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40|回复: 35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7 02: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

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

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上当”一词的来历


人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


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了,就把资金存入当铺作入股的股东,日常的典当营业

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业务非常随便。


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无用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

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


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因此,当时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清河王,自上当,当得当铺空了档。


“上当”原指去当铺典当东西,后来人们就把受骗叫“上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作弊为什么叫“出老千”?



据说清时有一个秀才进京赶考,途遇强盗,将所有川资什物抢劫一空,秀才想来想去,一筹莫展,在万般无奈中,乃决定凭一个“骗”字去图一时的侥幸。主意已定,就重整

衣冠,径往县府求见县官,诡称京城某府的亲戚,奉诏进京,任某要职,路过此地,不幸遇盗,要求从速派兵追捕,取回失物,以便早日进见皇上。县官听后,哪敢怠慢,一

面派兵进城搜捕,一面摆酒为秀才压惊,待为上宾,唯恐招待不周,并尽量做出官官相护的样子,秀才第一炮打响,便更加软硬兼施,限期破案。县官对秀才种种殷勤,百般

诉苦,意思是要他讲点交情,不必深究,只要是早点上路,所失财物不在话下,秀才见目的已达,便打道进京去了。那秀才当日略施小计,一举成功之后,便看穿人情,无

心举业,于是纠集一班落第同年,专门在这“骗”字上下功夫,专做不要本钱的买卖,做的次数多了,经验也愈加丰富了,胆子也愈来愈大了,成就也愈觉可观了。世代相

传,后世老千便奉之为开山祖师,此中国老千产生之由来。


千术的由来:《孙子兵法》云:“兵者诈也”,“兵者诡道”孙子可以说是后世老千们的开山祖师,,此即中国老千产生之由来。所谓“兵者,诡道也”,对外阴谋诡诈,对

内亦然。一部不知年代、作者的《三十六计》,开篇明言:“且诡谋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 兵属诡道,“兵以诈立”(《孙子军事》),这成了春秋与其后战争

中克敌致胜的基本谋略。而战争是一种特殊的赌博。能用于战争的中的各种诈术,用在赌场上则为千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绿帽子”的来历?


“绿帽子”起源于古代教坊的管理人员,他们的规定服饰就必须是绿色的头巾。好象朱元璋对这有明确规定。


在郎英所著《七类修稿》中有这样的记述:“……人称人妻有淫者为‘绿头巾’,今乐人,朝制以碧绿之巾裹头……”比郎英稍晚的何孟春在《馀冬序录》中也写道:“教访

司伶人制,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南方朔《笑话反映恐惧》更全面:



「绿头巾」、「绿帽子」、「戴绿帽」,自明清以来,都用以指那个妻子出轨的丈夫。这种称呼不仅散见於小说里,更是庶民用语之一。除此之外,有关「戴绿帽子」的笑话

也颇不少。


当代学者鲍威尔(Chris Powell)及林斯泰德(Steve Linstead)在《社会里的幽默-抗拒和控制》论文集里指出过,许多笑话它真实的意义乃是在於反映恐惧,藉以加强和重

塑道德的边界,达到社会控制之目的。根据他们的理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人社会有关「戴绿帽子」的笑话极多,所反映的即是对妻子红杏出墙的恐惧症。因此,

这类笑话遂具有社会警戒与社会控制的作用。


因此,「绿头巾」的称呼应起於明代,明代的乐户乃是一种半妓半伶的低贱职业,规定她们只能戴绿色的头巾,因而「绿头巾」遂成了低贱的娼妓式记号。老婆养汉,当然也

就相当於这种戴了「绿头巾」的行业。


不过,将「绿头巾」认为起源於明代,其实并不十分正确。因为,早在元朝的至元五年,就已规定「娼妓穿著紫皂衫子,戴角冠儿。娼妓之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明代

