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hangyl

[分享]翻译教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0课 翻译难点--名称译法(2)

四、地名的译法
英语地名主要采用音译方法,如London 译为"伦敦", Washington译为"华盛顿",Downing Street译为"唐宁街",Wall Street译为"华尔街",Jerusalem译为"耶路撒冷"。
地名的第二种译法是意译。可用意译来翻译的地名多具描绘性色彩,反映该地区的地理风貌或方位 。如Oxford译为"牛津", The Pacific Ocean 译为"太平洋", Cape of Good Hope译为"好望角"。这种译名容易上口,而且用字易统一,类似的例子还有:
Ivory Coast象牙海岸;Mediterranean Sea地中海;Little Rock小石城(美国)
Midway Island 中途岛(美国);Pearl Harbor 珍珠港(美国)Red Sea红海
Great Canyon大峡谷(美国);Long Island长岛(美国);West Point西点(美国)
Port-au-Prince太子港 (海地);Big Rapids大瀑布城 (美国);Golden Triangle 金三角
地名的第三种译法是音义兼译(即加注),如Cambridge( 剑桥), Grand Malvina(大马尔维纳岛),Mesabi Range(米萨比山脉),Cape York(约克角),New Zealand(新西兰),New England(新英格兰),不过象 New York, Newfoundland仍分别音译为"纽约"和"纽芬兰"。
地名翻译除使用上述方法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有些译名译自其他外国语,需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 即按原语言的发音来译,这就造成汉语译名与英语地名发音不一致的现象。例如Paris译为"巴黎",而不是"巴黎斯",因为法语读音是/'pari/;Germany译为"德意志",而不是"捷曼里",因为德语中该词的发音是 /doit∫/;Rome 译为"罗马",而非"罗姆",因为意大利语的Roma 发音为/`rouma/。
(二) 有些英语地名未按标准读音来译,但译文却因历史等原因而流传已久,为人所熟悉,故一般不重译,仍可继续使用。例如,美国的州名Illinois按标准读音应译为"伊利诺",重音在词尾, s不发音, 但却译为"伊利诺斯",Michigan 应为"密歇根",却译为"密执安",Iowa 应为"爱荷华",但却译为"衣阿华"。英国的Greenwich在英文发音中w是不发音的,却被译为"格林威治"。
(三) 音译地名不易过长,遵循简略原则,不明显的音不必机械的逐个译出,如Brazil译为"巴西",Scotland译为"苏格兰"。
(四) 有些英语地名的后缀部分比较有规律,选用汉字时应尽量一致,如少数欧洲地名以 -barrow, -borough , -burg 结尾的,现在一般都译为"堡",但象-ford这个词尾除了在Oxford中译为"津"以外,其他仍以译音为主,如Hartford(哈特福德)。
(五) 有些英语地名读音不规则,翻译时要注意。如Worcester, Leicester, Cloucester中的 ce不发音,应分别译为"伍斯特","累斯特","格洛斯特"。
(六) 英语中有不少人地同名。有些地方为纪念某一人物或事件都用同一名字作为地名,有些是移居殖民地的人用老家的地名来命名新居。于是,相同的地名因其归属的国家不同,翻译时往往有必要用不同的译法以示区别。如英国的Cambridge译为"剑桥", 但哈佛大学所在地Cambridge应译成"坎布里奇";美国的 San Francisco 译为"旧金山",但阿根廷的San Francisco只译为"圣弗朗西斯科";意大利的 Florence 译为"佛罗伦萨",美国的Florence却译为"弗洛伦斯"。这种情况也可以采用加注的办法以示区别。譬如莎士比亚的故乡Stratford (斯特拉特福),以其为名的地方在英国有2处,美国有3处,加拿大和新西兰各有1处,因此莎翁故乡名译为"艾冯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t on Avon)才为妥当。
(七) 地名翻译还要注意英语中的日语地名的转译。日语地名译成英语时,英语译音,而再从英文译成汉语, 则须用日语中原有的汉字。如Tokyo译为"东京",Okinawa译为"冲绳",Hiroshima译为"广岛",都是采用这种转译法。
(八) 英语的地名虽然以译音为主,但有其固定的译法,不能按发音随意取字译名。遇到具体地名须查阅辛华编撰的《世界地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
五、机构名称的汉译
世界上一些著名机构组织有固定的译名,译者应多看多记,并且特别要记清楚有些名称的缩略语。遇到问题时可查阅 。下面是部分世界著名机构汉译的例子:
(Reuters) Reuters News Agency 路透社;(AP) Associated Press美联社
(NHK)Nippon Hoso Kyokai 日本放送协会;(VOA) Voice of America 美国之音
(UPI)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合众国际社;(Kyodo) Kyodo News Service 共同社
(TASS)Telegraphic Agency of the Soviet Union 塔斯社;(JiJi) JIJI News Agency 时事社
(TBS)Tokyo Broadcasting System 东京广播公司;(SC)Security Council 安全理事会
(BBC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
(CBS)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 全国广播公司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OPEC)Organization for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石油输出国组织
(ABC) 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美国广播公司
(ASEAN)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
(EC)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欧洲经济共同体
(EFTA) 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六、商标的译法
商标是生产者用来标识他们生产和销售的商品的标识符号,具有一定的广告宣传作用。由于注册商标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商标的译文要求标准化,译名必须独特新颖、醒目悦耳、简短明快、实意明确,应使消费者产生有益于商品销售的联想和要求。
商标翻译涉及市场学、广告学、消费心理学、文化等学科领域,因此翻译时要注意译文能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常见的商标翻译方法主要有音译、谐音取意法、意译、转译、改译和音意结合法。
(一) 音译
采用音译的商标名,多由人名,企业名称和其他专用名词构成。此外, 还包括商标设计者凭空臆造的商标名,如Kodak( 柯达)等。常见的音译商标名有:
Simens 西门子;Hilton希尔顿;Citizen 西铁城 ; Intel 英特尔; Haier 海尔(电器)
Phillip 菲利普;Nike 耐克;Adidas 阿迪达斯;Santana 桑塔那;Dupont杜邦
Rolls Royce 劳斯莱斯;Gillette吉列;Cadillac卡迪拉克;Esso埃索; Ponds 旁氏
音译采用的汉字首先要统一,如美国产一次成像照相机Polaroid,在中国曾有数个译名:"宝丽得"、"宝来得"、"波拉罗伊德"以及"拍立得"等,译名十分混乱,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该商标的译名最后确定下来并广为流传的是"拍立得"。其次是必须简短易记,选用的汉字还应尽量体现出该商品的特点。如"拍立得"就能反映出这种一次成像照相机立拍立得的特点;再如Boeing译为"波音",能让人立刻联想到这种飞机超音速度的特点。
(二) 谐音取意法
谐音取意法就是翻译时在同音或近音字中选取带有吉祥之意的字眼来组词,以适应顾客购物的心理,例如感冒药Contac译为"康泰克",而不是"亢台科",Wings收录机译为"永时牌",而不是"翼牌"。类似这种趋吉求利的商标译名还有:
Budweiser 百威(啤酒);McDonald 麦当劳(食品);Coca Cola可口可乐(饮料)
Pepsi 百事可乐(饮料); Mazda 马自达(汽车); Benz 奔驰(汽车)
Kirin 麒麟(啤酒);Sprite 雪碧(饮料);Fanta芬达(饮料)
Fun 奋牌(服装);Pentium 奔腾(计算机处理器);Arrow雅乐(衬衣)
Avon 雅芳 ; Mobile 美孚;Kent 健牌(香烟) ; Marlboro 万宝路(香烟)
这些译名中有些是从港台地区引入的, 如健牌、万宝路、麦当劳等。翻译时根据广东话来音译,并不规范。但因为广为流传,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一般不再重译。
(三) 意译
有些英语商标是用英语常用词语命名的,其标识和广告作用需借用原有词义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来体现,因而翻译时多用意译。例如:
Camel 骆驼(香烟) ;Lark 云雀(香烟);Crown皇冠 (汽车);Jaguar美洲虎
Microsoft 微软;Playboy 花花公子;Crocodile 鳄鱼牌(皮具);Shell壳牌
(四) 转译 、改译和音意结合法
由于不少商品产自日本,转译商标名时可和译地名一样:日语译成英语,英语译音;而从英文译成汉语, 则须用日语中原有的汉字。对于不懂日语的人要象背英语单词一样背记其音,例如:
Toshiba东芝 ;Hitachi日立;Isuzu五十铃; Mitsubishi三菱;Honda本田Toyota丰田;
改译实际上是重新命名,即换一个联想意义好、又能突出产品特点的名称。例如洗发水Rejoice本意为"高兴、喜悦",却译为"飘柔",让人能够联想到用了这种洗发水后, 头发柔顺飘逸的状况。7-up译为"七喜", up的向上之意被转为"喜"。洗发水Head & Shoulders如果意译为"头和肩膀",顾客会不知所云, 译为"海飞丝"可以立刻让人联想到一头轻柔如丝的秀发,效果要好得多。
音意结合法是将商标词语的一部分意译、一部分音译,如Goldlion译为"金利来"(领带)。
商标翻译偶尔采用直接照搬原文的办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经过缩略后的商标名的翻译,如: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3M (Mimm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等。这种方法较为特殊,不宜滥用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1课 翻译难点-- 英语修辞格译法(1)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艺术。它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翻译好英语修辞格,首先要弄清其特点、弄清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技巧进行翻译。英语修辞格种类很多,但粗略分来似可分为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和句法修辞格。
(一)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顾名思义,音韵修辞格是利用词语的语音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主要包括onomatopoeia、alliteration和assonance。Onomatopoeia是模仿事物发出的声响的修辞手法,与汉语的拟声辞格完全相同。恰当地运用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如:
Presently there came the click of high-heeled shoes.
高跟皮鞋声阁阁地传了过来。
Alliteration就是在一个词组或一个诗行中,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或其他重读音节)具有同样的字母或声音;assonance是在一句话或在一个诗行中间,有两个或更多的词具有相同的元音。前者与汉语的双声(汉语中两个或多个音节,声母相同,叫做双声,它不是辞格)相似,后者与汉语的叠韵(两个或多个音节彼此韵母相同)非常相似。例如:
(1)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ing pepper.(alliteration)
皮特.派特咽下了一口腌菜用的胡椒粉。
(2)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assonance) 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
(二)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
词义修辞格主要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们主要包括 simile, metaphor, allusion, metonymy, transferred epithet,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irony, euphemism, pun, oxymoron, zeugma, contrast 等。
  A. simile,metaphor;allusion
Simile与汉语的明喻基本相同,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拟另一个事物或情境。其本体和喻体均同时出现在句中,在形式上是相对应的。英语 simile 的比喻词一般是 like, as(……as)等, 汉语明喻的比喻词通常是"好象"、"仿佛"等。例如:
They are like streetcars running contentedly on their rails.
这些人犹如街上的有轨电车, 满足于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Metaphor兼有汉语隐喻、借喻及拟物的特点,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如:
(1)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经验为智慧之母。(隐喻)
(2)She is shedding crocodile tears. 她在掉鳄鱼眼泪。(借喻)
(3) Mark my words, the first woman who fishes for him, hooks him.
瞧着吧, 不管什么女人钓他, 他就会上钩。(拟物)
比喻修辞手法主要涉及形象。人们生活在自然界,有许多共同的经历和感受。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比喻,就会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羊比喻温顺、用钢铁比喻坚硬,常见喻体相同的还有Footnote(脚注)、 Harelip(兔唇)等。当然,比喻形象往往打上各个民族独特文化的烙印,某些英语喻体形象会让中国读者不知所云, 如英文 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 "象戈丹人一样明智") 就让人费解。其实戈丹是英国的一个村庄,相传那里的人是最愚蠢的,所以这个比喻的意思是"蠢笨无比"。类似的例子还有:
as thick as thieves亲密无间 (不是"像贼一样厚")
as old as the hills古老 (不是"像山一样老")
The ship plows the sea. 船在乘风破浪地前进。(不是"船在犁海")
Allusion与汉语的暗引相近似。其特点是不注明来源和出处,一般多引用人们熟知的关键词或词组,将其融合编织在作者的话语中。引用的东西包括典故、谚语、成语、格言和俗语等。英语引用最多的是源出《圣经》故事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伊索寓言》和那些渊源流长的谚语、格言等。例如:
(1)Grammar may be his heel of Achilles.语法是他的大弱点。(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勇士。除了脚踵处,他身上其他地方刀枪不入。)
(2)The project is an economic albatross from the start.
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摆脱不了的经济难题。(Albatross是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中的信天翁,它被忘恩负义的水手杀死后, 全船陷入灾难中。)
B. metonymy; transferred epithet
Metonymy、synecdoche和_1antonomasia都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换用另一个名称或另一个说法。它们大体上相当于汉语的借代(分为旁借和对代两类)。如Crown(王冠)可喻指君主、王权、王国政府等;doll(玩具)可喻指姑娘、宝贝等。再如:
(1)The baby was brought up on the bottle.
