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过国的人,对于发达国家生活质量总抱有抽象的念头:要么就觉得发达国家一切都比中国好很多;要么就觉得中国一点不差,甚至很多方面超过发达国家。生活在加拿大,经常听国内移民抱怨加拿大,很多中国人最终选择回流,这也并不等于说中国的生活质量比加拿大高。在这里,根据价值观的不同,生活质量不是体现在物质享受、吃喝玩乐上,而是体现在生活细节的赏心悦目上。
人从呱呱坠地就开始呼吸,一直到停止呼吸,都离不开空气。这里空气质量让人惊讶。空气能见度极高,远处山峦的一草一树、皑皑积雪都尽入眼底,仿佛近在咫尺,你说空气透明不透明?走在市中心大街上,闻不见一点汽油味,几米外有人吸烟,都可以闻见,你说空气清新不清新?回到家用纸巾擦试鼻孔,纸巾仍然洁白,你说空气洁净不洁净?也许环保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政府干预,但是更主要的是生活中人人自觉守法,政府从严执法,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美好。
这里坐公共汽车、城铁,永远都不那么拥挤,经常会有空座,而且乘客都彬彬有礼,自觉自爱,是不是每天上下班即使在公共汽车上站一路心情都很舒服?在北京坐公共汽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们脾气都很暴躁?印象中的中国乘客一点火就着,鸡毛蒜皮小事,小碰小撞,无关紧要,为何非要你一言我一语吵架呢?我记得我在北京上班坐731大巴士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拌嘴,或者是乘客之间,或者是售票员和乘客之间,或者是司机和司机之间……。上班挣钱养家,很不容易,上下班的路上再和别人吵个不可开交,何必呢?如果为区区小事一路怄气,是不是平白无故自添烦恼?
这里看不见水泥地,看不见裸露的泥土。任何户外场所,只要有泥土,就会种有花草树木,城市里经常可以看见大片的草坪,绿得让人心醉,可以和国内的高尔夫球场媲美。而任何室内场所,哪怕是车库,水泥地面也会刷上地漆;许多公共场所,地面不是厚厚的地毯就是地板革,处处给人舒适、干净、温馨而且实惠的感觉——地毯吸尘、防震、防滑、减噪音,地板革防滑、易清洁、易更换,这两者造价都不高,而我们国内公共空间(比如公寓大堂、楼道)要么是水泥地,要么大瓷砖(甚至是大理石),又滑又硬又易碎又不易更换,何况造价也不低。我经常琢磨,我们和人家的差距,难道就是经济的差距吗?可是处理好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多么巨大的资金投入。为什么人家就那么注意细节?
这里无论是住家,还是公司,还是公共厕所,任何一个有自来水龙头的地方,永远有冷水和热水供应。我们不会在大冷天上了厕所还要用冰冷的水洗手,更不可能上了厕所还找不到自来水洗手!这里任何一个厕所,都有大量的纸巾和厕纸供应,永远不需要带上手纸再去上厕所。至今没有遇到一个厕所有臊臭味的。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事业单位和餐厅、酒吧,不愿意在卫生间上多投入一点点钱呢?多备些纸巾,便池里多放些除臭的卫生球,挂一些装饰画,并不需要很多钱,但是为什么我们就不去做呢?
这里没有任何人家将自己家的杂物堆放在公共空间,所以我们随便走入任何居民住宅,都会觉得像宾馆一样整洁——每每回到自己的家,经过漂亮、明亮、洁净的大堂和通道,那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我在北京的家门口,不知谁家,永远把他家的拖把吊在楼梯栏杆上,不知何意。我想,这单元里的任何住户都不会觉得那个拖把吊在那里美观。我们在北京的楼房还是商品房,那一般的土楼房更不象样子了,大白菜、蜂窝煤、纸箱子、可乐瓶、葱、瓦罐、旧自行车……只要是丑陋不堪的东西都可以乱堆放。中国人啊,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家里碍眼碍事的东西挪出家门去侵占公共的地方、污染大众的视线呢?
这里公司、住宅楼、社区中心的告示牌都是用五颜六色的钉子将各色纸张扎在马粪纸纸板上的,很方便,造价低廉,也不难看。而我们国内总是用玻璃橱窗,有什么告示都要用胶水粘贴,一来费事,二来拆卸也不方便,三来也不很美观。我在北京的小区物业就有这样的橱窗,每每一有告示,物业管理员就要开锁打开玻璃橱柜,在里面用胶水或胶条贴上告示。后来物业人员也懒了,干脆直接贴在外面的玻璃上。以后想撕掉,肯定撕不干净,因为是胶水粘贴,久而久之,本来干干净净的玻璃上斑斑驳驳、疮痍满目。
我们和人家的差距,究竟是经济上的差距,还是文化上的,还是公民素质上的,都值得探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自然不甘心承认这是民族特性的差异,或是东西文化的差异,而且我们的经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早已告别温饱阶段,开始追求生活质量,所以也不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生活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关起家门来一家人在自己家里的饮食起居,更多体现在家门外所感受的一点一滴(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喜怒哀乐更多产生于他和社会的交往、互动的结果),而那是需要所有公民都具备相当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基本公民素养的。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恐怕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