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58|回复: 31

读书笔记:百年经济制高点之争(一) 思想的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0 2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谁能控制世界各经济体的制高点------是政府还是市场?这个争斗延续了一百年,并将继续延续下去。
技术变革和政治变革推动着世界新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没有思想革命的话,这些都不会发生。今天思想斗争仍然把我们的世界分割开来。

二十世紀初,西方最重要的兩位經濟學家是:凱恩斯哈耶克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思想。
凱恩斯認為市場經濟會產生過剩;困難時期市場不起作用,因此政府必須介入。
哈耶克認為政府干預經濟是對自由的威脅,市場最終自會處理自身的問題。

张维引总结说,西方经济学界一般把市场的信仰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市场经济经济没有任何信仰,不相信市场经济,这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二个层次是怀疑主义,摇摆不定,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就是主张政府干预主义的经济学;
第三个层次是对市场经济非常信仰,但是也认为,必要的时候,政府应该介入市场,这是芝加哥学派。弗里德曼就认为,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让经济走出低谷;
第四个层次是对市场坚定不移,完全信仰,这是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这一学派当今的代表人物主要在美国。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会飞的鱼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2: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舊秩序的失敗

二十世紀初,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日常生活在各地都發生著變化。諸如電報、電話之類的科學技術帶來了一場通訊革命;汽船和鐵路使世界變得更小;數千萬人移民而不需要有護照。

人類經濟發展史上一個特別的章節在1914年8月那個時代走到了盡頭。

一位奧地利大公被恐怖分子謀殺引發了一次世界大戰。將近80年以後,一個真正的全球經濟才又再次出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殘了兩千萬個生命,將整個歐洲大陸變成一片廢墟。哈耶克在奧地利炮兵部隊中服役,當時他只有17歲,還是一個學生。戰鬥是殘酷的;他經歷了撤退和戰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異於一次大地震,它使人們幡然醒悟並痛苦萬分。人們在尋找更好的制度,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似乎為人們勾畫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1917年,俄國革命推翻了舊秩序,它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在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鼓舞下,布爾什維克尋求推翻資本主義。列寧極力主張全世界的工人團結起來反對全球經濟。革命使得貿易、商業和私人財產都成為犯罪活動。列寧承諾要結束人對人的剝削。

1918年,年輕的凱恩斯是劍橋大學一位有才氣的學者,他與作家和藝術家交朋友,另外,他還是倫敦城的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他在倫敦股票市場上賺了大錢,全輸掉了,然後又賺了回來。

因為凱恩斯與政治家們和首相們很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向英國政府就應如何組織戰時經濟提供顧問服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2: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共產主義制高點

1919年,奧匈帝國戰敗,帝國也解體了。維也納是一個寒冷、饑餓的城市。革命很流行。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贏得了人心。年輕而又理想主義的哈耶克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

他公開說自己一度曾是溫和的社會主義者,主張對窮人,公平和平等的關注將會幫助政府確定政策。

維也納的學術活動多數是在大學以外的Ringstrasse對面的咖啡館進行的。熱愛討論和爭論的人舉辦一些非正式的討論會。哈耶克加入到一位充滿熱情的自由主義者的圈子當中,這個自由主義者就是Ludwig von Mises。Von Mises 認為市場就像人一樣需要擺脫政府的干預。奧地利學派經濟思想的顯著特點就是他們認為市場起作用而政府不起作用。

Von Mises預言正是由於政府控制工資和價格,所以新的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永遠不會成功。因为社會主義的一大缺點是它沒有一個有效的價格體系來向消費者和生產者傳遞所有表示什麼東西值多少錢的信號;而這些價格則恰恰是使經濟有效運行的核心。你可以把它們看作交通信號。如果沒有它們,那麼你得到的是一個無效的或者混亂的體系。

1922年,在蘇聯,Von Mises的預言看起來好像應驗了。列寧結束了他所認為的自由市場混亂狀態。國家控制了經濟。工資和價格是固定的。但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試驗陷入了困境。列寧面臨一場經濟災難。蘇聯成了一個嚴酷的地方,飽受寒冷、饑荒、饑餓和死亡的折磨。

