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26|回复: 12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5 21: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今天,在央视2套连续看了大型十集电视系列片《河之南》,感受颇深。
建议你们也找时间看看!

本片用大历史的视角,通过对中原历史地理文化风貌的追述,全方位地剖析了中原即河南地区在塑造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了中原文化的原创力及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并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入手,探究了数千年来中原文化的演变历程,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文历史长卷。


以下是转帖:

主持人:在5月3日到5月7日,希望您锁定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的十集人文片《河之南》,并且之后同名图书也马上出版,新浪今天请到杨晓民老师做客新浪,欢迎您杨老师。



  杨晓民:谢谢您。


主持人:刚才在开始之前,我和杨老师也简单的沟通了一下,所以希望在40分钟的聊天里面,也能够让网络对面的你获得很多的收获。刚才杨老师告诉我,在策划《河之南》的过程当中,历经了三年的时间?


  杨晓民:对,两年多的时间。


主持人:《河之南》是从大历史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源地,通过历史、地理、文化以及现在的人文风貌各个方面去展现了一个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


  杨晓民:对,从中原地区,《河之南》就是河南那个地区,中国有所谓的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因为中原地区五千年历史,其中4200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重大的事件是在河南发生的。从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南迁或者北上,他一直居于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


  主持人:当时策划《河之南》这样一个大的选题,这样一个大型的纪录片的时候,当时杨老师您是出于一个怎样的想法?是觉得咱们这个地方的文明可能现在很多的人可能并不切实的详实的去了解他?


  杨晓民:其实中原的河南文化,包括河洛文化作为一种地区性的文化,其实他是中国文明,就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高原地带,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创造力的部分,合众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其实在河南部分已经完成了,如果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它的演变和它的衰落,包括它的思想的演变的轨迹,我感觉河南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就是这个中原地区,然后对它进行一种个案化的探讨和思考,我感觉非常有启发的,对全面的认识中国的文化,因为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主持人:在十集的人文纪录片,每一集都以大河之源,大河之名,大河之都,可以说分为十个独立但是又有关联这样的章节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杨晓民:对,我策划这个的时候,河南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它的核心地带和母体的,所谓中国文明的母体是在中原完成的,所以说他有很多是属于中国文明源头性的东西,说实在的,我们策划了当时一个口号叫做启动我们的文化的朝圣之旅,看看哪些是属于中国问话的源头部分,第一集我们从新时期文化的演变到文字的出现,第二集我们讲中国文明的远播的过程,移民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中汉民族移民的过程。第三集我们讲城市,河南还是中国帝王之都,也是中国的城邦之都,每一集我们有一个主题,然后从历史的线索串起来,这是一个主题,这样对历史的分析来完成的,其实是十个主题,就是中华文明的十个源头。


  主持人:花了两年多方面时间完成了整个纪录片撰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小的时间,当时有碰到一些实质性的一些困难,后来又是怎么样解决它的呢?比较搜集一些资料。


  杨晓民:对比如我们尤其第二集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大河之迷,原来我们的策划是,中国河南是中国姓氏的源头,所以最主要的有一个概念,中国的姓氏,来自于河南省中国的姓氏占了38%,但是他占据的人口,因为他都是大姓,占了80%到85%,但是如何从河南起源然后向海外传播,这个是非常抽象的一个过程,但是还不能逐一的反应中国整个中原文化,中原民族,老百姓的一种传播的,包括迁移的过程,所以说我们在姓氏的起源做了以后,接着我们就费了好长时间无法继续下去,最后我们想必须把河南新的历史和移民的历史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历史的叙述,这样发现河南有几次大的移民,对中汉民族的影响非常大。


  主持人:迁徙史也是通过《河之南》第一次全面详实的向我们的观众朋友做了一个介绍?


