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56|回复: 7

透视美国式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5 13: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Z)教育的本质是单向度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多向度的交流、启发和探索呢?从词义分析,可以说,“教育”二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知识灌输观和园丁论。
  近来我读了一本前几年出版的旧书《赴美就学笔记》,这是一个叫高歌的中国女孩从11岁到19岁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与见闻录。她从南方小学一直读到耶鲁大学,因此她对美国教育的描述应该是比较实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3: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透视美国式教育

从书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很不一样,中国的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美国教育注重学习方法,中国师生关系似父子,而美国师生关系似朋友。美国老师们喜欢出新点子,教学方式比较新颖逗趣,或是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学生关系比较疏远。美国的大学都是独立招生,越是好的大学,越强调它们在录取学生时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而是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人来评判。我比较喜欢美国式的教育,因为上学求知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事情,学生完全应该而且能够从学习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思想本身是快乐的,因而思想被压抑是痛苦的,压抑思想的教育是痛苦的。“迫于学和乐于学”,这就是中美教育之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3: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透视美国式教育

从高歌经历的高中英语课(相当于中国的语文课),我们就可以看见学生们已经开始在老师的要求下读戈尔丁的《蝇王》和莎士比亚的《凯撒王》等名著,放假时布置的预习作业是阅读勃朗特的《简.爱》和奥维尔的《一九八四》。有些老师(比如维斯基夫人)喜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由发言,鼓励独立思考,再适当加以引导,因为作品不是死的,一动不动躺在那里由专家诠释,而是活生生的,你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心灵与之交流后才会爱它和理解它。
  书中写道,高中时有各种艺术学习班任你选择,其中包括诗歌。我不能不佩服杰福(高歌的诗歌教师)的想像力,他在教学中通过手的比喻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想像力:“手,是一张古老的、带着皱纹的地图;是刚刚被春风唤醒,还没来得及蜕去干枯树皮的枝桠;是一块布满裂痕的砖头;是4个已经站在山头的人和一个正急急忙忙追赶他们的小孩子;是琴弦、叉子、百叶窗上4根窗叶;是一丛常常被风吹乱的野草;是老印地安奶奶慈祥得像被揉皱了的脸;是褐色的珊瑚;是随风舞动的火苗……你还能多想像几个关于“手”的比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3: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透视美国式教育

杰福还说:“写诗时,想像着你正在带领一个老朋友,游览你出生的小镇,为他指点你所熟识、感到亲切的小镇的独特风光。”他讲的一些观点令我难以相信是对中学生说的:“艺术家是为自己而写,他所要达到的目的无非是表现自己和认识自己;而表演者的目的是取悦观众,观众想看什么,他就表演什么,他的创作是跟着观众的口味走的。”“一个作家的职责,就是要让读者准确清晰地明白你的意思,除非是故意的,容不得有任何含糊。标新立异是可以的,但必须是在你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技巧,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艺术中的真理有时与事实无关,比现实更高。艺术表达关键是要有一个“发现”,一个令人感悟的亮点。”
  高歌永生难忘的特路莱德夏令营的主要活动是读书(历史/政治、文学、哲学)。她说:“那段镶了金边的日子!我第一次踮起脚来朝真正庄严恢弘的学术殿堂注目。”“上午上课,下午自由阅读,我回到我的房间。今天的作业是读华兹华斯的诗、济慈的诗,和康德的一篇关于美学的论文。读了一会儿困了,就睡下了,醒来后和一群女生去学校的商店买东西……”多么纯粹的学习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3: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透视美国式教育

夏令营在一个幽静的地方举行。组织者除了负责活动的所有费用外,还向营员们赠送艾略特、卡夫卡、加缪、伍尔芙、尼采、萨特、昆德拉等名家的作品。活动中还有高水平的教授指导。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自由发言、讨论、演讲。课后以写论文的形式来提高学习效果。有时还组织参观艺术博物馆等旅行。营员大多都是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和较高的知识水平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的青少年,夏令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上大学之前进一步提高的机会。在单纯的读书生活中,他们发挥过剩的想像力去组织“七十年代”舞会(模仿七十年代人的衣着打扮)、男扮女装女扮男装舞会、集体穿黑衣服去上“美国敲打派”杰克.卡罗阿克(写过著名的《在路上》)的作品讨论课、在墓地过夜等等活动。这种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读书夏令营在中国很少有,特别是以读名著为主的夏令营好像还没听过,学生放假就像出狱放风,有谁还想再读书受罪呢?人们大多喜欢旅游娱乐型的夏令营。原因大概是在上课老师们已经将读书的乐趣从学生的头脑中消灭了,所有的人对阅读无功利的名著和从事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这大概是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习性的又一体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3: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透视美国式教育

高歌还记录了老师的一次实例教学: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美国民主的步骤”,高中的“美国政府”课老师作为“独立党派候选人”参加了参议员竞选,让学生作他的“助选委员会”的“幕僚”、“助理”乃至“顾问”。如此具有大胆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令人佩服。
  高歌在耶鲁大学时还参加了著名的“指导学习”教学活动,老师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西方思想史,通过“泛读加精读、上课讨论、论文思考”的学术研究型方式来教学,学生很累,但很爽。高歌被大学的文学老师奥利恩斯教授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所感动:“如果我也可以在研究什么题目十几年之后还能为它而兴奋得满脸通红、忘乎所以,那我的专业一定就选对了”。她哲学课的若特教授原来是一个电工,通过阅读《苏格拉底的审判与死亡》而大悟,改变人生道路,自学哲学而成为剑桥大学的哲学博士,后来又因受怀疑主义的影响而放弃在学术界的挣扎,举家搬到风和日丽的加利福尼亚州去种葡萄。这种精神探索和学术追求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美国人对教育的功能、对老师的职责、对知识的理解、对儿童和青少年在社会中的位置,乃至对于一个人成长的规律与我国有根本观念上的差异。美国对教育的投入是不惜工本的,注重培养天才型创造型的人物,学生的独立性很强,因而他们总是能领导学术、科学的潮流。而现在的中国式教育一受传统师道至尊、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长于灌输而弱于启发,培养的基本是工匠型人才,缺乏诞生大师的土壤,令人担忧。
  在近年来我国科技竞争力呈下降趋势,高层次人才非常匮乏的形势下,政府和教育界人士,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8: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22: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透视美国式教育

本来就不喜欢中国式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4-12-22 22:30 , Processed in 0.12917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