列寧推行了著名的“新經濟政策”。列寧表示農民可以出售自己的產品和土地;小企業可以開工經營。經濟開始復蘇。但是左派嚴厲抨擊列寧,抨擊他背叛了布林什維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列寧那时已經中過一次風,健康狀況不佳,但是他仍然進行生命中最後幾次演講;他仍然是那個年邁的列寧,尖刻、諷刺。他說,他的批評者們都是愚蠢的傻子,因為國家、政府和布爾什維克將控制整個經濟:鋼鐵、鐵路、煤炭、重工業------他將這些稱之為經濟的“制高點”。

不到一年列寧就去世了。在列寧的葬禮上,悼念者們堅信他們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裏,不僅俄國,還有東歐和中國-----占人類總數的三分之一還要多------都實行了社會主義,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濟原理來發展經濟。

列寧的繼任者加強了在經濟制高點行業的鐵腕統治。斯大林引入了中央計畫。在他的領導下,共產黨為經濟生活的每個方面編制計畫並進行管理。社會似乎正在向共產主義社會邁進,而資本主義看起來註定要滅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2: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資本主義的崩潰

德國和奧地利為和平付出了經濟上的代價:戰敗了的政府完全依靠印刷更多的鈔票來支付難以承受的戰爭賠款,結果造成通貨膨脹,更嚴重的通貨膨脹,直到惡性通貨膨脹。德國居民購物要帶上整整一籃子紙幣。

當時正在一個統計學研究機構工作的哈耶克八個月內加了八次薪。鈔票比牆紙還便宜;百萬馬克面值的鈔票被用來點爐子。1913年只值12馬克的鞋子到了1923年價格已經漲到32萬億馬克。在希特勒喜歡的啤酒館,一杯啤酒要10億馬克。惡性通貨膨脹掏空了中產階級的口袋。

那是納粹党人取得成功的一個原因。他們得到了那些喪失了財富的人的支持。

哈耶克始終把通貨膨脹看成侵蝕社會和破壞民主的惡魔。反對通貨膨脹的鬥爭成為他經濟哲學的一個基礎。

二十年代,歐洲還沒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創傷中恢復過來,而美國,至少在城市中,則經歷了一個繁榮時代。美國人花錢、跳舞、開派對、買車、買私燒錦酒,他們還買股票-大量的股票。

股票市場-紐約股票交易所-變成了國家娛樂場所。美國人永不滿足地追逐於其中。最有魔力的股票是RCA,它在短短幾年中每股1.5美元漲到了每股600美元。美國人仍不滿足。

這是典型的股票市場泡沫。終於,1929年的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泡沫破滅了。股價猛跌,而且下瀉之勢無法阻止。股票市場關閉八個小時之後,仍然不斷有壞消息傳出。從股票市場崩潰開始,美國不知不覺陷入了絕望的境地。

在人們看來,三十年代是完全、徹底的崩潰,令人絕望。由於價格隨時間而不斷螺旋下降,人們沒有能力賺錢,沒有能力還債,沒有能力花錢,也沒有能力消費。破產一樁接一樁。所有東西的價格都在不斷下降。當然,與此一致,銀行也紛紛破產,大約有一半的美國銀行倒閉。

人們驚惶失措,一窩蜂地去擠兌他們辛苦賺來的積蓄。

政府沒能成功地阻止下瀉之勢。事實上,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

私人建築業事實上已經中止;工廠停產;鐵路運輸陷入事實上的停頓狀態。成百萬美國人-----男人、婦女和孩子-----在寒風中等待分配救濟品。三百萬人失業,這個數字很快飛漲到一千五百萬。

1931年,歐洲同样经受着恶梦,銀行倒閉;工廠停工;上百萬人失業。工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是參加過戰爭的老兵-----在全國範圍內舉行示威遊行,向政府要求“工作的權力”。而義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的遊行則發展到另一種不同的結果。隨著資本主義的失敗,法西斯主義擴大了它的影響。

在劍橋,凱恩斯通過撰寫一部關於大蕭條的原因及應該如何應付它的著作開始從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尋求拯救之道。

凱恩斯是宏觀經濟學的真正創始人。我們今天認為理所當然的一些概念,例如國內生產總值、失業水平、通貨膨脹率等所有用來刻畫經濟總體特性的指標,都是他提出來的。

這部著作的寫作背景不僅是世界經濟的崩潰,還有潛在的民主政府垮臺的危機。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民主似乎正在退卻;與民主一樣的還有自由體制。因此凱恩斯必須為大蕭條找到一個答案,否則民主就會被極權主義吞沒。

