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599|回复: 8

[原创游记] 一百年的安妮--Uxbridge小镇一日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7 21: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绿山墙的安妮,无疑是加拿大最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形象之一。那个长着小雀斑、顶着红头发的倔强小姑娘慢慢长大的故事,给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改编为动画片、音乐剧、舞台剧,并且搬上大、小银幕。故事中安妮生活的爱德华王子岛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许多人千里迢迢赶去寻找绿山墙小房子,有些还专门带上孩子,将自己愉快的童年阅读经验往下传递。
  前阵子附近的教堂组织郊游,访问小镇Uxbridge,参加当地庆祝《绿山墙的安妮》出版一百周年的活动。我看了宣传单很吃惊,这里跟安妮也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吗?又或者是为了招徕游客搞的噱头?上网一查才知道,安妮的作者Lucy Maud Montgomery结婚以后搬到安省的这个小镇子,在那里生了三个孩子,完成了十一本小说。

littleAnne.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财富 +15 收起 理由
Amber + 5 great
那时枫叶 + 10 好文美图,使我想再读此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22: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很久以前看过《绿山墙的安妮》,印象中似乎是一个活泼好幻想的小姑娘在压抑的清教徒世界里发光发热的故事,老实说没什么特别感觉。我大概是很早就丢掉童心的家伙,对这种少女成长小说从来不曾特别钟情。什么安妮啦,小海蒂啦,统统不喜欢。同样是孤女的故事,有悬疑或者浪漫元素的《神秘花园》和《长腿叔叔》更得我心。不过有机会去小镇上转转,还是挺高兴的。
  Uxbridge离多伦多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中心商业区只一条主要街道,因为周末的庆祝活动封了起来,不让行车,随游客溜达。两边是各色小店、餐馆、咖啡店,还有一家电影院。为了配合“一百年的安妮”这个主题,几乎每家店的橱窗都布置得与之相关,而且营业员们则尽其所能的穿戴成一个世纪之前的模样,最少也斜卡上顶纱帽。很多女孩子编起麻花辫,戴上草帽,打扮成安妮,来参加安妮模仿秀,竟然还分年龄组——八岁以上和八岁以下。除此以外还有露天音乐剧表演,和一些给孩子们安排的游戏。


mofangshow.jpg
littleAnne2.jpg
IMG_0043.jpg
maleanne.jpg
IMG_0040.jpg
IMG_0055.jpg
IMG_0056.jpg
gingerAnne.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Amber + 5 支持原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2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坐教堂的车来,要跟大家一起行动。在镇上逛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去旁边的公园野餐,然后再回到小镇,转乘当地的旅行巴士在周边转转。路过Lucy Montgomery的故居时,已经没有时间下去参观了。好在我兴趣并不太大,不算特别遗憾。车上有当地居民客串讲解员,举着一张纸为游客介绍Montgomery的作品、生平。被问到具体问题时,很无辜的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我只是拿到这张纸,上面并没有全部的背景资料。”不过对沿途各色建筑倒说得详细,指给大家看当年的老教堂、第一所兼收男女生学校的旧址、百年前的老火车站、还有他觉得薯条最好的餐馆、喝啤酒最舒服的地方、他的家……有栋房子此人讲起来简直包含深情,最初是兄弟两个如何修建的,如何漂亮出众,地势又是如何的好云云。我正纳闷着,不像地方豪族的大宅啊,也值得大讲特讲?只听他叹一声,唉,这块地我看了好几年了,后来被更有钱的人买走了,房子也改建了,现在完全看不到从前的样子。不禁一笑。
  印象最深的,是经过一间很是败破的木房子时,这个有意思的人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这里曾经是座教堂。当年做礼拜时,男人和女人是要分开的,隔着墙壁分别在两个房间里祈祷。有天,一位妈妈带个几个孩子,祷告的时候孩子发生状况哭闹起来(那位大叔就这么说的,没有讲清楚到底是哪种trouble)。妈妈很狼狈的安抚着。这个时候,爸爸在隔壁听到,走过来帮忙。他说:“一个好男人的位置,应该是跟自己家人在一起。”故事的结尾是,“多谢那个勇敢的男人,从此以后,人们就把中间的墙壁推到。男人和女人可以在一起做礼拜了。”听罢我努力回忆了一下《绿山墙的安妮》的情节,也许我不大喜欢的正是那种压抑的清教徒气氛,而并非安妮姑娘吧。
IMG_0020.jpg
IMG_0021.jpg


[ 本帖最后由 无心可猜 于 2008-7-17 22:0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Amber + 5 支持原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22: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037.jpg
  从前看望福街写的访美感想,提到“随着首都的一路建筑看去,国务院,卫生部,农业部,当然,还有国会,白宫,这些形成美国司法立法行政体系的承载物,房子,掐指算一算它们的房龄,哇噻,都有一两百年了”,又联想到在国内,已经没有什么超过一百年还在为人民服务的建筑,再比较了华盛顿的森林和中国街头的树苗,以及两地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情况,他感慨说,“其实,美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而中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我到多伦多不久,也颇有此感。且不说著名景点,家旁边的社区图书馆就是座百年建筑,加修了一个厅,新旧相依,甚是河蟹。这次在Uxbridge,看到为了营造复古氛围,商店橱窗和街头都刻意展放了些旧时物件。其中两辆1905年制的载人马车,精致轻巧,是附近农场家藏的。我上前惊叹保存得这样好,女主人得意的说:“要花很多功夫的。”“但是很值得啊。”联想到李安拍《色戒》时,为了寻找不过一个甲子之前的老东西伤透脑筋,我不由叹息。那女子越发骄傲起来,“那是当然的,当然是值得的。”人家的骄傲自有道理,她穿一身恍若时光倒流的旧日淑女长裙,上身紧贴下摆蓬松,斜顶的帽子上缀着绢纱和羽饰,想来也是从老箱子最底下翻出来的好宝贝。
  他日我们民间也有不少这样的好宝贝。谁家里没个老祖母陪嫁的樟木箱子呢?那些深藏的针头线脑、嫁衣头面,杯盏盘碟,无论贵贱,总是对先人的念想,对时间的敬畏。阿城写过,他妈妈说当八路军时行军赶路,远远望到塔就知道前面有村子,有地方歇脚了。(书不在手边,不能确定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哈,反正记得是党的队伍)从当时到现在也还没过百年,那些塔呢?那些庙呢?那些老祖母的嫁妆呢?

DSC00148.jpg
oldlady.jpg
oldlady2.jpg
oldlady3.jpg
oldlady4.jpg


[ 本帖最后由 无心可猜 于 2008-7-17 22:0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Amber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2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bookstore.jpg
  小镇唯一的书店不大,书却不少,布置得整洁雅致。那天,最醒目的位置集中摆放着各种版本的安妮系列,作者Lucy Maud Montgomery的孙女在里面签售。我看到好几个女孩子等在柜台前,不耐烦排队,又觉得“作者孙女签名”这个想法有点滑稽,走开了。现在写到这里却忍不住后悔。多一本书放在家里又有什么坏处呢?虽然什么事情都要凑足“百年”特别纪念一下不免俗套,但是赶上了也算缘分啊。能够见证百年总归是不容易的,我就做不到,我不是一栋房子,也不是一个故事。
IMG_0065.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财富 +15 收起 理由
Amber + 5 赞同观点
北美枫叶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8 02: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9 1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0 04: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标题我以为楼主去了PEI省参观安妮小屋~~原来Uxbridge小镇的安妮,还真头一次听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8 13: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4-21 05:29 , Processed in 0.23321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