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83|回复: 3

淞沪会战是蒋介石的抗日大战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6 12: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蒋介石的抗日大战略:淞沪会战是血泪交织的史诗
   
    亚洲周刊杨克林/蒋介石早已深知中日必有一战,而中国须有待实力加强。一九三七年,为使日军不能速决,蒋介石决定开辟上海战场。淞沪会战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中华儿女成仁取义,一寸山河一寸血(相关视频)。中国军队伤亡达三十万人。
   
    今年是抗日战争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七十周年。这是一段由于各种原因被淡化了的特别重大事件。
   
    拨开迷雾,回望历史,可以发现淞沪会战规模之巨大,过程之持续,伤亡之严重,战斗之悲壮惨烈,不仅在中国抗战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中外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正如冯玉祥将军所说,“在上海战场上,一百里以外看著,半边天都是红的……我们的队伍每天一师一师地、两师两师地加入前线,有的师上去之后三个钟头就死了一半;有的坚持了五个钟头就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是个大熔炉,填进去就熔化了”。淞沪会战可以毫不逊色地名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大战役。
   
    这次会战也与蒋介石制定和指导的中国抗战大战略有密切关系。蒋介石抗日的决心,实际上可从一九二八年五月三日说起。当时,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国民革命军北伐。当军队进抵山东济南时,倭国田中义一内阁,据其“东方会议”所定的“对华政策”,借口保侨,派第六师团入侵济南,阻挠北伐。日军无视国际公法,擅行软禁中国外交部长黄郛,以挖眼、割鼻等手段残杀中国外交特派员蔡公时,并滥杀我外交署所有员工和济南市民,造成“济南惨案”。稍后又伏击依约撤出济南的中国官兵;屠杀留在医院的北伐军伤员。蒋介石在五月九日的日记写道:“余自定日课,以后每日六时起床,必作国耻纪念一次。勿间断,必至国耻洗雪为止。”
   
    蒋介石对“济南惨案”的痛楚刻骨铭心。他看出倭国的目的,一为阻挠中国国家统一,使中国失去变得大的机会;二为尽量引发中日正面作战,而寻求灭亡中国之机会。自“济南惨案”到“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的这段时间,美国魏德迈将军曾称为中国的“黄金十年”,尽管这十年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岁无宁日。
   
    蒋介石深知中日必有一战,但两国的国力、战力悬殊。如贸然开战,国家必陷危亡!他认为,待国力、战力加强后再开战,才能有胜利的把握。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抗日怒潮席卷全国。九月二十八日,南京中央大学学生四千余人,为要求对日宣战,罢课游行,打伤外交部长王正廷。外地来京请愿学生,到十二月达七万之众。高呼对日绝交、宣战的口号,震动南京。蒋介石为平息群众情绪,接见学生代表。
   
    蒋介石说:“关于抗日情势,假如本人要想全国国民拥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只要对倭国宣战,全国人民一定称赞我。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反给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能把国家的命脉断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命危殆。我要为国家前途打算;要为民族前途著想。不能为个人名誉而使中国灭亡!纵令不致永久灭亡,或者灭亡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还是可以复兴的话。但是如果现在我们有方法可以使国不亡,使中国不致受几十年或几百年亡国痛苦,我们为什么不采用?为什么反而愿意冒几十年或几百年的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淞沪会战是蒋介石的抗日大战略

   这就是蒋介石不马上对日宣战,而向国际联盟申诉的原因。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胡适曾写过一封著名信件给国民政府要人,说:中国抗战“(一)必须准备沿海口岸与长江下游的全部毁灭,那就是要敌人的海军的大动员;(二)、华北的奋斗,以至河北省、山东省、察哈尔省、山西省、河南省的沦亡、被侵占毁坏,那就是要敌人的陆军的大动员;(三)、长江的被封锁、财政的总崩溃、天津上海的被侵占毁坏,那就是要敌人的空军的大动员。我们必须要准备三四年的苦战”。
   