1933年,對羅斯福和他的新政來說,這是一場戰爭。他們在和大蕭條作戰,以狂烈的行動作為回應----救濟失業者和挨餓者,讓人們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他們修建水壩、公路和國家公園。同時,他們制定了一項計畫,該計畫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調控,以保護人們免受自由市場無序發展所帶來的傷害。

私下裏,羅斯福對市場體體制的失敗感到恐懼,因此他創立了一整套新機構來管理銀行、股票市場和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為國內運輸管理委員會修建的新總部建成,慶祝方式就是發佈政府規章。新政實施後,企業要受到一系列新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約束。

1936年,凱恩斯的《通論》終於出版了,這本書對如何與蕭條作鬥爭進行了才華橫溢的分析。凱恩斯告訴各國政府對經濟進行管理是可能的,這使他成為那個時代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

凱恩斯解決失業問題的方案是擴大政府開支以恢復和保持充分就業。

凱恩斯認為政府開支應該逆風而行。繁榮時期政府應該削減支出和進行儲備;困難時期,比如大蕭條時期,政府應該逐步增加支出,實行赤字財政,讓勞動者有購買力。

他給了人們希望-----失業問題是可以克服的。

哈佛大學成為凱恩斯在美國的學術橋頭堡。凱恩斯的思想從哈佛傳到華盛頓,完全改變了聯邦政府傳統的經濟政策。

凱恩斯的思想開始普及。

1941年,經過世界大戰,凱恩斯理論變成了政府政策。隨著美國政府大舉借債並將資金用於備戰,高失業率的狀況得到改觀,大蕭條也結束了。

1944年,正在倫敦經濟學院教學的哈耶克擔心凱恩斯勇敢的新世界是朝著錯誤方向邁出的一大步。他寫了《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向主流意見發起了攻擊。它對“各政黨中的社會主義者”進行諷刺,受到了歡迎。甚至還出現了關於它的漫畫。

它的意思很簡單也很直接:太多政府計畫意味著太多政府權力;政府對經濟的權力太大損害自由,而且使人們成為奴隸。在哈耶克看來,中央計畫是成為極權主義國家的第一步。

哈耶克認為既然自由是絕對的,那麼你必須讓競爭體系完全依靠自身解決問題。如果有時候這意味著相當多的失業,那也是你所必須忍受的。

哈耶克一直抵制宏觀經濟學,大蕭條時期他反對任何政府干預。而凱恩斯則是一個激進分子,他說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亡,長期來看如果我們允許事情自由發展,就會產生許多希特勒,許多戰爭和許多斯大林。那麼誰是正確的?

多數人同意凱恩斯的觀點,在這場思想戰爭中,哈耶克處於下風。

1944年,世界大戰還在進行。凱恩斯來到佈雷頓森林,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正聚集在這裏商討重建戰後經濟。佈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們被預定用於穩定世界經濟,防止出現三十年代那樣的高失業和大蕭條。

凱恩斯不久就逝世了,疾病和過度勞累毀掉了他的健康。但是他的聲望和影響長存。

在隨後的三十年中只有凱恩斯受到尊崇,而哈耶克則幾乎漸漸被遺忘了。

1945年,戰爭結束了,軍隊回家了。

毫無疑問,二戰結束時人們對市場經濟的信心遭到了極大打擊。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感覺,“我們不想重蹈覆轍,我們想走一條更好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3: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混合經濟的兴起



在黑暗的戰爭年代,英國由保守黨和社會主義者共同統治。
受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一書影響的邱吉爾反對計畫和控制。

邱吉爾輸了。人們投票選舉了一個社會主義者。

工黨獲勝僅僅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尤其是軍隊中那些從可怕的大蕭條中活過來的人認為“邱吉爾作為戰時領導人表現很好,但我們不信任他能夠贏得和平。”



工党掌權後,私人業主被強迫賣掉他們的企業。工党創造了一種“混合經濟”,在這種經濟中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並存。現在公有行業(例如煤炭、鐵路和鋼鐵)再也不是為業主和股東謀利益的,而是為公共利益服務的。



因此這是一個重建和更新的行動。它是一個希望,一個建立福利國家的希望。它讓我們擁有國民醫療服務制度、充分就業和工會權利;真正將國家從底向上重建了。



福利國家為公民提供“從出生到死亡”的照管。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不需要擔心貧困、缺乏教育、失業、疾病或年老。



人們說:“這比讓許多賭徒掌管世界要好。這些賭徒不關心我們,他們只對利潤有興趣。”