这个婴儿是喝牛奶或羊奶长大的。(metonymy──用奶瓶代奶)
(2)Some mute inglorious Milton here may rest.某个沉默的、无名诗人也许在此长眠。(antonomasia──用米尔顿代诗人)
Transferred epithet是采用表示性质和特征的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来修饰、限定与它根本不同属性的名词。这种修辞手法能与汉语中的移就基本相似。例如:
The doctor's face expressed a kind of doubting admiration. (用"疑惑"修饰限定"钦佩")医生的脸上流露出钦佩而又带有疑惑的神情。
C.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personification与汉语拟人完全相同,就是赋予物以人的言语属性。这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读起来使人感到特别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例如:
Words pay no debts. 空话还不了债。
Hyperbole与汉语的夸张完全相同,都是为了表达深刻的感受,抒发强烈的感情,通过故意夸大事实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His words made my blood freeze. 听了他的话, 我的血都快凝固了。
D. irony; euphemism;pun
Irony的含义比汉语的反语广泛。它包括verbal irony, dramatic irony, situational irony。后两种已超出一般修辞格的范畴,这里不作详细介绍。Verbal irony与汉语反语的特点完全相同,也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一般需借助于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才能被正确理解。在多数情况下,irony可以译成汉语的反语。例如:
She talked about great people as if she had the fee-simple of May Fair, and when the court went into mourning, she always wore black. 她一开口就是某某勋爵某某大人,那口气竟好象她生来就是贵族。宫里有了丧事, 她没有一回不穿孝。
Euphemism就是用转弯抹角的说法来代替直截了当的话,把原来显得粗鲁或令人尴尬的语言温和、含蓄地表达出来。这在汉语中叫委婉语。例如:
用sanitation engineer替代garbage man(清洁工)
用the disadvantaged替代the poor(穷人)
用industrial action替代strike(罢工)
Pun与汉语双关一样,就是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表达双重意思:一个是表面的,一是隐含的,并且以隐含的意思为主。恰当的运用这种手法会使语言生动有趣,达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pun 和汉语的双关语都可以分为两类:谐音双关(homophonic puns)和语义双关(homographic puns)。前者是利用词意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构成。后者是利用一词多义的特点来构成。虽然pun和汉语双关在格式和修辞作用上基本相同,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多义词也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例如:
What does that lawyer do after he dies?--Lie still. 那个律师死后干什么?──躺着仍说鬼话。(注:lie躺, 撒谎;still安静地, 仍然)
E. oxymoron; zeugma ; contrast
Oxymoron(矛盾修辞法)与汉语中的反映辞格类似,都是将相互矛盾的概念和判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便相互映衬,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意味深长的哲理。矛盾修辞手法在英语中常见,但在汉语中很少见。如:sweet sorrow 忧喜参半 (不是甜蜜的悲伤); proud humility 不卑不亢 (不是骄傲的谦卑)
Zeugma(轭式搭配法)是用一个词(动词、形容词或介词)与两个以上的在意义上不相干的名词搭配。它用词简练, 饶有风趣,与汉语的拈连在性质上完全一致。例如:
She opened the door and her heart to the homeless boy.
她对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也打开了自己的心扉。
Contrast和汉语的对照在修辞格上是完全相同的,就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一件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放在一起,在比较和衬托之中突出不同事物的矛盾性,例如: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合则存,分则亡。
(三)句法修辞格(syntactical rhetorical devices)
句子结构上的修辞格主要是指通过句子结构的均衡布局或是突出重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这类辞格主要包括repetition, rhetorical question, antithesis, apostrophe 等。它们与汉语中的反复、设问、对偶、倒装基本相同。例如:
(1)I have written in bed and written out of it, written day and night.
我卧床写, 起床写; 白天写, 晚上也写。(repetition)
(2)The gods, they say, give breath , and they take it away. But the same could be said-could it not? 人都说老天爷把气赐予生灵,又把气夺走。不过这话用在小小的逗号上, 何尝不是如此?(rhetorical question)
(3)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antithesis)
(4)Up went the balloon into the cloudless sky.
气球腾空而起, 飘入万里无云的蓝天。(anastroph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2课 翻译难点--英语修辞格译法(2)

二、 修辞格的译法
翻译英语修辞格力求译文能有效地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否则译文即使在大意上与原文差不多,也会使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受损,削弱语言的表达力。一般说来,修辞格的翻译原则是形似不如神似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可以采取直译,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存在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有时仅靠直译是不行的,因为英汉两种语言还存在着许多差异。无视这些差异而采用直译不但不能保持原文中修辞格的神韵,反而会歪曲原作的意思,造成译文语言晦涩难懂。这时译者就得借助其他翻译技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改换原文的某些修辞手法,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述习惯。总的说来,英语辞格的译法主要有直译、加注、释义、归化、切分、数种译法并用等。
A. 直译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法和比喻形象无甚差异的情况下,就可采用直译。直译既可传达原文的意义,又可保持原文的修辞风格,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力。例如:
(1)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在老头子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挤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因为老头子在世时他们都不喜欢他。
(2) The book set off a firestorm of reaction.
这本书引起风暴般的反应。
(3) 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同这么多穿着体面而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 这位乡下姑娘颇有如鱼离水之感。
(4) I would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但愿我的马有你的嘴那样快。
(5)I deserve neither such praise nor such censure.这样的夸奖我担当不起,这样的责备我也担待不起。
(6)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B. 加注
加注也是丰富译入语语言表达法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既能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神韵, 又能扩展读者的知识面。尤其当原文所用的典故在上下文中起比较重要的作用时,使用加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1) Christ, to hear some of those sailors' myths, you'd think bloody Fort Knox was on every ship that sailed. 天哪,要是听信有些水手的胡说八道,你会以为每条出海的船上都有该死的诺克斯堡哩。
(注:诺克斯堡是美国的一个军事保留地,是美国黄金仓库的所在地。)
(2) They did not reopen the Pandora's Box they had peeked into in 1972.
他们在1972年曾挖掘过这些丑事,如今却不再打开这个潘朵拉的盒子。
(注:潘朵拉的盒子原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藏有许多能给人们带来不幸的事物。)
(3)-Why are parliamentary reports called "Blue Books"?
--Because they are never red.
──为什么议会报告称为"蓝皮书"?
──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是红的。(注:red和read谐音,实际上是指"从来没有人读它们")
C. 释义
由于许多英语修辞手法或比喻形象本身是特有的,如保留其形就会危害其义。如头韵法,其搭配可以千变万化,很难碰巧找到相同的汉语搭配,即使勉强凑韵,也不一定能表达原文的意思。 这时就必须首先保证译文能正确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然后再尽一切可能去表现原文的节奏和旋律。如英语明喻as rich as Croesus,如译成"富得像科里瑟斯",读者会十分费解,不知Croesus是何许人也。如果加注,说明Croesus是公元6世纪小亚细亚吕底亚国王,十分富有。读者虽然能明白了该词的意思,却极易分散他们阅读的主要注意力, 因此不如干脆意译为" 极为富有",不必顾及其修辞手法。 其他例子还有:
as drunk as a fiddler酩町大醉 (在英格兰早期文化生活中, 民间小提琴手在公共场合为舞蹈伴奏, 人们往往以酒酬谢,小提琴手因此每每喝得大醉。这种奇特的比喻只好意译。)
(1)They prolonged the clasp for the photographers, exchanging smiling words.他们延长握手的时间,让摄影师照相,同时微笑着交谈。(英语transferred epithet--汉语无修辞格)
(3)You want your pound of flesh, don't you?你要逼债,是吗?(英语allusion --汉语无修辞格)
(4)I spoke to them in hesitant English.我结结巴巴用英语对他们说。(英语transferred epithet--汉语无修辞格)
(5)He is the mouth of the House in its relations with the Crown.他是议会对王室的发言人。(英语metonymy--汉语无修辞格)
(6) Clearly a tug of war over key policies continues between the pragmatic and ideological camps.不言而喻, 注重务实的和强调意识形态的两大营垒还会在重大政策上争吵不休。(英语metaphor--汉语无修辞格)
D. 归化
有些英语的修辞格译成汉语时,可以换用符合汉语习惯的其他辞格或是改变原文中比喻形象,使译文在思想上忠实于原作、风格和神韵上尽量求得与原文相接近的效果。例如:
(1) 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mrades nicknamed him "magpie".
他如此唠叨,同伴们给他起了个"麻雀"的外号。(汉语中"喜鹊"喻义喜事、吉利、运气,而英语中喻义却是唠叨、饶舌,于是取汉语中联想效果对应的比喻)
(2) "Don't be scared, chickens!" came her voice with teasing gaiety.
"别害怕, 你们这些胆小如鼠的东西!"只听得她用戏谑的口气说道。(英语中鸡是懦弱、胆怯的代名词, 汉语中的鸡却无法引起人们这种联想,于是换成老鼠形象。)
(3)It is regrettable that our appeal remained a dead letter.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石沉大海。
(4) 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 the old cat. 我猜想她会告诉所有的男人,这个长舌的老太婆!(英语中猫常用来比喻恶毒的女人)
(5) Up and down he walked, up and down across the library floor.他在书房里走过来又走过去,走过来又走过去。(英语anastrophe--汉语顺成结构)
(6)In the past 12 months the word has watched with disbelief and dismay the acceleration of force and violence in the region.过去的十二个月里,全世界惊愕莫名地和难以置信地看到了这个地区正在加速使用武力和暴力。(英语alliter-ation--汉语对偶法)
(7)Mrs. Macbeth has a heart as hard as flint.麦克白夫人生来一副铁石心肠。(英语simile--汉语隐语)
E. 切分
有些英语修辞格(特别是那些句子结构上的修辞格)难以采用对应的汉语辞格来翻译,有时有必要使用切分的办法来译,以便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规范和表达习惯。例如:
(1)She lost her heart and necklace at a ball.
在一次舞会上, 她倾心爱上了一个人, 但却丢失了她的项链。
(2) He was restlessly tired, even as he lay in bed.他累了,然而一点也不安宁,即使躺在床上也还是这样。
(3)Franklin Roosevelt listened with bright-eyed smiling attention.罗斯福目光炯炯,面带微笑,聚精会神地听着。
F.数种译法并用
有些英语修辞格译成汉语时有时需要数种译法并用才能译成漂亮的汉语。例如:
(1)…when I and my sorrows are dust.当我的尸骨化为尘土,我的哀愁化作清风时…… (英语zeugma--汉译采用分译和归化)
(2)Civilization is syphilization!世界愈文明,梅毒愈蔓延。(英语pun--汉语采用分译和释义)
(3)From their slopes flow streams feeding the oases strung along the rim of inland deserts. 条条溪水,潺潺而下,滋润着镶嵌于内陆沙漠边缘的片片绿洲。(英语alliteration和assonance--汉语使用叠词、象声词、分译)
G.英语原文无修辞格,翻译成汉语时用修辞格
有时原文中没有修辞格,但译成汉语时为了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译文中可以适当增加汉语修辞手法,例如:
(1)He determined to satisfy himself of the real state of the case.
他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2)I judge that there was going to be a crash by and by, but I was in now and must swim across or drown.我猜想迟早会有一天西洋镜有被拆穿,可是我既已下水,就不得不泅过水去,否则就会淹死。
(3)Flowers bloom all over the yard.
朵朵鲜花开满了庭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3课 翻译疑点--动与静

在翻译全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处理好难点问题,还应注意处理好英汉两种语言转换时的一些突出疑点问题。它们既包括描述角度的问题,又涉及到组词成句的特征。具体说来,这些疑点问题有动与静、概略化与具体化、有灵动词与无灵动词以及形合法与意合法。
一、动与静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述某一动作概念时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既可选择静态的表述方式,也可选择动态的表述方式。前者在英语中多以"(be)+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句式为主,在汉语中多以"是+名词/形容词"句式为主;后者则是指"动作动词/动态动词+其他句子成分"这类句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十分常见。英语由于其词法和句法体系有别于汉语(如英语中名词、介词占优势),所以在选择表述动作意义的方式时常常是静态表述方式多于动态表述方式。这种"以静表动"的方式使英语行文显得更为精练和多样化。而汉语却因有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汉语中常常出现大量兼动式和连动式的说法) ,所以重动能描写,在选择表述动作意义的方式时常常是动态表述方式多于静态表述方式。这一差别在翻译时必须妥善处理,而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化静为动,二是化动为静。 (一)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是指把原文的静态句式转换为动态句式,强化原文的动态色彩,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明白流畅。英语中的静态表述方式有无动词句,例如:
(1) Now for the discussion. 现在进行讨论
(2) This way, please!请走这边!
(3) So far so good. 到目前为止进展不错。
"be+动词的同源名词"句式:
(1) She is a good teacher.
她教书教得好。
(2) He is a lover of pop music.
他喜欢流行音乐。
(3) He is the murderer of his boss.
他谋杀了老板。
(4) He has been the ruler of the region for as long as twenty years.
他统治那个地区长达20年之久。
(5) Mary is a good learner .
玛莉善于学习。
(6) He was a good listener and they would like to talk with him.
他能倾听别人的意见, 因此他们喜欢同他谈心。
(7) Peter is a bad sailor. 彼得晕船。
(8)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American number one killer.
在美国, 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高居榜首。
(9) I used to be a bit of a fancier myself. 过去我也常常有点胡思乱想。
"be+非动词同源名词"句式:
(1) My party was a quite affair.
我的欢送会开得很平静。
(2) There was no loud sound. Nothing asserted its size in a brutal tumult of wind and thunder. 四周听不见什么闹声。没有任何东西以风啸雷鸣般的喧嚣显示其威力。
(3) Excessive headline phrase condemnation is, of course, a possibility.当然,指责过分使用标题式短语是可能的。
(4) It was only my capacity for hard work that saved me from early dismissal.要不是我能干重活,早就给辞退了。
(5) They were all eyes as the presents were opened.礼品打开时,他们全神贯注地看着。
"be+动词的同源形容词"句式:
(1) This program was not popular with all of the troops.
并不是所有军队的人都喜欢这个计划。
(2) He is content with such kind of life.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
(3) John is quite familiar with the machine.
约翰十分熟悉这台机器的性能。
(4) An acquaintance with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revolution. 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史,对研究中国革命是有帮助的。
"be+非动词同源形容词"句式:
(1) He was an able and a successful one.
他为人能干, 事业成功。
(2) His ill health has been a very anxious business.
他身体不好令人十分担忧。
(3) I am quite ignorant of what they intend to do.
我的确不知道他们打算干什么。
(4) You shouldn't be sensitive about one's clothing.
你不要太注重衣着了。
"be+副词"句式:
(1) We must be off now. 我们得走了。
(2) The performance is on. 演出已经开始了。
(3) Their experiment has been over. 他们的实验已经结束了。
(4) I saw you out with a boy yesterday.
昨天我看见你和一个男孩上街了。
"be+介词短语"句式:
(1) Because of bad government, the company was in the red.
由于管理不善, 公司出现亏损。
(2) The factory is under construction.
