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75|回复: 5

[中国时事] 中美名校两重天----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0 19: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高校每况愈下,美国高校趁虚而入
 
今年,哈佛开始削减中产阶级及中上阶级家庭孩子的学费,而中国高校负债累累,今后路在何方,没人知道
美国人真是有钱,也真敢要钱。到2007年,要上哈佛大学和美国的私立名牌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加在一起,每年没有四万五千美元拿不下来。这笔开支不小,许多父母叫苦不迭。在各方压力之下,美国大学决定"开仓"放钱。

  去年12月,哈佛宣布中产阶级及中上阶级家庭孩子的学费,年收入在12万-18万美元的家庭,学费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之前哈佛已经针对低收入家庭推出了学费减免政策,学生父母年收入不超过6万美元的,学费全免。

  美国大学有的是钱,增加助学金也用不着教授们推食解衣。哈佛的赠款基金高达350亿美元,耶鲁也有225亿美元。美国有60所大学的捐款资金达到10亿美元以上。

  美国私立名校的赠款基金主要是靠校友捐钱。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的中国业务主管,都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的中国人。两人读法学院的时候,学费全免,学校还发给足够的生活费。两人成功之后,给母校捐款很是慷慨,校刊上传颂过他们捐款的美好故事。具体金额外人不知道,但想必数倍于当时学校给他们的资助,也可能是数十倍。

  哈佛率先增加助学金,并不是学校领导心太软。有人说哈佛是为了争取好生源。美国的情况与中国不同。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北大和清华两所名校,全国上下都关心爱护这两所高校,全国上下都愿意死保这两所高校。但美国的名校太多了。哈佛在国际上名声最响,但在美国国内,至少有斯坦福、普林斯顿和耶鲁等三所大学与哈佛齐名,难分上下。所以说,哈佛也要抢生源。

  也有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如果哈佛真是要抢生源,当初就不会与其他名校一同竞相升高学费了。美国名校不愁生源,美国人想来上,全世界的人都想来上。考生中色艺双全的和钱才双全的大有人在。

  哈佛的批评者认为,哈佛等名校的当权派生怕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强迫名校拿出更多的钱来帮助学生。国会有一些议员已经在讨论,大学是否应该把捐赠基金所挣的钱中硬性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助学金。与其让国会逼得大改,不如自己抢先小改。

  不管是少出钱还是多出钱,美国名校都是十分强大的。华尔街券商是美国的强大堡垒,但不是最强大的堡垒。哈佛、普林斯顿等私立名牌大学,那才是美国最强大的堡垒。这些学校有的是钱,其校友遍布朝野,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实力都很强。华尔街的许多老大都出自这些名校。世界级科学家,美国名校多得数不胜数。美国排前几位的常青藤盟校,一所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就有一打多。

  
  我们的高校远没有哈佛、耶鲁有钱,而且比不上美国一般高校有钱。

  我们的高校是负债经营。世纪之交,中国大学大跃进,兼并、扩建、迁址,多处不得安生,许多高校因此而债台高筑。以南京大学为例,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已经搬过一次,而且现在又要搬。先从城中搬到长江北面浦口。没过几年,又要搬回江南的市区。如此搬来搬去,耗资无数,学校伤筋动骨,师生疲惫不堪。各地的大学城多占去很多的农田,却又没有很好地利用。校园大多大而不当。

  高校负债累累,今后路在何方,大家仍然不知道,高校领导也不知道。当初南京大学建新校园,学校当权派中没有人出来公开反对,现在也无人出来承认责任。我们的一些大学领导,很像是钱锺书在《围城》里所说的那样,是"小政客办教育"。这样的高校会成为世界的名校吗?

  中国高校每况愈下,美国高校则趁虚而入。美国的名校每年都要到中国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把他们接到美国去读书,经常还要给全奖。

  今后五年内,美国名校的学费和生活费有望涨到一年5万美元。即便如此,如果我们主权财富基金能够拿出一亿美元,就可以资助5000位中国的青年学子到美国后方完成四年本科学业。按照保守的估计,5000人中有500人成才,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舞台上大展宏图,那就会带给我们超值回报。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6 收起 理由
海阔天空 + 6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0 20: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篇

一览众山小:我被美国名校录取的历程




."Dear Danny: You're in! " 在得到录取消息的几天后,当我拆开信封拿着来自Vassar College的正式录取信时,心中仍是激动不已。汗水和努力终于化作了内心的喜悦,两年来的日日夜夜又一次在脑海中浮现。回顾我的整个本科申请过程,没有历经艰险,也没有一波三折,要说秘诀和捷径,那也是从未有过的。出国之路,对于我来说,显得较为平坦顺利,而今天我能与大家分享的或许只是一些经验和感受吧。
2005年1月寒假,还是初三的我为了上托福的长期突破班,便每天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来往于中山西路的家和蒲汇塘路的上海新东方教学点。当时英语成绩优秀并对英语抱有浓厚兴趣的我懵懵懂懂地报了托福班,目的只为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出国?丝毫没有想过。然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我却被老师们的激情和同学们的热情给感化了。除了接受每天大量的托福题的考验之外,我最盼望的便是听上海新东方老师风趣幽默地诉说她出国留学的轶事,或是教师们课堂上介绍美国各大名校的故事。这样耳濡目染的浸润很快便促使我萌生了这个想法:出国留学?我可以么?本科可以么?

