公道话。

中国来的移民,绝大多数是冲着加拿大的高福利而移居到这里的,梦想着享受一流的免费医疗服务,但是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希望落空,自然会怨声载道,但是这不代表主流。我个人认为,虽然加拿大医疗制度不完美,但仍然不失为世界上最出色的全民福利医疗制度。

我近期在温哥华圣约瑟夫医院就医的经历,更向我证明了加拿大的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医生医德医术都是世界一流的。我为此感动万分,暗想日后一定要向这里的教会医院捐赠,以回馈这里的社会。

加拿大的医疗水准和美国是同步的,加拿大的医生中至今仍然有无数个救死扶伤的白求恩大夫。如果说中国的西医水平比北美的西医水平高,那是痴人说梦。你听说过北大医院、北医三院、协和医院的医生来美国、加拿大进修,但你没听说过美国、加拿大的医生去北京进修西医。

在北京,我在医疗机构里工作多年,家里也有多位成员在三甲医院工作,所以很熟悉北京的三甲医院的环境,完全可以有资格评判。我在加拿大就医,无论是去家庭医生的诊所,还是专科医生的诊所,还是大医院,小到每一块胶布、压舌板、输液管、听诊器、血压计,大到激光设备、病床、无影灯、CT机、X光机……,几乎全部比北京医院里的先进!

虽然说需要预约,但是我这次手术,从见家庭医生到预约专科医生,只等候了一周时间,从见专科医生到进大医院手术,也只等候了两周时间,从手术后到出活体病理检测结果,也只等候了一周时间。最后的结果是好的。谢天谢地!

从见家庭医生,到见专科医生,到手术完毕,到活体病理检测,全部免费!出院后的处方药药费不免,也只不过45加元,合人民币不到300元。即便这样,加拿大政府正在商议将来连药费都由政府买单。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0: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就医(二):诊所像画廊(2010-08-17 05:03)[编辑][删除]标签:家庭医生加拿大健康就医社会福利温哥华医疗科技医疗制度专科医生 分类:家住温哥华
要说这次手术的经历和感受,要先从以前看家庭医生的经历说起。

早就听说,在加拿大,约见家庭医生需要等候数日,很多病人等到见了家庭医生,病自己就痊愈了。但是这也不失为一桩好事,即,稍微哪里有点不舒服,就去见医生,不要等到不能再忍了。说到忍病痛,这是中国人的擅长——我认识国内很多人,明明健康有问题,一忍再忍,不去看病,到了最后不能再忍了,已经病入膏肓,危在旦夕。老朋友王争在北京的父母、兄长,全是这样病逝的。

我以前因饮水少,有过尿路结石,那种剧痛,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成,后来在北京朝阳中医院超声波体外碎石,解决了问题,花费1200多人民币。所以回到温哥华后,小腹一旦有不舒适之感,便去找家庭医生。我的第一个家庭医生叫斯科特·麦克唐纳,40多岁,衣着时尚,文质彬彬,态度极佳。他工作的诊所,活像是北京798的艺术画廊,实木地板、满是管道的天花板、红色裸砖砖墙、后现代主义的前台、接待处,没有一点医院或者诊所的味道。等候的病人在翻看着花花绿绿的免费杂志。这是我第一次去西方国家的诊所,真是大开眼界。

护士把我带到一间诊室,好可爱的房间,从床到垃圾桶,都那么有创意。斯科特进来后,戴上了很我从未见过的一次性手套,不是橡胶的,好像是一种新型材料,像是纸张做的。他将我的腹部仔细摸了摸,然后给我开了一张B超预约单,让我去照B超。后来B超没照出什么问题,我就踏实了。这一切,完全是免费的。

那以后,就没有再怎么去见过家庭医生。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MorningLight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0: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就医(三):齿科诊所(2010-08-17 05:18)[编辑][删除]标签:家庭医生加拿大健康就医社会福利温哥华医疗科技医疗制度专科医生 分类:家住温哥华
在加拿大,公费医疗不包括齿科。有一天吃硬东西,把补过的一颗牙崩碎了,于是就近去了一家齿科诊所。这里的齿科诊所,更是现代、漂亮、温馨、舒适。齿科椅比我在北京瑞尔齿科看到的还现代不说,每一把齿科椅上都带有液晶大屏幕,起初不知道这个液晶大屏幕是作何用的,结果在医生给我检查牙齿的时候,才知道,他用工具检查我的牙,工具上带有微型摄像头,口里的全貌居然全部反映在了液晶大屏幕上,让我一览无余!