工厂正在建造中。
(二)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就是把原文中的动态句式转换为静态句式。英语虽然喜欢选用静态句式,但选用动态句式来叙述静态的意义也是常有的事。这些动态句式极富修辞效果,常见于景物描写。英语有些动态句式译成静态句式往往比译成动态句式要好。例如:
(1) To the south of the city lies a river. 城南有一条河。
(2) In front of me stood the essential tools of the intelligence officer's trade-a desk, two telephones, one scrambled for outside calls, and to one side a large green metal safe with an oversized combination lock on the front. 眼前是干情报官这一行的基本用具──张写字台, 两部电话, 一部装有外线保密器, 一侧立着一个大型的绿色金属保险柜, 柜正面装有特大号的号码锁。
(3) Here, in the endless paper chase which began so clearly but ended in my mystery, lay the threads of my career. 这种无休无止的文档追索游戏, 始而目标明确, 终于迷雾一团,贯穿其中的便是我的职业生涯。
(4) High in the Carolina mountains sits a orphanage.
在卡罗来纳山地高处有一座孤儿院。
此外,有些英语动态句的意义不易用汉语动态句来表达,或表达不准确、不流畅时,该动态句也需要转换为静态句。例如:
(1) Silence followed this remark.
话音落下, 一阵沉默。
(2) Our age is witnessing a profound political change.
我们的时代是深刻的政治变化的见证。
(3) Its gleaming sands and backdrop of pine woods and distant hills give it a pleasant and restful atmosphere. 这儿沙滩闪烁,松林掩映,远山连绵,自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气氛。
(4) She knows what's what. 她很有鉴别力。
(5) They thought differently.他们想法不同。
(6) It is chiefly characterized by its simplicity of structure.
它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
(7) The room is well furnished.房间的陈设颇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4课 翻译疑点--概略化与具体化

英汉两种语言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某些概念既可运用概略化的手法,也可采用具体化的方式。但就某一概念的表达而言,英语可能采用概略化的表达方式,而汉语却采用具体化的表达方式;或英语采用具体化的表达方式,而汉语采用概略化的表达方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翻译时常常有必要将英语具体化的表达方式转换成汉语概略化的表达方式,或是将英语概略化的表达方式转换成汉语具体化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不违背原意又能畅达可读。
一、 概略化
概略化(generalization)是指采用虚化的方式来翻译原文较为具体化的表达方式。英语中常出现一些字面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实在或形象的词句,但从上下文所表述的精神实质来看,作者的真正意图有时并不强调这些词句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概念,而是着意于一些概括性的、泛指的或一般性的事理。譬如用deadlock (打不开的锁)来指"僵局",用circulation desk (流通桌子)来只指"借阅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反其字面意义,从汉语中选择含义抽象、概括或笼统的译词加以表达。这种概略化的译法更加符合事理的逻辑和汉语的表意习惯,更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一般说来,概略化的译法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 具体词义概略化。原文中某些字面意义明确具体的词语,采用汉语中含义抽象、概括的词语来表达。例如:
(1) The United States is often depicted as a nation that has been devouring the world's mineral resources.人们常把美国说成是一个挥霍世界矿物资源的国家。(devour原义为"吞食")
(2) A single thermonuclear bomb today has the destructive force of all the bombs and other explosives of World War II.今天,一枚热核弹头的杀伤力就相当于二次大战中全部炮火的总和。(bomb和explosive的原义分别为"炸弹"和"炸药")
(3) Monday-morning quarterbacking about Israel's lack of preparedness for the October war plunged the country into a new political crisis last week.人们在事后指责以色列在十月战争中缺乏准备。上周,这种指责将以色列推入了一场新的政治危机。(Monday-morning quarterbacking如用具体化处理就是"星期一上午的四分后卫")
(4) For generations coal and oil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chief energy sources used to transport men form place to place.几十年来,煤和石油一直被认为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能源。(transport…place概略化译出)
B. 具体概念概略化。原文中某些字面意义比较实在或形象的词组或短语等改译成汉语中比较概括或笼统的说法。例如:
(1)In the modern world salt has many uses beyond the dining table. 在现代世界上,盐除了供食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dining table原文为"饭桌")
(2) Pregnant women and women ***-feeding their children may need vitamins.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可能需要维生素。(***…children原义为"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3) ATGMs alone cannot be expected to bear the burden of the MBT threat. 不能单单指望反坦克导弹来对付主战坦克的威胁。(bear……of原义为"承受……的重担")
(4) The scene is a dramatic reenactment of one among thousands of spontaneous that led up to the revolution. 这个非同寻常的事件,只不过是最终导致革命的千万个自发行动之一。(dramatic reenactment如具体化翻译就是"戏剧的再现")
(5) Cyrus Vance has always been a clean-desk man, so it did not take him long to prepare to leave Washington. 万斯办事向来有条不紊, 因此, 他并没花大量的时间就作好了离开华盛顿的准备。
(6)Don't worry about it, for the project is on the fire.
别担心,他们正在审议这个计划呢。
二、具体化
具体化(specification)是指采用明确具体的方式来翻译原文中较为概略化的表达。英语原文中有不少词语乃至整个句子的字面意义非常抽象、笼统、概括和空泛,如对等译成汉语,不但译文难以表达出原作者的真正意图,而且译文语义也会含糊不清,很难给读者一个准确的概念。遇到这种情况时,译者可以、甚至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事理联系,把这些字面意义捉摸不定的词句用汉语里含意明确具体的词句加以表达,使原文比较抽象的表达方式变得比较实在、比较空泛的变得比较具体、比较笼统的变得比较明确。具体化翻译涉及的范围较广,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 抽象概念具体化。英语中经常使用一些含义抽象的词句,但从上下文的逻辑来看,作者的本意是在表达具体概念,因此翻译时应选用含义明确的汉语,还其本来的面目。例如:
(1)For anti-aircraft and anti-missile applications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must attributed to an unmanned fully automatic gun and to a substantial reserve of ready use ammunition which can be fired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在防空和反导弹战斗中,必须强调以下两个因素的重大作用:一是无人操作的全自动火炮;二是勿需人工装填、随时可以发射的大量备用弹药。
(2) You may have read stories in which the hero gets into his spaceship and"blasts off"into the outer reaches of space without a worry about fuel.你大概读过这样一些故事吧。它们描写一个英雄坐上飞船,"风驰电掣",直冲九宵云外,毋须为燃料担心发愁。
(3) Vietnam was his entree to the new administration, his third incarna-tion as a foreign policy consultant.越南战争成了他进入新政府的敲门砖。他担任政府的对外政策顾问,那是第三次了。
(4) Where a railway crosses a navigable water way,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lift the line high enough for vessels to pass underneath without interception, a bridge must be built which is capable of being opened in order to allow the river or canal traffic to pass.在铁路经过通航河道的地方,如果那时不可能做到把线路升高到使船只在下面不受阻碍地通过的话,就必须把桥梁修成开启式的,以便江河或运河里的船只通过。
B. 概括或笼统概念具体化。有时原文作者用一些含义概括或笼统的词句来表达某一具体的事物、行为或情况,如按字面直译会使译者有隔雾观花之感。而且也不可能尽如作者愿意。这时就有必要用明确具体的词句把原文的具体含义表达出来。例如:
(1) A modern frigate or destroyer could well use up all her surface-to-air missiles in the first hours of a serious large-scale encounter.在一场大规模的海空战斗的最初几个小时内,现代护卫舰或驱逐舰就可能将舰载的全部舰对空导弹消耗殆尽。(字面意义为"冲突")
(2) Many men have recognized the similarity of plants to the behavior of animals, and have dreamed wistfully, but forlornly, upon some method or source of rejuvenation such as Ponce de Leon sought in the Fountain of Youth several centuries ago.许多人认为,植物的习性与动物相似,于是梦寐以求地去探索什?quot;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就象数百年前彭斯德·利昂在青春泉祈求仙水一样,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 What is known is that weight extremes in either direction are definitely unhealthy.众所周知,过度肥胖或消瘦肯定是不健康的。(字面意义为"体重的两个极端")
(4) Administrating this fluid intravenously will fill up the deficiency in potassium.静脉滴注这种液体可以补充体内钾的不足。(administrating字面意义为"给予")
C. 广义词词义具体化。英语中有少数词使用广泛、搭配灵活,但其字面意义却颇为笼统和广泛。翻译时,必须根据其特定的上下文来确定其意义,然后选择具体的方式予以表达出来。例如:
(1) Plants cannot grow well in the absence of water.没有水,植物就不能茁壮地生长。
(2) Shock the bottle well before the experiment.实验前应反复摇动瓶子。
(3 )Radar waves go through clouds or fog quite well, whereas light waves no not.雷达波能很容易地穿云破雾,而光波则不能。
(4) Examine the account well before you pay it.付款之前请仔细核对帐目。
D. 其他情况具体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还会碰到其他一些字面意义比较空泛或模糊的词句,如果直译就不能把原文本意交代清楚,有时还会造成歧义。这时就必须采用具体化的办法进行翻译。例如:
(1) No reproduction is granted by implication or otherwise of this information. 本资料不得私下或公开翻印。(or otherwise具体译为"公开",以与by implication相对应)
(2) The planes may be in commercial use as early as the end of this decade or the beginning of the next.这类飞机最早可在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投入商业飞行。(this decade和the next分别具体译为"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3) Empties are not taken back. 空瓶不退钱。
(4) The stars twinkled in transparent clarity.星星在清澈的晴空中闪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课 翻译疑点--有灵动词与无灵动词

按照动作的执行者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这一标准,英语和汉语的动词均可分为有灵动词和无灵动词。前者用在表示有生命的名词后,后者用在表示无生命的名词后。含有灵动词的句子称作有生命主语句,含无灵动词的句子称作无生命主语句。英语和汉语在有灵动词和无灵动词上的差别是:有灵动词与无灵动词在英语中无有明确的区别,即一个动词常常是既可用作有灵动词、又可用作无灵动词;而在汉语中这两类动词之间却有明确的区别,即一个用作有灵动词的动词不能同时用作无灵动词。例如:
(1) One reliable source said that major tax changes were being considered by the Treasury. 据可靠消息,财政部正在考虑对税收办法作重大改革。
(2) John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this evening.约翰说他今晚来。
上述两例中的said 分别与表示无生命的事物的 one reliable source 和表示有生命的John搭配。前句是无生命主语句,后者是有生命主语句。动词 say在前一例中用作无灵动词,在后一例中用作有灵动词。而汉语中与say相对应的动词是"说",它只能作有灵动词。如改作无灵动词,则很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英译汉时一是要弄清英语无生命主语句特点,二是对原句的结构和搭配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英语无生命主语句特点
从充当句子主语的词语来看,英语无生命主语句大致有下列几种类型:
A. 以时间、地点等名词做主语的句子:
(1_) 1949 saw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2) The minutes slipped by quickly.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溜过去了。
(3) Rome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 events.
在罗马城发生过许多伟大历史性事件。
B. 表示生理、心理状态的名词和表示某种遭遇的名词做主语:
(1)His illness prevented him from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他因病未能参加会议。
(2)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这位曾使全世界发出笑声的人自己却饱受辛酸。
(3)Astonishment, apprehension, and even horror oppressed her.
她感到心情抑郁,甚至惊恐不安。
C. 具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名词作主语:
(1)The very sight of it makes me feel nervous.
一见到它, 我就感到紧张。
(2)The shortest cut would take us five hours to get there.
抄近路也要5 小时才能到那里。
(3)That night sleep eluded him.那天夜里他没睡好。
(4)The fresh sunlit January morning filled the young teacher with happy thought. 一月的早晨清新晴朗,令年轻教师心中充满了愉快的感想。
D. 其他类型:
(1)The matter asks immediate attention.这件事需要立即予以注意。
(2)Well, Colonel Fitzwilliam, what do I play next? My fingers wait your orders.噢,菲兹威廉上校,接着弹个什么曲子?我在听您吩咐呢。
(3)Her heart did whisper that he had done it for her.她的心里的确嘀咕:为了我,他才这么做的。
二、 无生命主语句的译法
翻译英语的无生命主语句时首先要考虑到其特点,吃透原文, 然后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主谓搭配形式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下面就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A. 改变原句中的主语,即找出合适的动作执行者作为汉语句子的主语,把无生命主语转换为有生命主语,重组句子。例如:
(1) The sight of a tailor-shop gave me a sharp longing to shed my rags, and to clothe myself decently once more.我一看到一家服装店, 心里就起了一阵强烈的愿望, 很想扔掉这身褴褛的衣服,重新穿得象个样子。
(2) Anger choked his words. 他气得话也说不出来。
(3) His weariness and the increasing heat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 他疲惫不堪,天气也越来越热。 他于是下了决心, 一碰到舒适的阴凉处,就坐下休息。
(4) Her eyes tell me that something must have happened.
我从她的眼中看出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了。
B. 把无生命主语转化成汉语复句
英语中含无生命主语句,从语法上看常常是简单句,但却因含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时还含有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内容。翻译这类句子时,不能照搬原文表达形式,而要把无生命主语转换成有生命主语或是其他类型的主语,有时还要采用拆分等手段,以便把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逐层表达出来。拆译前可增加一些连词(如"因为"、"所以"、"如果"、"虽然"、等),例如:
(1) The bitter weather had driven everyone indoors.
由于天气寒冷刺骨,人人都已躲进了室内。
(2) The sight of the girl always reminds me of her parents.
我一见到这个女孩,就想起她的父母。
(3) A second term would give the President more power than was safe for republican institution. 如果总统竟然连任, 就会使总统权利太大而足以威胁共和制度的安全。
(4) This medicin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 吃了药你会舒服些。
C. 把无生命主语转化成汉语的状语
这种情况下,一般把主语译成时间、地点状语。某些句子的宾语如是表示某种行为和动作的名词,可译为谓语,其定语译为主语。原谓语不翻译,因实质性内容是由宾语及定语表示的。例如:
(1) As he puffed, an abrupt sound startled him.
他正吸烟时,猛然听到一种意料不到的声音,不由得吃了一惊。
(2) Investigation led us to the foregoing conclusion.
