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10-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日志
- 阅读权限
- 100
|
和北美这里不同,香港的淡水湖都是人工修建的,也就是水库、水塘,其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贮存食水以供应日渐增长的城市人口。早年港府都是环山修建水塘,及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先后在大浦和西贡于海中修建了两个大型水库,于是香港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应运而生。如今这些为了供应食水而修建的水塘水库,在发挥其主要作用之外,也给港人增添了很多郊游、远足的资源,几乎在每个水塘或水库旁边都修建了郊游径。其中,当然是两个最大的傍海的水库最为出名--船湾淡水湖和万宜水库。
先来看看这两个淡水湖的背景介绍(摘自维基百科):
萬宜水庫(英文:High Island Reservoir)位於香港西貢區,是香港儲水量最大的水庫,容量達600億加侖,折合約2.73億立方米。萬宜水庫的工程計劃1969年展開,1971年動工,1978年11月底完工;連同香港第二大水庫船灣淡水湖已佔去全港水塘總儲水量5.86億立方米的87.2%。
萬宜水庫為是1970年代香港耗資最龐大的工務工程,1978年完工時用了13.5億港元,政府亦首次因應工務工程需要而改變地方行政區分割,將新界南約理民府分拆為西貢理民府及離島理民府,這亦成為全港範圍最廣的郊野公園。建造過程淹沒了不少村落,包括爛泥灣村。
水庫原址為官門(又稱官門海峽或官門水道),與船灣淡水湖同屬在海中興建的水庫。工程包括在官門兩端築起兩條主要堤壩,將西貢半島及香港第三大島糧船灣洲連接起來。這兩條堤壩高達64米,另有三條副壩。
萬宜水庫獲由香港郊野公園之友會、國際獅子總會港澳三0三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舉辦,「香港十大勝景選舉」第四名。
香港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興建多個大型水塘,但人口暴漲,水塘仍不敷應用。及後香港興建船灣淡水湖,容量雖然龐大,但仍不足以應付不斷增長的食水需求。在1963年至1964年嚴重水荒後,曾需要每四天供水一次,萬宜水庫的工程由此展開。
水庫位於西貢半島南岸與糧船灣洲的狹窄海道之中,工程人員將官門東西端加建兩道堤壩,然後再將海水抽出,注入淡水,使成淡水湖。
這項龐大工程的費用最初預算為7.5億港元,較船灣淡水湖高出1.5億,儲水量預算可達500至750億加侖。1969年港府開始草擬計劃,1971年正式動工,1978年11月底建成,歷時7年,總投資遠超最初預算,費用達13.5億港元,水庫容量為600億加侖,使香港存水量增至5.86億立方米(1,289.2億加侖)。
整個萬宜水庫興建於前寒武紀形成的火成流紋岩地形上。要在大海建造萬宜水庫,工程人員最終決定興建東、西兩條主壩。東壩面向南海,長1,593呎,高348呎;西壩面對牛尾海及糧船灣海,長2,470呎,高333呎,工程極為複雜。為了對抗外海海浪的侵蝕,東西兩條主壩每條都以主副壩形式建立,以主壩攔蓄淡水,同時以副壩(弱波堤)對抗海浪侵蝕,主壩和副壩間由緩衝區隔開。東壩以其副壩上的巨大複雜混凝土製防波副堤而著名。東壩防波堤以超過2500個雙T形混凝土預制構件組成,直接面向外海。西壩由於位於內海灣內,衝蝕遠較東壩為少,所以未設置混凝土防波堤,而只以流紋岩石塊堆成副堤。
在興建主壩之前,首先要在建築堤壩地點建造圍堰,將海水隔開,抽乾海床範圍內的海水,挖除黏土和沙,才築堤壩,使主壩能穩固地建造在堅硬的岩石上。除主壩外,糧船灣洲、西貢半島建有三條規模較小的副壩,以此封閉相鄰的山谷,並防止水庫滿溢。
萬宜水庫的輸水網絡包括了多條直徑10至13呎、共長約25哩的輸水隧道,隧道主線長74,000呎(14哩),由萬宜水庫北潭涌起,橫越整個西貢半島,經西貢大環村至沙田濾水廠。
此外,北潭凹隧道、西灣隧道等6條支線、共長26,000呎(5哩)的隧道系統,主要收集低地河流溪澗的水。全部輸水隧道於1975年完成。船灣淡水湖的存水,亦可透過輸水系統,引至萬宜水庫。水管網絡的分佈相當細密,更可與船灣淡水湖存水互調,使全香港淡水資源調配更加靈活。
萬宜水庫面積2,000畝,只有船灣淡水湖四分之三,但水壩較高,因此容量比淡水湖多約22%。在整個建築過程中,共有5名工程人員和建築工人不幸殉職。
船灣淡水湖(Plover Cove Reservoir)是全球首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庫,位於香港大埔大尾篤船灣郊野公園內、毗鄰赤門,是一個儲存飲用水的大型人工淡水湖,為香港面積最大、容量第二大的水塘(僅次於萬宜水庫)。
淡水湖原址是船灣東部,為吐露港北面的海灣。1960年代香港飲用水短缺,但可供興建水塘的山谷所剩無幾。當時的香港水務監督在此海灣遊船河,大膽構思興建兩條堤壩把島嶼連起來,便能建成水塘。所以,當時政府於海灣中興建水塘,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海中興建的水塘。
船灣三面環山,只要在一面加建堤壩,並將壩內海水抽乾後,便可成為一個大型儲水庫。於是,工程於1960年11月動工,並於1968年建成,10月5日正式啟用,首階段工程耗資四億港元。船灣淡水湖主壩長約2.1公里,另有兩條長200米的副壩,以沙和碎石分層堆砌而成。其面積達1,215公頃,儲水量則達到一億七千萬立方米。1970年,當局再耗資1.5億港元開始進行船灣淡水湖堤壩加高工程,1973年完成後,儲水量增至二億三千萬立方米。由於船灣淡水湖比水平線高出很多,位於船灣沿岸的六條鄉村(小滘、大滘、金竹排、橫嶺背連橫嶺頭、涌尾及涌背)從此浸沒在水中,近千名村民搬遷到大埔墟的陸鄉里。白沙頭洲三門仔村的村民希望維持原有鄉村社群,選擇在大埔鹽田仔三門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戶。
據說初時因食水需求大,湖中海水尚未抽清就注入食水,令初期由淡水湖供的水帶有鹹味。但事實上,湖中淡水初期略帶鹹味的真正原因,是由於湖底的泥土仍然藏有鹽份所致,縱使把海水抽清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由於現時香港政府跟廣東省購買的東江水大量超過每日所需,現時船灣淡水湖的儲水已不再為市區供水。現時水塘的水都會免費提供予大埔一帶離島的鄉村使用。
船灣淡水湖現時有約12個品種共超過20萬條淡水魚生長,包括金山鯽、藍刀、土鯪魚及鯉魚等,其中四分三為鯿魚。另一方面,船灣淡水湖的水引自珠江,也無意間將河殼菜蛤(Limnoperna fortunei)引入香港,而造成引水系統的危害。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