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21|回复: 33

[闲聊话题] 人类从何而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8 08: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历来都有争论,最早的是在陆地多源进化说,后来又说是在非洲单一进化说.还有一种就是海洋起源说.

  "海洋起源说”主要理由如下:
   在人类身上至今留下许多的“痕迹”特征在别的陆地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豚等水生哺乳动物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所有灵长类动物体表都有浓密的毛发,却没有皮下脂肪,唯独人类和水兽一样,皮肤裸露并有厚厚的皮下脂肪。人类胎儿的胎毛着生位置,明显不同于别的灵长类动物,而与水兽接近。人类泪腺分泌泪液,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也是水兽的特征,在灵长类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流行说法,现代人类归于“人属”,人属是灵长目人科中的一个属。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现代人是唯一幸存的一个种。近代的动物分类学说,很繁复也很混乱,研究起来相当痛苦,这里一笔带过。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人类属于狭鼻猴这个总科(或称“子目”,是“目”与“科”中间的分级)。
  
   科学家用鼻形是“窄”还是“阔”来定位,划分灵长目的两大类;假如用眼睛色泽来给猿猴们定位,会得出怎么样的情形呢?我们现代人,大部分属于“黑目猴总科”,包括了黄种人、黑种人与绝大部分猿猴;至于部分北欧白种人,则单独属于“色目猴总科”。从此,我们地球上的人种,分属两个子目。
  
   是否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虹膜颜色不同,并不象科学家说得那么轻描淡写,这种变异,需要对基因系统大动干戈。由于我们的科学还一直“在路上”,所以,动物分类学说存在难于圆满解释的矛盾,不能仅仅从某个“点”出发,为了顾全大局,唯有牺牲“色目猴总科”这种划时代的分类方法。假如换一个角度,从双眼的整体构造与功能,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呢?得出的结论是:现代人和一种鸟类,同属于一个总目,我为这个总目,命名为“猫头鹰总目”。
  
   猫头鹰就是我们熟悉那种深夜出动、目光如炬、视鼠如仇的猎杀型飞鸟。它拥有和人类眼睛完全一致的视界,兼拥有与人类同样的视距变焦功能。此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共同点,猫头鹰是唯一能够分辨蓝色的鸟类,而我们同样以能分辨蓝色而自豪。
  
   在色彩系统里,蓝色不同于其它颜色。一般动物,可以通过色光的深浅来辨认颜色,但这种“辨色”方法,却无法分辨蓝色。过惯了夜生活的猫头鹰,“漠视”各种色泽,它是选择性的“色盲”。说到“色盲”,现代人也保留了同样的“强势遗传”,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更易“中奖”。这类朋友与猫头鹰一样,对其它颜色熟视无睹,但对蓝色相当敏感。蓝色在他们的眼中,呈现的是一片光亮与圣洁。
  
   蓝色,那是属于大海的颜色。
  
   所谓“强势遗传”,特指生命系统认为“可能有必要”的变异,例如人类为免受疟疾侵袭而形成的“蚕豆病”。该症状的基因保存于四亿以上群体中,强势得不能再强势。俗话说:“得到其一则失去其一”。为了使人类避免遭受烈性传染病疟疾攻击以至覆灭,“蚕豆病”应运而生;“色盲”是相类似的遗传,它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一般认为:人类能够分辨七色,那是动物里极其高超的,然而按这推论,蜜蜂比人类先进。生物讲究的是“实用价值”,能够分辨色彩并不代表眼睛的“实效”提高,恰恰相反,避免了“色彩”的分心,可能使捕猎定位更为精准,例如成功的捕猎者犬科动物的眼睛只区分黑白,猎物是什么颜色对它来说绝无价值。这无疑是一个相当矛盾的结论,却在自然界被充分验证。更进一步展开想象:某种环境里的人类,由于光线的不足,分辨颜色已对他们毫无意义,宛如夜色里的猫头鹰。
  
   着眼于尊严考虑,不敢想象人类是昼伏夜出的鼠辈,我宁愿将“某种环境”假设为海洋。人类是否基于在海洋里捕猎,而拥有如猫头鹰一般的视界构造和遗传基因?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还是少年时代,我第一次潜入大海,当其时是紧紧闭上眼睛,一直不敢睁开,想法很简单,是“害怕眼睛进水”。我的一位女同学自小生于海边,她鼓励我潜泳时睁开双眼。起初半信半疑,后经实践后发现:在海底睁开双眼,原来决无不适感。由此爱上潜水。可惜潜得越深,视线逐渐迷糊,无法分辨珊瑚鱼的绚丽色彩。女友经常潜入海底为我打捞贝类,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她就能看见?只是因为她是渔民的后代?
  
   女友回答使我更心生疑惑:“我的视力不怎么好的,有些颜色分辨不清楚,不过在海底,我能看见。”难道她是色盲?这个假设,后来在学校的体检里得到证实。
  
   这段经历使我逐渐形成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去否定一切,但也不轻易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
  
   人类拥有一双凌驾于诸多动物之上、综合指数极高的眼睛,这不知是否应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并没有快速捕猎的需要,归罪于直立行走使我们丧失了必要的追捕速度;进化历程也没有潜入深海的履历,凭何得来水陆两栖的精品双眸?
  
   前文提到蜜蜂眼睛比人类先进,只是特指蜜蜂能分清“紫外线”这一特长,而从构造上看,蜜蜂的“复眼”比较人类的“摄像头”眼睛,那是远远不如的。这一对“摄像头”,还拥有“交互成像、动静对焦、全感应、瞬间智能……”等诸多优点。即便是达尔文。也无法相信眼睛是从“自然选择”中慢慢演变而来,人类的骄傲,成就了他的痛苦。不想再对我们凌驾万物的双眸再加褒词,否则本文无法收束,最后就说一说人眼与近亲猿猴的区别。
  
   首先,人类的眼睛是一双“水眼”。眼睛的表面,需要长时间供水,泪液膜随着眨眼不断刷新,而眨眼功能由中枢神经与植物神经双重控制,保障它始终在“眨”,平均每五秒就眨一次,一生里至少眨眼五亿次。此外,在眼球的内部,充盈着一种稀薄透明液体,称为“房水”,它就在眼内流动循环。这一双“水眼”构造,使人不禁产生联想:这究竟是不是一双水兽的眼睛?
  