的所为显然继承了元制。


不过,若对中国古代的服装、颜色,以及身分阶级的区隔稍加研究,则可发现到元朝的「绿头巾」并非向壁虚构而来。在更早的时代,「巾」和「绿」就一直是低贱者的专

利。


以「巾」而论,它虽起源甚早,但直到东汉,它都是平民或贱民们的专属冠饰,由「巾」并发展出类似的冠饰,如汉代的「帻」、唐代的「头」等。清代翟灏在《通俗编》

卷十二里指出,远在春秋时代,「有货妻女求食者,绿巾裹头,以别贵贱」。足见「绿头巾」之早。汉代有了由「巾」变过来的「帻」。唐代颜师古在注解《汉书》(东方朔

传)里所提到的「绿帻」时,亦曰:「绿帻,贱人之服也。」


因此,东汉以前,士大夫阶级所戴的乃是「冠」,而「巾」只能用於平民或贱民,当时的「绿头巾」就已是娼妓之家的专属。义大利近代符号学家艾柯(Umberto Eco)曾经

对西方的色彩系统做过研究,认为每个时代虽然用同样的颜色字词,但这些字词所指的颜色却不可能一样;意思就是说,古代的绿和近代的绿不可能相同。


这种情况在中国亦然,以前所谓的「绿」指的大概是帛布的自然绿,它可能是一种青青寡寡,被水漂白过,有点营养不足的绿色,难怪它会成为贱民阶级专用的颜色。汉代的

奴仆阶级被称为「苍头」,原因即在於他们所戴的「巾」也是这种绿色。这种情况在欧洲亦然。


中古时的蓝色和今天不同,那是一种苔藓式的颜色、修道院的石质墙壁即这种颜色,因而近代遂称为「修道士蓝」。


因此,「绿」在中国古代的颜色评等上,乃是最低级的颜色。在唐代,官吏有袍,品级最低者也是「绿」色。唐代白居易的(怀微之)有诗句曰:「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

绿衫中。」可以为证。


也正因为「绿头巾」为低贱之装束,唐代李封在当延陵令时,遂「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绿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定日数」。


基於以上之论证,已可看出「绿头巾」长期以来,即一直是贱民隶卒或仆庶者流所使用的装束。正因如此,它到了元朝开始,遂日益成为娼妓之家男子们之装束。将妻有淫行

者称为「绿头巾」、「绿帽子」或「戴绿帽子」,乃是这种服色传统一脉相承之后的终极结果。「绿头巾」和「绿帽子」,也因此而从一种服装旳记号语言,升格成日常用

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妈妈”这个称谓怎么来的?


“妈妈”来自婴儿吃完奶后的咂嘴声

中国传统的称谓是管父亲叫“爹”,管母亲叫“娘”,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爹”是由“父”和“多”上下结构组成,“父”在上,表示父亲在家庭中

的主导地位;“多”在下表示父亲在占主导地位时,财富越多越好,衣食无忧。“娘”是由“女”和“良”左右结构组成,“良”就是“好(良好、优良、善良)”,特别强

调做了母亲的女人要“善良、贤惠”。由上可看出古人对于父亲、母亲的称谓的良苦用心,从中窥见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

爸爸、妈妈是“舶来品”。记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俄语课本第一课的第一个词组“父亲、母亲”的读音就是“爸爸、妈妈”。新中国的建立,中苏友好、出于对苏联老大哥

的崇拜。于是“爸爸、妈妈”在当时的中国,特别是在城市就成了非常“时髦”的称呼了。“爸、妈”发音简单,朗朗上口,又特别适合于婴幼儿的发音练习(从中也体现西

方文明的精髓)。于是乎,就逐渐在中国推而广知了。

在民间,父亲有的叫“大(da)”,也有的叫“爷”;而母亲一般都叫“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千金小姐”的由来?


1.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

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

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吴王调遣劲旅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

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明、清以后的话本小说中称女

孩子为“千金”的就更多了。


2.古时把富贵人家的女孩称为“侯门千金”,今人泛称女孩叫“千金小姐”。

女孩何以称“千金”?这得从我国的古代货币单位说起。两千年前的秦朝以一镒为一金(“镒”是古代重要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汉朝以一斤金子为一金。秦汉时

金多指黄铜,“千金”实为“铜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贵重,如“一字值千金”、“一言千金”、“一笑千金”“一刻千金”、“一诺千金”、“一物千金”等均是此

义。在社会交往中,渐渐地,人们也就将未婚女孩专称为“千金小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上厕所为何叫“解手”?


