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枫情-加拿大移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67|回复: 0

[分享]七夕灯下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7 19: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夕灯下散记

作者:流沙河 文汇报2005年08月09日

  世间已无雅人认为七夕不捉流萤,不看牵牛织女星,就是一种损失,一种遗憾。现实早已如此,纵有雅人复生,他也莫可奈何。只是鄙俗的我去年到了农历七月初七,又想起了晚唐杜牧《秋夕》一首。诗曰: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千年前的一个秋夜,深闺少女登上高楼,纳凉天阶(就是天台)。屏风内,烛光中,眉月下,看她追扇萤火虫玩,笑语脆生生的,同今日的邻家女儿没有两样。玩倦了,凉席上面翘脚一躺,仰望银河当顶,北天流向南天,浩瀚无声,光明有影,真壮观啊。河东找到牵牛星了,河西找到织女星了。河中,不用找,十字架的五颗亮星是鹊桥(今之天鹅星座头尾倒看就是喜鹊)。据说夜深人静后,织女就要偷偷过桥去会牵牛。想到这里,自己难免“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地悄悄叹息,忽觉得风凄露冷。皆因不美满的婚姻见得太多太多,倒教人羡慕起牵牛织女来。两百年后的北宋秦少游要感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就不难理解了。
  牵牛织女双星相爱,故事上溯,可到汉代《古诗十九首·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若更上溯,可到《诗经·小雅·大东》的“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和“睆彼牵牛,不可以服箱”。不过此处牵牛乃是牵车之牛,并非牵牛之郎(牛郎),其事不涉男女爱情。可知牛郎织女故事历史仅两千年,源自汉代农耕社会。那时男耕女织,必须日日勤苦,方能获一温饱。他俩情浓,天天厮守一起,有误耕织,所以受到王母娘娘责罚,相隔银河,彼此反省,一年只准七夕一夜婚假。是狠了些,所以后代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不依不饶,定要揪斗王母娘娘,骂她代表封建势力。若用今之性心理分析法,还可以探究到更年期的妒意,贬死那老妖婆。当不得真,不过是不知耕织之艰难罢了。
  牛郎织女故事进入唐诗宋词,已失惩戒意味,美化为爱情的忠贞了。其间又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恋爱自由主题跟着凸显出来。与此相映照,民间传说更具有细节的生动性。牛郎三星呈一直线,中间一颗黄亮,两端两颗暗弱,是他肩挑子女。织女三星呈三角形,顶角一颗银亮是头,底角左右两颗是脚,是她两脚企立,望着河东牛郎。《诗经》“跂彼织女”的睆就是企字。企立者,踮着脚站立也。河东有个海豚星座,是她投的梭子。若逢秋夜满天星,一一指给读者看,那才有趣呢。成都地方云层厚,污烟浓,我都有许多年不见牛女双星了。
  七夕作为节日,在民间衍生出乞巧活动。农历七月初七天黑以后,庭院焚香燃烛,拜织女星,祈求赐给巧艺。大人不来参与,都是小儿女凑热闹。烛光下,拈瓜须入水碗,看碗底的投影,以判巧拙。影若像针像线像剪刀,像笔像墨像眼镜,都预示巧艺。否则便属笨人,招来哄笑。南宋有牢骚诗说,人间巧佞太多,请勿赐巧来了。诗曰:“未会牵牛意若何,且邀织女弄金梭。年年枉乞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这些年纺织业不景气,织女纷纷下岗。真是弄巧成拙,怎好拿去赐人。
  自从发生韩国申请“端午祭”事件后,国人警觉,便有议论见诸报章,要把七夕“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去年七夕在阳历是8月22日,我也事先兴奋了一阵子。那天同内子散步到灯街——这条街是光彩工程的盖面菜,弄得辉煌晃眼。彩灯十万盏,结成种种图案,非常好看。街心搭台演出,歌吹沸天。我们怕吼闹,只好绕开走。情人节“打造”出来就是这般模样,深感意外。忽想起前几年据报载,东京公园秋夜放萤火虫,逗孩子们玩耍。这倒有几分久违了的野趣,成本又低。如果趁此机会,尽熄公园电灯,教孩子们认识牵牛织女星,岂不更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驿路枫情加拿大华人网

GMT+8, 2025-2-13 05:21 , Processed in 0.55740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