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24|回复: 0

美军军事部署直指台海:中国军队加紧作好军事准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2 21: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美国台海政策由模糊至清晰的变化,评析美国在亚太地区针对台海局势进行的军事调整。
  
  美国台海“战略模糊”政策的内涵与动因
  
  自从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为了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捞取最大利益,多年来在处理台湾问题时一直奉行“战略模糊”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发展与台湾关系时,美国既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时又表示要履行《与台湾关系法》,对台湾与大陆统一的前途不做明确表态,只是强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其二,在保卫台湾安全方面,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法律的形式确认美国继续向台湾提供安全保护,但美国并未明确表示美国军队是否介入台湾与大陆可能的冲突。这一政策在1996年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附近水域举行军事演习,美国快速调遣两艘航空母舰到台湾地区海域。尽管如此克林顿政府仍然拒绝了众议院共和党人有关明确保卫台湾的要求而是更谨慎、含糊地发表言论,对美国保卫台湾免受大陆攻击所作的承诺故意模糊不清。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所谓战略模糊政策的实质,是要把在台湾问题上的主动权和最后决定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战略模糊”政策是美国在台海两岸“骑墙”的必然结果。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是美国借以抗衡前苏联的重要力量。70年代末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猛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系亚太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政府承认:“一个稳定、强大而负责任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但鉴于台湾重要的地缘、经济、政治价值,美国始终在两岸间往复徘徊。

  从地缘上看,台湾踞守白日本群岛南下至菲律宾群岛一线的中点,是美国政府苦心经营的西太平洋盟国及友好国家防御链条的重要一环。同时,台湾又是中国陆权与海权的结合部,是中国发展远洋力量的必经之地。两岸不论维持现状还是台湾走向独立,都将使中国处于美国战略包围的重压之下,相反,若两岸统一,美国的西太平防线将南北断裂。
  从经济上看,政治上的依附地位势必导致台湾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附和不自主。单从军售来看,自1995年开始,台湾即已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军贸市场,美国军工企业因此获利丰厚。

  从政治上看,冷战结束后,崛起中的大陆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最大挑战,而统一后的中国综合实力将更加强大。因此,美国一直想借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迫使中国进行政治变革,同时利用台湾问题消耗中国经济、政治资源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由此可见,维持两岸分裂局面,能够使美国利益最大化。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美国既同大陆接触又不抛弃台湾,实行“双轨”其结果必然是奉行模糊的台海战略。这种模糊台海政策的实质就是使两岸都无法明确预期美国的行动取向,从而使两岸都不敢贸然行动,保持美国主导下的“现状”。
  
  美国台海政策的清晰化发展
  
  美国政府,特别是小布什政府认识到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势,因此明确表示不支持甚至反对“台独”,但同时,为了维持并牵制中国大陆的迅速崛起,极力维护台海“现状”,因此明确表示,如果中国政府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将“协防台湾”。以下将从美国对华、对台战略利益两个方面分析美台海政策清晰化发展的原因。
=
  美国政府对“中国因素”的认识——由“接触加遏制”到“合作加制约”
  自2002年10月斯蒂芬罗奇发表了颇有影响的《中国因素》(The ChinaFactor)报告以来,“中国因素”这个词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早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因素”就已经悄然走进世界许多战略家的视野,如前美国总统尼克松早就把中国看作是决定世界未来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外部世界真正感受到“中国因素”的存在,也不过是最近10多年的事情。“中国因素”对世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结构性的。

过去十几年,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在接触、遏制之间徘徊,所谓的“战略模糊”不过是“接触+遏制”的代名词或“战略未定”的托词。从2005年8月1日中美第一次战略对话结束后罗伯特·佐利克(美国前副国务卿,现世界银行行长)9月21日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演讲,到12月8日中美第二次战略对话结束后佐利克的表态看,美国对华战略的基点已经明显地落脚在“合作+制约”上。导致中美安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对安全威胁的判断做出重大调整;二是中美安全合作的基础明显扩大。

  美国“9·11”事件的发生,还使中美双方在反恐和防扩散上找到了新的合作点。这一合作虽不具有当年共同抗苏的分量,两国面临的威胁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却明显扩大了双方合作的基础。近年来双方在反恐外交、执法、金融、情报交换等诸多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中美在防扩散上的合作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中国在出口管制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在解决朝核,伊核问题的国际努力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曾经摩擦不断的防扩散问题已成为两国合作的重头戏。

