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相思树 于 2010-5-29 21:56 编辑
最近看了富士康的报道,特别一些曾在那个厂里的打工者的经历,自己也想把近来在加拿大打工经历介绍给后来人(长登第二年),让他们也有个心里准备.
其实移民后第二年并没有想长期打工,主要目标还是学英语(因为老婆早来一年,已支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但一个机会使自己基本没有停息地开始了挣钱的日子.
自己在打工过程有很多感触,当时真想告诉所有朋友,但只要你开始打工,你就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了.现在写这篇东西一是因为看到有关富士康的报道,二是最近论坛上询问移民好不好的人又多了,并且自己最近已失业正在申请EI, 所以才有精力简单回顾一下半年多的打工经历.
重点我在这里想说明的是,在加拿大同样存在着与富士康类似的公司,华人打工者的境遇其实和国内有些情况类似.
第一份工\汽配厂:
许多华人移民都有汽配厂的打工经历,主要是因为汽配厂总是在招工,说明什么?说明人员流动性大.为什么流动性大?当然是因为工作肯定是不轻松.
通常,我对别人介绍汽配厂工作的感受时经常用的卓别林<摩登时代>来比喻,特别是那种工作节奏与卓别林并无二致.您就想像去吧.但我打工的这个厂还不是最累的.
一般厂里是周四培训,周五上班.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活太累,这些国内来的读书人根本吃不消,怎么办?第二天你会感觉浑身酸痛,所以利用周末让人缓一缓.
我知道的几个汽配厂的工资是11-12加元.二年内就封顶了,为什么呢?因为是华人中介承包人工了(据说几年前同样的工作老外的工资是20元左右),承包期是二年,但领工一般是老外.而我们还没有医疗保险.
所以英语不好你就只能找华人中介,而华人中介的工资基本比较低.
其实一个月后但我已基本适应了(说明一下,咱属于瘦弱体格),但一份其他工作的信息使我立即辞掉了这份工作.
如果你体力尚可,来加初期这个工作是解决温饱问题的一个捷径.
第二份工\CD厂:
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星期,老婆带着我在一个西人中介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不怕您笑话,老婆是主申请,英语比我强多了,所以西人中介的地方只能由她带我去).而且是我们夫妻一起做(当时老婆单位工作不饱和).
许多老移民会说CD厂是移民工作的摇篮,但指的是那个华人厂.而我们去的是西人厂.一个车间只看见我们夫妻二个华人,其余主要是印巴人.想像一下我们是多么显眼.
但这个工作确实不累,我老婆做过许多短工,都是通过西人中介介绍的,普遍不累.所以这时你就知道学习英语的必要了.
第三份工\药厂:
在CD厂只干了一个多星期,就有第三份工作的机会,是朋友介绍的(朋友之间介绍工作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汽配厂的工作也是朋友介绍的.
这个药厂是一个私人小药厂,整个一个作坊,但人家存在了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原因很简单:老板是个犹太人,抠啊.
那里完全是在一个非常非常有害的工作环境中,没有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但工资只是10-12加元左右,而这样一个恶劣的工作环境却没有医疗保险.因为老板知道你不干也会有人干.
老板如何抠呢?告诉你吧,工人使用的洗手间是我在加拿大看见的唯一的一个没有卫生纸的洗手间.
工人主要是华人,流动性也很大.但也有几个已工作了好几年.她们只所以不离开这里肯定是有自己的苦衷,但我告诉你,这些移民里用中国人的标准衡量有几个均是千万百万家财的人.她们总是向我强调只所以不离开这里,是因为LABOR工没有好活儿………………..
原谅我,能理解的原因我就不细说产品和工人的情况了.
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我干了五个月才辞职.
我来到加拿大是做好了长期打工的准备的,因为我学的是在加拿大不算专业的专业.而且英语极差,因此在打工时心态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劝后来人,一定练好英语,尽量离开华人多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是因为华人中介好工作不多,但另一方面华人相轻非常明显(不单指中介,华人打工者之间更甚),说实话,我都不好意思讲我的见闻了.
一句话,富士康的问题不光在中国存在.因为众多的新移民和经济危机也使这里逐步进入了廉价劳动力时代.起码目前是买方市场时代(资方),你的选择不多.当看到许多尚在犹豫的同学问移民到底好不好的时候,对大多数考虑移民的人来说,移民肯定是一个好的选择,可事情总是两方面的.我只想说只要你真真正正做好了最坏最苦的准备,你的心态就不会有问题.另外请记住,所谓边打工边学英语肯定不是一个好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