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 创 ]
长篇连载:消失在中越边境的记忆
第三章:战争外的战争
11
战争的命名艺术
中国人出兵打仗,历来讲究 “ 师出有名 ” ;以便广博民心,争取同情,达到一呼天下应的效果 。通过战争的名号来分析战争,是一件颇有新意的事情 。我们只需简单回顾一下建国后的三次战争之名号,将它们与中越之战的战争名号做番比较,便可了解邓小平老辣的国际政冶经验以及永远掌握主动权的战争智慧 ……
中越之战,邓小平将它命名为 “ 自卫还击作战 ” 。请注意 :是 “ 还击 ” ,而不是当年中印边境之战所用的 “ 反击 ” 。 “ 还击 ” 与 “ 反击 ” ,虽字意相近,但理解的意义却大不一样 ---- “ 还击 ” 是你先打我,我还回你 ;有消极被动 、迫不得已之意 ;而反击,则蕴含有某种主动的力量意念 。两个词若被外国记者们翻译成英文 、法文 、伊斯兰文等诸多外国文字传播开来,在国际间产生的影响,其意义也许就大不一样了 …… 早期做过中央机关《 红 星 》报总编辑的邓小平,不会不留意战争的行文措词以及它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影响 。
与之相比,中国以往的 “ 抗美援朝 ” 与 “ 抗美援越 ” 的战争命名,实在高明不到哪去 。因为它主客不分,容易让人产生不愉快的联想 ---- 谁是 “ 抗击 ” 的主体 ?谁是 “ 援助 ” 对象 ?战争毕竟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国土上,怎么可以一厢情愿替代别人去充当 “ 抗击 ” 主体呢 ?我们自命不凡的战争命题,受助的对方未必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 。举个例子 :假若你一时遇上某些麻烦 、需要朋友帮忙,但并不意味着你乐意让帮忙者大肆渲染他的义举 ;没人愿意使自己在公众面前,长期处于受助的 “ 弱者 ” 位置 。凡人都有争强好胜的自尊意识,何况一个国家与民族 。所以孔夫子说 : “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目的是提醒世人 :帮忙要讲方法,更需端正心态 。否则适得其反 。
毛泽东当年之所以同赫鲁晓夫决裂,据说是受不了对方 “ 喂我两天奶,就想当我娘 ” 的作派 。从中国反叛苏联,到越南 、阿尔巴尼亚反叛中国,毛泽东犯了与赫鲁晓夫一样错误 。从 “ 抗美援朝 ” 到 “ 抗美援越 ” ,中华儿女付出了几十万生命的代价,得到的结果却是 :朋友失和,兄弟反目。真是出力不讨好 。
如此在文字上钻牛角尖,一般人难以理解 。一场战争如何命名,国民也许不太在乎 。但是作为政治领袖 、国家的法定代表人 ---- 他们就很在乎了;因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尊严 。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国际形象在世人眼里,长期处于被帮助的弱者地位( 尽管有些时侯,少了朋友帮助便不能成事 )。
中国将 “ 还击 ” 的时间,选择在越南入侵柬埔寨这一相同时段 ,邓小平是有所考虑的---- 你越南可以打别人,那我为什么不能 “ 教训 ” 你呢 ?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 !还有就是 :让两场战争同时绞织在一起,容易分散国际间的注意力 。若越南不进攻柬埔寨,中国便失去教训这位淘气而任性的小兄弟之良机 …… 从情理上分析: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若平白无故去打一个人口面积不足自己一个省的小国,会导致作为安理会成员之一的中国,在国际舆论中陷入道义上的被动 。越军不宣而战,悍然攻占一个主权国家的首都,无疑为中国 “ 教训 ” 越南,创造了绝好的舆论条件 。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便可将中越之战的命名创意大致勾画出来 ---- 中国军队是 “ 自卫还击 ” ,并非 “ 援柬抗越 ” ;说白了就是 :我揍越南,与波尔布特没任何关系 。这就使中国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在国际舆论的旋涡里,与恶名昭彰的红色高棉政权彻底划清了意识形态上的界线 ;从而博得更多国家的同情与舆论支持,其中包括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若中国出兵保卫金边,越南想轻易得手便是做梦 。但那样做有何意义呢 ?让中华儿女去做无谓的牺牲,换取一个红色暴政的存在,让国际间的口水把中国与红色高棉一块淹死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也许毛泽东 、华国锋会干,而务实的小平绝不会干 !华国锋在天安门广场摆出大排场迎接波尔布特,也许只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 、他个人做为党主席的一厢情愿而己 ;绝非中国军方的态度 。
金边陷落,意味着波尔布特彻底完蛋 。教训黎笋这条恶狗之前,先让它去把另一条疯狗咬死;等它疲惫不堪时,以逸待劳的中国军队再出手。这样既提高了取胜的可能性,又能使中国避开 “ 支持红色高棉 ” 的恶名 ,将国际政治经验匮乏的华政委迎赤柬暴君的 “ 天安门盛宴 ” 之恶劣影响消除掉 ;此一举两得 、一箭双雕也 ---- 这就是中国政府按兵不动的秘密 。
( 待 续 )
原创作品 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