  与此同时中美在维护地区安全、缓和地区冲突上的合作,以及在众多低政治、非传统安全领域——如打击跨国犯罪、加强能源安全、对付非法移民、防治国际传染病、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发展与加强。这是两国安全关系中一个非常积极的趋势。在全球化急剧发展的今天,地区冲突和非传统安全带来的威胁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中美除了加强合作别无选择。由于低政治,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较少受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其发展对于建立和培养两 国间的相互信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中国的崛起使美国政府看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强大的影响力以及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对于美国长远利益的重要性,但不应忽视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美国仍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怀有极大的戒心,担心中国在东亚安全事务上与其争夺主导权,担心中国有朝一日可能对其世界军事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在美国防部发表的四年度防务评审报告中,中国已被明确置于“处在战略十字路口”国家的首位,美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台湾问题,努力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负责任的国家”。

  美台政策发展——坚决封杀“法理台独”,极力怂恿“渐进台独”
  在战略定位上,布什政府从安全和民主两个方面界定台湾。在美国传统的地缘战略思维中 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冷战结束后,台湾更成为美国亚太安全“防御链”的重要一环。美国对华政策“两面下注”,“交往”加“防范”并重,力图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状态,加强利用台湾牵制大陆。

  但是布什政府对反台独政策在“法理台独”和“渐进台独”问题上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一方面,布什政府认识到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定时炸弹”,而美国的利益比台湾更广泛。布什政府不希望看到台湾当局不断挑衅大陆,进而改变台海现状,使其被迫为了支持台湾的民主而与中国大陆开战,因为这从根本上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陈水扁上台以后的所作所为与国民党当政时有明显不同,经常挑衅性地试探美国和中国大陆的底线,使台湾海峡处于随时可能出现危机的状况之下。

因此,布什政府认为有必要为“法理台独”(“激进台独”)清楚地划定红线,并不断通过“预防外交”控制“台独”势力的挑衅言行,以确保台海现状不被改变,美国的政策不被台湾带着走,中美关系大局不受影响。然而与此同时,布什政府并未放弃其对“渐进台独”的支持,这也是继美国总统卡特以来的美国历届政府实际执行的台海政策的一部分。布什政府将“法理台独”(“激进台独”)与“渐进台独”清楚地区别对待,并反复向台湾当局强调其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的立场,其主旨还是在于要确保台海和平稳定,维护其国家利益。
  
 布什政府台海政策的清晰化及其困境
  
  克林顿时期对两岸政策的特点是“战略模糊”,即对于中国使用武力美国政府不承诺要如何反应。美方当时以为模糊的态度使得大陆猜不透,于是不敢轻易尝试。但是,你模糊,我试探,试探便产生危机,1996年3月的台海危机就严重地挑战了美国“战略模糊”的思维。

布什上台后采取了说清楚的办法,方式是双管齐下美国绝不能容忍大陆对台用武美国不支持甚至反对“台独”——这就是战略清晰。美国认为,台湾当局的“正名”、“制宪”是改变现状,大陆军力不断增长也是改变现状或是具备了改变现状的能力,两岸任何试图在“维持现状”问题上挑战美国的主导权都是美国政府所无法容忍的。因此,布什政府表达了更为清晰的台海政策。2003年12月9日布什总统在白宫会见温家宝总理时公开批评了陈水扁,这对台湾民进党当局是很大的“打击”;但布什政府还明确表示,若北京武力攻台,“美国有义务防卫台湾”,而且是“尽一切必要手段”协防台湾,并在此背景下大力加强了美台军事合作。

  但是布什政府台海政策的清晰化并不能有效地防止危机的发生。美国一方面在大陆、台湾之间充当“裁判”角色,希望两岸维持现状,任何一方企图单方面改变现状都是“美方所不接受的”;另一方面每当台独势力甚嚣尘上致台海形势紧张的时刻,美国第7舰队的航母和战机就会虎视眈眈地出现在台湾海峡附近。这与其说是对台独势力的警告,不如说是对大陆的警告,示威和震慑,其结果必将是中国政府被迫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而且,美国将“渐进台独”与“民主”挂钩,把台湾问题与中国和平崛起挂钩,其实质是怂恿推动“渐进台独”的发展,以期继续实施“以台制华”的政策。但是美国政府维持的这种“现状”,与中国政府所要维持的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台湾问题的“现状”背道而驰,将使台湾问题无限期拖延,从而迫使中国政府武力攻台,届时将与美国的战略安排发生重大冲突。
  