作為一個軍事和工業巨人,俄國結束了這場戰爭。在紅軍和秘密員警的幫助下,斯大林把他的經濟制度強加給半個歐洲。

列寧和斯大林的計劃經濟打敗了法西斯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似乎處於優勢地位。

社會主義在前進;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在退卻。

因此世界的大約三分之一採取了社會主義,有的是因為國內革命,有的是因為紅軍的強迫。



世界被劃分開來,冷戰開始了。



1947年,哈耶克認為社會主義思想和計劃經濟是對自由得威脅,因而他在瑞士Pelerin山---朝聖山---山頂一座以前很時髦的酒店中召集了一次大會。與會者有36個人----主要是經濟學家,還有一些歷史學家和新聞記者,一群他認為是倖存者、趣味相投的人、好知識份子,他們理解市場經濟,明白整個情形。


會議的宗旨非常明確。哈耶克和其他人認為世界正朝著中央計畫的方向轉變,而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形成一種思潮以抵消這種運動。



整個世界都籠罩在鐵幕的陰影之下,還有俄國的威脅、在東歐國家建立民主政府的失敗以及戰時出現的集體主義思想的流行。爭論總是圍繞沒有自由經濟是否也可能有民主政府而展開。你需要自由經濟;自由經濟是民主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會議將要結束時,哈耶克預言在世界主流思想改變之前將有一場長期的鬥爭,可能要持續二十年或者更久。



1947年,戰爭使德國成為一片廢墟。經濟崩潰,市場分割,商店裏空空蕩蕩。俄國人已經佔領了東德,正等待著吞沒其他地區。在美國和英國佔領區,惡性通貨膨脹已經使德國通貨急劇貶值。


1948年冬天,盟國任命一位名叫埃哈德的經濟學家擔任經濟管理部門主管。埃哈德是一名堅定的反納粹主義者,還是一位自由市場派經濟學家,他的許多信仰和思想與哈耶克相同。他還堅信盟國的經濟規則使糟糕的情況變得更加壞。



佔領方當局強制推行了一種體制,在這個體制中廣泛存在著工資和價格控制,他們想像可以以此來控制通貨膨脹。但是工資和價格控制當然永遠不能控制通貨膨脹。經濟基本上已經陷入了停滯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黑市產生了,美國香煙成了通貨。

沒有人抽香煙,它們被用於小筆交易。科涅克白蘭地則成為大宗買賣的交易媒介。



盟國發行了新的通貨----德國馬克----以取代已經一文不值的舊通貨。但是對埃哈德來說,這還不夠。因此在沒有知會盟國的情況下,埃哈德在電臺訪談中搶先宣佈了這一消息。在沒有徵求任何人意見和違背美國佔領當局的意願的情況下,埃哈德這位傳奇人物決定廢除所有價格控制。



一夜之間黑市就消失了。人們不再囤積貨物;十年沒有見過的商品又開始銷售了。

隨著價格控制的取消,市場開始運轉。商店的櫥窗中不再空無一物,而是擺滿了商品。它是德國創造經濟奇跡的開端。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將自由市場和高度福利國家聯繫起來。在許多年裏,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程度比英國還要大。



但是沒有人想要模仿德國。多數國家寧願自己規劃本國經濟。



1947年,印度,這顆大英帝國王冠上的寶石以及帝國主義的真正象徵,慶祝著她的獨立。聖雄甘地是印度的獨立之父。他的經濟理想是把印度建成自給自足的“村莊”。而尼赫魯----印度第一任總理------則想要實現工業化,並把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和蘇聯風格的中央計畫結合起來。



五十年代,印度是所有經濟學家的麥加。世界各地的經濟學家都在給印度政府提建議。而建議就是必須實行政府主導的工業增長模式。公共部門必須佔領被經濟制高點。所以鋼鐵、煤炭、機械和資本貨物等所有重工業部門必須是公共部門而不能是私人部門。


印度成為新興對立國家經濟發展的典範。在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計畫、政府控制、規章和所有權都成為真理。在整個非洲,人們都指望社會主義領導他們擺脫貧困。南非政府選擇國家控制作為實現現代化的方式。共產主義國家----例如蘇聯和中國-----取得的明顯成功似乎證實了這一方式。