我不由得惊叹这里的齿科设备水准之高!原先我还以为我在北京工作的伊美尔,已经很牛了呢,没想到,人家小小一家私人齿科诊所,硬件设施都比我们先进那么多!

最后齿科医生说要给我做个冠,报价1200加元,合人民币7000多元。我还是决定趁春节回北京的时候再做,于是又回到我工作过的单位,找了306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给我精心做了一个冠,虽然相比之下,硬件很简陋,甚至有些原始,但是中国医生的手巧,不亚于洋人大夫。

虽然在加拿大齿科不属于全民免费医疗范畴,但是如果你在一家好的单位工作,单位依然会给予报销的,至少80%。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MorningLight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0: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就医(四):家庭医生罗…(2010-08-17 05:28)[编辑][删除]标签:家庭医生加拿大健康就医社会福利温哥华医疗科技医疗制度专科医生 分类:家住温哥华
后来搬了家,离原先的那家诊所较远,想找新的家庭医生。很多加拿大朋友都传言市区有个名医叫罗伯特,口碑奇好,如华佗再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态度和蔼,为人热心,只可惜,他的病人太多,他已经不再接新病人了。

恰好,我的一个好友莱斯利是罗伯特的病人,我胳膊肘皮肤稍微有些痒,莱斯利便带我见罗伯特。我们提前四天预约,到了罗伯特的诊所,果然病人众多。这里依然活像个艺术画廊,墙上满是印象派作品,候诊的茶几和椅子都颇有北欧简约派风格,候诊的病人大多是洋人,衣冠楚楚,大气不出,都在悄悄翻看着茶几上堆满的免费画报。

罗伯特初次见我,态度果然很和蔼,其人相貌堂堂,可以看出他年轻时候一定很英俊潇洒。他的办公室满是电脑、各种仪器和激光设备,大多是我在北京的医疗机构没见过的。他们接待病人,基本已消除了纸张化,而代之以电子化——从你一进门,报出你的姓名,或者出示你的医疗卡,你的一切全部记录在电脑网络中,包括就医经历、诊断结果、治疗结果等等。

我当然没什么问题,罗伯特顺手给了我几管治疗皮肤瘙痒的药膏。临走时,他问我愿不愿意以后再来找他?我正求之不得,还生怕他不接我了呢,但是他主动要接收我。我连说,当然!当然!于是他让前台把我的资料输入到了电脑中,就这样我幸运地成为罗伯特的客户。

在加拿大的一个医生数据库网站上可以看到很多人给予罗伯特以最慷慨的赞美之词,称赞他医术高明、经验丰富、虚怀若谷、极具耐心,而且极其负责,甚至还会主动致电病人,嘘寒问暖,在为病人约见专科医生上,也很及时负责。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MorningLight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0: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就医(五):怪病(2010-08-17 05:43)[编辑][删除]标签:家庭医生加拿大健康就医社会福利温哥华医疗科技医疗制度专科医生 分类:家住温哥华
有句话说得真好:有什么都别有病,没什么都别没钱。

今年7月中旬,有一天吃辛辣的食物,突然感到舌根部有异样的东西,又好像是溃疡,又好像是扁桃体发炎。以前一旦着凉,经常会扁桃体发炎,所以回家后我就服用了国内带来的消炎药、抗生素一类的,但是丝毫没有效果。我询问了周围的朋友,他们也不懂,无法判断是什么病。照镜子一看,右侧扁桃体突出一块黄豆大小的赘生物,着实让我吓一大跳!

回家网上一查,说什么的都有,而且绝大多数都和癌症有关,越搜索越胆颤。突然想到了恶性肿瘤,想到了淋巴癌,想到了死……。我还埋怨命运——为什么让我得这个病?我的联想力实在是丰富,我甚至想到身后之事,想到此生所做的善事还不够多,想到我还有没有得罪过的人,还想到我一向劝慰他人思想积极乐观,不料自己却如此消沉厌世。