   人类眼睛构造趋于完美,但作为水兽的眼睛,无奈也兼有其弱点。最典型的是以下两项:“散光”与“青光眼”,均是难以解释的医学现象,前者象是为了适应不断潜水和露出水面,而形成了一种“进化歧路”,结果进化未完成,变成屈光不正。后者仿佛是为了应付潜泳造成的眼睛内压变化,演变过程出差错而遭遇变故。
  
   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形成,源于进化道路上的尝试失败。这足以反证我们的“水眼”来源。研究眼科的科学家是相当支持人类从海洋里返回这一假说的,否则,他们连眼泪的成分都无从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旋,又称“头漩”,位于头顶中部。由于头发并非与表皮呈垂直生长,具有四五十度的倾斜角度,而且不同部位的头发倾斜方向也依照几何定式,从而形成脑袋顶部的“头漩”。按照以上观点推断,“头漩”是根据流体动力学而诞生的生物设计,它使海洋中的人类更从容对抗波浪冲击。
  
   “雌雄异像”到这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在狮群的系统里,谁负责捕猎?答案是雌狮。我们也不妨认定,人类始祖也由雌性负责觅食,所以雌性头发拥有比雄性更强大的基因。
  
   人类确实相当偏袒,为头发提供了以蛋白质为基础的优质材料,头发具有复杂的物理结构与化学组成,具有“亲水”与“防水”的双重特性。几百万年来,进化最快的人类器官就是头发,基于它是“反进化”的产物,因此它在不断寻求改变以适应陆生氛围。同时头发细胞始终处于睡眠状态,为什么它选择“长睡不醒”,是因为现时所处的环境已没有“苏醒”的必要?
  
   现代人,特别是女性,都十分爱护他的十万根发丝,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审美”源于性选择——为了繁衍优质后代。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对头发这“废品”依然心存绮念?或者这就是深藏思维深处、横亘千万年、对曾经岁月的追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人类属于灵长目。从此但凡提到灵长目,很多人会产生错觉,认为这是一类最高等的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灵长类是真兽类中的一个非常古老的类群,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真兽类诞生后的最早分支。而灵长目并非高度特化的类型,保留较多的一般性的真兽特征。灵长目在进化树的“品阶”,与兔子、大象类似。稍高于兔子,但低于大象。
  
   假定进化系统是一棵树,最高级的无疑应是最顶端的枝叶,但人类就象是从树身中段斜斜杀出的一条横枝,突然间越长越快,抛离了大象,甚至超越了树顶,成为万物主宰。
  
   地球上“进化树”的主干,包括了食肉类和有蹄类——虎、狼、马、鹿等等,它们霸占了山脉、草原、荒漠等地球大部分地区。灵长目的祖先避其锋芒,选择了离地三尺的树栖生活,千辛万苦寻觅到这处空间继续进化。早期的猴类非常谨慎地踏足这个世界,由于天生视力不占优势,所以它们强化耳朵和听力,力求在黄昏与黑夜里均保持高度灵敏;其后为了捕捉飞蛾等昆虫,它们的耳朵演变成能够接收超声波,成为动物里数一数二的群体。“聪明”二字,至少占据了一个“聪”字。
  
   何谓超声波?那是指超过了人耳能接收的声波频段的声音。超声波与次声波,顾名思义,这两种声波对现代人的耳朵均属奢侈品,我们无福消受。参看各种典籍,对于人类耳朵功能简介基本雷同:现代人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兹,这个范围比许多低等动物都要小得多。我们的耳朵为什么要选择退步?难道在进化历程中,人类始祖突然不惧环伺的天敌,反而将最重要的感知能力削弱了?
  
   “视死如归”背离了进化精神。在时刻准备逃命的环境里,耳朵当然比眼睛重要,听力覆盖的范围无疑远超于视力。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变故,使人类逃离了自然规律,出现反进化?
  
   审视人体构造,出现了更难以理解的情形。人的耳朵,分列于脑袋两边,位于眼睛侧后方,凸出表面的部位称为“耳廓”,或俗称“耳壳”。现代人一般对耳朵不甚重视,现在请你立刻去对镜细看自己的耳壳,你会惊呼,这是具备聚集与反射声波双重功效的精巧设计!仿生学为何对人耳熟视无睹?科学家的答复是:根本就无须那样复杂,我们能听见的频段有限,随随便便就可以了。道理说得通,但更深的疑惑随之涌现:既然毫无必要,大自然为何要创作这样一副精品耳壳?
  
   大自然更大的玩笑在后面,这一对耳壳虽属精品,偏偏却不能转动,在辨别声音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哺乳动物。别的动物能够转动耳壳“辨向集声”,我们就不可以。假设人类始终是陆生动物,“自然选择”在这里变得不堪一击。更为无奈的是:部分人的耳肌未完全退化,耳朵仍可以稍微活动,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拥有该项功能的,究竟是什么因素使我们放弃了优势,而使自己成为高级生物中的另类?
  
   俗话说:“得到其一必失去其一。”在我们的进化历程里,肯定有某种重要因素,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使我们放弃了对听力的追求。人类的耳朵兼有一项独特性能,过去通常不受重视,那就是“辅助平衡”功能。人耳内的平衡装置精巧绝伦,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首先要提到的是“半规管”。
  
   人耳有三个互垂直的半规管。当人体失衡时,半规管便产生平衡脉冲,通过平衡中枢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使人体恢复平衡。至于为什么半规管不是两个或四个,而恰巧是三个?兼且又互相垂直呢?一般的推论认为:因为人是生活在三度空间之内,可以有前后、左右和上下三种互相垂直的运动方向,故必须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才能全面监控。少于三个不够用,多于三个不需要。
  
   部分科学家不认同这样的推论,他们的理由是:人类既然不是在天空里自由飞翔,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前+左+下”这样复杂的运动方向。“下”是什么?那是大地,难道史前人类拥有“瞬间穿地术”?而且参照空中飞行的鸟类,它们也不需要这样“怪异”的设置;我们祖先在陆地上更为简单的行为,真有必要采用这般高科技的配置?
  
   对于生命系统而言,拥有超高威力与实用价值是两回事,就象用“血盘大口”去捕捉苍蝇一样,只会吃力不讨好,适得其反。现代人在陆地上的平衡能力,在动物界居于中下水平,但他却拥有首屈一指的高端装置。不但如此,还因此该装置过于“拔尖”,使人类原本应拥有的平衡能力,堕落到不如猿猴。“怀才不遇”的苦衷,你能体会吗?
  