到1950年為止,哈耶克的市場經濟學已經完全不流行了,當時他正在美國謀求全職的學術工作,結果只有芝加哥大學願意聘用他。

芝加哥學派意味著對政府干預最小的堅定信仰和強調把自由市場作為控制經濟的方式。

他們認為市場的力量就是那樣:市场是力量,它们就像風和潮汐,如果你試圖忽略它們,你就要承擔風險,自負後果。如果你找到了利用這些力量為社會謀福利的方式,那就是要遵循的方式。



但是凱恩斯的思想仍然在華盛頓居於統治地位。在他去世後十九年,他的臉仍然成為了《時代》雜誌的封面。

本世紀中葉凱恩斯對經濟學的影響非常巨大。經濟學家們給政策制定者提的建議是經濟產出糟糕的唯一原因就在於政府做得不夠。這聽起來幾乎象中央計畫了,不是嗎?

華盛頓的凱恩斯主義者不是把經濟看成自然力量,而是把它看成精密的儀器,而這儀器可以由象他們自己這樣的技術統治論者來調諧。


1970年,哈耶克回到他的祖國奧地利的時候,他非常沮喪。混合經濟的成功使他的自由市場理論,以及他自己,看起來比以往更加落後於潮流。

世界是社會主義者的世界。他的觀點不時髦了。似乎沒人聽他的,似乎也沒人同意他的觀點。他是孤獨的。

他在一個地方城鎮中生活,固守成規。但是外面的世界正開始發生變化。哈耶克在他常去的飯館裏流覽報紙時看到通貨膨脹和失業同時上升。有一個新詞用來形容這種情況,那就是“滯脹”。


1971年,經過三十年的高速增長,美國經濟陷入了困境。



滯脹是天真的凱恩斯主義的終結。兩件事同時發生,而這在凱恩斯主義者看來是不能的。經濟中出現滯脹----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



尼克森總統好像要使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的夢想成真。尼克森總統大膽提到和引用了赫魯雪夫的話,他说“赫魯雪夫曾經告訴我有時候為了作一名政治家,你不得不暫時作一下政客。”他的問題是他願意為了政治利益而如此輕易地犧牲原則。



選民贊同總統對價格的管制。尼克森以絕對優勢連任總統。經濟情況有所惡化。



經濟狀況沒有立刻走出低谷。人們無法收回成本。牧場主不再把牛趕到市場上去賣;農場主把雞淹死。與控制通貨膨脹相反,他們造成了短缺。而價格仍然在上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0 23: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先消化上半部,下半部明天再贴

循环和无常的世界,真经历着另一次大的变革,而国内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似乎也开始升温,而张维引居然喊出了“彻底埋葬凯恩斯”的口号,认为世界经济的动荡是因为政府的政策错误,所以政府应该停止对市场的干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2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1 00: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Jeff.家里一口田 + 5 你肯定不用一个月就消化完了,呵呵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1 02: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半部学完了,等着后面的。

现在美国政府,以及多数政府的方式,还是凯恩斯方式,增加政府开支,减少居民税赋;不过,从美国两院投票通过刺激方案前的争执看,也还是有不少争议。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Jeff.家里一口田 + 5 你消化得最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0: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混合經濟的掙扎



1973年,被廣為仿效的英國混合經濟面臨同樣的困境,也面臨著失業和通貨膨脹的致命組合。理論上,保守黨首相Ted Heath和他的內閣相信市場;但實際上,與尼克森一樣,他們做了180度的轉彎,用工資和價格管制來與滯脹作鬥爭。



在哈耶克的鼓勵下,約瑟夫與思想庫-經濟問題研究所建立了聯繫。

研究所創建於1957年,可以說是朝聖山學社、《通往奴役的道路》以及哈耶克關於自由和競爭企業的思想的直接產物。



懷著一種皈依者的熱誠,約瑟夫開始鼓吹自由市場的優點。在一系列小冊子中,他展開了思想攻勢,對混合經濟進行攻擊,為資本主義進行爭取。


為了使經濟復蘇,約瑟夫鼓吹英國需要冒更大的風險,這意味著更多的破產、更多的百萬富翁和更少的平等。聽眾將有些驚訝。他們從未聽過有人挑戰主流意見。



溫和的通貨膨脹似乎是保持充分就業、鼓勵增長和擴大社會服務的一種無痛苦方式。結果是我們今天在許多方面都比共產主義集團以外的任何發達國家更接近社會主義。



約瑟夫最重要的信徒是一位嶄露頭角的保守黨政治家-瑪格麗特. 撒切尔。撒切尔在議會兩院以及政治生涯中的密友都承認約瑟夫對她的影響極其重要。



瑪格麗特. 撒切尔對市場經濟有一種本能的直覺。她的父親是雜貨店主;當撒切尔還是個少女時,她就已經在店裏幫忙了。苦幹和勤學使她得以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在那裏她開始政治感興趣。

