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蝴蝶 发表于 2014-1-24 22:47:53

一声叹息
这位女子活得太认真
全部感情系于一人
一旦幻灭 那是致命的打击
女人 还是多爱自己一点
特别人到中年
爱情若能转为亲情 是最为理想
实在握不住 也只能随它去吧
她这一走自己倒是解脱
可怜那年老父母和幼小孩子
不知何日才能走出阴霾

祝子 发表于 2014-1-24 23:08:47

都不小的人了,还在为所谓的爱情寻死觅活的,何必呢,唉......
逝者为大,安息吧

olivier09 发表于 2014-1-24 23:12:11

写的很好,不过太负面了,不看。

枫缘 发表于 2014-1-25 00:47:42

圣经--马可福音:第8章 36,37节“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甚么换生命呢?”

枫缘 发表于 2014-1-25 01:08:16

本帖最后由 枫缘 于 2014-1-25 01:11 编辑

『Dead-Horse』『Dead-Horse』认错悔改吧,该打的。

tyhjh 发表于 2014-1-25 01:17:33

本帖最后由 tyhjh 于 2014-1-25 02:05 编辑

抱歉影响了大家的心情。

这件事及其影响几乎贯穿了2013年我的全部生活,所以一提笔就先写了“她”,只是,这件事远非这短短的一两百字所能说得清楚,它太复杂,太曲折,更重要的是,我不想更多滴提及和涉及其他人,也不想对这件事及其相关的人做评价,我只是记录了我的感受和心情。

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有绝对的对与错,视角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只有暂时放下自己原有的思维和逻辑方式,尽力站在对方的角度,才能多少理解当事人言行的心理基础和情绪反应,但是,绝大多数时候,stand on one's shoes是那么困难,甚至无法做到,我们既无法避免自己的主观和经验判断所带来的影响,更现实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与生俱来独特的“生物个性和特点”,我们无法给自己“转基因”,也就无法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他人,能够做到“明白”已经非常不易。

时至今天,我已经多少明白了她,对于事情中的其他人,曾经的愤怒也逐渐趋于平淡,也渐渐开始接受-----接受一个现实:人,也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从胚胎形成之前的基因组合的那一刻起,其未来人生的基本架构已经构筑完毕,后天的影响最多只是做些微调,改变不了最终的结果。通俗地说,什么样的人注定有什么样的人生,注定会遇到相应的必定会遇到的人和事,也注定会有相应的处理方式和最终的结果。

因此,以悲悯的心意去面对那些不幸的人还不够,宽容、理解和接纳自己无法理解的人和事,才是真正的尊重,做到前者已经很不易,做到后者就需要更高的境界,我想,人到中年,走过的路,看到的事,认识的人,所有的加起来,都已经足够提炼并使之升华更高境界下的形成并影响自己心理、心态、思想的物质基础,我会为之努力。

祝子 发表于 2014-1-25 01:24:00

古人云:四十不惑,那是有道理的。。。。。。
40 了,还有什么可惑的呢

闲云 发表于 2014-1-25 03:02:22

3、痛苦与哀伤
如同那两首歌里的主人公一样,她就是一个玻璃女人,纯真透明地爱着她的爱人,为了爱,她付出了一切,她也以为,她会和家人快乐幸福地相守一辈子,然而,所有的快乐和梦想,在2013年的年初戛然而止,从 ...
tyhjh 发表于 2014-1-24 10:07 http://www.ourdream.ca/forums/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将来如果有朋友出现类似情况或者需要心理咨询,可以联系Hong Fook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http://www.hongfook.ca/

这是一家联邦注册的慈善机构,专门针对华裔、韩裔、越南裔等东南亚族群提供免费身心灵健康服务。『Canada-Flag』

life007 发表于 2014-1-25 03:16:24

写的很好,不过太负面了,不看。
olivier09 发表于 2014-1-24 23:12 http://www.ourdream.ca/forums/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少安毋躁,稍后会有正面的。『呵呵』

韩老师画室 发表于 2014-1-25 03:42:55

T姐姐文笔真好:-)

lamjin 发表于 2014-1-25 03:50:16

做那个访问学者干嘛?