2006年的5月,带着一张准考证和一瓶红牛,我来到了上外的托福考场。陌生的教室,陌生的考官,然而我却胸有成竹。之前无数次的模拟题练习使我对自己的水平有着充分的了解,我所要做的全部便是把自己的能量都释放出来。在经过长达一个上午的奋笔疾书后,我笑着走出了教室,心中充满了欣慰和快乐。原来大家惧怕的托福也不过如此!然而等着我的将会是更多的挑战。我知道踏进教室的那一刻,我便已经踏上一条大家所谓的"不归路"了。在这条路上没有后退,没有抉择,只有一个目标:出国留学。

当时托福考试在同学们之间并不盛传,申请本科更是少有人问津。嗅觉还算灵敏的我怀揣着这个梦想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头。当高一考完托福,我便开始攻克SAT单词,我的重心转移到了巴朗词表。话说攻克完了单词,SAT就成功了一半。我给自己列了严格的背单词日程,一天背5个词表,每天向前滚一个。遗忘对我的勤奋和坚持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似乎每一次背单词总会有一半忘记。然而,当我能在SAT词汇题和英语小说中辨认出一些刚认识的新面孔时,我总会无比快乐。这也是我背单词最大的动力--成就感!

有人认为SAT阅读是一种折磨,我却觉得那是一种"享受"。这些阅读文章不仅是英语写作的典范,同时它们也激发了我对知识的兴趣,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每当看到自己从原本的一篇文章错一半以上,到之后的错三五道,到最后的全对时,我便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在考试前两周,在我保持了相当的做题水平之后,我便会把以前做过的所有的题目整理成错题集,仔细地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理清做题的章法和思路。2007年1月,我在香港沙田学院参加了SAT I考试。虽然成绩不算太牛,至少我也不用花心思重新再考了。

此时,我终于体会到了先人一步的好处。当同学们都已经忙于准备托福的时候,我已经早早把SAT I搞定。先人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都给我带来了十分充裕的时间。在申请过程中难道有比时间更宝贵的么?

一次与朋友的闲谈中得知了关于AP考试的消息。AP课程本是美国高中生的选修课,旨在为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提供一些大学的课程。它的难度比高中的课程难,又比大学的课程简单。学习AP课程不仅能够大大拓宽知识面,同时又能提前修完一些大学基础课学分,另外也能为申请本科增加砝码。仔细斟酌后,我决定学 AP,并参加5门AP考试:微积分、统计、物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得知中国大陆没有AP考试考点后,我主动与新加坡的考点取得了联系,并获得了宝贵的考试机会。没有老师能够辅导这些全英文大学课程,我就从书店买回了复习书自己慢慢看。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把《高等数学》翻了个彻底,同时也啃下了 800多页的英语原版《经济学原理》。在这段时间里,我激发了长久以来储存的无限潜能。发现自己对于微积分概念的含糊,就一定会深究到底。经济学的各种图像也被画在了大大的白纸上,贴在我房间的墙壁每天复习。统计学公式的繁琐需要不断的理解和操练。每晚,浓浓睡意总会被学习新的知识的兴奋感所取代。

我相信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在5月新加坡的AP考试中,我取得了5门AP满分。这是对我长期努力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申请最大的激励。这段宝贵的经历给了我极大的心里暗示: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I really want it.

两个月后的暑假,我开始研究选校。University(综合性大学)还是LAC (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学院)? 这是一个困难的抉择。美国的综合性大学虽然较学院在国内有知名度,然而经过反复比较后,我仍然选定了一些好的文理学院。其理由如下:

1)文理学院往往一届学生人数较少,教授学生比率较高,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得到教授的照顾,可以充分享受学校的师资力量。这对写往后的研究生院的推荐信也是有好处的。

2)文理学院往往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他们在各个学科内的兴趣和素质,并不在大一时设定专业的限制,这也是投我所好。

3)文理学院相对于大学有更充裕的助学金发放,并有许多的录取的机会。这些因素在我的选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浏览了无数的网站,做了充分的research之后,我便毅然决定提前申请Vassar学院--一所真正适合自己的文理学院。