她在牛津的時候就閱讀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的道路》,這給她留下了長久的印象。多年以後,當她成為保守黨的第一位女領袖時,她曾經猛地將哈耶克的書拍在桌子上,宣佈:“這是我的信仰。”


到1974年的時候,哈耶克感覺到世界開始按他的方式出發。



在思想的戰爭中,1974年是一個轉捩點。哈耶克獲得諾貝爾獎令人驚訝,但是天平現在正從凱恩斯一方向哈耶克一方傾斜。

哈耶克说,我想說我年輕時,只有很老的人才相信自由市場體系;我中年時除了我自己以外沒有人相信它;現在我很高興活得夠長能看到年輕人再次信奉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1974年,美國經濟正經歷著自大蕭條以後最嚴重的低迷時期。工業發展緩慢;失業上升;阿拉伯石油禁運後接踵而來的是贖罪日戰爭。美國人排隊等待購買汽油;所有的價格都在上漲。



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一直爭論說政府的硬性規章使價格居高不下,助長了通貨膨脹。現在更多的人開始想知道競爭是否能夠打破通貨膨脹的束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自由市场回归

1979年,由於經濟顯然處在惡化狀態,人們投票選舉了一位新的保守黨政府首腦-瑪格麗特. 撒切尔。



撒切尔爾夫人(1993年採訪):“企業精神已經被社會主義、過高的稅收、過強的管制和過分公用的支出壓制了很多年。基本觀點就是國有化、中央集權、控制和調節。現在,這一切都結束了”。



撒切尔減少政府支出,削減企業津貼。隨之而來的是數千起破產和更高的失業率。許多人認為她缺乏同情心。英國很少存在如此大的分歧。



撒切尔沒有時間遵循常規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力勸她增加政府支出以緩解痛苦。



撒切尔夫人说,儘管有364位經濟學家給《時代》雜誌寫信說:“這是無法容忍的;你將使我們因衰退而陷入深深的沮喪之中。”這364個人都錯了,只有那六個支持我的人是對的。



那些力勸我增加支出,不分青紅皂白地相信我們將幫助失業者和小型企業的人,並不是仁慈或者富於同情心或者人道的。我只有一件事要說:如果你想大轉彎你就轉,但這位女士不會轉。



在英國,鬥爭還在謀劃;而在美國,戰鬥已經開始了。



1979年,美國一片衰敗景象,卡特總統談到國內存在的不安和信心喪失。伊朗革命引起第二次石油危機;美國人在德黑蘭被扣為人質。儘管開始取消管制,通貨膨脹率仍然創歷史最高水準。卡特試圖追隨凱恩斯的方法來擺脫危機,但遭到了失敗。吉米.卡特也許是最徹底地遵循凱恩斯主義者行動的,但是它就是不起作用。



在卡特總統的任期將要結束時,Paul Volcker成為美聯儲的主席,當時通貨膨脹已經失控。他清楚當時的問題。

PAUL VOLCKER:“有一點通貨膨脹是好事情,這被認為是凱恩斯模式的一部分。當然那時候發生的事情是有一點通貨膨脹,然後你還需要一點,因為這可以刺激經濟。但是當人們已經習慣了的時候,這種方法就無效了。就像抗生素一樣,你需要一種新的抗生素;以後你還會再需要其其他新的抗生素。噢,我當然認為通貨膨脹是吞吃我們財富的惡龍,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殺死這條龍”。



Volcker使用了一件鈍武器:他減少了貨幣供給。經濟發展急劇減速。面臨總統選舉的卡特不情願支持這麼一項嚴厲的措施。



卡特的對手是共和黨人里根。里根與撒切尔地經濟觀點一致。二十多年裏他一直參加反對正統凱恩斯主義和支持哈耶克與弗裏德曼關於自由市場和自由的觀點的活動。


里根認識哈耶克;他也認識弗裏德曼。在某種意義上里根是他們的普及者。因此他就是那個推廣這些造詣精神但不容易溝通者的思想的人。我想你不曾讓哈耶克上今日節目,但你可以讓里根用更好的例子和更易懂的預言來解釋哈耶克思想的核心。



美國人投了變革的票,里根當選為總統。



形勢是這樣的:降低通貨膨脹率的唯一方法是收緊銀根,而這必然引起暫時的衰退。



很明顯,誰希望經濟衰退?但我記得雷根總統那句著名的話:“如果不是現在,那是什麼時候?如果不是我們,那是誰?”"If not now, when? If not us, who?"