但是我很快乐观起来,因为死亡对于我不可怕,而且我坚信自己没有得癌症。我连续做了几次通灵预测,预测结果说,此病要看医生,但是并不严重。

所以我第二天约见家庭医生罗伯特,第三天便见到了罗伯特。他打开手电,用压舌板辅助,观看我的扁桃体,把他竟然也吓了一跳。他说道:“我的上帝!”他问我有何感觉,我说不痛不痒。他又问有多久了,我说大约十天。他又摸了摸我下颌周围的淋巴,说没有问题。我问他是不是癌症,他说从他的临床观察来看,不像是癌症,而且不疼不痒,又不像是感染。他说他估计是组织增生,需要为我约见耳鼻喉可专科医生。他还说,肯定需要手术切除的。

他还取出一种包装很漂亮的棉签之类的东西,我起初以为是注射器,但是不是,反正在北京的医疗机构还真没见过。他用此物在我的扁桃体上轻微摩擦了一下,然后密封起来,不知作何用。此外,他在网上的一种预约表格上,为我预约专科医生,让我回家等电话。

第二日便得到电话,说耳鼻喉科诊所会跟我联系,不出一小时,耳鼻喉科诊所前台打电话告诉我,专科医生阿曼达女士一周后可以见我。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MorningLight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0: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就医(六):专科医生阿…(2010-08-17 06:02)[编辑][删除]标签:家庭医生加拿大健康就医社会福利温哥华医疗科技医疗制度专科医生 分类:家住温哥华
一周很快就熬过去了。我终于可以见耳鼻喉科专科医生阿曼达了。她的诊所位于一座写字楼中的7层,不像家庭医生的诊所那么家居化,而是很专业化。前台后面一眼看到几个超大的书架,上面满是档案夹。大约等候了10多分钟,一个个子不高,满头金发,戴着耳鼻喉科特有的帽子的女医生出来了。她大约50多岁,表情严肃,谈吐又很专业。

她把我带到她的诊室,这里满是我叫不上来名的仪器,国内的耳鼻喉科室还从来没见过。我印象中,国内的诊室,两张简易的刨花板桌子,一把听诊器,一个血压计,一瓶棉签,几个压舌板,就可以行医了,但是这里的诊室则琳琅满目,颇有光怪陆离的高科技的质感。

她让我坐在一个耳鼻喉科特制的高科技座椅上,活像是座山雕坐的龙椅。这把椅子可不是一般的椅子,可立可倒,每个部位都可自动操作,旁边还有很多仪器。

阿曼达的帽子上带有特制的手电、放大镜,可以照进我的口腔,而她取出的压舌板,也是那么精致漂亮。她的态度奇好,服务之人性化让我受之不起。比如她用压舌板的时候,我稍微有些干呕,她马上会道歉,还会细声细语哄我,活像是幼儿园的阿姨。

她还往我的鼻腔至食道喷放一种液体,然后和我聊了片刻,还触摸了我下颌边缘的淋巴,表情十分严肃。她说她从未见过我的症状,估计是淋巴瘤,需要手术切除,然后做活体病理检测。聊完,她取出一个手电筒模样的黑色圆筒,一头有长长的细管,从鼻腔伸进我的食道,另一头有闪着蓝光的镜头,她从中可以观察的我的咽喉深处。观察完毕,她说还好,没有发展到咽喉深处,否则手术就更麻烦了。

她当即和我约定扁桃体手术日期,在二周后的8月9日。同时她详细向我交代了手术细节和并发症。她很实在,把丑话说在前头,告诉我会有何种风险,然后话锋一转,又说她以往的手术病例中,这些风险基本都没有出现。

我很关心的是我的病是否与淋巴癌有关。她倒是很严谨,说没有病理检测,都不好说。

完后她把我送到前台,由前台交代我手术的去处,是圣约瑟夫医院手术中心,还发给我一张地图,告诉我如何开车,另外还有详细的手术注意事项,比如头一天半夜12时之后禁食,手术前三小时禁水。更有意思的是还有这样一条:手术当日请勿携带现金、信用卡、手机,只须携带您的医疗卡即可。这一点可是和国内不同,国内去医院,要多多带上银子,越多越好,否则还要找自动取款机。

未完待续阅读(16) ┆ 评论(0) ┆ 还没有被转载┆ 收藏(0) ┆ 顶▼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MorningLight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0: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珠达哇 于 2010-8-17 14:27 编辑

加拿大就医(七):手术(2010-08-17 09:07)[编辑][删除]标签:家庭医生加拿大健康就医社会福利温哥华医疗科技医疗制度专科医生 分类:家住温哥华
终于又等到了手术这一天,只等候了两个星期。