   数年前,有一次偶然的事故发生在死海。死海由于拥有大量盐分而浮力超强,一般人都可以轻易浮在上面看杂志。或许是看杂志太专注而疏于照顾,一条狗和一个婴儿不慎掉进海中。结果是不幸中的大幸,狗被淹死了,婴儿安然无恙——小家伙浮在了海面上。科学们大感兴趣,分别用猴子和狗再做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猴子和狗都是倾斜着在水中挣扎翻滚,无法保持平衡,都有被淹死的危险;与之相反,即使是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成人,甚至是婴儿,掉进海中都能保持相应的平衡。
  
   科学家们由衷感叹:人类的平衡能力是多么厉害啊!我们耳朵内的精妙装置被再度热捧,后来的争论延伸至“人类是大海的宠儿”终于偃旗息鼓。因为众所周知的苦衷,各方均对“人耳为海洋而设计”这一推论忌讳莫深。但事实证明了,在进化成现代人的路途上,我们放弃了耳朵的部分功能,而赋予了它更庄严的使命。这一双“误入歧途”的耳朵,使我们在水中获得超凡的平衡能力,成就了一项“鸡肋”般傲视同侪的荣誉。
  
   前文提及:人耳平衡装置除了半规管外,还有椭圆囊与球囊。假如承认人类与大海的渊源,椭圆囊与球囊这“双囊”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双囊”的功用是依据地心引力,提示头部方位倾斜度的相关信息。在什么环境需要动用地心引力兼且出现“不断倾斜”的情况?答案不言而喻。“双囊”还兼顾“斜头俯身加速”这种陆上罕有的情形,这是什么一种姿态?你或者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人类在游泳中的常规姿态:头部向左或右倾斜,俯卧着前进。
  
   人类这一对海兽耳朵对“水流声”的敏感度超乎凡响。很多人备受“耳鸣”的困扰,那是因为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我们会对例如自来水管等微弱的水流声产生响应。按人耳的频段,原本是听不见该类声波的,但偏偏对水声有超常发挥。人耳有一个奇妙的通道连接鼻咽部,一般称为咽鼓管或欧氏管,主要功能是引导空气进入耳内鼓室,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无疑在陆地上这样的设计有点画蛇添足,它最大的功用是能保证我们洗头的时候,水不能灌进耳朵深处——因为我们的内耳是可以选择性封闭的,兼且另有通道用于透气。
  
   由于人类身体的疑点确实太多,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假设:一种水栖或半水栖的高等智慧生物,与陆生的猿猴,通过某种办法,繁衍出“智人”这原创物种。而我们听力的减退、拥有精致但固定的耳廓、“鸡肋”式的水中平衡力……凡此种种,皆源于此。
  
   面对先贤留给我们的这一双耳朵,我们选择欣然接受。至于人耳限制所能接受的声波频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假如将“危险迫近、猎物出现……”诸如此类的声波,划定为有价值的声波,海洋里的“有价声波”不似陆地复杂,几乎与人类能感知的频段类似,但海洋里毫无价值的各种声音却是汹涌滂湃。这个时候,或者就该庆幸,我们不是马。陆地上将耳朵与听力进化得接近完美的就是马,它通过耳廓转动就能感知声波来源,一般动物无法察觉的次声波,它也能接收。尝试拉一匹马到海边,此时大海纵然是风平浪静,马也会显得烦躁与痛苦,那是归结于旋涡、风浪等杂七杂八的声波困扰着它。而我们人类,则拥有其它动物不具备的优势,在大海旁边,我们听到应该听到的,放弃不应听到的,海风吹拂,海天一色,轻松愉悦,悠哉尤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汗毛的走向
  我们背上汗毛的走向与其它猿类的情况不同。我们的汗毛成对角线走向,向后面偏中间方向指向脊柱。这种走向正是游泳时水流过背部时的方向。假如背上的毛先发生走向变化,继后才脱落的话,这个走向的变化正是为了减少游水时的阻力。同时还有人指出,我们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在所有的灵长目之中,唯独我们才有一层较厚的皮下脂肪。这是与鲸鱼或海豹的脂肪对应的东西,是补偿和防止能量消耗的装置。
  
  
  敏锐的手掌感觉
  一只相当粗糙的手可以握住棍子和石头,这毕竟是事实;可是在水中摸食物却需要一只感觉细腻而敏锐的手。从树上走下地生活的猿类,最初就是在水中取食而进化出了一双异常灵敏的手,然后又把它们传给后代狩猎猿的。
  
  灵长类动物,人类是唯一会流泪的
  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是古老的海猿阶段留在人体上的痕迹。在缺少盐分的陆上进化发展的动物,是不可能产生这种“浪费”盐分的生理特征的。1983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生物学家彼立克•丹通教授研究比较了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平衡的生理机制,他的研究也提示:人类的流泪可能起源来海兽泪腺的泌盐机制。海猿学说也许是目前唯一能解释人类流泪起源的学说。
  
  长的阴茎
  人类的体形只有大猩猩的一半,但是却拥有比大猩猩长的多的阴茎,人类的阴茎平均有13-15厘米长,而大猩猩,只有可怜的3厘米。为什么人的阴茎在相对和绝对值上都大大的超过大猩猩呢?这是因为人类的雌性拥有更长,更加不容易到达子宫的阴道,而这是对水生生活的一种适应。
    水生的生活环境,对一些物种的交配活动有着不利的影响,这会导致雄性的阴茎伸长,例如在陆生的鸟类和爬行类中,根本无须阴茎这个东西,只须要把彼此的泻殖腔口对口紧密接触,就可以完成交配了,可是水生环境中就不是这回事了,必须保护精液不被海水污染,因此水生的乌龟、鳄鱼,还有天鹅、鸭子这些水鸟都进化出了阴茎。
    另外,女性方面除了阴道变得更长之外,大阴唇和处女膜的出现也是对水生生活的一种适应。
    处女膜,在水生哺乳动物类的海豹和齿鲸身上也有发现,虽然在马达加斯加的狐猴身上也有发现,但在所有猿和旧大陆猴身上都没有类似的结构,它在人类身上的出现,并不象是直接从原始的灵长类祖先身上继承下来的,而更象是由于水生生活而重新具备的。在水生的哺乳类中,这也是趋同进化的一种表现,没有太多亲缘关系的物种都同时产生了类似功能和结构的器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等动物包括猿猴的舌头,除了协助进食之外,还是一种重要的“抽水”器械。由于嘴巴与鼻孔过于贴近,为防止“水溅入鼻”,多数动物都用舌卷水,成为喝水的首选姿势。在抽水状态时,舌头两端微翘、舌尖上卷,而构成一条状如勺子的“舌勺”。人类舌头也可形成“勺子”,只可惜勺柄太短,已失去功用。幸好人类鼻孔深邃兼有“打喷嚏”这般高级防御,他的鼻子并不怕水。唇干舌躁的人类祖先跑到河边,低下头直接采取“俯身吸水”——这种姿势容易将水面污物一并喝下,此外被鳄鱼袭击的风险也无限扩大。
  
   大猩猩虽是人类近亲,但因脸型和人近似,鼻子又过于“陆地化”,无论以何种姿势饮水,鼻腔均易进水,导致呼吸不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大猩猩用“拒绝喝水”来避免尴尬。野生的大猩猩是绝不饮水的,所需的水分从食物中直接获取。
  
   人类将喝水的“勺子”都抛弃了,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抉择,勇气殊为可嘉。不用背负“勺水”这一功能后,舌头变得更圆润粗壮,这是获得语言能力的第一步。但这种“拼搏精神”出现在物种进化中未免太过牵强,所以我们惟有极其无奈地认定:是水生环境使舌头的形态出现了“反进化”。
  
