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964|回复: 30

梅花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5 22: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独爱梅花,故如饥似渴的收集所有有关梅的咨询,以下为完整版供爱梅之士收藏!


收集人:亦汐           资讯来源:网络                时间:2008.02.15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红河谷 + 5 分分鼓励再继续!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5 23: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梅花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
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18: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2-16 00: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2-16 08: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小亦汐经常演奏的曲目吧?




再来几首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10 收起 理由
亦汐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2-16 08: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梅花,踏雪赏梅是学生时代最赏心悦目的事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10 收起 理由
亦汐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2-16 11: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2-16 12: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发表于 2008-2-16 14: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7: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各位,可能是我网络的问题吧。
好,接着帖梅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8: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与中国文化
2.jpg
  

          中国是梅的原产地,梅类资源丰富,地域广泛。梅花独放天下春,夏秋时果实累累。梅为中华民族最先认识到的可食之物,同时花以其形色高雅、刚毅、圣洁,被人们用以比德,畅神,逐渐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审美对象,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梅文化。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阿爱梅,赏梅,由梅品而人品,历代梅文,梅诗,梅戏等层出不穷。   

         
          梅花象征着铁骨铮铮,不屈不饶,幸福吉祥。敢斗霜雪,疏放冷艳的梅花,在儒家正绕观念涂抹下,成为高洁守道的凜然君子,不畏严寒刚毅雄杰,惊顽起懦的勇猛斗士。毛泽冬《咏梅》一词更是把这种精神提高到一新的时代高度。满身清气,屹立于严寒里;坚贞不屈,傲视风雪;独立,奋进,不依附于他物,正是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节气之象征,无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梅也是幸福吉祥物。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绽开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有梅开五福之说。喜鹊在梅枝上欢悦鸣叫的图案,常被称为“喜报早春”,“喜报春光”,“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吉祥图案还有“竹梅双喜“,由竹梅和两双喜鹊纹图,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贺新禧。   


       梅花还吸引了古今无数的诗人画家,或咏梅言志,或借梅寄情,流传下來的诗画之多,远非其他花卉所能比。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21: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8: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简介  

        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   


       梅是花中寿星,我国不少地区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作花。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梅花原产于我国,主要以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栽培为盛。喜温暖而稍湿润的气候,宜在阳光充足、通风凉爽处生长,其性畏涝,能耐旱。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梅果可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21: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8: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的鉴赏
3.jpg
       梅为我国特有花木,历史悠久,梅不畏寒,独步早春的精神,历来比喻人的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宋代诗人陈亮在诗中写道“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梅树寿命长,有达七百年者,愈老者观赏价愈高,故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
  赏梅,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称梅之四贵。古人去:“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梅花在庭院中的配置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开辟专园及山坡山岭水涯溪畔而大片栽植,取名梅园、梅岭、梅坞、梅溪、梅亭等。花时,香飘数里,落英缤粉,宛如积雪。另一类是在庭院中,或植于建筑的一角,或配以山石小品,或以松、竹混栽(松、竹、梅素称“岁寒三友”)。     

       散点种植三、五株于窗前疏篱,则月白风清之夜,即得篱落横枝的画意。梅花盆栽,则讲究虬枝屈曲,姿态古雅。花时剪取数枝插入瓶中,置于案头能维持数日之久。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21: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8: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品赏

  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她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性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                            
4.jpg   

    色 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花白色,萼片绿色,重瓣雪白,香味袭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里红”,色深红重瓣,凋谢时色亦不淡,树质似红木;“玉蝶”,花白略带轻红,有单重瓣之分,轻柔素雅。成片栽植上万株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暗香。“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略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所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今天,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   

    时 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侯,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开花期也因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而异,广东12月至1月,沪宁2月至3月,北京3月至4月。



   除此之外,观赏梅花的环境也十分的讲究,据《梅品》曰:是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诗情画意。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21: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21: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梅四佳
5.jpg

    (1)梅之佳境: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道、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
  (2)梅之佳态: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3)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山茶;
  五清——梅、竹、松、水仙、月季;
  五洁——水、月、松、竹、梅。
  

        (4)梅之佳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梅之风韵(宋·林逋)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状梅之精神(明·高迪)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道梅之气节(元·杨维桢)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21: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21: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梅佳处
6.jpg
  无锡梅园 背依龙山,面向太湖,园林设计者根据地势高低,结合梅园特点,以梅饰山,倚山植梅,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别具特色。园内植梅5500多株,品种繁多,名品荟萃。园内还有天心台、洗心泉、清芬轩、招鹤亭等步步登高的观赏景点。梅开时节,竞相吐艳,白玉如雪,红晕似杏,犹如置身于“若无香风吹,疑是白云绕”的“玉泽香国”。   


