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象“科学”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一样,“素质”这个概念的来源也不是很清楚。根据《辞源》,素质一词的来源有三,一是指白色质地;一是指宝刀名;另一个是“犹本质”:“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管子━势》)。显然,管子的“素质”概念并不是指人。根据《辞海》的定义,“素质”是“人或生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汉英词典》中,“素质”被翻译成“quality”。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素质”的相应英文是“constitution”。还有人把中文的素质与英文的“competency”和“literacy”相对应。而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 Smith)于1894年出版的著作《Chinese Characteristics》则被翻译为《中国人的素质》,因此中文的“素质”似乎还等於英文的“characteristics”。还有就是,在中国的大学,所谓“素质教育”又被称为“通识教育”,也就是美国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於是“素质”又变成了“general”。其实,上述英文词汇的意思相差甚远。无论如何,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中并没有完全与“素质”等同的概念。这是一个成色十足的中国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