   舌头肌肉与神经系统结构相当精密,在海生的历程里,舌头完成了“升级版”,它拥了以“迷走神经”等复合神经系统,使它完全蜕变成比“勺子”更为高等的器官。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让现代人一边控制舌肌,一边控制呼吸,一边处理声带及口型,一边再考虑该说些什么——这样的“说话”必定相当痛苦。但舌部的复合神经系统完美地解决了相关问题,根本就不需劳烦中枢神经,这是我们“愿意”说话的前提。
  
   同样在海生的环境里,舌头完成了对“甜味”的残酷压制,直至单纯的“甜味蕾”彻底消失,组合出完全有别于高等动物的复合味觉——鲜味,至今现代人仍是“鲜味”的奴隶,且心甘情愿受其奴役。
  
   对于高等动物,“味觉”是作为消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在舌头表面,密集着许多小型“乳突”。大部分乳突都开“花”,形状似花蕾而被称为“味蕾”——我们能品尝“甜酸咸苦”全赖有它。成人约有一万个味蕾,绝大多数分布在舌面。其余在上腭、咽喉等部位也有少量的味蕾,但仅对苦味敏感。
  
   苦味,可视为一种防御反射,是保护人体不受危害的信号,抗拒苦味是人生的第一课。我们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而甜味则是最差的。人类起源于食虫目,“苦”与“酸”对于当初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保护,只是进食虫子时的口感,引导我们去获取食物。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源自食虫目,所以,大家的“品味”都差不多,味觉都由“酸苦”启动。直至第三纪开始,植物界的“有花植物”统治世界——既有花必有果,由于水果的甜美及富含热量,“甜”味蕾也随之受宠。
  
   大部分树栖动物的舌头强调“甜”的味蕾,适合采食水果等甜味食品。它们不能分辨咸味,这并不难理解。为数不少的陆生动物都不能分辨咸味,因为在进食和饮水的过程中,已完成了对盐分的吸收,咸味实属“奢侈”的味觉。然而按照人类舌头的“小进化史”,甜味蕾曾经被完全抛弃,舌头倾心于“咸”这个新宠,压缩了“酸、苦”的空间。在成为万物主宰后,享有予取予夺的权利,甜味蕾方才卷土重来,并于舌尖获得一席之地。
  
   除了“去而复至”的甜味蕾以外,人类的舌头就象海生水兽的舌头,对“咸”极端敏感但具有相当的“耐受性”;人类婴儿对含盐度与海水相似的溶液能够感受,但不会出现排斥。按照舌头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人类前身不是灵长类,根本就没有采摘水果的经历;如果综合手臂结构来分析,人类祖先也不存在树栖履历……所有证据都指向一个问题:我们不是从猴子演变而来,我们所走的“道路”,与猴子南辕北辙。
  
   人类舌面上拥有一种乳突,名为“丝状乳突”,这种“突”不开“花”,上面并没有味蕾,它的前身是一种“倒钩”。综合动物界,比较强悍的舌面倒钩,属于猫科动物。小猫的舌头异常灵巧,在前爪的协助下可以洗脸,它的舌面肉刺能代替梳子,梳理身上的软毛;狮子老虎等大型猎食者,舌面倒钩如钢针密布,用此舌舔骨头,能够达到“风卷残云”的效果。人类曾经的倒钩呢?作用是舔干净桃核上残留的桃肉?有点夸张了吧?更何况,基本判定他没有吃桃子的经历——在舌面长钩的年代,“甜”味蕾已消失无踪。
  
   确实,演变成“人”的过程中,我们走过曲折的道路,因此在舌头表面拥有了类型丰富的乳突,在高等动物中达到“你有我有,你没有我也有”的至尊境界。这些乳突象串起一条五光十色的珠链,揭示了人类在进化历程的辛酸。或许,这就是万物之灵必须经历的磨练。
  
   在人类舌头多种类型的乳突里面,“丝状乳突”即倒钩的前身,还是很普遍,证明它拥有相当长的捕猎史;“叶状乳突”即食草动物普遍拥有的乳突,已经大幅退化,那是源于远祖的素食经历。以上两种“乳突”不含味蕾,仅能感受“辣”。辣不是味觉,它只是一种受刺激的“痛感”。舌面其余几种乳突分别主导“苦酸咸甜”四种味觉,“甜”属于最新配置——直至拥有语言能力之后,甜味蕾所依附的“菌状乳突”才最后装备到舌尖。
  
   包括猿猴在内的高等动物,对体内盐分均有极为精细的配置,反而“嗜盐”的人类则轻率得多。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的机体除了嗜盐外,还嗜好浪费盐——将大量盐分排出体外是人类的本事。偏偏人在缺盐时,神经及运动机能都大受损害。
  
    这确实是一种出产于“盐矿”的动物,生存环境锻造出独一无二的“盐枭”。可惜脱海登陆后,我们这类盐枭世家的纨绔子弟,出现了难以适应的状态。人和盐的恩怨情仇,罄竹难书。
  
   现代人的舌头,还具有“女强男弱”的显著特性。一般认为,无论雌雄,在幼体时期是不存在分别的。即使如鸭嘴兽等,雄性拥有毒刺,但仅为成长后的变异。但人类的舌头并不符合这一规则,女性舌头普遍比男性稍长兼更灵活,因而出现了“长舌妇”的说法。如果按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那是因为女性说话太多,引致舌头发育强悍。我们无法认同这种观点,在人类婴儿时期,女婴舌头也表现出优于男婴的构造,拥有比男婴更为发达、更为敏感的味蕾。
  
   雌雄两性在性器官与第二性征必然有差异,但除此之外,人类舌头所表现的两性差异情况,完全特异于动物界。这种男女有别的遗传趋势,在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无法解释,除非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味觉拥有更为神圣的地位。舌头的肌肉构成,迷走神经的参与,也间接证明了它具有“攻击特性”。人类不可能象蜥蜴一般以舌头捕食,舌面倒钩应为辅助进食,并非猎杀工具。这样的推论,兼顾审美的需求:作为主要捕猎者的雌性,不会拥有过于恐怖的外观——她大不了比较喜欢“伸吐舌头”而已。
  
   味觉曾被戏称为“贵族感官”,这是对它的极大污蔑。人类既为海洋捕猎者,其视力与鲨鱼类似,但其它的感官并不占据优势。相比于陆地环境,强大的味觉比嗅觉更为现实。不断伸缩舌头的雌性猎手,外貌都象传说中的“女娲”——特别是灵巧飘忽的舌头,完全具备爬虫类的风采。女娲们从水流的味道获得有价值的资讯,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捕猎,维系人类的繁衍与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类人猿的世界里,雌性具有超乎寻常的责任心,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照顾子女,培育下一代。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们是不发声的,除却声带不发达之外,还因为无法自如控制呼吸。倘若幼崽遭遇危险,母猿会竭尽全力发出恐吓声,但也只能断续发出“嘶——嘶——”如拉锯般难听的声音。类人猿的呼吸由植物神经控制,不受主观意识制约,所以它们即使学会游泳,也只能是头部露于水面的“狗爬式”。对于陆生动物而言,动用复合神经去控制呼吸,实属多余。“硬件”不过关,使类人猿无法说话。当然,人类拥有独具特色的履历,不在此列。
  