经过调查, 我们得出了上述结论
(3) The forty years, 1840-80, brought almost ten million migrants to America. 从1840至1880年这四十年中, 近一千万移民移居美国。
(4) Down met him well along the way. It was a pleasant uneventful ride.东方欲晓的时候, 他已走了一大段路了,这次骑马旅行是很愉快的,没有碰到意外事件。
(5) Four days passed, and the fifth day found the King of the Blind still incognito as a clumsy and useless stranger among his subjects. 四天过去了。 到了第五天,这位"盲人之王"仍被他的子民认为是个笨拙无用的外人。
D. 把无生命主语转化成汉语的外位成分
把无生命主语从原句拆出来,作为外位成分,必要时译成无主语句。有时,汉语句子的主语可用一个代词如"这"来替代。这种拆译和转换可以避免汉语的主语太长,又能使主谓靠拢,使整句结构紧凑、逻辑关系清晰。例如:
(1) Zaire defies easy classification.
很难把扎伊尔列入哪个类型中。
(2) The heat makes me sweat like a pig. 热得我满头大汗。
(3) The noise made everybody upset. 闹得大家不得安宁。
(4) The small table overturning as he fell to the carpet helped bring her out of the shock. 他倒在地毯上,把小桌子撞翻,这才令她惊醒过来。
E. 引申英语谓语动词的词义,加以适当变通。例如:
(1) The courage escaped from me at the moment.
那一刻我突然失去了勇气。
(2) From his windows which overlooked the Bay of Naples, he saw a hundred places that recalled the Romans and the Greeks. The past began to haunt him. 他站在窗前就能俯视那不勒斯湾。此时,他凭窗远望,看到上百处残踪遗迹,因而联想到罗马和希腊的胜衰。他开始不停地思考起古代社会来。
(3) Her name escaped me. 我记不起她的名字了。
(4) Words failed him. 他说不出话来。
(5) A smile warmed her face. 她的脸上洋溢着微笑。
(6) Warning plates with a red skull and crossbones said in three languages: Danger! 画着红色骷髅和交叉股骨的警告牌上用三种文字标出"危险"的字样。
A lot of troubles visited the poor family.
这个贫困的家庭遇到不少麻烦。
F. 运用使役句式。例如:
(1) His illness left him weak. 疾病使他虚弱。
(2) Continuous rain prevented us from taking any outdoor exercise.
阴雨连绵,使我们不能做任何室外运动。
(3)The noise frightened me. 那个声音把我吓坏了。
G. 采用拟人化的句式,但不能滥用。例如:
(1) Illness deprives him of life. 疾病夺走了他的生命。
(2) Good manners will open doors that the best education cannot.
良好教养能打开最佳学历所打不开的门。
(3) Words pay no debts. 空话还不了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课 翻译疑点--形合法和意合法

形合法(hypotaxis)是指句子与词的组合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的标记,当形态标记不充分的时候,还可用其他语法手段来显示词组、句子、句群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意合法(parataxis)是指词与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组合往往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主要依靠意义上的关联来"粘合"。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在句法上各具特色,大相径庭。尽管两种语言中均有形合法和意合法,但总的来说,英语句法形式要求比较严格,是重形合的语言,各种语法范畴在其中都有全面的体现,如有较明显的形态标记、较鲜明的词类及丰富的连词等。英语的形合手段多种多样,主要运用连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此外还使用分词、动名词、介词短语和不定式。较之英语,汉语却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没有显形的词类分别,是重意合的语言。汉语句子除依靠意义去组合外,还有一套句法联系手段,如采用语序、词语本身、词汇接应、结构平行、重叠形式、重复、推理和非推理等"粘合"手段进行意合。对汉语语句的理解常常是靠对语义关系的敏感性和语境达到的,而不是求助于话语的形式完备。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合法和意合法上的差别,因此英译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意合法或形合法。
一、采用意合法
由于英语的句式重形合、汉语的重意合,所以英译汉时许多具有形合特点的英语句式有必要转换成具有意合特点的汉语句式。翻译如果一味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保留其形合的特点,往往会使译文罗嗦、不自然,形成翻译腔。试比较下面各英文例子的两组汉语译文:
(1) He spoke so well that everybody was convinced of his innocence.
a. 他说得那么好听,以至于每一个人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b. 他说的那样好听,谁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2) If you turn to the left, you will find our institute at a distance.
a. 如果你向左转弯, 你就可以远远看到我们学校。
b. 向左转弯就可以远远看到我们学校。
(3) I can't trust him, because he is not honest.
a. 因为他不老实,所以我不相信他。
b. 他不老实, 我不相信他。
(4) We took off and flew over the city and slowly gained height.
a. 我们起飞了并且飞过城市并且慢慢飞高。
b. 我们起飞了,飞过城市,慢慢飞高。
(5) The cat ate the mouse that ate the malt that lay in the corner of the house.
a. 猫吃了那只吃了放在房子角落里的麦芽糖的耗子。
b. 猫吃了耗子,耗子吃了放在房子角落里的麦芽糖。
以上英语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如词、词组、分句)之间都有连接词(so that; if; and; because; that)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通过比较各例的两个汉语译文,我们就会发现:译文a保留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因而显得生硬罗嗦,"翻译腔"十足;而译文b舍弃了原文的重形合的特点,采用汉语意合的方法组合句式,即将原文的连接词略去,然后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原句进行必要的改组(先发生的事情先讲, 后发生的后讲,消除原先形合的痕迹),因而译文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由此看来,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只有完全摆脱英语原文形合结构的束缚,采用汉语意合法来组词成句、组句成篇,才能使译文流转自如,简明通顺。而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先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融会于心,然后根据汉语的语言特点,略去语意上显得多余、表达上感觉繁琐或可有可无的词或词组,用规范和地道的汉语译出原文。以下是采用意合法翻译的各种类型的句子:
A. 简单句
(1) I was too tired to talk with you. 我很累,不能同你说话。
(2) We never meet without a parting. 有聚就有散。
(3) He lived neither for fame nor for personal gains. 他活着不为名不为利。
B. 并列句
(1) We have studied English for a year and we can act English. 我们学了一年英文, 已经能够演英文剧了。
(3) The door was opened, and the audience came crowding in. 门开了,观众一拥而入。
(4) And with this, and a proud bow to his patrons, the Manager retires, and the curtain rises.领班的说到这里,向观众深深的鞠了一躬,退到后台,幕起。
C. 复合句
(1) When I was reading a book, she came in. 我正在看书,她进来了。
(2) I'll let you know as soon as it is arranged. 一安排好就通知你。
(3)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I saw you. 好久不见了。
(4) As she talked on she got more and more excited. 她越讲越兴奋。
(5) I knew nothing about it until he told me. 他告诉我了我才知道。
(6) Come when you are free. 有空就来。
(7)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8) He was a free-will agent and he chose to do careful work, and if he failed, he took the responsibility without subterfuge.他是个自有主意的人,干活就要认真干好, 没干好, 他就承担责任, 决不借故推委。
(9) There was something remarkable in his manner of doing so, though I could not have said for my life what.他这一举一动我总觉得有点奇特,奇特在哪里我又说不上。
(10) Whatever you like to eat, just tell me.想吃什么, 只管告诉我。
(11) A wind blows so bitterly that the orphanage boys reach the door with fingers stiff in an agony of numbness. 在呼啸的寒风中, 孤儿院的男孩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 一天得跑两趟呢。 他们走到门口时, 手指冻得僵硬, 一点儿都不听使唤。
(12)) At daylight I was half wakened by the sound of chopping. Again it was so even in texture that I went back to sleep. 第2天黎明时分, 一阵劈柴声搅得我似醒非醒。 那拍子依然不紧不慢, 又把我带回梦乡。
(13) The cook turned pale, and asked the housemaid to shut the door, who asked Brittle, who asked the tinker, who pretended not to hear.厨子的脸发起白来, 要使唤丫头把门关上, 丫头叫布利特尔去,布利特尔叫补锅匠去,补锅匠却装着没听见。
二、采用形合法
意合法虽然是汉语的主要特征, 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的形合句译成汉语时统统得用意合法。事实上现代汉语也具有形合的特征,所不同的只这一形式特点不及意合法那么显著而已。汉语中有不少表示因果、目的、转折、条件等逻辑连接词或起关连作用的副词,如"由于、因此、以至、与其..不如、既…又…、只要.…就.…、才…"等,它们能使汉语句子成分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不易产生歧义。含有这些连接词的句子与一些意合句相比措辞上显得更加正式、语气更加庄严。英译汉时,如果采用意合法来翻译会造成句意费解、逻辑白明,就可采用形合法来翻译。例如:
(1) I can't tell you anything when you won't listen. 既然你不听, 我就什么也不对你说。
(2) She has her weakness, but that doesn't mean she is not qualified for the job. 她有缺点但这并不是说她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3)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s long as we are here. 只要我们在你就别担心。
(4) Since I shall be here again tomorrow, I won't wait any longer. 反正我明天还来, 现在就不等了。
(5) Hardly had we started off when it began to rain. 我们刚要出发就下雨了。
(6) Elsie, flushed with pride, happiness, and the sweet champagne and already looking more of a Dulver, was compelled to respond. 埃尔西由于骄傲、喜悦, 又喝了几杯甜香槟酒而脸色通红, 更象达尔佛家的人了。现在她只好站起来致答词。
(7) In the 1950s most Americans believed parents should stay in an unhappy marriage to avoid damaging the children.在50年代, 多数美国人认为, 做父母的即使婚姻不美满, 也要维持下去, 以免伤害孩子。
其次,我们还可以采用形合法翻译英语中一些带有意合特征的句子或汉语与之"形似"的句子。
(1) A clear conscience laughs at false accusations. 只要问心无愧,别人的指责可以一笑置之。
(2) Winter finds out what summer lays by. 到了冬天才知道夏天储存东西的重要。
(3) His youth got him off. 由于他年轻, 他得到了宽恕。
(4) With all his shortcomings, he was a conscientious worker.尽管他有缺点, 但工作却是勤勤恳恳的。
(5) The book sells well. 书卖得好。
(6) The cloth needs cleaning. 衣服要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课 翻译与文体--应用文翻译

翻译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而且还要译出原文的语言文体风格。语言文体风格不仅包括因时间、地理、阶级、性别、职业、年龄、情景等所引起的语言变体(如各种方言、正式用语,非正式用语等),还包括各种体裁的作品(如科技文体,公文文体,新闻文体,口语体,书面语体等)。对文体的划分,语言学家仁者见仁,角度不同分类也就不一。本书中的应用文,指除了文学作品、科技英语、新闻报刊和论说文以外的一切文本,内容庞杂,形式多样,包括各类信函(如邀请信、祝贺信、慰问信、感谢信、介绍信、推荐信、商贸函电等)、各类公文(如法律文件、各类合同、政府公告、规章、决议、布告、通知、启事等)、各类广告(如商品广告、公益广告)及其他实用性文字(如证书、条据、贺卡、名片等)。鉴于应用文范围较广,不同类别之间在文体上又有较大差异,本课这儿主要讨论公文体、商贸函电及广告文体的翻译。
一、公文的文体特点及翻译
(一) 公文的文体特点
公文主要包括政府发布的各种公告、宣言、声明、规章法令、通告、启示和各类法律文件。其文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措词准确。发布公文的目的一般在于解释或阐明公文发布者的立场、观点或政策、措施,因此公文在措词上必须准确明晰,切忌模棱两可或含糊晦涩。
2) 用词正式,且多古体词。公文作为政府或职能部门所发布的文章,需具有其权威性、规范性。因此在用词上一般较为正式,并且不排除使用一些较为古雅的词(如hereinafter, hereof, herewith等等)。
3) 普通词多有特定意义。许多普通的词在公文体中常常具有其特定的意义。如allowance一词通常指"允许"、"津贴",而在经贸合同中则多指"折扣"。
4) 长句、复杂句较多。公文体为使其逻辑严谨,表意准确,在句法上常常叠床架屋,以至使得句式有时显得臃肿迟滞,同时句子的长度也大为增加。
(二) 公文的翻译
翻译公文首先要注意公文特有的形式,包括格式、体例等。对已模式化、程式化的格式译者决不应随便更改。其次,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特别是要正确把握原文词义,认清一些common words在公文中特有的含义。再次,在措词上必须使译文的语体与原文相适应。一般说来,英语公文翻译通常应使用正式书面语体,并酌情使用某些文言连词或虚词。最后,公文翻译中要注意长句的处理。要在理清句意和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恰当使用切分法或语序调整法,以使译文通畅、自然、地道。
二、 商贸函电的文体特点及翻译
(一) 商贸函电的文体特点
商贸函电指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各类信函、电报、电传等。其文体特征主要有:
1) 措词简洁明了。为使表达明晰,商贸函电在措词上力求简明扼要,不太讲究修饰。
2) 用语正式庄重。正式庄重的语言常常显得诚恳、自然、有礼貌,因此常用于商贸函电中。
3) 专业术语较多。如FOB(离岸价)、CIF (到岸价)、settlement(理赔)、L/C(信用证)、AC(承兑)等。
4) 具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商贸函电格式相对固定,大体上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
a. 信头(the heading) b. 信内地址(the inside address) c. 称呼(the salutation) d. 信文(the body) e. 结束语(the complimentary close) f. 签名(the signature)[详细内容参见教材p274]
(二) 商贸函电的翻译
翻译商贸函电,一要懂得一些经贸知识,学会用行话译行话,用术语译术语;二要认真仔细,因为商贸函电中常有关于价格和货物量与质的数字的描述以及日期等,切不可大意而译错;三要使用平实自然但又与原文正式程度相当的语言;四要遵从原文格式;五要遵从一些约定俗成的译法,如信函中的Dear sirs, 一般不译为"亲爱的先生们",而译成"(执事)先生"或"径启者"。商号名称中的"&"符号一般不译,如Messrs Martin & Co.就译为"马丁公司",不能译为"马丁先生们和公司"。而please don't hesitate to…则不译为"请不要犹豫去干……",习惯上译为"尽可以……"或"务请……";through the courtesy of…常译为"承蒙……好意"。六要弄清一些常用缩写词的含义,同时还要知道在何处断句,因为电报中通常不用标点符号,有的甚至取消了代替标点符号的诸如STOP,COMMA之类的标点词。再者,电报电传在句式上常省去介词、冠词、助动词等;在时态上,则通常用动词的-ed形式表示已完成,用动词-ing形式表示将要进行。如:ARRIVING NEWYORK FLIGHT CA174(将乘坐中国民航174航班抵达纽约。)。 GOODS DELIVERED(货已发出。)。此外,还有为节省电报费,将两个或更多的单词拼成一个词(电报中,不超过10个字母的均按一个词收费),如MEDIUMSIZE(=medium size), STG4/PC(=£4 per piece)。而在电传中(按时收费,三分钟起算),人们在电文过长的情况下会使用一些双方熟知的、国际上惯用的所谓电传语,如CFM(=Please Confirm请确认),RAP(=I will call you again),ASAP(=as soon as possible),ZSWK(=THIS WEEK)等。译者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译起来才不会有如看天书之感(关于电报电传中的缩略词的规律及部分常见的缩略词,参见《新实用英译汉教程》pp.277-278)。
下面是一份电传的主要部分及其参考译文:
TKS F UR OFA
BUT RGRTS UR PRICES TOO HIGH F OUR MKT, AS GDS OF JAPANESE MAKE WITH SimILAR DES R ON SALE HR AT MCH LOWER PRICES. IF U RDU UR PRICE BY 5PCT, V WL ODA 1000 SETS.