霓虹728 发表于 2014-1-25 05:10:40

女人活的太为别人、不为自己,难免悲剧。
见过一些深爱老公,自己随时准备牺牲放弃以成全家人的女人,结果往往......

tyhjh 发表于 2014-1-25 05:17:25

本帖最后由 tyhjh 于 2014-1-25 05:31 编辑

32# lamjin
我理解老金的意思是:既然是专家还要去做什么访问学者?

我是这么认为的,医生这个行业,是一个集学识, 技术和经验一身的职业。其中,技术与经验的获得,和其他行业没有本质的区别: 唯手熟耳。换言之,对于常见病,诊治得越多越应对自如,以肝炎为例,同一个疑似病例,国内的专科医生很有可能要比国外医生更快做出疑似判断,这是因为中国是肝炎高发区,在国内,一个传染科肝病专家每天接诊量是国外医生的数倍,而肝炎的显著体征就是那几个,看得多了,一眼就能分辨出大致的诊断方向。

但是,人这个自然界的物种,其特殊性在于,人类有足够强大的思维系统,表达能力,沟通手段,以及自我保护和谋求他人帮助的欲求和能力,因此,人们遇到身体上的各种各样不适的时候,会想办法自救和求救。但是,作为本质上的自然界的物种之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只是冰山的一角,有太多的疑难问题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并找到解决办法,这就需要人们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积极合作和交流。

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过去,国内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滞后,也就是近十来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当然还有新型药物被介绍并被推广运用。而每一种新的技术在国内得到临床应用以后,技术与经验就因为接诊量的原因,使得国内的医生很快地熟练掌握和运用,也就是我们说的,他们变得反应更快也显得更有经验。然而,科技在不断进步,新的研究手段和新设备的投入更好地催生了新理论和新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是整个科技界的共识,专家,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只待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地盘,对外界不闻不问的形象,更不是是固步自封的代名词,他们是广纳各种领域内外各种可能的相关信息和理论,不断挑战并率先充实和更新自己的那些人。

这是我的观点,欢迎老金指正。

叮叮与轩轩 发表于 2014-1-25 05:34:10

难得上来,就看到tyhjh的年度总结,年底年初确实是梳理心情的好时间。一直很喜欢你的文字,等看!By the way,你现在在国内?因为“本帖最后由 tyhjh 于 2014-1-25 05:26 编辑”
遥祝新春快乐,平安如意!

叮叮与轩轩 发表于 2014-1-25 05:36:28

愿逝者安息,家人,朋友节哀顺变!

tyhjh 发表于 2014-1-25 05:42:15

电脑的设置没改,所以显示的时间有点乱。

同时感谢所有回帖的朋友,谢谢你们的关注和支持,这里就不一一回帖了。

新春来临之际,先预祝大家 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一切顺意,闲暇时,读贴就像看小说:-)

ResetGo 发表于 2014-1-25 06:55:31

摇旗呐喊。。。

tyhjh 发表于 2014-1-25 07:03:16

本帖最后由 tyhjh 于 2014-1-30 14:05 编辑

二、他们

1、认识

前两个星期,ESL课上,因为一个孩子尖叫着从走廊走过,我们的孩子们无不好奇地侧目。ESL老师立刻让他们把视线转了回来,很严肃很认真地说:他们没有语言,不会说话,也听不懂我们的语言,但他们equal to us。在翻译之前,我特意和老师做了简短的交流,我说:他们不说话并不代表没有语言,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只是我们不懂他们而已。老师非常赞同,让我重新按照这个意思给同学们做一个讲解。

于是,我告诉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因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使得我们很难甚至无法理解他们,而他们迥异于我们的生理、心理和情绪,使得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显得异常的不一样,对其中的一部分人来说,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他们面临的困难和痛苦,是我们远远无法体验和想象的。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Autism,中文名:自闭症。他们还有另一个名字:星星的孩子。

Autism和普通的病症不一样,它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其病症表现,圈内有一个共识,如果把整个谱系范围,包括阿斯伯格症在内比作一个大的拼图,那么每一个自闭症患者就是构成这个拼图的各自完全不同的小拼块。有的人终身无法自理,有的人混迹于社会中一辈子挣扎于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带来的困扰和痛苦。

如同老师教给孩子们的一样,在这里,我也想顺便对大家说,如果有一天,你在公共场合看到有孩子甚至有成年人莫名其妙的大喊大叫,或者做出什么异于常人的举动,请不要责怪他们,也不要责怪他们身边的人,因为,你不知道现象背后的真实是什么。正如一个患儿家长所说:我们要的只是理解,如果理解不了,那么,我们只希望人们能够leave us alone.