   中国古代遍布长臂猿,可能还有其它品种的猿类,它们的雄性鸣叫,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的经典。假如情绪不佳,骤听猿鸣,将遭受更为沉重的打击,使心情愈加灰黯。猿的鸣声悠远高亢,凄厉倍常,这种“悲鸣”成为诗人渲染悲情的恢弘背景。公猿究竟有什么伤心事?为何总是悲鸣?李白的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揭示所谓的“悲”只是人的主观感性;当你心情上佳的时候,会发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在自然界的母猿沉迷于抚育后代,通常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公猿无疑是孤独的,它通过长鸣来排遣寂寞。响彻原野的悠悠长鸣,意在驱逐敌手,同时向母猿发出性邀约,告知爱人“我在这里”。对于树栖的猿类,喉囊非常重要,它是雄性的象征,同时是陆地最为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雄性人类并没有继承喉囊,他为何将现成的第一发声装置抛弃了?这一直属于未解之谜。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人类在其发展阶段,并非陆生动物,环境促使其产生异变。
  
   现代人在青春期开始“变声”,这是一个成长的必然阶段。对于女性来说,变声合乎情理,以“下降三个音阶”的代价,使声带变得强健,音域更趋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她的声线更具穿透力,更轻松地通过声音传递资讯。但对于男性来说,“变声”俨然成为自然科学的终极疑难。男性的变声,在构造学上与女性类似,但拥有迥异的结果。声带变红充血增厚,在两个声带之间会形成异变的缝隙,其中闭合而成一个三角形区域,通称“变声三角区”。
  
   青春期变声,耗费半年甚至一年,男性降低了八个音阶,所换取的并不是更先进合理的配置;雄性激素引发的这种变异,它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限制男性发声?使男人的声线更易受损?由于我既非“女权主义者”,也不热衷于“阴谋论”,所以不能接受这种说法——倘若任由这种观念滋长,动物界将出现一个崭新的总纲,专门安置那些“雄性由雌性供养”的物种,定名为“软饭总纲”,人类荣膺“代表种”。
  
   为了解开变声的疑问,我们从更高的层面加以分析。假如在陆地环境,声音与听觉,无疑成为交流的首选。但在深海里,这种观点有商榷的必要。幸好人类的躯体形态,证明他更趋向于海面竞速和“浅潜”捕猎,他们不具备北极熊的体型,未必能荣任“孤独杀手”。因此,他们有必要象海豚一般以带“含义”的各类声音沟通。逆戟鲸是海豚科的“语言大师”,是除人类之外最擅长“语言”的种族,它们之间可通过“语言”互相交谈,甚至不同种群拥有不同的“方言”。幼鲸要完全掌握成体的语言,至少需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
  
   人类在海洋当中,捕猎任务主要由雌性完成——即使被归类于“软饭总纲”也不算太委屈。为了更好地完成围猎,雌性猎手具有“沟通”的必要。沟通的意愿非常迫切,但如何达成“说话”这一个终极目标?就象现代人的电脑升级,除了愿望之外,还视乎硬件是否能“兼容”。女性没有“喉囊”构造,如以此处为突破口,对整体基因牵涉过大,因此主攻方向为第二声带,即“真声带”。假设人类一直是陆生动物,可能亿万年后都不能开口说话,原因宛如猿猴——无法控制呼吸。然而海洋生活使人体形成了“潜水反应”,这在类人猿当中属于“独门秘技”。人在潜水时,呼吸会随之暂停。雌性捕猎者反复潜浮,“呼吸抑制”逐步发展成精纯的配置。直至需要张嘴“说话”时,神经系统会“自动”控制呼吸——语言能力出现曙光。
  
   人之所以成为“人”,语言是一道门槛。掌握了语言之后,集体智慧得之传播,成体对幼体的指导更为便捷,思想得以脉脉相承,这是以几何递增式无限扩大的智商,是理性思维的启端。自此之后,我们逐渐凌驾于世间万物,成为卓然傲立的首席动物。
  
   雌性人类作为主要捕猎者,是“成人礼”当中的关键。人类声带构造的“反进化”现象,是基于生存环境,也同样受到两性差异的制约。首先掌握“语言”的,是由“真声带”发音的女性,初衷仅为围捕时的信息传递,仅由“前”、“后”等简单的指示性音节组成。随着呼吸抑制的纯熟,舌头的进一步完善,语言也逐渐复杂化,出现如“这条鱼由我来!”之类的主宾语倒置、谓语省略的复杂句式。“我”这种哲学概念的出现,思维呈现爆破式发展,语言随之成为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幼年时由女性抚育的小男孩,也逐步掌握发音,学会简单的语句,可惜进入青春期,雄性荷尔蒙的刺激,导致真声带压迫受损,这个历史时期的男人,陷入“失声”的尴尬状态——能够引吭长啸,却无法说话。女性“捕猎者”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巩固,道理不言自明——缺乏沟通能力的废物,一张嘴就吓走猎物,只能跑一边凉快去。这是男人们最凄凉的时期。
  
   为了尽快扭转这种状况,男性的“变声期”出现了适应性的改变。他们牺牲了雄性引以为傲的“喉囊”,令其退化兼受限制,同时,真声带“扩建”直至勉强可用,能够模仿女性张嘴说话。虽然这种补救搭建的方式实在粗糙,不及女性装置的精妙,但至少初步摆脱了尴尬局面。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种“先进基因”,逐渐覆盖了整个群体,从此之后,男性丧失了“悲鸣”的能力,而获得了语言的权利。
  
   假如没有女性,我们根本无法成为万物主宰。在“成人礼”上,女性奉献的神圣“礼物”——语言,成了“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中的关键,使我们突破“动物界”的范畴,理性思维得到倍速的发展,最终一跃而上,睥睨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进化论”普及,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成,因此我们的腋下保留着一束类似猿猴的体毛,不值得大惊小怪。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家终于突破盲点,重新关注到腋下这束黑毛,涌现出第一个疑问:人类“脱毛”时为何剩下它?及至“海洋返回”学说的兴起,这个疑难仍是无法解决。于是涌现了“湿地返回”学说,其大意是人类曾经在类似于沼泽的浅水生活,体毛逐渐褪脱,但还“来不及”扔掉腋毛,便已返回陆地,腋毛因此得以保存。
  
   科学家综合“等电聚焦”等各种方法对腋毛和灵长类毛发比较分析,发现虽然各种猿猴的毛发存在区别,但差异不大,兼有迹可循;腋毛却是相对独特的,它确实是体毛,但并非猿猴毛发的直系后代。由此诞生了两种观点:一、腋毛虽遗传自猿猴,但由人体加以改造;二、腋毛是人体重新“开发”的新型毛发,属于人类独有。
  