  杨晓民:对,我们把它和中国大文明的历史提在一起展现的。如果从夏代算起,夏、商、周,那个考古工程已经出来成果了,有4200年的历史,在这4200年里面,在河南有3200年,在河南这个地方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在河南建都。


  主持人:可以说3千多年的历史里,应该说发生了太多我们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事情,或者说一些文化的瑰宝,但是我们要尽可能的在十集的纪录片当中,清晰的向观众朋友展现,这一些可能也耗费了杨老师不少的心思。


  杨晓民:我们主创人员基本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者,事实上中国的文化有很多的源头,起源很多,但是重要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包括学术界也认为他是在中原这个地带,所谓夏、商、周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骨干,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怎样来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根,这是我们创造很强大的动力。


  主持人:在我们现在高速运转的信息轰炸的时代里,很多朋友都说,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并没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或者是已经很好继承的一个程度上,所以有更多更多的很多的观众朋友也希望,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去再次的用追根溯源,好像再回到文化的源头上,找到文化的力量,和当时生长的根基。


  杨晓民:对,汉民族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力的文化,四大文化,现在就剩中国一个国家了,但是它在北宋以后,我认为从北宋以后,它的一种文化创造力减弱了,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说对汉民族文化基本上不太清楚的,对我们汉民族文化成长的历史,心灵的历史,文化的源头部分都不怎么了解,所以说有的人要提倡什么反文化,我感觉他不知道什么叫文化,为什么要反文化,所以我们必须要从根上认真的梳理一下,我们文明到底哪些可以展示给诗人一些精华的部分,他们又是怎样引进,又是怎样衰落的,对于我们寻找文明的根是非常有意义的。


  主持人:《河之南》不光是对于文化的一次追溯,或者是一次朝圣,同时他也是对于文化的一种反思和叩问,在我们这个时代,其实对很多观众朋友都是有意义和必要,所以这一次央视也是在黄金周的黄金时间是每次两集的推出了《河之南》,跟观众朋友见面。


  杨晓民:对,因为这个中华文明确实意义非常不同,现在很多人对于汉文化,我们基本上在基本的理解层面达不到,更别说他的批判了,当然我们对汉民族追根溯源的时候,我们把我们的反思都放到里面去,我们的文化有深厚性,有源头力量。我认为中国文化从一种高原时代进入一种塌陷时代的一个时代,但是这个文化肯定有非常多负面的东西,包括中国还有一些文化不太重视科技,我们有一些思考是不动声色的放在影片里面。


  主持人:对,尤其是在第四集大河之魂当中,也是重点的把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众多的闪烁着思想家呈现在我们观众朋友面前,比如像老子、庄子、孔子都是大家一直在学习他们的思想,也是成就了中华文化的一个奠基,还有第八集的大河之寻,刚才提到墨子在物理科学上的发现,包括天文、地理、音乐、医学等等,其实都是包含在《河之南》的纪录片里了。


  杨晓民:对,河南当时很料不能我们的老子、庄子都是河南人,孔子祖籍河南山丘,最后也迁移到五国,但是孔子主要它的讲学和游说还是在中原地带,还常常回老家去探亲,所以山丘当时叫宋文化,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当时还专门到洛阳那个地方去拜访老子,以老子为师,这都是很了不起的,庄子也是很老,包括墨子这都是在中国诸子百家当中都有的,也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原创力,也是中国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的。


  主持人:河南这片土地上,真的是曾经有过那么多杰出的人物,还有那么多的文化,而且还诞生了最繁荣昌盛的朝代,比如当时的唐朝。


  杨晓民:对,当时因为它作为政治中心,比如当时的河南就是很了不起,当时在周朝的时候,这个是洛阳,洛邑作为西周的东都,作为天下之中,中国这个概念就是来源于洛阳,当时洛阳作为周朝时代是作为政治中心,同时也作为经济中心,因为他的运输比较方便,当时运输比较艰苦,经济中心。洛阳是十三朝的首都,确实非常繁华,当时尤其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以后,经济达到了高潮,而且北宋当时还有一个考证,北宋的人当时都不用柴火了,当时北宋的人就开始用煤了,家家都用煤,市民文化也是从北宋开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21: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主持人:我们也是通过纪录片回到了那个时代,我总是觉得文明能够这么繁荣和昌盛,肯定是有它的原因的,而我们也一定能够去再追随他的过程当中得到很多的收获?