2、交集

几年前,机缘巧合,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自闭症患儿家长(下文都将简称为家长),在她的引导下,我注册登录了几个相关网站,开始关注这个领域的人和事。但是,我的参与度并不高,这首先是自己的知识积累还不够,其次,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最主要的是,我还不太有机会真正接触这群人。但是,自从我到学校做义工之后,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谱系孩子,于是,在每天的观察和偶尔的接触中,我对这个群体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强烈地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2013年,在注册某翻译爱好者云集的网站三年以后,我加入了自闭症项目组,我的第一篇英译中“作品”就是这个项目组的一篇文章。大约三月份的时候,我陆续翻译了一些文章,并在一个圈内论坛连载,后来统计了一下,文字竟然数万,这一举动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和好评,后因为原文版权的问题,我删去了所有连载。一些家长私下求稿,我还是把底稿发给了他们。在连载的那段时间,每当我看到家长惊呼“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原来是这个原因!”、“原来是这个意思!”时,我都为自己骄傲,而那每一个为了完成自我设定的任务而不眠不休的日夜,也成为我永久的引以为豪的记忆。


3、快乐

因为接触和翻译的资料渐多,我和学校的几个阿斯伯格孩子从一开始的完全没有眼神接触,到后来可以闲谈几句,再到后来,和个别孩子有了进一步的互动,这每一点的变化都让我欣喜甚至快乐,而这种变化,最显著的,都发生在过去的2013年。

有一个孩子,喜欢玩爆玩,腰包里总是装着好几个爆玩。时不时的,他会到我这里来,很直接地走进工作台,如果我是站着的,他就直接坐在我的工作椅上,需要操作的时候,他会认真地大人一样工作,有时候还会一本正经地向来办手续的同学询问一些事项;闲暇的时候,他会从腰包里一个一个地把爆玩拿出来向我展示,告诉我怎么组合怎么玩;偶尔,他借书,会拿着那本书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和这本书有关的所有内容;他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有一天,我在工作,他经过我的身边,用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特别开心地叫了我一声,那是我做义工以来,得到的最高奖赏之一!

还有一个孩子,曾经,因为情绪失控,在学校走廊里把能拿到手里的东西都砸了个遍,包括大大的垃圾桶也被他举起来恨恨地砸向墙壁,那时候,除了他的看护老师和一个校工,其他所有人都安静地离开,没有人有任何异样的表情。这个孩子,在过去的那一年里,开始频繁地来我这里。在我之前,他从来没有操作扫描器的体验,第一次,当我问他是不是愿意试一试的时候,他愣住了,好半天反应不过来;后来,逐渐的,他经过我这里都会问,有没有可以扫描的工作,遂愿,他会很满足;再后来,他干脆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然后自己乐个不停。自从他第一次操作成功我示意他give me five他只给我一个手背后,每次操作完,他都无一例外地举起手背或者拳头和我碰一下,每一次,无论是他还是我,都会感到快乐!——如果熟悉谱系孩子特征的人就会知道,这个动作是多么不同寻常。大概是四月份的时候,有一天我忙于给孩子翻译,没注意到他过来了,没想到,他居然走到我的背后,叫了我的名字,第一次我没意识到他叫我,第二次,他声音大了些,这一次,我几乎惊喜万分地听到了!他叫我的声音,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种感觉,仅仅说快乐已经不够,我实在太骄傲了!