  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调整
  
  为了防止中国政府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更是为了制约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政府一方面加强了与日本的传统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大幅调整了其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

  加强日美合作,锁紧“第一岛链”
  2005年,日本防卫厅提出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美国借此机会,调整其在亚太地区军事部署,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逐步收紧太平洋岛链的战略封锁。
  首先,美借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之机增加其在“岛链”关键——台湾海峡的战略空间,筑牢其“封锁链条”。从日本方面看,将“台海危机”写入“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一旦台海有事,日本就必须按照合作指针展开军事和支援行动。这样,美就可以将日本名正言顺地拉入可能发生的“台海危机”,增加美在台海的战略空间使美有更充足的时间、更坚强的后方基地,更多的作战方案选择。所以,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可以使美国更好地掌握台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收紧其“第一岛链”对中国大陆的封锁。

  其次,美借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之机紧守“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周边的广阔海域,为美提供更安全的“中间地带”。“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的周边地带是众多海上航线的必经之地,是“第一岛链”的战略补给通道,也是“第二岛链”的“中枢”——关岛军事基地的重要蔽障。守住这片区域对于加强“岛链封锁”具有重要意义。从“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发展趋势看,日美的安全合作是朝着日益扩大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的。所以,可以预见,“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将把“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的广阔周边海域纳入“周边有事”的范围,从而为美守住关岛等基地提供更好的支援。

  再次,美借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之机推动其亚太地区军事部署的调整,以降低其在亚太驻军的成本,提高作战效能。让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上升,更多地帮助美国实现其亚太战略目标,符合美国的利益,也符合布什的盟友政策。通过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美可以增加一个强有力的“打手”和“帮手”,从而进一步收紧太平洋岛链封锁,实现其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关岛成军事支撑点,与台海冲突点更接近
  
  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部署的战略调整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基于台海形势的需要美国加强了在关岛基地的部署。目前美已在关岛部署了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AGM-86型先进巡航导弹和核潜艇。五角大楼还宣布,空中加油机、“全球鹰”无人侦察机和B-2隐形轰炸机等大批先进军机也部署在岛上。另外美军还在考虑一个新的计划,就是在关岛部署一支航母战斗群。
  
在加强驻关岛美军部署的背后,隐藏着美军极其险恶的用心,即把海外驻军调往离潜在冲突地区更近的地方,以便随时保持威慑并做出反应。对于关岛美军紧盯的“潜在冲突地区”,美军官员直言不讳地指出 一是朝鲜半岛,二是台湾海峡,其中,台湾海峡更是“主要目标”。前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莱尔在卸任前,曾在美国众议院口出狂言:“太平洋美军的责任就是确保台湾有足够的防御能力”,在关岛部署核动力攻击潜艇,“可接近解放军导弹部署点”,以便在台海发生冲突时“及时”协助台湾“自卫”。

  美国军事专家理查德·哈洛伦认为,五角大楼将军舰和潜艇开进关岛,克服了“距离上的障碍”,使美军战略核潜艇抵达台湾海峡的时间缩短了5天。这样一来,使得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就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又有增加。
  
  结语
  
  美国台海政策的清晰化反映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大陆既合作又牵制的态度,对于台海既得利益的顽固防守之势。与之前的“模糊战略”相比“清晰战略”更具进攻性。虽然从目前来看,美国政府反对“台独”的态度,有利于中美有限合作的短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美国的“清晰战略”有利于岛内“渐进台独”的发展,甚至会刺激“法理台独”的势头。而美国近年来在亚太地区进行的一系列军事调整更为未来台海局势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不安定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积极利用其政策中的积极因素,争取台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另一方面,要直面消极因素,做好反“台独”斗争准备。

作者:王挺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4-11-22 20:57 , Processed in 0.110124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