  杨晓民:对,因为我们在思考,我们的祖先是循着什么样的一种思路,怀着什么样的理想,有什么样的精神,一种什么样的历史面对世界的演变,对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作力,我们给他寻找出来,现在我认为中国文化也是一种大变革的时期,有一些东西也很值得借鉴,比如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华文明遭遇两次文化的冲撞,一次是佛教文化的挑战,中国佛教本土化的过程是在河南的洛阳完成的,也就是说佛教在中国扎根了,然后世俗化了,跟中国文化融入一起了,但是中国现在第二次我认为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文化又开始遇到第二次的挑战就是西方的文明,现代的文明,所以能不能来吸收,强调自己的根本这确实是一个考验,而且中国的第一次文化冲击我认为完全接受这个考验,而且把他融入到中国文化的积极的因子,但是第二次中国的文化大转型,中国的文化能不能从自身的强大,和开放性把西方文化溶进来,然后注射到自己的文化里面,这是值得关注的。


主持人:看这个《河之南》,包括我自己,肯定我就知道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那在我们聊天的过程当中,我们先插入一段30秒的广告再回来。


主持人:我又回忆起杨晓民老师对于《河之南》这部纪录片,曾经有这样的感悟,他说中原地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文明,创造了一个黄金的时代,但同时他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苦难和穿痛,从这一段历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很多人都说中原文明慢慢的走向了一个衰落或者不再负当年的鼎盛。


  杨晓民:应该是这样的,我就说从夏朝到明国有4200年历史,3200年基本上都是洛阳开封这个中心代上支撑起来的,这个文化确实很了不起,也创造了中国的鼎盛时期,我称为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或者文化高原时代,当时中国了不起,唐朝中原大地的繁荣,甚至是东亚的中国非常的强大,当时好多人来学习,遣唐使,真的是朝气蓬勃的时代,以开放的一种姿态,但是这种文化慢慢的走向衰弱了,我认为起点就是北宋的陷落,因为金兵攻陷了宋朝,然后开始北宋南迁成为南宋,再加上中国所谓当时的南移,中原开始衰落下去了,如果从一种制度的分析来讲,如果当时中央的一种社会的变革,从北宋以后的变革,然后政治上也是集权和专制,然后这么短的历史当中,从先秦到明国的时候,灾难是非常多的,战乱也是非常非常多的,一次一次的战争,都是在河南展开的,帝王征战也好,得天下,得中原,六朝大战,也是在河南发生的,还有很多农民主义,中国的第一个农民起义陈胜吴广也是在河南,“王后将相,宁有种乎”,然后中国也是兵法的发源地,鬼屋子,所以战乱也非常多,数不清的战乱,然后还有黄河中游水也比较多,从先秦到明国,中国发洪水就达到1600余次,黄河泛蓝决堤,一共就是三年两决堤,还有旱灾多少?旱灾达到1060次,要么就是大水,要么就是大旱,1060次,当时还有蝗虫,诸多的灾难,所以使河南处于一个战乱连绵的地带,所以自然就衰落下去了,尤其宋元以后,元、明、清时代,加速了它的衰落,旱灾、水灾、天灾联绵不断。


  主持人:我现在明白了,当时那个地方因为天灾人祸,而且战乱频繁,所以让河南这个地方的人有了迁移,比如南方或者沿海的地方,很多河南的人也开始移向了其他的地方?


