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一词,系荷兰生物学家佛里(Hugo de Vries)首度提出。他观察到有一种蝴蝶把卵下在树皮或树枝上,之后孵出来的毛毛虫即具有一种对光的敏感性,使这些毛毛虫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动,爬到树枝的最顶端,吃树梢长出来的嫩芽。这是因为刚出生的毛毛虫消化系统还很脆弱,有了对光的敏感性,帮助牠们找到嫩叶,得以饱餐一顿。但这种敏感性,只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随着毛毛虫渐渐粗壮长大,对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牠们可以享受成叶,自由地在树之深处游走。这种现象对牠们也是一种保护,因为有层层枝叶覆盖,较不易被牠们的天敌发现,此时若仍具有对光的敏感性,对牠们而言反而危险。
举例来说,我在美国的幼儿园实习时,他们很高兴有中国老师来,特别请我教小朋友讲中文。我设计了一些语文教具,又带领孩子们唱中国童谣,发现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我们唱童谣「呱呱呱呱呱呱呱,游来游去真快乐,就是母鸭带小鸭。」小朋友带动唱,玩得很高兴,在场唯一有问题的是两位老师,她们无法跟上孩子们的学习进度,直唱到第二十多遍,她们才说终于能跟上了,可是发音、腔调还是怪怪的。两位老师中,一位学得比较快的老师说,她在八岁前和祖父母同住,所以学会讲德语,之后和祖父母分开了,就把德语忘光光。只是这种儿时的训练,帮助她学外国语,比一般只会讲一种语言的美国人好多了。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多听不同的外国语,像Wee Sing系列录音带,有一卷
「We Sing Around the World」,里面有各国童谣,孩子多听多接触,对他们唇齿的构音发展更好,将来的外国语发音会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