PLS TAKE THIS MATTR INTO CONSIDERATION N RPL ASAP. RGDS.
谢谢你方报盘。
但很遗憾,对我方市场来说,你们的价格太高。日本产的样式相似的产品正在这里销售,且售价要低得多。若你方能降价5%,我方将订购1000台。
请对此给予考虑并尽快回复。
即颂。
三、广告英语的文体特点及翻译
(一) 广告英语(advertising English)的文体特点
1) 在措词上,广告英语使用的词汇一般较为简洁,具有口语化倾向。这一方面能使读者尽快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口语词汇的使用也便于人们对广告的理解和记忆。另外不少广告还经常使用模拟生造新词(coinage)甚至错拼词,这不仅可以体现这些广告独特的个性,还能大大增强其对消费者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2) 在句法上,广告英语的特点表现为句式简单,祈使句、主动句及省略句使用懂易记,还能充分发挥其说服功能(persuasive function),同时也能达到节省篇幅的目的。
3) 在修辞上,广告英语常使用双关、拟人、比喻及押韵等修辞手段以提高产品的品位和吸引力。另外,为了强调某一信息,加深人们对产品的印象,广告还常常使用重复手法,对某些词、词组或句子进行重复。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充分体现广告的说服功能和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并有效地增强广告的表现力。
4) 英语分类广告中还经常出现一些缩略词。其缩略方式与电报、电传中的不尽相同,同一缩写形式因文体语域不同,所指也会有所不同。例如:
RE=real estate房地产(RE在商贸电传中=refer to)
apt= apartment公寓(APT电传中=aparture)appt= appointment约会
adm= admission允许、进入 admin= administration行政、管理
secy= secretary秘书 recept= reception/receptionist接待/接待员
(二) 广告英语的翻译
英语广告翻译应以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为准则,使译文对汉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大致与原文对英文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当。广告的功能主要有说服功能、美感功能及信息功能,而其中尤以前两个功能为重,因此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切忌拘泥于原文的字、词、句等表层结构,而应仔细体会原文的主要功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灵活机动地处理原文,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试看下面一例:
Fresh up with Seven-up -- Seven-up
七喜--清新好感受
原文措词简洁明快,句式简单,在修辞上还使用了重复手法(重复up一词),使得该广告音节优美,琅琅上口,具有较强的说服功能和美感功能。译文在措词与句法上同样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在修辞上虽未使用重复手法,但由于其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译文读起来同样具有一种节律上的美感,因而使得原文的说服功能和美感功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要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翻译时译者除了在语言层面(音韵、词法、句法、修辞等)有效再现原文特征外,还要充分考虑双语间的文化及民族心理差异等因素。美国的Coca Cola之所以在中国如此畅销,恐怕与"可口可乐"这一完美的译名不无关系;而香港产饮料Watson's在国内几乎难觅其踪影,这与其译名"屈臣氏"具有令人不快之意(译文令人想到"屈服的臣子")是有一定关系的。由此可见广告翻译中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及民族心理差异的重要性。
总之,衡量广告翻译的优劣,主要看译文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原文的宣传效果和表情、说服等功能,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及神韵。为此,翻译时选词上要力避生涩艰拗,造句上要尽量简洁明快,修辞上要多保留原文辞格。译文要注重整体把握,不为一词一句所限,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广告翻译还应充分考虑中英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体现原文的各项功能,为产品畅销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8课 翻译与文体--论说文翻译

论说文是书面语体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通常分为议论和论述两种,是相对于散文中的记叙(Narration)和描写(Description)而言的。其常见形式包括社科论著、论文、评论、演讲、讲座、报告等。论说文的文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条:
1) 措词严谨规范。论说文的功用主要在于对某一观点进行解释、说明或阐述,因此,此类文章讲求理性与逻辑性,在措词上表现为正式语体的词、大词、抽象词、外来词用得较多,而绝少使用俚语俗语及过于口语化的词,以体现其庄重、严谨的特点。
2) 句法及篇章结构较为复杂。由于论述文旨在解析思想,阐发论点,辨明事理,展开论证,因此文章内容往往比较复杂。为全面、慎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避免片面、疏漏,论说文中往往长句、复杂句使用较多。另外论说文讲究谋篇布局及条理层次,因而在篇章结构上较为复杂,往往段落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除此之外,论说文还十分讲究修辞,辞格上多用排比、递进、设问等,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下面一例节选自一篇论说文,它较为清晰地显示了论说文体的主要特点:
Science and Ethics
Science impinges upon ethics in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ways.
In the first place, by its application it creates new ethical situations. Two hundred years ago the news of a famine in China created no duty for Englishmen. They could take no possible action against it. Today the telegraph and the steam engine have made such action possible, and it becomes an ethical problem what action, if any, is right. Two hundred years ago a workman generally owned his own tools. Now his tool may be a crane or steam hammer, and we all have our own views as to whether these should belong to shareholders, the State, or guilds representing the workers.
Secondly, it may create new duties by pointing out previously unexpected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We are all greed that we should not run the risk of spreading typhoid by polluting the public water supply. We are probably divided as to the duty of vaccinating our children, and we may not all be of one mind as to whether a person likely to transmit club foot or cataract to half his or her children should be compelled to abstain from parenthood.
Thirdly, science affects our whole ethical outlook by influencing our views as to the nature of the world-in fact, by supplanting mythology. One man may see men and animals as a great brotherhood of common ancestry and thus feel an enlargement of his obligations. Another will regard even the noblest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as products of a ruthless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nd thus justify a refusal to assist the weak and suffering. A third, impressed with the vanity of human efforts amid the vast indifference of the universe, will take refuge in a modified epicureanism. In all these attitudes and in many others there is at least some element of rightness.
Fourthly, in so far as anthropology is becoming scientific, it is bound t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ethics by showing that any given ethical code is only one of a number practiced with equal conviction and almost equal success; in fact, by creating comparative ethics. But, of course, any serious study of the habits of foreigners, whether scientific or not, had this effect, as comes out plainly enough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Greek ethics. Hence science is not wholly responsible for the ethical results of anthropology.オ
这篇论说文的主题句是Science impinges upon ethics in at least five different ways.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主题思想,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读后让人一目了然。
翻译英语论说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理清原文的篇章结构。论说文的篇章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因此在着手翻译前译者应首先分析一下原文的结构与布局,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脉络。
2) 谨慎遣词造句。论说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其明显的特点,因此翻译中译者必须最大限度的体现原文在字、词、句方面的文体特征。在措词方面,一定要使译文与原文在语域上相适应。在句法方面,译文在避免翻译腔的同时应反映原文的句法特征,以体现论说文严谨、慎密的特点。此外,译文还应尽量再现原文的修辞特征,例如,原文如有排比结构,则译文也应设法以排比结构将之译出,以体现原文的气势与感染力。
3) 如果原文作者引经据典,译者在翻译中可采取加注或.释义的方法。如译一般论说文,以上2种方法则可视情况选用。如译演讲或发言,应以后一种方法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译文的语篇功能应与原文对等。当然,如果我们翻译一篇演讲或发言,只为他人参考或为了研究等别的目的,那么译者在处理典故时,不妨多用加注的方法,以便读者参考或弄清出处。
试看下面这篇论说文及其译文: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But in a large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 - we cannot consecrate - we cannot hallow -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将永志不忘。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的未竟的事业--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更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的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该段落节选自林肯的著名演说Gettysburg Address。原文措词精炼典雅,并较多地使用了书面用语(literary words);在句法上,文中句子长短交错,并频繁使用了一些复合结构,这使得演说呈现严谨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在修辞手法上,大量并列关系的词、词组和句子(及排比结构)的运用不仅使演讲气势磅礴,动人心扉,而且由于其整齐的句式和分明的节奏,也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译文在词法、句法及修辞方面紧跟原文,较好的体现了原文的意义与风格。如在措词上,译者较多地使用了诸如"先辈们"、"孕育"、"永志不忘","未竟的事业","汲取","福佑","永世长存"等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这些词语的使用时的演讲显得庄重典雅,极富感染力。另一方面,在措词上译者还注意了选词的精炼,如"民有、民治、民享"三词言简意赅,可谓字字珠玑,堪称难得的佳译。在句子结构上,译文较好地控制了句子的长度与复杂性,使之显豁通达而不失庄重严谨。在修辞上,译者在译文中较好地体现了原文的排比结构,如"不能够……,不能够……,不能够……",和"我们要……;我们要……;我们要……"等。总之,由于译者准确地理解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并较好地把握了其语言风格,同时在遣词造句及修辞等方面精雕细琢,紧跟原文,因而译文在内容上忠实达意,在表达上酣畅淋漓,在风格上简练凝重,充分再现了原文的思想与文题风格,堪称上乘之译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9课 翻译与文体--新闻英语翻译

新闻英语(journalistic English)指英文报刊上常见的各类文章,体裁多样,有新闻报道、新闻特写、广告、公报、文艺作品、述评、访谈、学术介绍和争鸣……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限于篇幅,也因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新闻报刊文体和为了便于陈述,本课所要讲的新闻英语主要指那些新闻性强的news report,news analysis, news features等。新闻英语有以下文体特点:
(一)词汇层面
(1) 新闻报道通常拥有自己的一些惯用词汇,或者叫做"新闻词语",如story一词意思常常是news item或news report,而probe一词则指"(新闻)调查",如中央电视台的一个重要栏目"新闻调查"即译为News Probe。还有如cut表示reduction;bar表示prevent;curb表示restrain或control等等。常见的其他例子还有:オ
accord (give) ban (prohibition)bid (attempt) boost (rise, increase) clash (disagreement) deal (business agreement) freeze (stabilization) loom(appear) blaze(fire) comb(search) row [rau] (violent argument) rap(to speak severely to, to blame, to punish) move (plan, decision, suggestion)round(a series of action) shock (astonishment, blow) shun(to keep away from…) heist (robbery) viable (workable) voice(express) operation(activities) pact (agreement) woo (to seek to win…,to persuade…) fake (counterfeit)
这些常用的新闻词语一般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使用短小的词语能够节省时间和篇幅并有利于抢发新闻的缘故。
(2) 为了表达的需要和追求新奇以吸引读者,新闻英语中常会使用一些新词(包括旧词赋新义)和临时生造的词(nonce words),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并给人以新奇之感。如gay (同性恋者),basket (一组问题等),unisex (男女共用),hijack (劫持),supercrat (高级官员),dial in (电话示威),moneywise (在金钱方面),thumbsuck (安抚),sitcom (情景喜剧),Reaganomics (里根经济学),Jazznik (爵士乐迷 ),heartmen (换心人),Euromart (欧洲共同市场),Masscult (大众文化),atobomb (原子弹),blacketeer (黑市商人)等。在这一点上,新闻英语与广告英语十分相似。
(3) 新闻英语还广泛借用社会各界的行业用语以及外来词语。如从商业用语中它吸收借用了a package deal (一揽子交易),从赌博业中它借用了showdown (摊派),从体育中借用了knockout (击败)等。而外来词语有如:coup de theatre (非常事件,源自法语,),swindler (骗子,源自德语),Zen (禅宗,源自日语),renegade (变节分子,源自西班牙语),rapport(两国间的亲善关系,源自法语),macho (伟男气概,源自西班牙语)等等。
(4) 新闻英语还大量使用新闻套语,如according to…(eyewitness, AP reports, sources concerned, etc.)(据目击者,美联社,有关方面等),informative sources or well-informed source(消息灵通人士),with guarded reserve(持审慎态度),no comments(无可奉告),on the brink of a breakthrough(即将取得进展),quoted as saying (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话说), in response to allegation in The New York Times(就《纽约时报》的提法发表评论),Not so, not yet(不置可否),preferred not to be identified(不愿透露姓名的)等等。
(5) 为节省篇幅,新闻报道还常使用缩略词,如: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PC (personal computer),TMD(Theater Missile Defense),memo (memorandum),AIDS (Acquired immure Deficiency Syndrome),mod (modern), Lab (Labor), Lib (Liberal), nukes (nuclear weapons), heliport (helicopter airport), 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memo (memorandum), SALT (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等等。
(二) 句法层面
(1) 为求得在较小的篇幅内容纳较多的信息量,新闻英语多采用扩展的简单句(expanded simple sentences),其方法是使用定语、状语、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来扩展简单句。因此,英语报刊里经常出现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的情况。而要把众多的信息包容到里面,在确保句式不过于复杂的前提下,作者只有大量使用或增加修饰限定词的数量。试看下列一则报道:
LAGOS, Dec. 15(Reuter) - The Nigerian foreign ministry's offices were completely destroyed by a fire in the center of Lagos Monday night.
Eyewitnesses gave conflicting reports about the number of people injured in the blaze, which firemen suspect was caused by an electrical fault.