在與通貨膨脹的鬥爭中里根為Volcker提供了道義上的支援。隨著Volcker減少貨幣供給,經濟開始減速和緊縮。失業率達到了10%。沒有人意識到這將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整個美國的普通人都受到損害。利率,吞噬了你的利潤。保持企業正常運轉變得非常困難。利率達到20%或者更高。隨著生意變得越來越無利可圖和困難,現金流也越來越緊。債權人在施加壓力。這看起來幾乎是一個你不可能擺脫的困境。



這持續了三年----這三年是公眾的憤怒情緒不斷增強的時期,也是對數百萬美國人來說真正困難的時期。但是到1982年的時候,通貨膨脹這條惡龍已經被消滅了。



“通貨膨脹是糟糕的事情”這個假定是經過八十年代的激烈變化確立的,並且一直使用到今天。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責就是防止發生通貨膨脹。這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情況完全不同。



他們把他的政策稱之為雷根經濟政策,它包括四個關鍵要素。

第一個是健全通貨的概念;第二個是取消管制;第三個是合適的稅率;第四個是限制政府支出。這些在現在看來是非常普通的,但當年雷根卻被他的對手辱駡為極端激進分子。



里根说,他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喪失了信用的稅收和開支政策恰恰是通貨問題的根源。

里根實行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導致了巨額財政赤字,但是經濟開始再次穩步增長。



1982年,一支英國遠征軍正在南大西洋上航行。阿根廷已經從英國手中奪取了福克蘭群島,而撒切尔冒著打仗的風險也要把福克蘭群島奪回來。

戰爭之前,她的聲望已經跌至穀底,但是福克蘭群島的勝利使得撒切尔的政府避免了垮臺的厄運。



福克蘭群島拯救了她。福克蘭群島使她得以繼續實行她那還未產生結果的政策。事實上,她在福克蘭群島問題上孤注一擲,結果她毫無疑問地勝利了。這不但極大支持了她在保守黨內部的聲望,而且也支持了她在整個國家的聲望;另外也提高了她的國際威望。



福克蘭群島戰爭在政治上為她提供與英國經濟核心進行最終決戰的武器;這種影響是世界範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0: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出售制高點



1945年,艾德禮的工黨政府將經濟的制高點國有化,把核心行業都收歸國有。對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來說這些國有企業是當前的主要目標。

撒切尔想要結束國有工業對政府補助的依賴,把它們放到市場上去鍛煉。

  

國有工業瓦解了。他們損失了數額巨大的錢財;他們太高了價格卻仍然不能盈利。他們正在吸幹國家和納稅人的血卻沒有為客戶作任何有益的事情。



煤礦和礦工工會是對柴契爾最大的挑戰。煤礦工人象徵著社會主義思想在英國的最後堡壘。
撒切尔夫人:“我們非常清楚:賺不到錢的礦井必須關閉;你不能繼續把錢投到不賺錢的礦井中去;那是納稅人的錢”。


75%的英國煤礦賠錢。為了維持它們運轉政府每年要補貼30億美元。但是這些統計數字在象Ken Capstick那樣的人看來與主題無關,他是一個激進的社會主義者,領導著礦工工會。

工會領導人爭論說如果能使180,000名礦工有工作而且能養活家人的話,政府補助就花得值得。



這是一次有歷史性影響的對抗。雙方都知道礦工們在十年前推翻了Ted Heath的保守黨政府。領導全國礦工聯合會的激進馬克思主義者說除非煤炭采完否則煤礦不能被關閉。


擺在議員面前的問題非常清楚。他們或者接受煤炭委員會和政府的政策----這會導致減少70,000個工作崗位,或者支持另一邊。工人為保卫工作、保卫煤礦和保卫尊嚴而戰。