把大便、小便,说成“解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是这样。大小便同“解手”有什么关系呢?据说是来自于古代强制迁民。


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反抗着。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怕他们半路逃跑,在编队定员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才肯上路。先是大绑,即绑

住两条胳膊,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联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连在一起、一人要动,牵动别人,谁也跑不脱。因此,无论在行路

当中,还是晚上歇息的时候,如果其中有人要大便或者小便.就是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捆在胳臂上的绳子解开。最初时,人们为了把意思传达清楚,话挽说得比较完

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由于人多,路上解绳子次数也多,不仅麻烦,而且耽误时间,便由于这种办法安全,人跑不掉,所以再麻炳,再耽误时

间,差人也不敢去改变它。后来说得多了,渐渐就把原来的话的简化了。先是说:“给我解开手”,就知道他是要大小便;后来干脆简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声喊“解

手”那就是他要大小便了。一路如此,天天如此“解手”之声,充斥耳鼓,大家说顺了,用的也习惯了。


到了新的住地,差人给他们们松了绑,按路上的编队定居下来在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手虽然解开了,没有人看管他们了,大小便时也无需再先报告,更无

需等人“解手”了。但由于迁民路上的那段生活,在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都忘却不了,时而总要提及,也由于路上时日很长,说的成了习惯,仍然说大小便是“解

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菜鸟"的由来是什么?


网上常见“菜鸟”的字样,是“计算机初学者的意思”。

1.这是从台湾方言的闽南语而来的,菜鸟=菜鸟仔(台语) ,也就是生手- 对于某件事情不熟悉操作的代称!

刚学飞行的小鸟会飞的跌跌撞撞! 甚至会掉到地上,以前的人就称这种鸟就叫菜鸟仔! 引申到人对于某些事务操作不熟悉,或是刚刚进入某些圈子的人都会称做菜鸟 (计算

机初学者当然也可称菜鸟) 。


2.这个词开始出现与流行是【从军中来的】

当兵时,军中的学长都会私底下戏称自己为"老鸟", 而刚下部队的二等兵或刚挂阶的军士官, 因为对部队的作息与操练流程还未完全熟捻, 所以时常会有迟钝或听错口令而发生跟

其它弟兄不一样的举动, 因而把这些新进弟兄称呼"菜鸟"或"天兵"。


●狭义的解释:
老鸟 = 较早下部队的兵,讲话可能很机车的兵。
菜鸟 = 刚到部队还搞不清楚单位在哪的兵。

●广义的解释:

老鸟 = 在单位服役有一段时间,懂得很多状况,会亲身教导新进人员,本身体能战技, 本职专长都可以当榜样,说话有点份量的资深弟兄。

菜鸟 = 刚脱离社会进入军中,尚未适应部队规律紧凑的生活节奏,集合时还会排错班,偶而还会想妈妈,夜晚睡觉还会偷掉泪,随时需要干部资深弟兄看着盯着不使出错的新进人员。


(补充)(军中菜鸟守则十条)

第一条 菜鸟自觉 认清辈份 不得有故作大条 一脸欠揍之行为

第二条 卫哨轮值 上早下迟 不得有准时上哨 累坏老鸟之行为

第三条 放假采买 靠边凉快 不得有争先恐后 妨碍老鸟之行为

第四条 公差勤务 自动出列 不得有畏缩不前 不点不亮之行为

第五条 有烟快上 有火快打 不得有延误推诿 一脸不悦之行为

第六条 老鸟摸鱼 自动掩护 不得有打小报告 故意抓包之行为

第七条 刻苦耐劳 咬紧牙关 不得有畏苦怕难 连累老鸟之行为

第八条 挑砖拣大 夹肉选小 不得有吃饱喝足 委曲老鸟之行为

第九条 表现宜平 减低光度 不得有凸显锋头 矮化老鸟之行为

第十条 天气炎热 冷饮点心 不得有口袋空空 家徒四壁之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狗仔队的由来?