One fireman said four people had been rescued from the ministry, suffering from minor injuries. About 100 firemen were unable to prevent the blaze spreading to buildings beside the seven-storey ministry.
The foreign ministry, which lost many valuable records in the blaze, was due to be moved to a new site shortly.
The building, completely gutted by the blaze, also housed offices of the information ministry and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オ
(2) 广泛使用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这既可增添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又可显示其客观性。
(3)新闻英语多用主动语态,但为了叙事的客观和便利,有时也使用一些被动结构。
(4)正文较多地使用现在时,而标题所使用的时态则几乎都是现在时,这可对读者产生一种"某事正在发生"的印象,从而增强其真实感和现实感。例如:China Starts WAP Service. / Longevity star dies at 110.
(5)标题中常使用省略句。像冠词、动词、介词等常在标题中省略,这既可节省版面,又可使新闻的风格显得简洁明快。如:House and Senate Pursuing Efforts to Reduce Deficit (The New York Times) =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Senate are pursuing the efforts to reduce the deficit.
(三)语篇层面
在篇章结构上,英语新闻有其惯常使用的布局,即标题(headline),导语(lead),正文(body),结语(conclusion)。英语的标题通常十分简洁,几个关键词即可点明其报道内容的要旨。导语一般为新闻的第一句话,它通常提纲挈领地点明该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即who,what, when, where, why or how)。正文部分则对整个事件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在先后排列顺序上,一般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前,较次要的在后,即形成一种倒金字塔形的结构(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这样,读者如有时间则可以将全文读完,如无时间则只需浏览一下较靠前面的部分以迅速了解该新闻的要旨,同时编辑也可很方便地决定取舍。当然,由于报道的事件的性质各异,作者也有采用顺时叙述法(the chronological method)或其它方法的。在新闻的最后是结语部分,该部分通常对整个事件进一步发挥并做出结论。
总之,新闻英语语言大多简洁精炼,表意清晰易懂。因要照顾到文化水准较低读者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故句子多不太复杂,词语多用短词和常用词,但表述则力求生动,当然一些作者为赶时间或因自身水平所限,有时也会用一些陈腐之词,但这绝非主流(新闻行业套语另当别论)。此外,因新闻报道崇尚客观真实,所以,作者常要避免个人感情和倾向性,更忌不切实际的夸张,语言应以平实为范。オ
新闻英语的翻译
翻译英语新闻报道,要顾及其文体特点,在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上都应使译文"适如其所译"。具体需注意的是:
1) 要准确理解一些常用词语在新闻英语中的特定含义。如前所述,新闻英语有自己特定的一套惯用词汇,因此译者首先应准确理解这些词在新闻英语中的特定含义。否则极易张冠李戴,造成误译
2) 要注意使译文的文体风格与原文相适应。总的来说,新闻英语语言正式程度适中,有时还带有一些会话语体色彩,所以译文语言不可太雅,亦不可过俗。但是,因为一些作者常在报道中引用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士的话语,也因一些作者有时会使用几个俚俗词语,所以译文语言的正式程度应尽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此外,还应注意大报新闻语言特点与小报新闻文体特点的区别。一般说来,像《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一类的大报文体较为严肃正规,而像《每日镜报》、《纽约邮报》一类的小报则大多语言轻松活泼,词语正式程度偏低。因此译者必须认真分析原文的文体特点,使译文与原文保持文体上的一致。
3) 处理好新闻中的新词和生造词。如遇新词和生造词,首先可依据英语构词法对其在词形上加以辨析,比如找出该词的词根或词缀,以帮助理解其词意。另外要从词的联立关系和上下文中,即该词与其它词的搭配、组合和它的各种语境中去寻找线索,判断该词可能的意义。如果经以上考证后仍不得其意,则可给出该词的音译,并在随后的括号内写上原英文词,必要时还可加脚注。这里所说的"新词"就是那些字典中查不到的词,那些按照你原先知道的词意译出但又发现语意逻辑不通的词。
4) 行文要力求简明。语言要平实,不可浮华夸张,不要掺杂个人感情,在名词前加修饰语时应慎重。
5) 翻译时不要为某些动词的时态所惑,注意原文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如 Largest Chinese trade delegation to visit US in Nov. 中省去了to前的is,Deposits, loans rising in HK意为Deposits and loans are rising in HK., 而 2 Workmen Injured in Electrical Accident则意为2 Workmen Are Injured…。
6) 标题翻译要尽量与原文一样简短,要注重译文能象原文一样传神达意。例如: Four Killed and Five Hurt in a House Fire 可译为"房屋起火五伤四亡";Soccer kicks off with Violence可译为"足球开赛脚踢拳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0课 翻译与文体--科技英语翻译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所使用的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科技文体)。科技英语自70年代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本节所讨论的科技英语主要指描述、探讨自然科学各专业的著作、论文、实验报告,科技实用手段(包括仪器、仪表、机械、工具等)的结构描述和操作说明等。
一、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オ
科技英语由于其内容、使用域和语篇功能的特殊性,也由于科技工作者长期以来的语言使用习惯,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在许多方面有别于日常英语、文学英语等语体。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上:
(一)词汇层面
(1) 专业术语多。专业术语指某一学科领域所特有或专用的语汇,其词义常不为专业外读者所明白,如cryogenics (低温学)、norepinephrine (新肾上腺素)等。这些专业术语的特点是:a. 词形较长,大多含有源于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的词根、词缀。这类词语的语义范围较为狭窄,意义较为明确固定,符合科技英语准确明晰的要求。如:nucleonics (核子学),semisomnus (半昏迷),autoradiography (自动射线照相术),excoriation (表皮脱落)等。b. 多复合词。人们常常通过各种构词方法创造出一些复合词来表示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如radiophotography (无线电传真),anti-armored fighting vehicle missile(反装甲车导弹) 等。c. 多缩略词。为使用便利和节省时间,科技英语同经贸英语一样,也有许多缩略词,如cpd (compound化合物),FM (frequency modulation调频),telesat(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e通讯卫星)等。
(2) 准专业术语和词汇多。准专业词汇指的是那些在不同学科中都存在但意义所指不同的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词汇属于普通常用词汇。如frame一词在日常英语中指"框架",而在机械原理中指"机架",在电讯技术中又作"帧"或"镜头"解;normal在化学中指"中性的"、"当量的"和"标准浓度",在物理上指"简正的",在数学上指"垂直的"、"法线的"和"法线",在生理上又指"不受感染的";transmission在无线电工程学中指"发射",在机械学中指"传动"、"变速",在物理学中指"透射",而在医学中又指"遗传"。
ィㄒ唬 句法层面
(1) 多名词化结构。为使行文简洁,科技英语中多用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或起名词功用的V-ing形式以及名词短语结构。如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 (通过无线电波来发射和接收活动物体的图像);computer programming teaching device manual (计算机程序编制教学装置手册),the generation of heat by friction (摩擦生热)等。
(2) 多长句和逻辑关联词(logic connectors)。科技英语中虽然大量使用名词化词语、名词短语结构以及悬垂结构来压缩句子长度,但是为了将事理充分说明,也常常使用一些含有许多短语和分句的长句,同时还常使用许多逻辑关联词,如hence, consequently, accordingly, then, however, but, yet, also, on the contrary, as a result, furthermore, finally, in short等,以使行文逻辑关系清楚、层次条理分明。
(3) 多用一般现在时和完成时。这两种时态之所以在科技英语中常见,是因为前者可以较好地表现文章内容的无时间性,说明文章中的科学定义、定理、公式不受时间限制,任何时候都成立;后者则多用来表述已经发现或获得的研究成果。
(4) 多被动语态。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要比汉语中的多,在各种文体中都是这样,在科技英语中尤为突出。国外有学者统计,在物理、化学、工程类教科书里,全部限定动词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用被动语态,著名语言学家Quirk曾说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率要比主动态高出十多倍。科技英语的语旨是要阐述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描述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表述客观事物间的联系,所以它的主体通常是客观事物或自然现象,这样一来,被动语态也就得以大量使用。此外,被动语态所带有的叙述客观性也使得作者的论述更显科学从而避免主观色彩。与这一特点相适应的是科技英语中少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即便是非用不可也常常是使用它们的复数形式以增强论述的客观性。
(5) 先行it结构多。将较长的主语从句放到句末而用形式主语it来引导句子,可以避免句子结构上的头重脚轻,也使行文更加凝重平稳,符合科技英语的总体风格。
(6) 介词词组连用多。为了较为简练地反映各事物(即各句子成分)之间的时空、所属、因果等逻辑关系,科技英语中介词词组(短语)连用较多。例如:
The action of air on an airplane in flight at low altitude is greater than that at high altitude.
空气对于低空飞行飞机的作用力大于高空飞行的飞机。
总之,科技英语以客观事物为中心,即所谓的object-centered或concept-centered。它在用词上讲究准确明晰,论述上讲究逻辑严密,表述上则力求客观,行文上追求简洁通畅,修辞以平实为范,辞格用得很少,句式显得单一少变,语篇中有许多科技词汇和术语以及公式、图表、数字、符号,句子长而不乱。
二、科技英语的翻译
要做好科技英语的翻译工作,译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相关专业知识
由于科技英语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译者应有较宽的知识面,尤其要具备翻译材料所属学科的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为此,一般翻译工作者都应努力学习各科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要勤于向书本和专家求教,不可不懂装懂或是想当然乱译一通。
2) 准确理解词义
要注意那些常用词在特定学科中的特定含义,不可以常义代特定义,但同时也不应将所有的常用词全部作专业或准专业词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科技英语只是英语的一种文体,并非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其中的词汇大部分仍是共核词汇。科技翻译中不仅要勤查词典,而且更要结合一个词的上下文及所在专业领域来确定其真实含义。其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相应的新词不断出现,而翻译最新科技成果与信息又往往是我们翻译实践的主要内容,所以译者应随时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同时要勤于动手动脑,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并再现那些新词的意义,
3) 仔细分析长句
科技英语中有大量长句,这些长句中往往又含有若干分句和许多短语及其它修饰限定成分,这给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翻译时首先必须对长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先理清主干、再层层明确各成份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关系,然后根据情况,选择采用顺译、逆译或综合译法。表达时一定要将意义的准确性和明晰性放在首位,该断句就断句,该增益就增益,不可死扣原文形式。
4) 用词要得体
总的来讲,科技英语语体较为正式,因此翻译时要尽可能选择与该文体相当的较为正式的词语,行文要向严谨规范的书面语靠拢。此外,原文因语篇内容与功能的不同(如科普文章与学术论文)而在语气的正式程度上也会有所不同,阅读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层次也各异。因此,翻译时应先对原文的正式程度和译文的潜在读者进行一番分析,以求得译文和原文在文体和功能上最大程度的对等。对于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语篇中正式程度高的语汇,译者一般也应将之译成正式程度相当的语汇,如AIDS译为"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poliomyelitis译作"脊髓灰质炎",conjunctivitis译作"结膜炎",diarrhea译为"腹泻"。如原文正式程度偏低,则译文的语体也应相应降低。如pink eye译为"红眼病",the runs译为"拉肚子"。如果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词语出现在通俗性的语篇中,翻译时出于为读者着想也可适当降低其译文的正式程度。如AIDS可译"艾滋病",poliomyelitis可译"小儿麻痹症"。
5) 熟悉构词法。熟悉构词法,特别是科技词汇的常见构词法,对于准确理解词义,特别是新词词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简要说明科技词汇的几种主要的构词法。
(1) 合成法。合成法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成一个新词,如heartman (换心人),fallout (放射性尘埃),photobotany (光植物学),salt former (卤素),hot press(热压)。结合后形成的新词,其义多为单个词语词义的叠加,但有的也会发生变异,翻译时要予以注意,如waterproof(防水的),heart burn(胃灼热/心口灼热)以及上边提到的heartman。
(2) 拼缀法。拼缀法(或词缀法)是指在一个旧词前或后加上词缀构成新词的方法。科技英语中以这一方法构成的新词最多,可以说俯拾皆是,如antiparticle (反粒子),antineutron (反中子),antibody (抗体);semisynthetic (半合成的), autocorrelation (自相关)等。需要指出的是以V+er/or构成的词,有许多是指某一仪器而不指人,如semicorrelator (自相关器),conductor (导体),holder (支架/托)等,这一点译者应留意。
(3) 混成法。将原有二词各取其中一部分(有时还是某一词的全部)合成新词。如teleprinter+exchange = telex (电传),copy+electron=copytron (电子复印)。这样构成的一些词,其新义大都是原词各义的叠加,以前者修饰后者的为多,如biorhythm (biological+ rhythm) (生理节奏)。
(4) 缩略法。以首字母缩略为主,即将某一词组中的几个主要词的首字母合起来组成新词。如AC (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DC (direct current直流电),CCTV(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闭路电视) 以及teleran (television radar air navigation电视雷达导航仪) 等。这些词的翻译,请参阅有关术语翻译部分。还须注意的是,一种缩略形式,可能是好几个不同词或词组的共同的缩略形,翻译时必须依据上下文加以分析。如APC,它可以是American Power Conference (美国动力会议) 的缩写,也可是adjustable pressure conveyor (调压输送机) 的缩写,还可以代表automatic phase control (自动相位调整)或是automatic program control (自动程序控制)。而AC在不同的语境中,则可有多达28个不同的意义,如:① bsorption coefficient (吸收系数), ② adapter cable (适配电缆), ③ adjustment calibration (调整──校准), ④ air condenser (空气冷凝器,空气电容器), ⑤ air conditioner(空调器), ⑥ analog computer(模拟计算机) 等。所以,翻译缩略词一定要搞清它是哪些词或词组的缩写,手头有一本英汉科技词典和缩略语大词典是很有必要的。
6) 熟悉数量增减表达法
科技英语中表述数量增减的的方式多种多样,译者稍不留神就会出错,所以不仅要小心谨慎,还要熟悉它们常用的表达方式(详见《新实用英译汉教程》pp309-313)。
7)注意术语的准确表达与翻译
术语翻译常被视为科技英语翻译的难中之难,这主要和译者的专业知识欠缺以及原文中新词多有关。因此译者一定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对所译材料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的了解,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并用妥帖的术语将其意义表达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2课 翻译与文体--文学翻译(2)

一、 诗歌的翻译
(一) 英语诗歌的特点
1) 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押韵是是诗体与其它文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押韵是语流中相同音素的重复和组合所造成的共鸣和呼应。英诗常用的韵有①头韵(alliteration),即词首音素的连续重复,与汉语的"双声"相似(如Thomas Gray 的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中的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一句,plowman与plods, weary 与way都形成头韵);②谐元音/腹韵(assonance),即词中重读元音的重复(如sweet与sleep, cradle与grave);③尾韵(rhyme),即词尾相同音素的重复。诗歌除了音韵美外,其有规律的轻重抑扬变化连同韵式的变化,一同构成了诗的节奏美。英语格律诗分为诗节(stanza),诗节又分为诗行,每一诗行又分为几个音步(foot)。音步是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数个非重读音节有规律地排列构成,常见的有抑扬格五音步,扬抑格四音步,抑扬格七音步以及扬抑抑格两音步、抑抑扬格三音步等。无韵诗(blank verse)虽然不讲究押韵,但传统的无韵诗仍十分讲究节奏,一般是以抑扬格五音步为一行,如莎土比亚的诗剧。至于当代诗人写的一些无韵自由诗(free verse)则完全不受韵式和音步的限制,完全听凭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语言自然节奏的流动。