当在网上得知Vassar学院招生办主任David Borus将在上海举行面试时,我又一次抓住了机会,早早地进行了预约,并幸运地得到了名额。9月4日,我和Mr. Borus在上海豫园万丽酒店的面试进行地异常顺利。在面试之前,我准备了一份简历,简要地列举了一些高中时活动经历、兴趣爱好、考试成绩等。在面试的三十分钟里,我们谈论天南地北。我和他不仅分享了在国外的旅游经历和一些在印度和埃及拍摄的摄影作品,还表明了自己对Vassar的深深热情和提前申请的意愿。我的真诚打动了Mr. Borus,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几个月后的一天,当我正在埋头忙碌于准备申请文章时,我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份Vassar学院精美的viewbook和来自于Mr. Borus的一封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信的是,在长长的大断打印的文字下面,Mr. Borus 亲自手写了一行字: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reading your application! 措辞虽然简单,但这行字却给予了我极大的希望和鼓励,也坚定了我申请Vassar的信念。

在反复的修改、编辑和检查我的essay之后,我终于最后定稿,将它用快递发出。随同一起寄出的还有老师的两封推荐信、我长笛吹奏的录音光盘和一些摄影作品,当然还有无限的希望。等待的煎熬随着公布日的到来越加使人痛苦,然而最终的结果没有让我失望。12月14日早晨,当我睡眼朦胧地打开outlook 时,眼前跳出了一个将被永远铭记的单词:Congratulations! 那一刻,我成功了!

回顾自己整个的申请过程,觉得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学会把握机会。在申请之前就应该对自己将来的时间表做好详细而充分的规划。学会走在别人前面,学会争取时间。对我而言,走在别人前面使我搭上了老托福的末班车,使我有了学习AP的机会,使我能够顺利预约到面试。把握机会,特别是在与学校联系的阶段,要学会与招生办主任沟通,主动地了解学校情况,主动地去呈现自我。

申请的过程并不只是一大堆考试和烦人的表格。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新加坡的街头为了找到一个价格合适的旅馆而拖着旅行箱奔波了大半天。记得在香港吹着海风享受维港的美景。记得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考试的紧张、选校的战略、成功的喜悦。申请,对我来说,似乎让我的人生更完整了。而经历了申请的历练,我也懂得了坦诚、坚持和自信。申请之路,搬用安徒生的句子,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走下这条路的人,不在于砍完了荆棘无数,真正光荣的在于获得的精神世界的丰富。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谢谢他们对我十几年来的悉心培育和在申请过程中对我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同时,我衷心祝愿每一位Class of 2012的战友们能在RD中越战越勇,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0 2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学生争赴香港留学

香港高校近年在大陆的名气与日俱增,不仅本科课程招生获众多尖子生的青睐,研究生课程也凭国际认受性高、修读时间短、费用较海外留学低等优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大陆学生申请报考。香港城市大学一位负责招生的教授表示,近年来大陆学生申请研究生课程竞争日趋激烈,去年城市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招生40人,其中约四成是大陆生,但报名申请的有两百多人,平均十多名大陆生竞争一个名额。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主任黄煜表示,新闻系去年首次开办国际新闻一年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当时共有一百多人报名,录取了五十多个学生,其中大陆生占绝大多数,而今年迄今为止收到的申请已比去年多出好几倍。据了解,申请香港全日制研究生短期课程的以大陆生为主,香港本地的申请者较多选择兼职课程,所以大陆生和香港生之间的竞争并不大,激烈的竞争主要存在于大陆学生之间。

黄煜说,申请浸会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大陆生从2006年起开始增多,预计未来会越来越多。他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大陆大学毕业生的出路近年来不甚理想,找工作比较困难,很多学生都考虑继续进修,到香港读书成为其中一个选择;第二是在香港完成一个一年制研究生课程大约需要六至十万港元,加上生活费等开支,全部费用大约为15万港元,而到英国等海外留学的费用则可能要贵一倍;第三是香港高校中的文化氛围较适合大陆生,香港高校教师对大陆生的情况比较了解,教学方法与国际接轨;第四是香港特区政府采取开放政策,建议放宽大陆生在港实习和就业的限制,这都是吸引大陆学生的利好因素。

香港的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研究型和授课型。黄煜介绍说,前者的录取比例为5%至10%,大约每20人录取一个,竞争比较激烈;后者修读年期较短,一般是一年,录取比例为30%至70%,很受大陆学生欢迎。目前正是香港高校录取秋季入学研究生的黄金时间,香港各高校均收到大量大陆学生的报考申请。

由于香港部分大学采取「滚动招生」的方式招收研究生,按照报名时间先后安排面试并决定录取,因此香港高校网上申请系统刚一开通便有不少大陆生蜂拥而至,抢著申请,导致一些学校的网路一度「塞车」。不少学校的招生老师表示,大陆申请者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报名靠后而失去机会。黄煜表示,浸会大学要求申请者先从网上报名,然后由校方审核他们的成绩并安排面试,并未采用「先到先得」的招生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1 01: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1 02: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源并不出在“名校”上,根本就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在中国没钱连基础教育都受不全,好容易出点尖子又被国外的名校抢了,连香港大学都来挖人,这是个恶性循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1 09: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才人最后的下场是沉沦,这可不仅仅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2-15 08:55 , Processed in 0.19197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