    胡适信中还说:“我们必须咬定牙根,认定在这三年之中我们不能期望他国加入战争,我们只能期望我们打得稀烂而敌人也打得疲于奔命的时候才可以有国际的参加以援助。”“必须使政府与军事领袖们深信此长期苦斗为不可避免的复兴条件。”该年春夏,蒋介石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各省实地考察后,也决定了“以四川黔陕为核心、甘滇为后方”的基本方针和计划。胡适的信和蒋介石的计划,在当时都是最高机密。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蒋介石认为最后关头已经来临,对全国发表了许多次演说,他说:“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现在,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那就必须不惜牺牲和倭寇死拚。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只有齐心努力杀敌,驱逐万恶的倭寇。”
   
    当时,日军已占领北平,极有可能沿平汉路南下,夺取汉口。汉口是中国水陆交通中枢,战略家称为“作战中心”。汉口若被日军早期夺取,则长江下游的一切政治与经济的命脉则落入敌手,便无法西撤建立大后方之基地,就不能支援长期抗战,于是中国军队将被迫决战。
   
    蒋介石为使日军不能速决,根据既定方针,决定开辟上海战场。七月三十日,早在作淞沪会战准备的张治中向政府正式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方案;八月六日,国民政府举行国防会议;八月九日,当上海虹桥机场发生倭国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驾车欲闯时,中国军方立即将其击毙。
   
    八月十三日,两军展开小规模的步哨战,也即大战前的序幕战。八月十四日,中国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声明“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自此,上海抗战的隆隆炮声,振奋著全上海、全中国人民的心声。为民族独立而战的局面终于出现了。中国军队主动对上海日军发动攻势,先后投入大军七十个师,终将日军主力从华北方面诱至上海方面。这一战略诱迫日军改变作战方向,即由原先的由北至南(企图仿效历史上北方部落自华北南下侵略长江、汉水流域;利用其快速部队沿平汉铁路直扑汉口,并出洛阳堵塞潼关,将中国纵断为二),改为由东向西仰攻(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又有长江天险,我可居高临下)。在淞沪会战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中华儿女成仁取义,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伤亡达三十万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6 12: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淞沪会战是蒋介石的抗日大战略

   十一月十一日上海沦陷,但延缓了日军侵略进程,打破了其统帅机关“速战速决”战略的美梦。在此期间,中国将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物资和人才等迁移西南大后方,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
   
    蒋介石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固之民心。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情势之下,不能徒顾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
   
    一九三八年,倭国占领武汉后,在十一月八日,蒋介石又发表《中国抗战与国际情势》,又一次阐明抗战到底的真义。他说:“我们这次抗战一贯目的:是要彻底求得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如果国家民族一天没有得到独立、自由、平等,抗战就一天不能停止。我们一贯的根本方针,就只有持久抗战,抗战到底。所谓抗战到底究竟是怎样讲呢?抗战目的,如何乃能达成?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亦即是说: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现在欧战既起,我们已经获得一个中国问题将随世界问题之解决而解决的基础。……我所说抗战到底的真义,也就如此。”
   
    战局的发展,正如蒋介石所料,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日战场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联合在一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亚洲的主要战场,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据说:在一九三七年,当日军转移其主力至沪(上海)宁(南京)线一带时,蒋介石第一次拍案自语:“对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当他听到日军袭击珍珠港时,又第二次拍案自语:“对了!对了!就是这样!”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出蒋介石的心事。
   
    其实这就是蒋介石的抗日大战略。当然,是全国军民不分种族、党派,不分阶级、阶层,不分男女、老幼,用鲜血和生命促成这大战略的构成!这是一件恒古未有的精心智慧的艺术品,一部全民族血泪交织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复兴枢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22: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淞沪会战是蒋介石的抗日大战略

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4-11-26 04:00 , Processed in 0.13548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