2) 破格与变异
诗人是语言运用最自由的人。格律对于那些优秀的诗人来说,好象并不构成多大限制,而是他实现意美、音美、形美的好助手。诗人享有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特权(poetic license),即为了适应节奏格律的需要,诗人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缩略形式(如tis=it is, o'er=over),以减少音节数;他还可以灵活调整词序、主谓倒置、动宾倒置及对修饰词与被修饰词进行换位。这些语言特权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更具表现力的破格。如果说破格还是有限的自由的话,那么变异(deviation)就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变异是对语言常规的有意偏离,是诗人寻新求异的一种手法,是对语言的创造性的使用。变异在诗歌创作中早已有之,在现代和当代更是被发挥到极至。变异可以发生在诗歌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拼写、词汇、语法、诗式等。诗在语音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单词的某些音节的省略、重音甚至整个发音的改变,如将moan读作[m?i]而非[moun] 以适应韵律的需要,便属于语音上的变异。
拼写上的变异常表现在某些单词非常规的拼写上。如美国现代诗人E. E. Cummings 常把人称代词I 写成i, 甚至把它自己的名字也别出心裁的写作e. e. cummings。在词汇层上变异多表现为临时造词、临时合成词,如T. S. Eliot在The Waste Land III中写道:"And I Tiresias have foresuffered all",其中的foresuffered超越了前缀fore-的常规构词方式,因而是一种在词汇层面上的创新及变异。在语法层上诗的变异则主要表现在词序的极度灵活以及词语联立关系、语法规则的异化上,如E. E. Cummings 的诗句you pays your money and you doesn't take your choice是对英语语法规则的大胆违背,是一种典型的语法变异,而这种变异则暗示着"花了钱却得不到中意的东西"之意。此外,在诗式上,诗人为了表达某种情绪或情感,常常有意强化诗的视觉形象,在诗行安排上别出心裁,结果造成在诗式上的变异,值得注意。
3)词句的重复与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诗歌中常重复一些词句或诗行,用以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或是用以渲染某种气氛(如回环往复的缠绵),或是用以增强诗的歌唱性。诗歌中又大量运用修辞格,尤是是各种各样的明喻、暗喻、比拟用得最多。
4) 丰富的意象与象征
所谓意象,是指那些可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的具体形象和画面,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通联等。这些意象不仅唤起人们的某种体验,更常常具有鲜明或隐晦的象征意义,是许多优秀诗篇所具有的共性。
(二) 诗歌的翻译
如果说翻译难的话,那么最难莫过于译诗了,尤其是格律诗,所以古今中外常有"诗不可译"的声音。其实,说"诗不可译",主要是指诗味难译,诗的音韵美难译,并不是说诗歌不能翻译。再者,诗有不同的诗:有的明白畅晓,有的艰深晦涩,有的韵律严整,有的不受律法所限。译诗者也有水平高低之分、技艺优劣之别,所以更客观地讲,诗难译但并非不可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国的译诗史上,有将英语格律诗译成元曲形式的,有将它译成五言古体形式的,还有用骚体译出的。但目前看来,采用这些形式都值得商榷,因为英语诗人绝不会写出唐诗宋词。同样的原因,把英语格律诗译成散文或散文诗(如梁遇春译雪莱的A Lament)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诗歌的形式是有意义的。英文格律诗汉译的另一种方法是"以顿代步",即以汉语的"顿"代替英语的"音步"以再现原诗的节奏。"以顿代步法"通常强调原文的韵式也应在译文中加以复制,即如果原文的韵式是ABAB、CDCD,那么译文也应有同样的韵式。所谓"顿",是指两个、三个抑或是四个汉字放在一起,它们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同时又形成语音的一种自然的起落。这确实有点像由轻重抑扬构成的音步。以这种方法译诗,是译者追求形似并再现音美的大胆探索,而且确实也产生了一些形神皆似的译作。不过,在顿与音步的对等方面以及顿在何处(即在何处停顿)等问题上,翻译界仍有争议,译者自己有时也难以把握。英语格律诗的另一种译法就是放弃韵律,用自由体翻译,持此论者的理由是原诗节律在汉语中无对等物,译诗重在传达神韵,形似难求且束缚表达,因此不如弃之。在追求形似上,我们认为,王佐良先生提倡的"以诗译诗"是完全正确的,诗歌毕竟不是散文,因此,原诗如果有韵,那么译诗也应尽量沿用;原诗如果无韵,译诗也应无韵,即使用韵,也不能太过整齐,只应是个别诗句中用韵。原诗的节奏应尽量用汉语的自然起落体现,但不可偏执,非要找到所谓"顿"与"音步"的等量齐观不可。形似应尽量在用韵与否以及诗行长短上予以体现,这样既保存了原诗的形,又再现了原诗的音美。当然,诗之最大功用是言志言情。传达情志当为译者首先必须考虑的事情。对于大多数诗来说,形式虽也有意义,但相对于诗之神韵和意境而言,它仍处于次要地位。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常要求译者"变换说法",即变换形式以求神似。比如我们虽不赞成将英语格律诗全都译为中国五言或七言诗,但以这种形式译出的某些诗如能做到传神,却也不失为好的译作。诗歌形式中确有一些不可译因素,但诗的意义、意境、神韵却大都可以被意会、被言传,尽管难以全部传达。因此译者应在词语的锤炼上下苦功夫,写诗者常常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译诗者没有这种精神也休想"译语惊人"。试比较下面一个英语诗节的汉译: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译文一:ツ褐用,昼已暝
牛羊相呼,迂回草径
农人荷锄归,蹒跚而行
把全盘世界剩给我与黄昏 (郭沫若译)
译文二: 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
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
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
把整个世界给了黄昏与我。 (卞之琳译)
译文三: 晚钟殷殷响,夕阳已西沉,
群牛呼叫归,迂回走草径,
农人荷锄犁,倦倦回家门,
惟我立旷野,独自对黄昏。オィǚ峄瞻译)
二、 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翻译
(一) 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语言特点オ
剧本与小说、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对话写成的。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小说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读(当然也可以朗读),而剧本却是最终要诉诸声形的(当然也可以拿来默读)。剧本中的对话(对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经过作家精炼后的诗句,如莎士比亚的诗剧中,人物语言多是诗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辞格也较多。第二种是经过作家加工后的较为正规的、完整的语言,它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再一种就是未经加工的生活语言照录,多停顿,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语法规范句,多重复。当然,上述三种只是大致分类,在每一种类型中,语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语特点又会因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话语单调乏味,有的人则出语机智幽默,有的人言语矫柔造作,有的人则语言朴实自然……总之,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语言。
(二) 剧本的翻译
翻译舞台剧剧本和影视脚本,要充分考虑其上述特点,译好人物语言,充分体现原剧整体语言特色和具体的每个人的语言特色,使语言连同人物一起"活"起来,"动"起来。就舞台剧剧本的翻译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该剧在另一个国度用另一种语言演出服务,二是译出来供人阅读。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译者都应考虑原文作为剧本的特点。如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常常要让自己扮作剧中人物,拿译出的句子读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如果戏剧翻译是为上述第一种目的,译者应尽量使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来传达原文剧中人物的意趣,遇到习语典故,应尽量采用意译,因为舞台上人物不可能再给自己所用的典故加注说明。例如,莎士比亚的The Two Noble Kinsmen(《两个高贵的亲戚》)的第一幕第一场中Theseus(忒修斯)的一段话中有Not Juno's mantle fairer than your tresses之句,而其中的Juno其实就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主的Zeus的高傲的王后Hera的别称,这段话中还提到了Mars's altar以及Hercules。如果译者不作任何增益将这些名字一古脑儿抛给不熟悉希腊神话的中国观众,那观众一定会如坠五里雾中。较好的办法是将Juno译为"仙后",将Mars译为"战神",将Hercules译为"大力神"或"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当然,如果译文只是供人阅读的,那就可采用直译加注,如梁实秋先生译莎士比亚就是以直译为主,必要时加一些注解,"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其译文这也是剧本翻译的一种。影视脚本的翻译,主要是为影视配音。影视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影视语言的大众性,翻译时应力避生涩艰深难懂之词,习语典故也应以意译为主。影视翻译与普通小说翻译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时间。屏幕上演员说话时间如只有五秒钟,那译文的字数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员已经闭嘴,而配音却仍在说话,这对于译者是一个考验。同时,译文还必须照顾到演员说话过程中的停顿。如Memories are wonderful…and the good ones…stick to you like glue. (回忆是美好的…好的回忆……将伴你终身。)如要将stick to you like glue译为"将象胶一样始终粘着你",那就太长了。配音要想逼真,还要考虑选词的口形与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来说,嘴巴张得较大,译时应选择开口呼的汉字,反之则选用闭口呼的汉字。此外,译者必须关注屏幕人物的动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粗俗高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3课 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原则

一、什么是翻译批评?
翻译批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从事翻译批评的人必须对翻译本身,对它的实质、可行性、原则、方法、目的、作用等基本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他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且应当同时是一"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译史家"(Berman,1995)(许 钧,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年第1期)。
翻译批评就其目的而言可分为两类:1) 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 2) 为纠正错误而作的翻译批评。前者重在分析出自优秀翻译家笔下的模范之译作,评价其艺术价值、所遵循的翻译原则及采用的相关技巧,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后者则重在剖析粗制滥造之译作,分析并纠正其中的错译和误译,意在警示他人以此为鉴。不过,这两类翻译批评并不能截然分开,因为二者之间有时也会出现互相交叉的现象(如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有时也带有一点有关误译或败笔的批评)。
翻译批评就其思想方法而论可分为3类: 1) 功能性批评(functional approach), 2) 分析性批评(analytical approach)和 3)对比性批评(comparative approach)。功能性批评在分析和评论译文时较为笼统,其重点在整个译作的思想内容而不顾及语言细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个主观的批评方法,类似老师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分析性批评则是较为细致客观的剖析,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语段和段落都会对照原文加以对比和分析,错误的译文被分门别类地挑出来加以评论,并提出改进意见;好的译文挑出来加以褒扬。对比性批评是选择同一原作的若干种译文,同时采用译文与原文对比、译文与译文对比的方法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好的加以褒奖,劣的予以批评。
翻译批评有助于克服翻译界存在的滥译、乱译等问题,因而对繁荣我国翻译事业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翻译批评有助于纠正译作中出现的错误、改进不足,因而对提高译文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翻译批评还是联系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重要桥梁,因为任何翻译理论的建立均有待于翻译实践的检验;反之,任何翻译实践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翻译理论。翻译批评还是翻译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有助于增强学习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提高其翻译水平,扩大其知识范围,加深对所译作品或材料的了解,学习新知识,提高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水平。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也离不开翻译批评。因此,做好翻译批评与做好翻译应是同等重要的,是相辅相成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二、 翻译批评的原则
正如从事翻译实践必须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一样,翻译批评同样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不过, 从翻译批评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我们至今还没有、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而言,我们已经有着多种翻译标准的存在:以作者和读者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author-and-reader-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以译出语或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source-language-oriented or the target-language-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以美学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aesthetic-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以社会符号学为取向的原则(the sociosemiotic-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不同的翻译标准对译者、翻译过程和结果影响极大。其次,翻译批评原则的确立和选择往往是因人而异,因时空条件而异,因原作的体裁和内容而异。所谓因人而异,主要是指不同的翻译批评者在确立翻译批评原则时往往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色彩;所谓因时空条件而异,主要是指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因素(如政治、文化政策、读者、市场需求等)对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的确立有着不同的要求;所谓因原作的体裁和内容而异,则是指所译作品因体裁、题材的不同而对翻译批评标准的选择不一。例如文学家批评翻译作品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以美学为取向的翻译批评原则,而传播学家则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以读者为取向的翻译批评原则;再如有人批评文学译作时可能多遵循以美学为取向的原则,批评科技译作时多遵循以原作为取向的原则,批评商贸译作时多遵循以读者为取向的原则;还如"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原则就与21世纪初的翻译批评原则不完全一样。下面一例选自舒启全批评张振玉所译林语堂先生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
"原著内容之丰富,确实堪称近、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贯穿全书内容的作者对民主、改革、爱国的思想在蒙上一层庄子哲学的神秘、梦幻,命运论的色彩。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应是"近代中国通",而且还应是"古代中国通"。不但要能对现代汉语和白话文运用自如而且还要能精通活用古代汉语和文言文。张教授译林博士的这部宏篇巨著,确实"门当户对",不仅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思想内容,而且译得色调鲜明,形象入微,活灵活现,传神入化。在下略举几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The ignorant old woman who ruled for the entire la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id more than any other single person to hold back China's progress. Without her the progressive Emperor Kuanghsu would certainly have gone on with his reforms. To the end, the Emperor, like an eagle deprived of its wings, remained submissive to his aunt. Ignorance added to a strong character was a double curse; stupidity joining hands with stubbornness was twice stupid.