1.狗仔队的由来:原为意大利文 PAPARAZZI ,首次出现於1958年,正式翻译名为「追踪摄影队」。1960年,意大利导演费力尼在电影《甜美生活》中,男主角马斯杜安尼就

是八卦新闻记者,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寻找题材而搜肚刮肠。1963年,费力尼的〈八部半〉再度出现八卦新闻记者的角色,奠定了「PAPARAZZI」形象。中文翻译的「狗

仔队」则是由香港人所开创。50年代的香港警察刑事科擅长追踪案件,以跟踪、窃听的调查方式闻名,这些便衣刑事侦察员(俗称0记),外号「小狗队」,取意在於狗擅长

灵敏的嗅觉追踪猎物。这种调查追踪方式后来被香港记者发扬光大,而由於长时间的追踪、守侯,非一人所能独立完成,所以这群善用镜头捕捉漏网消息的记者,也就被统称

为「狗仔队」。


2.另有一说

最早的狗仔大队长是五代南唐的宫廷大画家顾闳中。

李后主很想知道韩熙载夜夜笙歌都在干啥,派了顾闳中潜入,将其party凭印象"实况转播"在画上供李后主参考。

〈宣和画谱〉中记载他的生平及其画「韩熙载夜宴图」的过程如下:

「顾闳中,江南人也,事伪主李氏为待诏。善画,独见於人物。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揉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李氏惜其才,

置而不问,声传中外,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尚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


3.「狗仔队」,这个名词是来自香港的警察部门,而非新闻单位,当初更不是指新闻工作者。

「狗仔队」是香港警察 CID (刑警)部门的一个专责跟踪犯人或嫌犯的队伍,由於跟踪的方法高明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甚为可嘉,被媒体揭露及拍成电影情节后一举成名。

「狗仔队」这名词才正式从幕后跃居幕前,成为香港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不过,在四年多前,香港《壹周刊》及其后新创立的《苹果日报》,以及第一大报《东方日报》,这类刊物的记者揭发富豪、明星的秘辛、恋情或者是不正常的关系,由於报

社财雄势大,人手充足,旗下的记者能廿四小时长时间的轮班跟踪与拍照,作为报导内容。由於偷拍、跟踪的技巧非常高明,许多当事人根本懵然不知,待照片刊登后当事人

才勃然大怒,指责媒体记者没有道德,擅自偷拍,不过当事人却又不能否认自己曾干过的「好事」,於是事情大都是不了了之。而这批专门向名人扒粪的记者其后便被套上了

「狗仔队」的称号。

不过,报刊、杂志的「狗仔队」近年的表现与成果,是比警察的「狗仔队」更广为人知,久而久之,「狗仔队」这一名词便喧宾夺主,成为某些跟踪名人的新闻记者代名词。


4.狗仔队的资讯收集能力,并非一般记者所能比拟的,他们可以永超乎正常的手段(例如:连续驻守再目标附近长达一二星期,或者死缠烂打连续一二个月。),真正的狗仔记

者,具有持续的新闻嗅觉、新闻追踪的耐力,与守候新闻的耐性,甚至独到的新闻判断力。一般的新闻记者绝大多数并无此种特质。但在本质上,狗仔队与一般媒体是没差别

的,差别只是在对於新闻播报的专业精神而已


5.所谓「狗仔队」,有人以「以窥探名人八卦隐私炒作新闻」来形容。港台影剧娱乐圈近年来从欧美移植「狗仔队」风潮,小报传媒记者二十四小时紧盯演艺名流生活,窥探

八卦绯闻隐私,做为新闻报导素材,以独家报导制造新闻,满足重咸湿品味民众。

香港壹传媒集团将来台抢攻杂志市场,集团主席黎智英扬言要引进「狗仔队」市场化精神来追新闻;事实上「狗仔队」是起源於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舞台上闪亮发

