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个叫托尼·惠勒的26岁年轻人和他22岁的新婚太太为了蜜月旅行,开了一辆旧车,从英格兰出发,沿巴尔干半岛穿越欧亚大陆,到阿富汗后卖了车,改乘火车、巴士、人力车、船,经过新加坡、印尼,到达澳大利亚悉尼,耗时9个月,平均每天花费6美元。实际上,当他们穿越欧亚两洲到达澳大利亚悉尼时,他们的全部家当只剩下了27澳分(约合2元人民币)。由于经济困难,他们选择在厨房的餐桌上把旅程整理成书,自己印刷,一天卖掉1500本。一次玩票成了"孤独星球"出版集团的开端。
惠勒夫妇这次著名的旅行也用到了旅行指南--BIT指南。这是20世纪60年代伦敦的一家地下公司出的旅行资讯,由旅行者写的"来自旅途中的信"组成,内容包括预约堕胎;帮忙找住的地方;怎么帮毒贩请律师来辩护……有真有假丰富多彩。他们带着这么本书上路,这次旅行奠定了夫妇二人,甚至"孤独星球"系列的旅行风格:第一是"嬉皮"。在阿富汗,两人恨不能大声朗诵大卫·托莫描述嬉皮之路的游记《天堂一季》:"阿富汗人很酷。他们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让你觉得自己可以聪明、坚强、骄傲、一文不名、醉醺醺和华丽地穿衣,并且这一切可以共存。"他们坐在嬉皮之路阿富汗段的中心Sigi咖啡馆,品薄荷茶,听音乐(有谣传说如果平克·弗洛伊德周一在伦敦发了新碟,周五在那儿就能买到)。在马来西亚,更多游客会把头伸出窗户对着他们拍照,潜台词是,看吧,这里有背包嬉皮士。莫琳坚持认为马来西亚官员在护照上盖的"SHIT"字样是"Suspected Hippies in Transit"(中转的可疑嬉皮士)的缩写。这样的散漫不羁也在日后的"孤独星球"系列里随处可见,用托尼·惠勒的话说,我们用"性感语言"写旅行指南。比如怎么表达"你戴套了吗","你让人生厌,快滚"诸如此类。另一个风格是"冒险"。1972年的阿富汗也许并不危险,但1972年的东南亚在西方旅行者眼中却是生僻之地。夫妇俩在泰国发现了有美丽沙滩的小岛,岛上村民都围着他们看。后来他们知道,他们发现了皮皮岛。在仰光,因为旅馆的价格超出了他们每天10块钱的住宿标准,两人直奔YMCA(基督教青年会),在那里被蚊子饱餐一顿。直到被奉为"旅行圣经"的《便宜走亚洲》全卖光了,他们也不过才刚刚还完贷款。现在的"孤独星球"系列依旧是最好的介绍偏僻地点的旅行指南,南极,吉尔吉斯斯坦……这成了他们的声誉所在。而每一本都会告诉你几个省钱绝招。它的确是苦哈哈的背包族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