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篇连载:消失在中越边境的记忆
4
导火线 ……
1972 年,中美关系出现极具戏剧性的变化。
在周恩来的“乒乓外交”推动下,中国乒乓球队于当年成功访问了美国。禅联三届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的中国球手庄则栋,在美国见到了他的老球友科恩;他是一位大学生运动员 ---- 他们一年前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第31届世界锦标赛上相识;他们彼此紧握住对方的手,久久没有放下。善于政治联想的中国民众,立刻从新闻纪录影片那意味深长的画面上,捕捉到来自大洋彼岸的敏感信息 ---- 美国人对中国发出了善意的微笑 …… 。也正是通过“中国乒乓球队访问美国、加拿大”这部彩色记录片,才使“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中国人民有幸从官方的银幕上,第一次目睹了资本主义腐朽的本质 ---- 小汽车穿梭如流;摩天楼高耸入云 …… 就跟现在的深圳一样。不是说“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 、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吗 ?当时以“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为嫁姑娘条件的中国人民,看到美帝资本主义残酷压榨下的人民只有“一转一响”(汽车、彩电),心里着实给吓了一跳。
中国人把期待和惊奇的目光,投向原来恨得咬牙切齿的敌人。事情出奇的顺利,中美间的和好,浪漫得像罗米欧与朱丽叶;而且充满了传奇 ---- 由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 . 汗将军牵线搭桥,掩护美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从伊斯兰堡启程秘密访问了北京;最终促成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夫人帕克的中国之行。
昔日在战场杀红眼的死对头,转眼间、双方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尼克松与周恩来的“世纪之握”,结束了东西方阵营老死不相往来的敌对状态;社会主义真老虎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手爪刚握完放下,人们便听到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轻松的答谢致词:“感谢伟大中国人民的友好款待;我和我太太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美国音乐 ……”他是指解放军总政军乐团为他精心准备的美国乡村音乐 ---《 故乡小路送我回家 》以及他在总统就职典礼曾奏过的《 美丽的西比利亚 》等蓝调名曲。腐朽资本主义国家的靡靡之音,第一次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心脏里响起来 ……
以上当然是尼克松的客气话啦。不过,为了欢迎总统,中方确实做足了功夫:北京的学校与工厂,晚上八点前不得放学下班,免得大街上人多阻碍尼克松的车队;周恩来总理和姬鹏飞外长全程陪同总统;当发现尼克松家人偷偷将宾馆客房里的“大白兔”奶糖装进自家口袋时,保卫人员密报总理 ---- 周恩来指示:别惊动他们!他们拿走多少,你们放回多少。几天下来,好几斤的“大白兔”又悄悄进了总统一家人的口袋。离开中国时,总统夫妇还领走一对美国没有的大猫 ---- 黑白分明、憨态可鞠的那种国宝熊。
此时此刻,越南人心里十分不爽。也许在黎笋看来:两年前你毛大哥会见我时,还拼命鼓励我多杀美国敌人;与我谈话的内容,还被整理成“520声明”向全世界公布;咋转眼间你就私下与美帝和好了呢?你那著名的“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革命口号,岂不是骗人把戏 ?
在这种情况下,越南小兄弟倒向另一位社会主义大腕,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实事求是地说,越南若没有两位社会主义老大哥帮忙,要想取得抗美战争的胜利是困难的;举两个简单例子:美军的 B — 52“同温层堡垒”远程轰炸机,以及F — 114“鬼怪式”战斗机,没有苏制萨姆导弹,你如何打得下来?没有中国工程兵修路搭桥,越南的战争保障系统岂不早就瘫痪 ?
黎笋自己也十分清楚:离开老大哥,他这个一穷二白的小兄弟将一事无成。为了击退美军,寻求越南统一,他利用中苏不和,自己站在中间玩了多年的跷跷板……中美倾刻间握手言欢,黎氏跷跷板玩不转了;他不倒向苏联,又该怎么办呢?他别无选择。因此,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一说,不过是中国大哥当时的气话罢了。
越南全面倒向苏联,是中国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兄弟间的指责终于公开化,白热化;就像当年的中苏论战一样。越南官方媒体称昔日的老大为“北京反动当局”;中国斥责过去的小弟为贪得无厌的“东方古巴”……俩兄弟你来我往,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中国与越南这对友好相处几十年的难兄难弟,终于结束了非常时期的政冶蜜月,走到了尽头。
1975 年,黎笋迎来他几十年政冶生涯的重大胜利:美军撤出越南,千疮百孔的国家终于实现了南北方统一大业。昔日的小兄弟长大了,他要娶媳妇当爷了 ……解放南越,可以说是黎笋娶的第一房媳妇;但他觉得不过瘾。为了显示新贵气派,这位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暴发户,犯下一个常见的膨胀错误 ---- 想包个政治二奶玩玩。他看中的二奶,是与他世代为邦的邻家女孩 ---- 柬埔寨。
敏感的新闻从业人员,从越南官方“河内之声”的节目中,隐约听到越南准备迎娶新娘的鼓乐声。先知先觉的国际战争事务观察家 ---- 美国《 纽约时报 》著名栏目主持人 R . 史密斯对时局发表评论说:“柬埔寨是一根可怕的导火线;线的另一头连向发明火药的中国大陆……”在文章的末尾,他叹道:“唉,淘气的孩子总喜爱玩火。”事实证明,擅长黑色幽默的史密斯先生,不愧为研究国际间战争纠纷的行家里手;他猜中了 ---- 正是这根导火线,直接引发了中越之战。而拿打火机点燃导火线的淘气男孩,正是黎笋。
后来,《 纽约时报 》的管理层为 R . 史密斯先生加薪。因为他的大胆预测获得了证实;由于他一系列的精彩评论,报纸的销售收入全面飘红 ……
( 待 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