   以上的说法都肯定腋毛是具备功能的器官,那么,它的原始作用究竟是什么?一直以来,关于腋毛的定义,某些不负责任的学者给出了遗患颇深的所谓“说法”:腋毛为“两性通用”的第二性征,无论男或女进入青春期,都会由雄激素刺激,继而长出腋毛。
  
   上述定义,就宛如本文的风格——太具幽默感了!既是第二性征,又称“两性通用”,显得相当儿戏,但仍在可容忍的范围;然而将“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分泌的脱氢表雄酮”这种荷尔蒙,草率命名为“雄激素”,那无疑是新时代的“指鹿为马”,与宦官赵高可列同类,傲慢更高出一筹。使我仿佛看见这些所谓的“授道者”的嘴脸:反正你们又不懂,简略写成“雄激素”又有何妨?这些激素分量太少,生理情况下意义不大!原本的名字一大串,告诉你也理解不了!
  
   基于这种霸道的思维,刺激腋毛生长的荷尔蒙被定义为“雄激素”。打个比方更易理解:就如我们在冷兵器时代,已锻造一支长矛,但军备仍然单薄,见地上剩余了一些碎铁,为使这些边角料也发挥效用,于是就决定弄几个箭镞;到了战场上,长矛杀敌无数,与此同时,箭镞也显示了威力;长矛备受追捧,天下闻名,为了表彰箭镞,于是给它们命名为“长矛”。
  
   这种荷尔蒙与真正的雄激素“睾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类似长矛与箭镞的关系——都是铁打的。长矛稍为“张扬”一些,名满天下。而箭镞属于“暗器”,显得略微“偏门”,旋即被科学家武断地赐与其“长矛”的威名,而且以讹传讹。时至今日,这已是约定俗成的说法,都叫成“长矛”了。无奈之下,惟有分析一下两种“长矛”的区别。
  
   睾酮主要由睾丸分泌,男人之所以是男人,原因体内拥有比女性多二十倍的睾酮。它能激发胡须的生长,象赵高这种去势宦官,肯定不可以再长胡须,但仍可以长出腋毛。当人体进入青春期,位于肾脏上方的一个重要腺体,就会分泌出刺激腋毛生长的荷尔蒙。腋毛男女皆长,性别差异微小,这种荷尔蒙应该被定义为“成熟激素”。
  
   雄激素是长矛,成熟激素是箭镞,它们的成分略微近似,但人体对两者的解读绝不相同。腋毛就在“箭镞”的指令下成长,至于箭镞的使命是什么?暂时是未解之谜,因而,腋毛于人体的功用,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童话”。
  
   声讨“童话”是本文的不变宗旨。耗费大量篇幅将“箭镞”的真实情况详列,是我思考良久才作出的决定。假如只为了突出“腋毛”罕有特异——完全可以装聋扮哑,承认“赵高”的说法:它们是雄激素催发。这样“腋毛”又再成为我们与灵长类“决裂”的标志,在所有猿猴中均找不到一例与人类相似。“黑猩猩属”也完全可以被推翻,甚至可在“人属”之上设立一个“箭镞科”,来彻底与猩猩们划清界线。
  
   勇者无惧是本文的特色,既然已阐述了“箭镞”的真正身份,以下的叙述将徒增几倍的难度,必须论证“腋毛”的功用,才可以反过来找“箭镞”的麻烦。“箭镞”的藏身之地“肾上腺”,是人体的军械库。维系人体生命系统的诸如大刀、盾牌均藏身于此。它们调节电解质和水盐代谢,调节脂肪、糖、蛋白质的代谢,骤眼看这些功能,你就意识到这些军械的重要性。
  
   由此证明“箭镞”系出名门,那么腋毛呢?究竟拥有什么重要功能?事实上箭镞所改变的不只是腋毛,在腋毛还未萌芽之前,腋下的“基地”已先一步搭建完善。激素作用下,皮肤的质地变得粗糙,独特的腺体“顶浆腺”已铺设妥当,腋毛才缓慢的长出体表。
  
   顶浆腺俗称“大汗腺”,这又是一种赵高式的说法。顶浆腺与汗腺具有原则上的区别,腋下同时拥有汗腺与顶浆腺。汗腺所分泌的,主要是水和盐以及一些废品(盐枭通常将盐视为废品);与此迥异的是:顶浆腺分泌的是人体所能提供的精品中的精品,包括蛋白质、铁质及不饱和脂肪酸,成分相当复杂,但营养价值不容置疑。
  
   摄取营养、排出废物是生物特质,象人类这般豪爽地排出高级营养品,在芸芸众生中相当罕有。虽然我们是“反进化”特性最多的物种,但几乎每一种情形都有其合理之处,惟独这次,已无法自圆其说。恐怕只能无奈地承认:人,是由上帝创造。
  
   达尔文晚年的矛盾与挣扎,依稀涌现脑海。难道就此放弃?因为这讨厌的顶浆腺?“狐臭”的异味正是源于它。这种浓烈的体味,在白人与黑人当中相当普遍,但黄种人罕有“狐臭”,因此也特别抗拒。国内医院争相推出剿灭腋下顶浆腺的手术,医生介绍:该腺体位于真皮层,依附体毛生长,分布在腋下、阴部、眉际以及耳壳,眉毛的腺体基本已退化,耳壳因缺毛也相对不明显,腋下成为“受灾”最严重的部位。腺体的分泌液为淡黄浓稠之液体,虽说是一种高级营养品,但却成为中国人除恶务尽的对象。
  
   假如顶浆腺分泌的是一种香气,还可以理解,偏偏却是背道而驰。环顾高等动物,根本就没有相似的例子,究竟它的用途是什么?再将视野尽量扩宽,突破心理盲点,终于在低等动物中找到蛛丝马迹。
  
   蚂蚁是具有社会性的高品味昆虫,是地球上抗击自然灾害最成功的生物,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比人类高级。蚂蚁和人类一样,也喜欢豢养宠物。蚂蚁将蚜虫视为“乳牛”,尽心尽力帮助蚜虫寻找食物,抵御天敌。蚜虫分泌一种蜜露,蚂蚁用触角轻拍的方式来“挤奶”。蚂蚁与蚜虫,是动物界一对典型的“双利互生”伙伴。
  
   蚜虫能分泌蜜露,就如人类顶浆腺分泌的营养品。如果我们是蚜虫,那么谁是蚂蚁?循着这种思路,终于找到一种以此为食的细菌,这种葡萄球菌非常满意顶浆腺提供的盛筵,它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蚂蚁!
  