光的大明星一举一动都是镁光灯的焦点,和记者两者之间时而和平共处,时而对簿公堂,而专门拼命追八卦、揭人隐私者,就有著「狗仔队」的称号。


在恶质炒作恶性竞争下,「狗仔队」与明星之间有著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愁。


原本新闻记者的角色在於守望环境、传递资讯,但「狗仔队」却更前卫,不甘於等新闻,而是主动创造新闻,演艺明星名流就成了成天全程目击的目标,在欧美国家经常可见

一批批「狗仔队」聚集在名人家门口紧盯一天的行程,除了望远拍照明星在家中的一举一动,甚至盥洗入浴镜头全都入镜。


「狗仔队」是专门炒作八卦绯闻的,在英国曾发生狗仔队不择手段飞车追逐黛安娜王妃,最后导致悲剧事件,而令人悲哀的是,这股歪风近年来从香港开始在亚洲蔓延开来,

从王菲、谢霆锋的恋情新闻炒作,到台湾近来发生一连串影剧新闻事件,都正式宣告「狗仔队」已经开始进入原本单纯的台湾社会。


事实上明星名流与传播媒体之间原本是共生互惠的关系,但「狗仔队」的出现,专门以窥探隐私,八卦炒作却制造了两者间的紧张,日前香港演艺界发起规范「狗仔队」行

动,艺人普遍支持,但过往旗下刊物嗜炒膻色腥的黎智英却从港撤退来台,放话要引进「狗仔队」精神,已让台湾有识之士深表忧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为什么把老虎叫大虫?

《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武松打虎的精彩篇章中,老虎被称作“大虫”,为什么称老虎为大虫,大虫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并把虫分为五类: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大”有长(zhǎng)、为首的意思,如称兄弟中排行第一的为“大

哥”;“大”又是敬词,如称“大人”“大夫”“大王”等。虎属毛虫类,是兽中之王。古人把“五虫”的首领与五行方位相配,西方之神即为白虎。“大虫”也就是毛虫之

首领,兽中之王的意思。这与东方之神龙为鳞虫之长,南方之神凤为羽虫之王而被称为“龙王”“凤凰”(“凰”是南北朝才产生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2: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吃豆腐"的由来

“吃豆腐”是流行的“性骚扰”在民间的说法。据说,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丈夫半夜起来磨豆腐,白天由妻子卖豆腐,豆腐店老板娘以豆腐为常食,自然生

得细皮嫩肉,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

“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以后,“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3: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女孩的发型为什么叫“刘海”?


第一种: “刘海”亦作“刘海儿”、“刘海儿发”。

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 (见安徽凤阳府志)。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 (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

额垂著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

清朝王韬的《淞滨琐话》:“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只髻簪花,如世间所绘刘海状。”

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许多人未经考证,不知道“刘海”的来历,经常写成“留海”或“浏

海”。是错误的。另外,“刘海”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


时下一些年轻男士装酷,故意让几绺头发垂于额前,那不能称作“刘海”。只能说是垂在额前的头发!


第二种: 人们把女子或儿童垂在前额整齐的短发成为“刘海”。

古时候,女孩子15岁时便盘发插笄(簪子)表示成年。男孩子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在行表示成年的“冠礼”(戴冠)。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

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但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子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额头中

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时髦”之说就由此而

来)。

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故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第三种: 传说在武则天执政之时,某日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

在这些谋杀者的名单中竟然有上官婉儿的名字。武则天不由得大怒,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行黥刑(一种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的刑罚)。武则天非常气愤地呵斥道:

“昔日你的祖父(上官仪)结党谋反,被打入天牢,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于我,真是气死我了!”上官婉儿听了坦然一笑:“陛

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么?”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临起驾时都被上官婉儿呈奏转驾回宫,便微微颔首承认确有此事。上官婉儿道:“陛下可知

那御花园已经是危机四伏?当时我参加谋反,正是为了暗中保护您呀!”一席话说的武则天哑口无言,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还要照旧执行,不过

行刑时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花一朵。上官婉儿本来就颇具姿色,刚刚刺上去的那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恰置两道娥眉的正上方,犹如二龙戏珠,煞是好看。但这终究是个耻辱

――罪犯的标记。聪明的上官婉儿就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它刚好遮住那个朱砂记号,并称之为“刘海”。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竟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显得楚楚

动人。于是纷纷仿效,直至如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3: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二百五“的由来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

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

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

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

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

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3: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为什么说大话是“吹牛”?