这天一早,好朋友开车将我送至圣约瑟夫医院。我被通知6:30就要到。我们提前到了,先在大堂里坐坐,看到很多关于建院早期的图片,还看到很多基督教的画像,早期医院是教会创建,护士都是修女,还有无数华人为医院捐款,他们的名字都留在了大堂的一整面墙壁上。顿时让人肃然起敬。

6:30我准时到达手术中心,同时接受手术还有其他好几个人,多是洋人,也有华人。一位华人护士在门口收每个人的医疗卡,然后让我们坐下休息,她挨个叫名字填表。没多久叫到我,对方要确认我头天夜里12点就开始空腹,还要确定我手术完后有人来接我,如果没有,她们会取消手术。填了表,然后分给我一个金发碧眼的漂亮护士,风度翩翩、举止优雅,对我的照顾也十分周到。她把我带到手术中心的一张很高级的病床上,周围有帘子,可以拉上,构成一个私密空间。这张病床有万向轮,可以任意推动,也可以随意调节高低,旁边还有很多按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我清楚,在北京,只有协和或者301等三甲医院的高干病房或者外宾病房,才有这样的设备,这里的一般病人却享受了北京高干的待遇!

她拿着一本活页夹,一边问我问题一边打勾,包括病史、家族史、手术史等等,是否对药物过敏,是否麻醉时有呼吸困难,是否有假牙,等等。我一一对答如流。然后她交给我一堆东西,是病号一次性衣服、长筒袜和一次性帽子,让我将自己的衣物全部脱光换上他们的衣服。以前看到好莱坞电影,病人都是全脱光的,所以轮到我也丝毫不奇怪。我仔细检查了他们的衣物,质量很好,很轻,很合身,也很科学,尤其是长筒袜,真是为病人着想,因为穿上这长筒袜,正好遮住了上衣下半截露出的腿脚,很是暖和,更无须穿拖鞋。她还给我一个大塑料袋,上段有带子可以收紧袋口,用于存放我的个人衣物和鞋袜。在我换好衣服后,她把存放我衣物的塑料袋取走,锁在了柜子里。

没多久,她又取来两片药和一小杯水,让我服下,说是用于防止全麻后恶心、呕吐的。可真周到!

这之后,护士就让我躺在手术床上。不远处有一个广东病人嗓门很大,哇啦哇啦说着广东话,实在让我心躁。

过了一会,一个穿着护工服装的印度人推着一张床来,并在我的病床边,然后帮我翻身,咕噜一下翻到了他的那张床上,然后他推着我进手术室。这里不管你大病小病,人家都如此慎重对待你,着实让我又感动又好笑。这要是在国内,肯定让我走着进手术室了。

这个印度人也很和蔼,使我有一种安全感,我感觉他在把我推向天堂,而不是火葬场。

在他推我进手术室的路上,一路上的门都是自动的,不需要任何人协助开门、挡门,很人性化。到了手术室外的一间房间,他把我放下,有护士和医生助理来和我谈话,还是老话题。他们要确信我一直空腹。两个助理都是华人,估计在这里上了医学院。他们告诉我我的专科医生阿曼达很快会到,还告诉我,全麻会让我睡一觉,醒来什么都好了,还说术后,会给我的伤口处予以局麻,今天多半天都不会有不适感。

没多久阿曼达来了,又交代我几句,无比耐心,她告诉我她会给我一张详细的术后注意事项。这时候印度人又来了,推我进了手术室,里面十分宽敞,而且琳琅满目,满是仪器设备,无影灯很是高科技,明显比我在北京三甲医院看到的高级。印度人又是咕噜一下把我轻轻推扶到手术床上。这时我突然要上厕所,有些不好意思,但是我又不愿意带着便意被全麻。于是印度人又带我去了一尘不染的卫生间,他一直在门口守候。完事后,我同他回来,才开始正式手术。

躺在手术床上,无影灯下,我看着他们每个人的面孔,心想,这些人怎么看都不是一心惦记着红包的那种人。说是这边医护人员技术差,但是医生助理为我扎针的时候,毫无知觉、轻而易举就扎进去了,不像在北京,他们要找血管找半天。

我在北京曾经全麻过,记得有一种濒死的感觉,而且全麻过后会恶心、呕吐。但是在这里的全麻,没想到如此舒服。首先,不知不觉睡着了,又不知不觉醒了,醒了之后,护士不停地让我深呼吸,一点没有恶心,伤口一点不痛。我又被推回我的病床处,护士为我取来两小碗药,喝上去像果浆,甜甜的。