   蚂蚁找到了,问题也同时出现了。“双利互生”必须建立在各有所获的前提下,葡萄球菌获得了“顶浆”——顶级营养品,那么人类获得了什么?义务付出并不存在,这与道德无关,而是大自然的法则。
  
   在自然界里,蚂蚁的信息沟通,通过“信息素”来完成,并以此联系着整个群体。人类始祖在浩瀚的海洋当中,其渺小程度宛若蚂蚁,身上各类器官无法完成远程联络。懂得说话之后,连“喉囊”也退化了,雄性无法通过高频长鸣来觅偶、示警。在陆地上还可以用尿液划分领土,但“领海权”如何界定?就算可以长鸣,也不可能一天到晚鸣个不停吧?倘若可以通过强烈“气味”传递讯息,沟通渠道即可建立在茫茫大海——但非常可惜,人类分泌的体液“分子过大”,等同于废物。
  
   空气介质与水流介质,能够传递气味分子,通过味觉及嗅觉,有效完成沟通。人类是灵长目绝无仅有的“嗅味联动”的物种,嗅觉与味觉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组成一个“铁三角”,更为有效地接纳信息。但分泌物“分子过大”,等于无法大范围有效扩散,“铁三角”再精锐也有心无力。如何令气味“压缩”成小分子,产生更浓烈的味道、更广阔的传播范围?于是人类开始豢养有史以来的第一种“宠物”。
  
   超级袖珍型的宠物——葡萄球菌安居腋下,它能够吸收“顶浆”,并分解为超细分子的传播媒介,人类终于可以凭藉这种媒介,通过空气和海水广泛传播,在浩瀚海洋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网。寻找合适爱侣的过程不再艰辛,四处洋溢的气味有如征婚广告;个体与家庭的海域分布趋于合理,婴幼儿的保护被提供了便利……随着通讯技能的逐渐成熟,种群之间交往增加,继而展开合作,进一步巩固社会性关系。人类和葡萄球菌,就如蚂蚁与蚜虫一样,成为了“互利共生”的典型。谁是蚂蚁谁是蚜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万物之灵的演变进程,又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众所周知,麝香是雄麝腹下香腺所分泌的外激素,由此我们可以设定“箭镞”的存在意义,它等同于“外激素”,催发了顶浆腺的成熟与分泌,可惜味道不敢恭维,狐臭与麝香有云泥之别。然而,成为万物主宰,必须有所牺牲。时至今日,倘若你打算去医院切除顶浆腺驱逐狐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过桥抽板”是否会问心有愧?
  
   光阴似箭,沧海桑田,人类离开海洋已有相当漫长的岁月,甚至连他自己都印象模糊,但海洋里的生物,绝未忘记当初纵横驰骋的这一个顶级猎手。海洋鱼类拥有记忆复制、代代遗传的能力,特别对气味信息记忆深刻;海豚等哺乳类同样具备该功能,应与海洋环境的冶炼密不可分。
  
   时至今日,假如在海面上,将已分解成细小分子的“顶浆”散播于海水,人类这种猎杀者的“体味”,立刻将大部分鱼类惊吓得无影无踪;越是体形中等、适合捕猎的种类,被惊吓的情形就越加严重。事实上一个现代人跳进海中都会造成相同的效果,并未逃离的鱼类通常是珊瑚丛里色彩斑斓的小鱼,庆幸当初人类善待这些不能食用的小天使,直至今天,我们潜入海底还可以跟它们近距离嬉戏。此外,还有一种生物会被人类体味吸引,只要在方圆十里之内,必定会快速前来相聚。它们一生中拥有几千颗利齿,是和我们结下了深仇大恨的一类软骨鱼,匆匆数百万年过去,冤仇丝毫未减。其中一个种类最为强悍,与人的怨恨也最深,倘若它感觉到体味,甚至会抛下猎物急速赶来与人相会,它的名字就叫做——
  
  
   大白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人员通过对269人的超过3百万个DNA变化检验发现,大概有1800个基因是相对近期被人类广泛采用,因为这些基因给进化带来了益处。  
    人类学家一直认为在我们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农耕社会后,人类的进化压力减小了。但在最近几年,大家认识到其实恰恰相反,疾病往往在大量人口长期紧密聚居的社会肆虐。    
    国家科学院的研究报告表明,人类7%的基因组变化是近期发生的。(塔尖生物还有看不见战场,反而进化是加快了。) 
    研究项目负责人,来自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约翰.霍克斯说,除了大约100个基因之外,其余所有基因有什么优势仍然是个谜。但他的研究团队可以断定,传染病和新的食物是某些基因以如此快的速度成为人类基因的主要原因。  
    霍克斯说:“如果人群和环境之间没有不和谐的地方就不会有进化选择,饮食和疾病的变化创造了产生选择的环境”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让成年人可以消化牛奶的基因的传播。  
    虽然小孩喝牛奶没有问题,但在长大后他们通常都会产生乳糖不耐受.
    但在牛羊在欧洲牦牛和马在亚洲成为家畜后,发生了基因突变能够消化牛奶的成年人比那些没有变化的人有营养上的优势。
    霍克斯说,结果是他们的后代就可能更健康,这种基因突变就得以扩展。 
    
    这个机制也说明了为什么抗疟疾的基因在非洲人中普遍存在,他们住在那些带病原的蚊子肆虐的地方。但在欧洲和亚洲人中就没有这种基因。(这里错了,亚洲有的,这个欧洲人,不知道亚洲也曾是疟疾肆虐带。一般认为:诸葛亮西征,造成第一次疟疾爆发,所以,四川人拥有该基因最多。)
    
    研究者确认的很多基因变化只在住在同一个地域的人群中出现。我们今天知道的物种在近两万年前才开始存在,霍克斯说,那个时候影响皮肤色素的基因开始出现,白皮肤可以让在北方的人吸收更多的阳光来产生维生素D。
    
    “当人口扩张进入新的环境,人们在不同的环境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密西根大学人类基因学家诺阿.罗森布格说,他并没有参加这个研究项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感官类记忆遗传”几乎没有,可能是脑细胞构造过于复杂。但鱼类不一样。
   人类的体味可以吓走大部分鱼类,这是真实的。甚至体形稍大的“单挑”能战胜人类的,也会被惊吓而走。
   但鲨鱼不一样,嗅到人类体味就会飞扑过来。不过大白鲨好象还未察觉到人类的“要害”在哪里,又或者是对人类的手脚的深存忌惮。所以,每一年大白鲨伤人是最多最狠的,但一击必杀的反而少。而另一类虎鲨,则拥有一击必杀的能力。
   逆戟鲸为首的类领航鲸的海豚们(这句话搞笑,事实上,逆戟鲸列于“领航鲸科”与“海豚科”都没有问题,它是这两科中间的使者。如果嫌麻烦,将这两类齿鲸,全部合并成一个科也没问题。)会对海中人类施以援手。
   但这些海豚救助之下,人类还是会有被淹死的危险。在它们的概念里:人是会游泳的哺乳动物,所以,它只会关注将落水人类推到海面呼吸,而对人类的“游泳技能”过于“放心”了。
   逆戟鲸出现,所有鲨鱼望风而逃。这究竟是为了救人,还是找鲨鱼“开刷”的本能呢?暂时不得而知。
   逆戟鲸是理所当然的海洋第一霸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衡系统与呼吸抑制
  