1.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定都在燕山脚下,建起了大都城,后来人把它称为“元大都”。

元朝住在北京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居多,因此,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北京文化中,例如:北京方言把街巷称为“胡同”,就是受蒙语的影响。“胡同”在蒙语中就是

“水井”和“帐篷之间的小道”的意思,草原上的“帐篷之间的小道”到了城里,不就变成“街巷”了吗?

另外,我们常说的吹牛、拍马、捋须,也是元大都文化的遗产,但是在流传中改变了原意。


人,总希望自己血统高贵、家族富有、家史辉煌,尤其是在官场,“苦出身”虽然可以说明自己的奋斗和拼搏,但同时也说明自己的“根基浅”、“关系弱”。所以,混在官

场就要攀龙附凤,就要夸赞自己从前的富有和现在的富裕。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富的标志就是牛,所以官员凑在一起,都爱显示自己曾经在草原上拥有多少牛。就是在手下人的面前,也时常要夸一夸“老爷我想当年。在草原上有多少

多少牛。”


当老爷正在兴致勃勃地吹嘘自己牛羊成群的时候,如果有下级官员来访,仆人就会告诉他:“请稍候,大人正在吹牛呢。”


“吹牛”的原意本是“吹嘘”、“显示”的意思,四川到现在还把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叫做“吹牛”,有人物有情节地讲故事才叫“摆龙门阵”呢。


汉族在杀猪的时候,为了容易把猪毛刮干净,要从猪腿处插进一截管子,往里吹气,一直要把猪皮吹得鼓鼓的,这个动作就叫“吹猪”。


当“吹牛”从蒙古人流传到汉人中间的时候,硬拿猪去套牛,就产生了误解,于是就派生出“吹牛皮”、“吹牛腿”,后来又发展成“吹牛Bi”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吹牛”,已经成了“夸大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的意思,“有了象就不吹牛了”这句话,就说明吹牛就是夸大。而当年的吹牛,可没有浮夸的意思耶!


2.吹牛:源于屠夫。

从前(现在也还有),杀猪宰羊,血放完了以后,屠夫会在猪羊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羊全身都

膨胀起来。这样,剥皮的时候就会很方便,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

但宰牛的时候,屠夫极少用这种方法,因为牛体形庞大,皮又很坚韧,皮下脂肪又少,要把整头牛吹胀起来,非有极为强健的横膈肌和巨大的肺活量不可,断非常人所能为。

谁要是说他能吹牛,那他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是在“吹牛”!


“吹牛”又叫“吹牛皮”,但不明其来源的人,为了进一步强化其贬义,将它连谐带讹地说成“吹牛B”或略作“牛B”;由于这最后一个字在书面上常用“×”来代替,现

“吹牛”和“牛B”已分化成了两个词。


人在“吹牛”的时候,常常会显得气势夺人。依据这一点,人们又把运势走旺的人和事形容为“真牛”(真棒)。股市的“牛市”“熊市”中的“牛”并不来源于此。股市上

涨,走势曲线便向上扬起,形状恰似昂头立角的公牛的轮廓;下跌,曲线便呈下弯的弧形,与弓背垂首的熊相似。

不过,“牛市”之“牛”,与“真牛”之“牛”来源虽不相同,但在“运势走旺”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


3.人们称呼说大话叫吹牛皮。吹牛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的人过河,靠的是皮筏子,皮筏子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的时候,往里面吹

气,扎好口后,作为渡河的工具,把小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成为大筏子,大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

所谓吹牛,就是往皮筏里吹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3: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拍马屁”一词的来历



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对马钟爱有加,另一方面马也是他权力、身份、地位

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


下级见到了上司,往往要对上司的马夸赞几句,一边拍着上司的马背一边用尽天下最美的词夸赞这匹马,什么“膘肥体壮”,什么“鬃长毛亮”,什么“追风赶月”,什么

“踏雪无痕”……总之是要把上司的马夸成是宝马良驹。后来,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


很少骑马的汉人,用自由的想象把“拍马”逐渐演绎成了“拍马屁”,就足见是外行了,既不符合逻辑也没有事实依据。


拍马,只能拍马的腰,或是肚子或是背,如果拍了马的屁股,就是给马一个“开路”的信号,马就会向前走了。马走了,马的主人当然也要走了,所以“拍马屁股”就等于撵

上司走,您说,哪一个下级敢拍上司马的屁股?