九月份,又转来两个孩子,每一次和他们接触都让我感慨,他们是那么的纯净,纯净的让你可以忘掉很多世俗的东西,让你不由得想要和他们一起分享人类最简单最真诚的的情感。

能成为他们的朋友,是我的幸运与快乐!

tyhjh 发表于 2014-1-25 09:29:01

本帖最后由 tyhjh 于 2014-1-25 09:37 编辑

三、它们

包括重要如父母探亲签证和我们一家人的十年美签,2013年发生或者完成了不少事情,但如果要选出一件最令自己有愿望实现后的满足感的事情,那只能属于同一类事物的两个主题,它们叫音乐剧,各自的名字是:mamma mia---妈妈咪呀和 les miserable---悲惨世界。

知道“妈妈咪呀”是因为梅姨,2012年末的某天在沃尔玛买东西,经过碟片区,见到这部音乐剧改编的电影光碟摆在显眼的位置,梅姨的角色在封套的正中间,看到才十块钱,于是没有犹豫就买了。回家立刻开看,于是,很不幸的,掉坑里了!电影里由始至终贯穿着ABBA的经典作品,它们让我重新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整整两个月时间,我的电脑一遍遍重复播放这部电影,汽车里天天播放电影插曲,以至于儿子忍无可忍抗议说:听得要吐了!

在查了诸多资料后,到百老汇亲身体验这部风靡全球的音乐剧成了2012年底许下的未来愿望。本以为这个愿望很遥远,谁知2013年春假的一天,我居然和儿子坐在剧场里,和剧场的观众“疯”了一晚上!那天晚上,如同所有到过剧场的观众一样,我快乐于每一首青春激扬的歌曲,感动于情深款款的儿女情长,在最后的例行返场时,全体观众全都站起来齐齐摇摆跟唱。演出结束,我小心拿着买到的大幅post搭地铁回酒店,尽管明知不会有人特意关注我,但我依然觉得自己有点神气活现----有时候,梦想不必很大,但梦想成真带来的感受却让人很膨胀『呵呵』

四月的一天,一位朋友向我极力推荐悲惨世界的电影,一开始,我特别抗拒:我不想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坏。然而,经不住一再的推荐,我找来视频看了,说实话,电影本身没有给我太多的震撼。好奇之下,我到豆瓣上看了影评,发现恶评如潮,很多人的评价几乎都可以归为一句话:和音乐剧相比,简直惨不忍睹。仍然是好奇,我在油管上看了一遍十周年纪念演唱会,这一次,我掉进了更大更深的坑,而且,心甘情愿继续待在里面,并且挖得更深:先是抄了一遍完整的电影台本,然后,开始啃les miserable。与此同时,我又开始梦想,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到西区去看一场就好了!当时,这出戏在百老汇已经下戏两年,2012-2013北美巡演也已经结束,就算没有结束,也没有到土狼屯的安排。那时,我觉得,这个梦想最快也要等到2014年暑假去英国旅游才能实现,而且,貌似还不太可能成行。于是,我更加沉迷于和les miserable有关的各种人和事。有一天,我无意中对学校老师提起这部音乐剧,老师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她说她看了好几遍,每次都掉眼泪,还问我有没有打算去看一场。我说我只能看十周年的碟,老师更加神采飞扬,她说,她看的时候,冉阿让的主演是colm(中国戏迷称寇爷),他是加拿大人!说来也巧,2013年,在台湾和香港各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游行,游行的人们唱的是同一首歌,就是这部音乐剧最著名的那首歌曲。于是,到现场看戏的愿望更加不可遏制地强烈。

八月份,我惊奇地看到广告,多伦多皇家威尔士剧院2013-2014演出季的专场居然就是阔别经年后重返的les miserable!于是,我和儿子去看了首演。演出结束,儿子说:好震撼!听到他这么说,我知道,这部戏里传递的人文思想通过音乐感染了孩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我欣慰的呢!因为首演的原因,我们买的票比较靠后,考虑到儿子一直选修drama,真正的舞台表演需要多加感受和体验,我们又在两周后,重看了一次。

写下这些,也许会有朋友认为有点奢侈,但我想,人生,不仅仅是谋生,如果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让每一个小小的愿望放大成为快乐生活的源泉呢?我们几乎放弃了国内的一切,来到这个国家,如同人生的reset,每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值得尝试,假如,没有这些新的体验,又何必重新开始?

刘家大宝宝 发表于 2014-1-25 09:57:28

有过一面之缘,没来得及一起去讨论信仰,却已经阴阳两隔。不知道该说什么, 只流下惋惜的眼泪。希望天堂里没有爱恨纠葛。

姐姐,新年快乐!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