  
  能够和人类比拟的是猫科动物的平衡器官。虽然装置不如人类,但在陆地复杂环境的使用上,人类却是远远不如它们。猫科动物的内耳由骨性的、充满淋巴液的半圆型通道构成,它通过复杂的机制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只能定义“复杂”两个字,因为尚有太多未解之谜。猫科动物保持了高处跌落四爪先着地的本能,这是平衡能力与高超运动能力的交互体现。
  
  一般猿猴以尾巴辅助平衡(猫科尾巴并不用于辅助平衡),由于内耳装备的欠缺,所以,尾巴成为它们重要的辅助平衡器官,这一点,与松鼠类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猴类与鼠类的亲缘关系。至于没有尾巴的大猿,其平衡能力还不如熊类,因此不会是马戏团的首选。马戏团一般训练猴子与狗熊来骑自行车,训练老虎狮子来钻火圈。此外,熊类还拥有走钢丝等“人技”,那么,熊类是否水生返回物种?从棕熊的兄弟北极熊的情况看来,极之有可能。(棕熊与北极熊其实是同种,不过食性差异大,划分成两种,但可杂交产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然而,即使熊是水生返回,他们也只是“水面动物”,因为它们不具备人类的“潜水反应”。有这样的一个案例:  时间和地点记不太清了,总之就是发生了一系列连续杀妻骗保凶案,新娘无一例外溺死在浴缸里,没有丝毫反抗或者中毒的迹象。后来检察官募集了多位擅长游泳的女性进行试验,发现当有水直接进入鼻咽部的时候,人会发生窒息反映。凶手只需要拽住新娘的脚跟突然将其头部浸入水中,新娘就会毫无挣扎地溺水而死,而不是像我们平时有水进入鼻前庭那样拼命挣扎。医学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只有人和灵长类才具备的特殊反射,像我们平常做实验用的小白鼠,整个丢进水里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头部朝下堕入水中的人基本上都会被溺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祖先原本来自海洋”的我们对水有着这样强烈的恐惧呢?!而且这种恐惧,竟然和没有下过水的猴子们一样?!
  
  以上的故事仅有一处有少许问题,这样“窒息而死”是人类才有的特殊反射,将猴子和猩猩这样扔下水,不会无声无息的淹死,他们会张嘴喝水,直至最后不能喝为止。
  
  由于“嗅觉”是通过空气流动为载体的感知能力,所以由鼻子“兼职”是最合理的选择。人类嗅觉并不灵敏其实也有苦衷。嗅觉灵敏度的减弱与人体独特的构造息息相关,人类鼻腔的“嗅感器”除了精致之外,还几乎是“躲”起来的,它们位于鼻腔的最上端,被高挺的鼻子迂回“掩护”,并不处于呼吸气体流经的通道,带有气味的空气只能以“捉迷藏”的方式去“找”嗅感器。这样的设置无疑损害了嗅觉的灵敏度,所有陆生动物的嗅觉装置皆不如人类“极端”,但人类拥有其它陆生动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游泳时水流无法对嗅感器形成侵袭。
  
  “嗅感器”永不进水,位于嗅感器之下的鼻咽部也几乎不会被淹。但假如鼻咽部被淹(这样的情形确实太少,初生婴儿都不会发生),人类的“潜水反应”最特别一项“呼吸抑制”马上发动,而且警报系统“交感神经”随之工作,全身进入“一级戒严状态”,内脏器官运行减慢,次一级器官(例如四肢肌肉)活动立停。呼吸被强行抑制(由复合神经控制的呼吸被强行抑制,可以想象戒严状态的严厉),同时,氧气主供脑部和心脏,其余器官一概欠奉。
  
  脑死亡是人类的真正死亡,所以脑部必须享受特别待遇;心脏停跳也等于回天乏术,因此心脏也被优先供应氧气。上述凶案被淹的新娘,即使处于“呼吸抑制”这种境况之下,但将其救起让其自然回复,或人工呼吸,健康不会受到影响。这是人类独特于陆生动物的一项保护。
    
  这里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呼吸抑制可以理解,为何求生本能都丧失了?元凶是耳内平衡系统。内耳由第八神经系统控制。人类的平衡系统精致度无话可说,但第八神经也确实是太强悍了。在突然失衡之下,它的任务是不断脉冲,请求大脑恢复人体平衡;大脑不接受,它就继续来,这就是我们“晕车”、“晕船”、“晕飞机”的主要原因。上述案例中,当被害新娘失去平衡跌入浴缸,大脑被不断烦扰,投诉要解决“平衡问题”,而当时四肢、肌肉因为“潜水反应”,被截断供氧兼命令停止动作,这样的手脚自然无法从浴缸中撑起。但平衡装置与第八神经不会放弃,反复脉冲之下,脑部抗议(本来就供氧减少你还闹?)导致人体进入一种称为“内耳眩晕”的特殊症状,于是,凶手遂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目前所知,处女膜不是人类独有,但也不是所有的动物全有,在陆上动物当中,除了人以外,馬也有,黑猩猩也有,但猴子却没有;但水中动物大部分却有,如海豹、海豚等。

这说明人同马一样,是从水里上岸的,但时间却不是很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8 08: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霹雳人类学家?

没研究过,第六感觉得如今的生物都是从海洋中进化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08: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8 1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8 1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8 14: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的花了大半小时看了一遍 。。。

作者的见解有些是挺有道理的,不过为了论证人类是海洋进化来的物种而把一些器官组织加上一些比较牵强的解释。

比如腋毛吧 (。。。以前宿舍零点课题成果之一。。。) 很明显其作用之一是减低皮肤摩擦阻力,降低皮肤水肿机会的介质啊;这个部位没有条件长出粘膜,毛发就是最好的增滑工具了,而且必须是卷曲的才有“万向轮”效果。。。 不能再说了。。。

反正用它来佐证人类的“海洋特质”,是太牵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5: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的花了大半小时看了一遍 。。。

作者的见解有些是挺有道理的,不过为了论证人类是海洋进化来的物种而把一些器官组织加上一些比较牵强的解释。

比如腋毛吧 (。。。以前宿舍零点课题成果之一 ...
Ruibin 发表于 2010-5-28 14:54



瑞宾的这个说法很对,至少,人类的胳膊是经常晃动的,连接处有腋毛,明显是为了减少摩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9 08: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霹雳再在温哥华住久些,世界多学科领域都将有巨大突破性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9 14: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始祖是亚当和夏娃。很简单,人是仿照神的样式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1-25 06:21 , Processed in 0.168262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