那个愚蠢无知的老太婆统治了十九世纪的后五十年,使中国不能进步,她可算功劳第一。若没有她,锐意求进的光绪皇帝,一定会进行他的维新大计。光绪皇帝,象个剪去翅膀的苍鹰,一直对他这位大权在握的了老伯母必恭必敬,百依百顺。愚而妄,其为祸害则加倍的强烈。愚蠢再与刚愎携手,则愚蠢倍增。
ignorant修饰慈禧太后,译成"愚蠢无知",progressive修饰光绪皇帝,译成'锐意求进',reforms译成'维新大计',真是达意移情! did more than any other single person to hold back China's progress译成'使中国不能进步,她可算功劳第一',再现了原著幽默的风格。 ignorance added to a strong character译成'愚而妄',was double curse译成'其为祸害则加倍的强烈',stupidity joining hands with stubbornness译成'愚蠢再与刚愎携手',was twice stupid译成'则愚蠢倍增',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句式对仗,读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增强了译作的感染力"。(舒启全:"貌似神合 惟妙惟肖——评张振玉译《京华风云》",《中国翻译》,1989年第2期)
毋庸置疑,舒启全所遵循的翻译批评原则是"以作者和读者为取向的翻译原则",即译作必须在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在表达上明白晓畅,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习惯表达方式。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舒启全通过分析典型实例来批评张振玉的译文,所给评价全是正面的。这种批评无疑是为欣赏而作的翻译批评,意在立为范文,为翻译界同行或初学者视为楷模而学之。
以下一例选自王应云对武光建所译英国著名作家Goldsmith的小说"The Story of Vicar"的批评:
If the cakes at tea ate short and crisp, they were made by Olivia; if the gooseberry wine was well knit, the gooseberries were of her hathering; it was her fingers which gave the pickles their peculiar green; and in composition of pudding it was her judgment that mixed the ingredients.
例如进茶点的时候,点心又酥又脆,他就说是奥维雅作的,果子酒味好,说是奥维雅亲手摘的果子,酸果颜色鲜绿,那是奥维雅手段好,甜糕制得好,是奥维雅把材料配合得好。
这两个长句开始连用了两个"if"从句,接着用了两个强调句,翻译时译者并不如法炮制,而是通过一'改'一'加', 把另外两个句子都改成条件句来译,再分别加上'就说'、'说是'、'那是'及'是'就将原句译得活活泼泼,威太太数数落落千方百计夸奖闺女讨好百且尔乡绅的情景便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了。"(王应云:"文境清真 句饶神韵-评《威克菲牧师传》中译本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中国翻译》1989年第4期)
这例翻译批评所遵循的是以美学为取向的翻译原则。批评者王应云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威克菲牧师传》中译本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上。通过对这一实例的细致分析,以赞赏性的语言充分肯定了中译本的成功之处。其意同样是在昭示翻译界同行或初学者应该学习这种译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4课 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方法和步骤

一、翻译批评的方法
翻译批评应采用"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剖析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许均,袁筱一:"试论翻译批评",《翻译学报》,1997年第1期),换言之,批评者既要见树又要见林,切不可将二者分割开来。这里所说的林(宏观视野)既可以理解是语篇的整体结构和全部思想内容,也可理解为包括语篇、超越语篇结构的拌语言要素、超语言要素以及相关社会因素等内容。由于翻译不能脱离社会,因此翻译批评同样也不能脱离社会,必须按社会的规范去进行翻译批评。这里所说的树(微观剖析)是指语篇范围内的词语、句子、段落、语义、修辞手法、文体等个体单位内容。下面仅列举马红军的一段翻译批评实例:
It was a typical summer evening in June, the atmosphere being in such delicate equilibrium and so transmissive that inanimate objects seemed endowed with two or three senses, if not five. There wa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near and the far, and an auditor felt close to everything within the horizon. The soundlessness impressed her as a positive entity rather than as the mere negation of noise. It was broken by the strumming of string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apter 19)
毫无疑问,对英美读者而言,原文语言优美自然,对景物的描述细腻生动。为了再现原作的语言美,译者必须锤词炼句,反复推敲。请看下面几种译文:
那是六月里一个典型的夏季黄昏。一片大气,平静稳定,都到了精密细致的程度,而且特别富于传送之力,因此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也都变得仿佛有了两种或者三种感官,即便不能说有五种。远处和近处,并没有什么分别,凡是地平线以内的东西,听的人都觉得,好象近在眼前。那种静悄无声的情况给她的印象是:与其说它单纯音响绝灭,不如说它积极具有实体。这种寂静,忽然叫弹琴的声音打破了。(《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章,第185页)
这是六月里一个典型的夏日黄昏,空气非常平静怡人,又是如此能传播的声音,以致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也具有了两三种官能,如果说不是五种的话。远处和近处没有分别,地平线以内的一切对于听者来说都近在咫尺。寂静无声使苔丝产生的印象与其说是声音的不存在,不如说是感觉到一个明确的实体。有人拨动琴弦,打破了寂静。(《苔丝》,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章[19节],第113页)
那是一个典型的六月黄昏。大气的平衡如此精致,传导力如此敏锐,就连冥顽的无生物也有了知觉-如果不是五种知觉的话,也有两三种。远和近已失去了差异,地平线以内的声音都仿佛是一种积极的实际存在。而这寂静却被拨弄琴弦的声音打破了。(《苔丝》译林出版社,第3章[19节],第108页)
这是六月里一个典型的夏天的傍晚,空气柔和均衡,特别具有传导性能,因此,没有生命的东西也仿佛有了感觉,即使不是五种,至少也有两三种。远方和近处没有了区别,凡是在地平线以内,任何东西听起来仿佛就在身边。万籁俱寂。她顿时觉得,这寂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实体,而并非只是声音的消失。接着,这寂静忽然被琴声所打破。(《苔丝》浙江文艺出版社,第19章,第144页)
相比之下,译林版译文较为流畅自然。但若以文学语言的标准看,上述译文在推敲词语方面均有不足之处,像atmosphere, transimissive, two or three senses, if not five, within the horizon, positive entity等词语的译法虽"精确",但不够"精彩"(……)。试改译:
这是六月里特有的夏日黄昏。暮色格外柔和和静美且极富感染力,连那些冥顽之物都仿佛平添了几分灵性,有了各种知觉。远近一切,难分彼此;天际间任何一丝声息,听来都恍如近在耳畔。她觉得这静寂并非单纯的悄无声息,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不想这静寂却被瑟瑟的琴声打破了。
(选自马红军著《翻译批评散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119-121页)
上述翻译批评方法为翻译批评家所普遍使用。值得指出的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统计语言学等学科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翻译批评的不断加深的认识,人们批评翻译的方法也将会不断地更新和进步,也必将变得更为科学。
二、翻译批评的步骤
翻译批评的步骤大体可分为:1)分析原作,2)分析译者的目的,3)比较原文与译文,4)评估译文。
1) 分析原作。批评者必须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态度、写作的读者对象、写作的类别,准确评估原作的语言水准和语言风格。这些内容也是我们作传统的文学批评时必须要弄清的几个问题,即: Who wrote the text? When was it written? Where was it written? For whom was it written? For what purpose was it written? How was it written?
2) 分析译者的目的。批评者应站在译者的角度来看待原作,了解译者所遵循的翻译原则、翻译步骤和方法以及译文的读者对象。换句话说,批评者必须弄清这么几个问题:What kind of translator was the person? Why did he do the translation?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did he do the translation? For whom did he do the translation? What translation principle did he observe while starting to do the translation? What procedures and methods did he follow while doing the translation?
3) 比较原文与译文。批评者在弄清原作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语言结构(包括段落的划分和语篇的衔接等内容)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前提下,应认真地对比分析原作和译作,审核译者是否在译文中完美地处理好了这些问题没有。批评者既可采用单一译文比较,也可采用数种译文比较。前者是指选择一种译文,将之与原文比较分析;后者是指选择数种译文同时与原文比较分析。一般说来,后一种方法更为批评者所钟情,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其更具深度和广度,更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4) 评估译文。批评者首先根据译者的翻译标准评估译文在表达方面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文所承载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翻译标准去评估译文在表达方面是否成功地传达了原文要传达的东西。另外,批评者也可脱离原文来看待译文,将译文视为一部(篇)作品,从纯写作的角度来评价译作的得失。最后,评估译文(如原文为严肃之作)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地位、该译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及翻译价值。
三、翻译批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年来,翻译批评在我国的重视程度还不高,翻译批评的水平还偏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个人缘由。不过仅就后者而言,原因大体有这么几点:
1. 翻译批评费工费时,容易招人非议,吃力不讨好;
2. 评价译文的视角颇多,常常是越说越说不清楚;
3. 有关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的信息资料不易找到,这样影响到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4. 批评者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素质不能适应高水平翻译批评的要求。
由于翻译批评是社会个体所承作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从事翻译批评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充分了并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将翻译批评活动置于政治的要求之下;
2. 正视原文作者、译文作者和翻译批评者之间的时空距离,翻译批评时应该正确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这种距离;
3. 批评必须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杜绝胡批乱评和感想式的点评,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去观察和分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和公正;
4. 批评者不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应当同时是一个"作者、译者、译文阅读者、译文分析家、翻译理论家与翻译史家";
5.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批评者应尽可能地发现同一原文的数种译本;应用多种译文与原作进行对比分析更有可能增强批评的效果和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5课 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二、隋-唐-宋时代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家有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他是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一生翻译了佛经23部100余卷。彦琮在他撰写的《辨证论》中总结翻译经验,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7)参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据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明清时代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历史中,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的局面。佛经译者只有智光等一、二人,译了几部经书。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清代的林纾(1852.11.8-1924.10.9)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一百八十四种西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所译小说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林纾本人不懂外文,因而他的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之处甚多。但是林纾的翻译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书,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常借西方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严复"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鲁迅《二心集》),在参照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公元一八九八年出版)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实上,严复曾紧接着解释道:"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这说明严复并没有把"信"、"达"割裂开来,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他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所遵循的也是"与其伤雅,毋宁失真",因而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改编。有人说严复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这个批评不是没有根据的。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严复重视译文文字润饰这一点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尽管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因时代的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该标准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二者之中,信犹为重要。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着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旧瓶装新瓶,已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在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公元一八九四年在他写的《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的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的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由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卓越的先驱者鲁迅、瞿秋白等前辈介绍进来。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译过许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他和瞿秋白通过翻译实践,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鲁迅竭力反对当时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他针对有人所谓"与其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当然,鲁迅这条原则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意味,但与借此作挡箭牌的"硬译"、"死译"实无共同之处。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这于借直译作挡箭牌的"死译"也是丝毫无共同之处的。他们二人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都十分严肃,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的风气;
(三) 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 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者外译汉的任务;
(五) 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认真的辛勤的翻译劳动,介绍和交流先进科技知识、优秀文艺作品以及民族文化,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和世界和平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6课 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西方翻译活动简介
(一) 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 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这一译事活动达到了高潮,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初期,教会在文化上取得了公断地位,《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诠释和翻译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蛮族"建立各自的国家,宗教翻译便占有更大的市场,《圣经》被相继译成各"蛮族"的语言,有的译本甚至成为有关民族语言的第一批文学材料。
( 二) 中世纪西方翻译
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议成拉丁语。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原来早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在长时期里成为英国唯一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主要是西欧)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议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四) 现代西方翻译
西方翻译的第六个大发展极端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旺的物质基础。由于时代的演变,翻译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别是在联合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所有这些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因为翻译在其间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如法国、瑞士、比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翻译班(Translation Workshop),以培养翻译人员;(二)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有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国际译联")以及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和各国的译协;(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这第三点实际上是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自1946年英美学者首次讨论用计算机做翻译的可能性以来,翻译机器的研制和运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它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翻译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目前,西方翻译事业仍处于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后向何处发展,第六次高潮会持续多久,眼下尚难预测。
二、西方译论简介
西方翻译史的另一个侧面是翻译理论的发展。同其他的领域的活动一样,翻译并不依赖理论而存在,然而,翻译的实践总是引出理论并推动理论的进步,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的翻译。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的。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这样,西塞罗便厘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accuracy)与不准确(inaccuracy)的问题向前发展。
继西塞罗之后,西方翻译史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在古代,除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的两分法外,还有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有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在中世纪, 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伊拉斯莫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 观点;有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文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在十七至十九世纪,有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有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有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quot;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备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有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有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有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在二十世纪,有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有雅克布逊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有列维的"翻译应为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定的过程"和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有弗斯、卡特弗德的翻译在于"语言环境对等"的语言学翻译理论;有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即交际"的理论。可以说,所有这些主要观点都是构成西方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另一个侧面说,西方翻译理论有主要由两条不同的线构成。一条是文艺学翻译线。这是一条最古老的线,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捷克的)列维和(苏联的)加切奇拉泽。按照这条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再创造。理论家们除不断讨论直译和意译、死译与活译的利弊外,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也进行了分析。他们强调尊重译入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另一条线从古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二十世纪的结构语言学派,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策。这两条线都各有其偏颇之处。文艺学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结果,从宏观上强调译文的艺术效果,不甚研究翻译的实际过程和语言的使用技巧问题,也忽略非文艺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非创造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缺陷是,不甚注意作品的美学功能,忽略文艺作品的艺术再现,理论分析往往局限于单个的词、句子或语法现象,而忽略话语结构这一更为广泛的内容。直到最近十年来,随着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这种缺陷才开始有所修正。
从发展的趋势看,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已占据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理论家大都一致认为,翻译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是应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是应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与语义学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与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多种科学有关。必须看到,不论是文艺学翻译理论还是语言学翻译理论,它们乃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既不是在所有时候都是创造性、文学性的,也不是在所有时候都只是传递客观信息的。尤其重要的是,翻译理论的研究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指导翻译实践、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的和内在的规律为其唯一的目的。否则,翻译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1 16: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4-12-22 20:14 , Processed in 0.29169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