没多久我的专科医生阿曼达来了。她检查了我的伤口,说缝了两针。我问她是否需要拆线,她说不需要,线可以吸收。美国、加拿大缝针早就不需要拆线了。她还嘱咐我,伤口已经被“冻”住,所以今天不会疼,她还给我开了处方药,一是新阿莫西林,液体,喝上去像果浆,一是一种新型的止痛药,每三小时服两粒。他们随即会去做活体病理检测,让我一周后给他们电话,询问检测结果。她还给我留下详细的术后注意事项,写得面面俱到。

我在病床上休息到中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下了床就可以随意活动了。然后有朋友来接我,他也没想到我术后竟然完好如初。

回家路上,我去药店买药,这里很严格,处方药必须要有医生的处方,定量提供,多买都不成。所有的药加起来一共是45加元,不到人民币300元,而且这些药,我感觉比国内的效果好,比如止痛药,服了后明显能止痛,抗生素新阿莫西林,做得像果浆,很好喝,太人性化!回家后一直没有出血现象,进食也严格按照医嘱,全是液体或流食。

今天整整过了一周,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专科医生诊所致电,询问活体病理检测结果。阿曼达接过电话,不料她先激动地告诉我:“好消息!”我说:“快告诉我什么好消息?”她说检测结果显示,就是一般性的组织增生,没有问题,而她一直对我很是担心,现在可以彻底放心了。她也可以安心地度假去了。

我感谢她,告诉她我手术后丝毫没有出血。她高兴地说:“那说明你是一个很好的痊愈者。”我则说:“那说明您是一个很好的医生!”

我不知道要怎么感谢他们——我的家庭医生,我的专科医生,还有众多白衣天使们。我心里无比感激,对他们时时充满敬畏,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我也感谢加拿大这个国家,实在是伟大,她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予以关爱和呵护,无论地位尊贵还是卑微,富有还是贫穷,一视同仁。我现在每天都在想,应该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来回馈这个社会。我更希望祖国也能有一天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家家安居乐业,人人不再有医疗、教育、住房三座大山的压迫。

全文完
2010年8月16日
h1111.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财富 +10 收起 理由
andywho + 5
MorningLight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1: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加拿大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就医、手术经历,深深感觉到,让我再回到北京的那种生活,已经回不去了。无论在朝阳医院,还是协和医院,每一次就医都是一场噩梦。

去过朝阳医院几次,噩梦从挂号开始。在急诊处,全国各地的病号与家属乱哄哄挤成一团,孩哭娘叫,医生则像狱警一般,发号施令,更没有什么隐私可言,当着众人面,没有帘子遮挡,让你解裤带,你就要解裤带。

验尿更是荒唐,需要领一小碗,去腥臊恶臭的公共厕所里接尿。如果不小心沾到手上,只能在堆满生蛆的墩布的涮墩布池子里冲冲手。走廊里还会撞见捧着“圣水”的病人,每个人毕恭毕敬,生怕“圣水”撒漏。

每一次排队都是一场战斗,无论是挂号,还是划价,还是取药,还是收费……。身上钱不够,还要出门四处找自动取款机……。

10年前,我的一次尿路结石,朝阳医院给我开了150多元的药,尽管我知道不需要那么多的药。

每一次就医,都需要找有亲戚或熟人的医院,但是哪里那么巧,亲戚熟人都在家附近的医院呢?

在加拿大就医,方知这里无论去哪一所诊所,哪一家医院,所有人都是你的亲戚,所有人都是你的熟人。让我再回到噩梦中去,已经回不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7 12: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帖子拜读,送分!
比较文学就不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7 17: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细节丰满点就更好了。

通灵如果管用, 还要医院干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23: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15: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1 21: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没见过你说过哪儿不好,
have you ever think about it,it‘s fabulous,sure,but,who’s job is it?
so,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to do no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2 22: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月份登陆,登陆后的当务之急就是频繁地跑医院,那时肚里的宝宝快七个月了~ 看了楼主的文章,心里踏实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3 09: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的说,就一般医疗设备而言(高端的不算),国内大医院的设备还是一流的。就外科一般性手术而言,国内医生水平远远高于北美。例如心脏支架手术,一个美国医生一个月做不了几例,一个中国医生一天就要做几十例,这都是熟练工种,没什么科技成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4 08: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2-18 08:06 , Processed in 0.15758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