       杭州灵峰 位于杭州植物园东北角青芝坞内的灵峰,为当今西湖最大的赏梅胜地。景区北侧植春梅5000多株,品种达40多种,名贵的有“大绿”、“芬红”等;南侧有蜡梅园,植有“灯笼”、“绿芸”等名品。每当早春,春梅绽放,艳红吐白,异彩纷呈,而蜡梅先于春梅绽放于寒冬,黄花朵朵,花姿优美,满面宫妆,赶上气候适宜,春梅提早怒放,蜡梅延迟凋零,出现蜡梅、春梅二梅争奇斗妍的灵峰奇景,更令人心旷神怡。   


       磨山梅花 武汉磨山梅园,位于武汉市东郊的东湖磨山,是我国四大梅园之一,又是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建有中国梅花品种资源库。磨山环岭临湖,环境幽静,风光别致,占地500多亩,有梅树、梅花盆景30000余株(盆),品种200多个,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赏梅胜地。郭沫若有诗云:“且喜东湖春早到,红梅万株一齐开。”     


      邓尉梅花 邓尉山位于苏州城西南6Okm处,山前山后梅树成林,素有“十里香雪海”之誉。邓尉山梅树品种繁多,“雪梅”、“寿桃梅”、“猪肝梅”等名种各展风姿。梅花盛绽时,花香四溢,登临赏梅最佳处梅花亭,举目四顾,但见山上山下,由远及近弥漫几十里,浪拥雪堆,一片花海,美不胜收。诗曰:“十里梅花香雪海,千树万枝浮暗香。”清代巡抚宋所劳题写“香雪海”的闻梅馆等景点,为人们探梅倍添情趣。


       南京梅花山 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面,有“梅花世界”之称。山上广植梅树5000多株,有红梅、绿梅、黑梅等150多种,奇特品种有“朱砂梅”、“五碟梅”、“宫粉梅”、“七星梅”等,均为梅中上品。特别是有一株“半重瓣跳枝”为梅山独有。另有一株千年古梅,花繁叶茂,花瓣正面近白,背面紫红,香气浓郁。每当花时,几千梅树凌寒怒放,竞丽争艳,登高望之,繁葩似雪,花海荡漾,蔚为壮观。正如明代高启所云:“入山不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贪爱下风香气息,离花三尺矣。”


        梅岭梅花 韶关梅岭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此处有梅树1000多亩。每逢二月上旬,正是满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时,可赏梅之千般风姿,可品梅之万种情韵,那树树红梅撩拨得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心潮澎湃,留下几多诸如“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红梅”(苏轼《题岭上红梅》)的名诗佳句传诵至今。


         淀山梅花 在上海淀山湖畔的大观园中,有一处名为“梅坞春浓”的景点,分布着5000多株梅树,有不少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梅,品种有40多个,为大江南北探梅的绝佳之处。每逢早春,梅花怒放,绽红吐白,雪海香涛,引人入胜。赶上明月之夜,徜徉梅林之间,沐浴香涛之中,情趣盎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兴油然而生。



       罗岗梅花 驰名中外的羊城八景之一的罗岗香雪,位于广州市郊东面30里之外。这里四面环山叠翠,中央谷地横亘10余公里,遍植青梅、荔枝。每年小寒前后,梅花盛开,百枝凝雪,千树开唱,争奇斗妍,香飘数里,游人仿佛置身于“雪海”、“香涛”之中。梅林边建有望梅亭,是这里赏梅的最佳处。            昆明梅园 位于云南昆明市黑龙潭公园的“山水梅园”,是公园的一大景观。依山傍水,占地近150余亩,有梅树、梅花盆景480多株(盆),品种100多个,居全国之冠。石上刻有历代诗人的吟梅诗句,更为这百亩梅园增添了雅趣。   


          黄山徽梅 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黄山,有野生徽梅。自古以来,徽州人喜植梅,而徽梅与徽墨、歙砚齐名于世。每当春节前后,各色梅花漫山遍野,把黄山装点得绚丽多彩,游客不禁为之惊叹。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21: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21: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梅胜地梅花山
7.jpg
  梅花山,位于明孝陵、石象路旁。原名孙陵岗,亦名吴王坟,因东吴的孙权葬在这里而得名。1944年汪精卫在日本死后,运回南京,葬在这里,始正式改名梅花山。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汪坟炸毁,并在墓地建了一座“观梅轩”即现在山顶上的建筑。        梅花山,内外梅花繁茂现有面积近14万平方米,栽植了200多个品种的13000余株梅花。每当春日,来此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

       梅花,是南京市花(1982年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八届二次会议通过)。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据史实,城南梅岭岗、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画《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当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等处均有梅观,而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梅花山为最佳。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