  杨晓民:对,其实从移民史上将,从先秦开始讲,中原就开始移民了,但是中国几次大的移民,河南有三次移民,一个西进的时代,霸王之乱,一次90万人从洛阳迁到南方,一贯南都,比如王姓,移往南都,当时是洛阳的首都,迁到中国的南方去,然后还有一次大的迁移就是迁移到唐朝,唐朝有一个迁移,就是迁到福建,当时福建是“曼燎”,还有安史之乱,福建和台湾的人他们的姓氏80%多的姓氏是来自于河南,从福建南部他们继续迁到台湾然后再迁到海外,河洛郎就是从河南迁进走的,就是洛河和黄河,现在新加坡人和台湾人都称为“河洛郎”。


  还有一个客家文化,也从中原迁移过去的,客家大屋这些东西都是河南先民,他们迁移走,为了防备和当地土著族有冲突,他们就围起来了。


  主持人:杨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国五千年的璀璨的文化,可能也有另外一个说法,河南这个地区也是在黄河之南。


  杨晓民:黄河改道可能26次,然后这个地区叫中原,可能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基本上都是在中原。


 主持人:所以很多,比如说像我们刚才所的福建,还有其他的一些地域,都是通过大迁移时代都是从河南走出勤劳的河南人民到那边勤奋的去打造新的家园,也可能母亲河有这样的意义?


  杨晓民:是啊!


  主持人:我想看了这个纪录片《河之南》之后,可能现在河南人会骄傲的不行,会非常的自豪的,我来自于文明的源头,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我现在还生活在这里,可是现在也有一个看法,我也不必讳杨老师说,很多人就觉得河南人有一些不好的想法,不好的看法,这个能找到历史的原因吗?文明的部分,造成了现在河南人口众多,很多人可能到各个地方民工为生,大家就觉得河南人好像整体印象不佳?


  杨晓民:我认为河南人,河南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缩影,他就是人口多,资源比较频发,土地耕地也非常少,然后他就从外面求生的人,或者外出的人也比较多,所以显得,它的规模,人口一多,良莠不齐是肯定的,人口一多就放大了这种效应,河南人怎么样的负面的影响,其实河南人还保留了原古代的朴实的东西,勤劳,真实的东西,河南人和湖北人福建人没有什么关系,严格的说,很多人都是河南人的后裔,主要是人口多,显现出来河南一些负面的东西出来,其他的也是通病,不是河南独有的,这个我感觉有一点炒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21: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主持人:其实刚才在杨老师叙述发现了,其实河南人有中国人一些特有的美德,勤劳,坚毅,坚持自己的生活,很有创造力。


  杨晓民:对,他们一次一次被破坏,河南人的精神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原古代,现在是现代文明,传统河南人,比如说他是被纣王剖心,愚公移山,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真正中国人就是说包括现在杨震与将军,他死的时候肚皮都炒了,很多人可能是有意识上的一种偏见。


 主持人:就好象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能有些人也是可能没有全面的一个机会或者是全面的去了解它,可能《河之南》这个纪录片展现了河南整个延续的一个文化的脉络,而且像刚才杨老师你也提到,现在很多受到,年轻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可能大家会更觉得更崇洋,更喜欢西方文化,我见过很多身边人,一说到你喜欢什么书,一般都得说点国外的,说一点西方民主,觉得这样自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但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而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继承和重视下去的。


  杨晓民:我个人认为,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本,你的文化基因是变不了的,你即使是到国外读了很多年的书,但是你还是一个黄面孔,但是现在很重要的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文化的根在哪儿?只有守住自己的根,引进这个文化的过程,包括这个文化优秀以及负面的东西,守住我们优秀的东西,踢出去我们负面的东西,更好的吸收西方的文明,然后融化为一种新的更好的文明,其实在挑战的时候,我感觉中国文化做得非常的料不能,把外来的人口融合了,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如果说我们把这些文化丧失了,全盘西化了,这样的话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


  主持人:包括刚才说河南人为什么有歧视和误会,一开始就有记者不副责任说华裔的年轻人就可能是中国人,结果中国人就岌岌自危,其实中国人对河南人的误会,放到西方的社会,就觉得中国人是这个模子?