拍马到了现在,就是“拍汽车”。要奉承你的上司,你就在他下车或是上车的时候,拍拍他的车说:“首长的车真棒,流线型乳白色,又有气派又够时尚!”他听了一高兴,

兴许就提你个一级半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3: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为什么把失约叫"放鸽子"?


一是可能源于旧上海的彩票,俗称“白鸽票”,一般都有去无回,它也可能是老北京养鸽子的爷们儿的惨痛教训,鸽子放出去就回不来——有专门裹人家鸽子的人在那儿等着

呢。


真正的由来是:古时候人们通信都是用鸽子来通信的,有一次两个人约定,到时候给我来信.但其中一人,只给放来鸽子没有写信.另一人就说,你怎么只放鸽子.不履行诺言.放鸽子就

这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3: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谈恋爱为什么叫“拍拖”?


拍拖原为珠江口一带航运俗语。珠江口航运发达,通常大船载货并拖小船一艘,主航道大拖小;近岸时,大船吃水深,难以靠岸,此时小船便卸货上岸, 来回相依。后以此

形象比喻男女恋爱时的互相关心和难舍难分,约定俗成,谓 之“拍拖”也!而原意反湮灭,鲜为人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3: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老鼠称"耗子"的由来


我国五代时期(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赋繁苛.当时的赋税,除了正项之外,还有"附加税"。农家食盐,征盐税;作酒,征曲税;养蚕,征蚕税;还有地头税、农器税等等。在

这“附加税”之外,还有“附加”,名叫“雀鼠耗”。比如丝棉绸线麻等每缴纳十两另外加耗半两,租粮每石外加耗二斗,即增税百分之二十。“耗”是损伤的意思。雀鼠

耗,意思是供仓库中雀鼠损耗的。至今,北方俗称老鼠为“耗子”,就是由此而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3: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为什么管诈骗叫“敲竹杠”?


清末,沿海一带贩卖烟土成风。有个狡猾的云南客商,经常以贩卖土布、山药为名,夹运烟土,往返于云贵与江浙之间。因为他想的办法巧妙,所以从未被关卡查获过。原

来,他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偷偷剖开嫩竹,藏进烟土,等毛竹长大后,便将毛竹做成竹杠、船篙。因此,竹杠外面,天衣无缝,一点不露痕迹。

这一天,云南商船来到浙江绍兴码头。关卡检查官照例上船检查,从土布翻到药材,查不出一点烟土。正准备放行时,一个在关卡办事的绍兴师爷突然来到船上,他正吸着长

管旱烟,一边吞云吐雾,一边走进船舱,提起长筒烟管,朝搁在船舱里的竹杠“笃、笃、笃”地敲了几下,准备把烟灰磕掉。谁知这“笃、笃、笃”一敲非同小可,吓得云南

客商忙从船舱里钻了出来。他神色慌张,以为绍兴师爷看出了他窝藏禁物的秘密,敲敲竹杠,是打个暗号给他。


云南客商早有准备,忙从怀里掏出一包银子,假称“云南旱烟”悄悄地塞给这位绍兴师爷,并强装笑脸说:“这是包上等‘云南旱烟’,烟味醇厚,与别处旱烟不同。请师爷

笑纳。”师爷用手一掂,分量沉重,知道里面是银子。心想,他既然重金相赠,船中一定藏有禁品,但一时又查不出来,不如做个人情,径自上岸而去。


后来,云南客船被别的关卡查获了,才知道烟土是暗藏在船上的竹杠中的。从此,“敲竹杠”一词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7 03: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汉语中一些常见词有趣的来历

两口子”的由来?



夫妻称“两口子”由来于清朝乾降年间。

当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继贤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二人一见钟情,夜夜往来。

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家伙。一次,石万仓因饮酒过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

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

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到牢中去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乾隆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

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是情却始终未断。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

风口,被人们称为“两口子”。

后来,人们就把“两口子”衍指“夫妻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4-12-22 15:24 , Processed in 0.179678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