罷工是價值觀的大衝撞,其標誌是更大範圍內的思想戰爭:社會主義者對資本家,自由市場對政府。



礦工們堅持了一年多,最終內部分裂和許多人希望回去工作的願望使這場罷工得以結束。



最重要的事情是撒切尔政府確實創造了私有化,也就是說,把那些國有公司、國有化行業的股份賣給公眾。

撒切尔政府一個接一個出售了英國經濟中的制高點:電力、電話、石油、天然氣、煤炭、鋼鐵、鐵路和航空-甚至自來水。不久以後,三分之二的國有工業就從政府控制轉為私人部門控制。在英國,誰應該掌握制高點-----政府還是市場?戰爭結束了。



撒切尔在英國的行動以及她引入的原理在全世界範圍內被仿效-亞洲、拉丁美洲,甚至歐洲,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有中東。

潮流地區變了。現在是一直信仰市場的思想家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哈耶克他是一位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大學、用思想改變了世界的人。當里根和撒切尔吸取了他著作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後,世界改變了。有人把同時代的雷根和撒切尔兩個人称為思想政治家---他們堅信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並把它付諸實施。



關於市場角色、政府角色的辯論由來已久。我想現在一般都認為市場最好地利用了人的主動性。改革者思考的真正重點不應該是反對和壓制市場力量,而應該是如何利用市場力量來達到進步的目標。



縱觀二十世紀,那是一個巨大的迴圈。二十世紀初政府干預少一點是正統思想;二十世紀中期,更多的政府干預很明顯是主流;到了後半期,在即將進入另一個千年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又回到了二十世紀初的起點。正是象哈耶克、弗裏德曼以及後來的雷根和撒切尔那樣的人推動了這一切向前發展。

在十年內,各國政府將放棄經濟中的制高點。在思想的戰爭中,鐘擺從政府擺向了市場,從凱恩斯擺向了哈耶克。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在新的衰退、沮喪或者戰爭中人們期望政府做什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0: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续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次贷危机、雷曼破产引发的金融海啸正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心脏地带向全世界蔓延,全球政府正使出浑身解术千方百计来挽救滑向衰退的经济。
自由市场已经无能为力?政府将重新掌控经济制高点?新的时代新的循环又将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2 00: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看经济文章,狼就头晕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Jeff.家里一口田 + 5 才狼只管风花雪月,不管柴米油盐:)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0: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邓时代的“价格闯关”以及后来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到朱总理的国企改革,国退民进,国企减负员工下岗;
到目前的民营企业国企化,国有企业央企化,中央企业垄断化。
中国虽然是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但其实也一直深受世界潮流的影响。
宏观经济离老百姓似乎很远,但老百姓的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0: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2 00: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2 00: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作者写得也确实让人容易犯晕,呵呵,不过大体意思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就是倾向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分就是倾向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现在两边阵营都往中间走。变化,才是唯一的真理。不同的是,一个有民意授权,另一个没有,到最后不知道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01: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百年经济史的两个感慨:
一、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重新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更理解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分合合其实是财团(市场资本的力量)和政府的博弈,特别是里根和撒切尔当权实施私有化以后,开始了大市场小政府的时代,政府(包括现在的黑马政府)某种程度上是弱势政府。而中国是一直由政府控制着经济制高点,没有任何资本的力量有能力和政府博弈。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实行私有化,产生可以和政府博弈的利益集团,不知对老百姓是福还是祸?那时中国能避免解体的命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2 02: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不觉得国外的民选政府是故意跟私人集团去争什么实质的利益,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如果是争,也是理论影响力上之争。不管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政府官员不可能从中得到私利,只是其治理能力高低的体现而已。这是与咱们祖国的最根本的分别。

那国外经济史上的分分合合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从人的本性理解比较容易,或者说是从微观上解释。分的时候,自由经济,政府的监管也少,人类贪婪,自私的本性跟创意一起迸发,玩过了头,政府就得收拾这个烂摊子(次贷危机就是一群贪婪的”精英“败类对大批愚蠢的平民(先花未来钱)行骗的产物,而政府又缺乏监管);合的时候,限制了人的积极性,让人消极,懒惰,依附,经济又不容易发展起来,这时候政府又得刺激一下。

我觉得私企越大越不会跟政府争利的,私企也应该与解体无关,美国那么多世界级企业,华尔街除外,都是挺优秀的,跟政府也没啥争的。反倒是政府同时经营那么多企业,会造成不公平,再加上z f 又不是经过min yi 授权的,更麻烦。。。

中国企业跟外国企业有样很大的不同,就是政府关系几乎是一个固定开支,这一点也很说明中国的大政府大到什么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1-8 12:45 , Processed in 0.11549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