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23|回复: 1

ZT: 关于季羡林近况的两篇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 03: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周英杰思想录:http://yingjiesixiang.blog.sohu.com/entry/                                                                        

                                                                            季羡林:老而不死是为贼


         中国上层被豢养的知识分子普遍可耻,但是像季羡林这样可耻的似乎还不多见。
       刚刚读了此老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篇文章,其媚态万方,实在令人齿寒。
       中国的知识分子堕落到了这样彻底的程度吗?
       大佬如季羡林者,已经老到了随时就会死掉的程度,还有什么必要腆着一张老脸出来大唱赞歌?
       季羡林者,令我想起孔子的一句名言,今不吝拿出赠与这位行将就木的所谓“XX大师”—— 老而不死是为贼。                                                                  
       季羡林令人呕吐的文字录于下面,留以存照。

   
一位百岁老人的感慨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当前的中国发展迅速,人和政通,社会和谐。

  我快100岁了,中外历史上,一个人活100岁,并不多见。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越活时间越长,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看现在80岁不稀,90岁不稀,100岁也不稀了。我自己经常在想,如何为国家为社会再做贡献,要立新功,不吃老本,想做事,但年龄不饶人,我已经走不动路了,没有人搀扶,两米的距离都很难了。我现在的一个任务,就是劝年轻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出生在辛亥革命年代,经历过清朝、民国、军阀统治、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等时期。作为“五朝元老”,我的一生见证了许多的历史,国内的、国外的,但从未看到过像目前这么好的一个时代。我感觉,当前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的社会状况是空前的。不解放,不改革开放,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解放前的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挣扎,1949年我们终于获得了解放;改革开放后,我们正经历着第二次解放——思想解放,精神解放,国家前途无量。尤其是现在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概念——“和谐”。

  “和谐”的概念不简单,它既包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包含了个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时至今天,我们又提出“和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礼物。如果全世界都能够接受这个概念,我们这个地球村就会安静很多,世界人民的生活也会更安宁。

  “和”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最重要的贡献。要发扬儒家文化,首先要继承孔子的伟大传统。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有些人说孔子和儒家文化与当下时代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了,我看并非如此。作为中国人,不可能脱离他所生存的社会文化传统。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同样要大力发扬儒家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中国人都应该做到“爱国、孝亲、尊师、重友”。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现在成立了很多孔子学院,学生不仅学习中文,也学习儒家思想。国学和儒家文化不可分割,国学就是中国文化,我赞成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弘扬国学。我看现在的大学生,不论工科、理科还是文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把国学作为一门必修课。当然,也要提倡学好外文,要重视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国人向来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

  总之,改革开放这个好的时代,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作者为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本帖最后由 若离若即 于 2008-11-2 03:33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3: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黄羊滩:http://huangyangtan.blog.sohu.com/entry/


季羡林的处境不仅危险,而且可怜


       古云,寿多则辱——这样的话太直截,好象对于垂垂老矣的人不大尊重,其实还是有很大的真理性的。大凡古语,一般都蕴藉了厚实的人生经历,有“事儿”在那儿垫着呢!人一老,自己便不能主宰自己的意志,一切均需仰赖于人,成为别人手中的活物而已。这样的状况,也
就是“活着”,有什么意趣呢?

       小户人家的老人还好,一生当中所谓主体意志本来就不多,仅有的那一点,差不多都被剥夺殆尽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外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在家听老婆、孩子的话,个体的意志是永远服从于外在的意志的。老了,继续听话,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适应。可像季羡林这样的老人就有些不一样了。

       怎么不一样?老人家毕竟喝过洋墨水,还是在特善于研究“意志”的德意志,一喝就是十年;老人还是我国老一辈学人中硕果无几的人物,国保级的学术泰斗、大师;老人一生中虽然也有“牛棚时代”被剥夺了自由意志的时期,但终归是经常鸣叫的公鸡……让这样的老人仅仅是“活着”,不亦太残忍乎?

       然而,高名如斯,也只能是“活着”。老人多年珍存的书画,竟然在毫无授权的情况下,不明不白的流散市廛,痛惜者告知校方也无下文;老人希望换换秘书,让多年老友为自己做助手,也难如愿;老人不想再住在301医院当泥塑木胎,想回北大,也不了了之……有媒体报道说,季老的是北大的大事,不好定的。

      中国青年报30日的报道中,季羡林的朋友、收藏爱好者张衡说:“季羡林先生处在危险中。”在我看来,老先生不只危险,实在也可怜。毕竟,藏画被盗卖,不过是所聚之物的散失,而且,这些散失的物品,还是世俗认为具有市场价值的那一部分。此画原本就是人间物,回到人间,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情。

       更大的危险,我期期以为可怜的,恐怕是其个人意志的被盗卖。就像晚年的领袖一样,现在的季羡林先生实际上也已经被重重包裹起来了。即使老朋友、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想见到他,也是大费周折,艰难得很,“见面须经北大和301医院批准”。如此隔绝之下,谁能保证传递出来的声音是不是真正代表了老人的意志?

       检阅此前媒体报道,季先生居住在301医院,似乎也就是养病,既然养病,为什么不能在北大呢?让一个一生以人文科学为志业的学者接接地气,其实要比所谓中国最好的医疗救护条件要好得多。我们不能为了什么形象,让老人仅仅“活着”。何况,我通过报道才知道,在301的费用,都是季先生自己负担的。

       按说,做人做到季先生这样的高度,肯定会在思维清晰的时候考虑“身后名”的,事实上,早在2001年7月6日,90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就已经将珍贵的图书、手稿、字画等藏品亲手捐献给北大图书馆了。其中100多幅字画珍品中,有宋画,也有白石作品。 此番被盗卖的,是家中友朋翰墨交情的作品。即便如此,也难免荼毒。

       季羡林老矣,让一位97岁的老人处此忧患之中,不知北大当局会作何感想?想想当年的巴金,不禁黯然,历史总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情节,所不同者,不过是换换主角而已。



[ 本帖最后由 若离若即 于 2008-11-2 03: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4-28 16:04 , Processed in 5.21276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