       中山陵园管理处在梅花山大量植梅。1958年以后,开辟了一百多亩荒山,大量栽植了猩猩红、骨里红、照水、宫粉、跳枝、千叶红、长枝、胭脂、玉碟、送春等珍贵品种,其中“别角晚水”全国独此一株,尤为珍贵。春季梅花盛开之时,繁花满山,香飘数里。来此赏梅的游人摩肩接踵,高潮时节每天都在十万以上。为了方便游人,1982年陵园管理处又在梅花山东北新建了一座旅游餐厅,以宋代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命名为“暗香阁。”餐厅为二层建筑,用餐时可凭窗欣赏梅花山的醉人景色。楼下还有咏梅斋、疏影堂和知春亭,亭、阁之间有曲折、跌落的回廊相接,整个建筑面积约1540余平方米。       


        1992年以来,中山陵园管理处又在梅花山东侧开辟了一座新梅园。新梅园是梅花山的延续,又是自成一体的自然山水型梅花专类园。全园面积72309平方米,新植梅树2500余株,与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亩园万株梅。同时,新梅园还配植了樱花、合欢、池杉等观赏植物,并铺设草坪,弥补了季节变化而造成的空白,使全园四季有景。园内还开辟了人工水面6672平方米,分成若干小的池塘,形成独特的水景。临池还筑有一座香无涯亭和一座冷香亭,均饰以彩绘,亭顶覆盖黄色琉璃瓦。       


         史料记载,梅花山原为东吴孙权墓所在地。为了纪念这一史迹,1993年,陵园在梅花山东麓新建了一座孙权故事园。同时在孙权故事园中还引种了一百多种日本的梅品种,为梅花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现在梅花山占地420亩,拥有梅花品种200余种,梅花1.3万株,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逐渐成为全国的梅文化中心。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21: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21: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的形态特征
8.jpg


落叶小乔木,高达lO米,常具枝刺,树冠呈不正圆头形。干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或以绿为底色,无毛。花多每节l一2朵,多无梗或具短梗,谈粉红或白色,径2-3厘米,有芳香,多在早春先叶而开,花瓣5枚,常近圆形;弯片5枚,多呈绎紫色;雄蕊多数,离生,于房密被柔毛,罕为2-5(离心皮)或缺如,于房上位,花柱长。核果近球形,径约2-3厘米,黄色或绿黄色,密被短柔毛,味酸;核面具小凹点,与果肉粘着,4-6月果熟。株高约10m,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花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于早春先叶而开。梅花可分为真梅系、杏梅系、樱李梅系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22: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的产地与习性
  梅花原产中国,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为落叶乔木。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        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22: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的分类
梅花按种型分为三个种系,分别为真梅种系、杏梅种系、李梅种系。其下,主要又按枝姿分为五个大类。

           第一类叫直枝梅类。枝直上或斜生。这是梅家族中历史最悠久,成员最繁茂的一类,下分品字梅、宫粉等9种。  
            第二类名为垂枝梅类。枝自然下垂或斜垂,有粉花垂枝等5型。

           第三类名为龙游梅类。枝天然扭曲如龙游,仅1类(龙游梅类)1型(玉蝶龙游型)。
           第四类名为杏梅。乃梅与杏(山杏)之种间杂交,宋代的范成大在《梅谱》中首次对它进行了记载,花、叶、枝居于梅杏之间,“杏梅类”不香或微香(非梅香),花托肿大。下有单瓣杏梅型及春后型。
           第五类是樱李梅类,乃紫叶李与宫粉梅之人工杂交种,紫叶红花,重瓣大朵,抗寒。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22: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22: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栽培历史
9.jpg

        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缥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1975年,我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筋,梅已用作食品。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而在梅子一边洒上红晕。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南宋杨万里《和梅诗序》)。《金陵志》载:宋武帝(即刘裕,公元420-422年在位)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时文人咏梅、写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鲍照有《梅花落》诗,梁代的萧纲(简文帝)有《梅花赋》,何逊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阴铿有《咏雪里梅》等诗,陈代的苏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咏梅之作。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艺梅渐盛时期。        

       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561-632年)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而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也多有咏梅名诗。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宋、元400年(960-1368年)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除梅花诗词及梅文外,梅画·梅书也纷纷问世。同时,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商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中除介绍江梅型、官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叶梅”)“绿萼型”、“单杏型”。属杏梅系杏梅类)、黄香型(即百叶湘梅,属黄香梅类)和旱梅型(花期特早,国内已不多见),等等。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赵孟兆、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诗咏梅。现昆明温泉对岸的曹溪寺内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态龙钟,虹曲万状,仍年年开花、结实。


  明、清时,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刘世儒的《梅诸》,汪怠孝的《梅史》,皆记梅花,资料甚丰。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清陈昊子的〈花镇〉(1688年),记有梅花品种21个,而其中的“台阁”梅、“照水”梅,均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龚自珍(1792一1841年)的《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重修成都县志》(1873年)记载“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甚详。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

[ 本帖最后由 亦汐 于 2008-2-16 22: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5-1 17:56 , Processed in 10.62863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