  杨晓民:因为在宋朝的文明,宋朝有海上的丝绸之路,但是最后明朝中后期实行禁海闭关,其实在明朝的时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中国由于自己的文化的包袱和专制制度的影响,使中国丧失了通过海洋文化进行商业贸易的,所以就开始衰退下去了,在明清的时候,中国的文化没有什么创造力,整个思想走向保守,创造力走向衰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造,没有思想,这个肯定是会被歧视的,但是我看到中华民族,我觉得他也有可能通过大的历史转型,如果他守住历史根脉,像唐朝大的历史文化的胸怀,这样的话中华民族的崛起还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现在年轻人也慢慢的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根,是没有力量的,没有力量来源,所以也有很多的学者,现在也开始回溯到去寻找中国文化的一个根基,我觉得《河之南》这个纪录片的推出也正好符合了这个趋势,很多的人都开始在寻找自己文化力量的来源?


  杨晓民:对,没有根基的你谈不上什么,就是随风倒的文化,没有判断力,我们要让它怎么样融合到我们的血液里面去,成为中国开放式的一种文化,然后中华文明复兴的过程,如果把中华文明切断,我感觉空中楼阁是不可能的,但是西方文化也是通过文艺复兴发现了自己的根,但是中国如果把文化完全割裂,我不知道能不能复兴,能不能创造一种没有根基的文化,这是非常担忧的。


主持人:在这个大的驱使下,在我们寻找历史文化来源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个现象,现在有一些地区,比如说我看到有一个报道,当地因为诸葛亮的故乡,纪念诸葛亮诞辰1800年,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放了孔明等,还有争夺文化名人像您刚才说的孔子的祖籍是河南人,可能有的是安徽、山东等地,就觉得他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人,还有争夺文化资源的这种现象,但是也有评论家就说,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重视到真正文化的来源,而只是重视表面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收益?


  杨晓民:对,这是很可悲的,文化作秀,通过商业人,好像通过文化的一种面具来获得商业的一种好处,这就是文化作秀,包括一些举办者,我接触的一些,他们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因为我们在拍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我们拍摄大师的文化,坟上长满了草,然后他也搞演出,几百万几千万的东西,他们为什么不给他的故居瞻仰的地方好好修一修呢,搞这些文化作秀,其实他们对于文化其实是在糟蹋,不是说对祖先真正的一种文化的崇拜寻根也好,通过文化的道具来赢得短期的效应,其实这也很可悲,他们不是对文化真正的思考,不是对文化重塑,他们甚至一点,根本就没有对文化的一种基本的理解,连历史的事实都不清楚,所谓祭祖,还有争夺文化,经济唱戏,我感觉这种现象,对中国的寻根热是好的,但是一种假的东西,伪的假的寻根的文化是非常可笑的,浪费了很多资源。花大大的资源钱,演出一个所谓节日,但真正的大师的家乡大家的纪念馆非常的简陋,我们的拍摄的工作很大的难题都是这样,这么大的人物,他们家乡,纪念馆修的非常差,一个碑都修的非常差,为什么不把钱来对他们的故居进行一种翻修呢,为什么不修得漂亮一点了,为什么不对他进行文化研讨呢?搞这些表面的东西,其实我就觉得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倾向,这种倾向我认为是很恶劣的,他是对祖宗的亵渎。


主持人:如果在杨老师的眼中,您认为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做一些切实的工作是什么?


  杨晓民:首先梳理一下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然后看一一下文化的演变过程,这是扎扎实实的,对我们的研究和传播,包括现在必要的影视传播,文化是要传播的,你不传播谁知道,但是不需要作秀的那种什么一个一个祭典大规模的消耗资源的东西,我不赞成,我认为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就是对文明真正的争论。


  主持人:比如说我自己现在就特别喜欢看这种文艺片,有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帝王形象包括当时很多真正的历史事件,都完全被模糊掉了。


  杨晓民:其实电视剧他讲收视率,可能都是迎合观众的需求,他可能不是你,电视剧他是一种所谓的艺术创造了,影视创作,不是历史,甚至不能谈到还原历史,人文纪录片是还原历史,展开历史的,他要尊重历史,比如我们这个东西都有据可查的,不是胡说八道,我们要借助考古学家,我们要尊重历史,不说胡言,所以我们现在历史也很糟糕,他们似乎在迎合一种庸俗的中国的历史,没有任何的反思能力,没有看到中国文化中专制,有的甚至把专制阴谋放大,宫廷里面的阴谋放大,其实他们哪能看到真正中华文化的一些瑰宝,说是文明,我感觉是一种伤害。


  主持人:所以好多历史学家就感觉这对青少年的教育起到很负面的效应,有的学生就完全是根据电视剧的影响在乱答题,但是也有人说,台湾的孩子古文功底就远比大陆的孩子要扎实很多,我自己就有体会。


  杨晓民:蒋介石时代就有顾问。


  主持人:包括现在南方很多的城市,有私塾性,教他们四书五经,还有古文的功底和理解,包括刚才我看到您的撰稿,我就特别汗颜,好多字不认识,知道大概什么意思,但是都不会读了,这可能确实我们学的教育体系里面一个部分小小的缺陷。


  杨晓民:但是我感觉没有必要去读这种东西,历史的了解可以分很多种方式,通过《北大讲坛》也是一种方式,没有必要把孩子集中起来读经,文化有变更的力量和吸收的力量。


 主持人:这一次《河之南》会在电视屏幕上跟大家见面,同时还有同名的书即将出版,同时还有音像作品,这都算是对于纪录片来说都是很好的一个推广方式。


  杨晓民:就是文化传播的方式。


  主持人:我特别想问杨老师,做纪录片肯定不如做电视连续剧赚钱?


  杨晓民:这都是热爱,全是热爱文化的人,很多都是作家、艺术家、诗人,大家纯粹是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的一种尊重,还有责任感,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传统,没有什么更商业的利益,更多的是责任感,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


  主持人:杨老师除了即将和大家见面的《河之南》,还有很多很多大型的人文纪录片,接下来您还对什么样的一个题材感兴趣,已经在筹划了。


  杨晓民:没有目标,我觉得《河之南》基本上把中国的文化梳理的差不多了,江南是中国士大夫的文化,徽州是中国的一种理学的文化,《河之南》是帝王的文化,很深厚的文化,下面我还没想好,可能要想一想,还是没有目标。


  主持人:同时杨老师还是一位诗人,还获得国鲁迅文化奖,所以咱们在看《河之南》纪录片的时候,一定要去回味这个里面的语言。


  杨晓民:写诗的人都希望这个语言有一种优美感,我们在江南基本上是历史大散文的形式,但是播出以后反响非常好,娓娓道来的一种缓慢的叙述和推进的方式,其实是语言带动画面,结果反响特别好,而且传播效果非常好,好多人非常喜欢这个,电视是多种的文化因素。它的表达性是一个综合的东西,有的时候做电视的人,不能单一的说,我就是完全的语言表达,有的时候还有文字、声音、画面共同组成的。


  主持人:所以我决定了我一定要收藏杨老师即将要跟大家见面的《河之南》的书,今天非常高兴,我们能够请到杨晓民老师做客新浪,在5月3日到5月7日每天在央视经济频道都会和大家见面,我们希望有机会大家在看完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再把杨老师请过来,看完之后的一些感悟。


  杨晓民:可以。


  主持人:好,那我们今天这个聊天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杨老师,也谢谢网友朋友


  杨晓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03: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中!找时间瞅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6 03: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这下fch得劲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8 12: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一直在看,此片有猛拍河南马屁之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8 12: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查查那个 杨老师(or杨夫人) 是不河南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8 13: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小时候没学好历史,最近2年,买了"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DVD,不管这些记录片出台的政治背景是什么,起码算是图文并茂地补上了历史课.回头一定要买"河之南"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8 13: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希望以后还有“河之北、山之东、山之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8 16: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今天看了上面的访谈,看来值得看看这个 河之南 !

暂时,至少了解了一点:俺移民,原来也是有地理/历史渊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8 16: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确实如此
无论如何,类似这样的音乐风光历史片我本人是非常喜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9 06: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CH,你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FCH大大是河南的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0 00: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2-8 17:47 , Processed in 5.34632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