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几句(原创)
我是垃圾食品的拥趸,晚上下班经常和朋友小聚于各种垃圾食品店,诸如麦当劳,KFC,Church's Chiken,Me-n-Ed's Pizza。我常去的几家店都集中在一个区域,轮换来,当然也是有节制的,比如有的时候只是喝一杯咖啡而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今天晚上轮到麦当劳了。我有麦当劳的优惠券,目前手里只剩下"2 Can Dine for $8.98",有便宜不占,就是吃亏!所以我和朋友决定今天的晚餐就在这里解决了。这个优惠券是:买一种套餐,送一份套餐。我要了McChicken,朋友要了Big Mac,加了税九块多一点。在收款的时候,工作人员并没有收我们的优惠券。朋友说:这肯定是因为当下经济危机,他们希望多些人来就餐,所以,优惠券也不收了,让我们留着再用。
这家麦当劳店处于交通要道,所以面积比较大,可以和北京的麦当劳店相比。平时人很多,今天周一没有什么人。这个店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特别年轻,大多数是中学生。加拿大规定16岁以上才可以打工,可是那天我发现其中的一个男孩怎么也不会有16岁,个子不矮,可是看他的脸,我觉得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我怀疑他们雇佣童工啊。
我们吃饭的当儿,旁边的桌子被几个女孩子拼起来了,然后陆续有女孩子坐下来,其中就有刚才卖给我套餐的女孩儿,和站在柜台里的另一个女孩。不一会儿,人坐齐了,大概有七、八位,原来她们今天开会。不知道是因为她们在开工作会呢,还是假公济私在这里讨论作业。
加拿大很多孩子打工挣钱。我同事的女儿正在上大学,同事说女儿已经很多年没有向她要过钱了,很懂事、很自立。她给女儿交学费,女儿自己挣零用钱,去年寒假居然自己去了古巴旅游。其实这样也不错,孩子比较早接触社会,知道挣钱的不易,也会掂量着花钱,打理自己的财政状况,总比一直伸手向家里要强。当然,前提是别沉湎于打工,影响了学习。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喜欢偶的文章,
别忘了给偶加分分~~~~~~
『呵呵』 沙发:-D
闯过第一关
这个学期学习《商业法》(Business Law),老师是德国和西班牙人的后裔,名字是德国的名字,姓冈萨雷斯。她从西班牙移民加拿大二十年,来以前是律师,刚来的时候一点英语也不会说,后来进了UBC法律系学习,现在是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专门接家庭事务相关的案子,比如:离婚、财产继承等。向客户提供服务一个小时收费$500,在学校教各种法律相关课程十一年。按照老师的自我介绍来估算,她至少应在四十五岁以上,但是她的身材非常苗条,简直是二十岁的身材。烫得漂亮的披肩长卷发,穿着剪裁合身的西装。她的英语发音口音很重,很多词发音都不标准,而且讲话特别快,我听起课来比较费劲。老师的身体语言极其丰富,一边讲课,手臂大幅度地挥动,脸上的表情也非常丰富。西班牙人比加拿大人活泼多了,这么看来,加拿大人是很中规中矩的。
老师对同学非常nice。老师说:我们不是培养律师的课程,而是一门普及法律常识的课程,所以她允许同学们投票表决考试的方式,我们有两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大家投票的结果是:希望试题是多重选择题和对、错题。
班上28个同学。这个班第一次让我感觉好象是在中国上课。因为有十一个学生是从中国南京来的,属于南京的一所学院和我们学院合办的一个电脑program,在南京上学三年,在我们学院上学两年,他们去年九月刚来温哥华。我问过他们,在南京他们是用中文上课的。以他们的英语水平,来读这门课程,难度相当大。班里本地学生肯定不超过五个。英语流利,对法律感兴趣的几个同学成了和老师互动的主角。包括我在内的移民有中国、印度、罗马尼亚、意大利,还有没记清国名的某国来的难民一位。
昨天期中考试了,我花了好多时间准备,成竹在胸地上阵了。老师把我们弄到一个大阶梯教室,四散坐开。拿到卷子,糟糕,题目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二十道题,做了一遍也就做出了五、六道题。其他的不是有不认识的法律术语,就是压根儿没有复习到。我静下心来慢慢看、细细猜,有的题目想起来了,有的题目只能撞大运。考试时间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左右,有同学开始交卷,我是最后一个交卷的。用了五十分钟。
休息时间过后,老师就判好了卷子,她说:“你们先听好消息呢,还是先听坏消息?好消息是有三个同学得了A,最高分数90分,坏消息是有九个同学不及格,最低分数30分。”我们每个人都开始了莫明的紧张。我旁边是个西人男孩,高个、清瘦,打扮得有点特色:头发是卷发,还比较长,穿一个薄格子衬衫,领子和衣服边都被剪过,成了毛毛边,右手的袖子从手肘到前臂有15厘米是开线的,露着肉。课间我问他考得怎么样,他耸耸肩,不置可否。老师开始发卷子了,很小心地折着递给每一个人,保证成绩不被旁人看见。我的这个邻座,仿佛麻将摸牌一般,把卷子轻轻翻转过来,贴在面前看成绩。后来,老师讲解试卷时,我瞟了一眼,这位老弟居然是班里的最高分:90分,真乃人不可貌相。就算人家母语是英语,不花功夫复习也不能拿这么高分的。
我的成绩比预料的好,达到了我想要的分数。九个不及格的同学,我想大部分被南京来的同学包揽,因为这门课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刚来加拿大的学生,实在是个挑战。通过期中考试,也算摸清了老师的出题套路,希望长些经验,在下面的两次考试中考得更好一些。
自由?生命?
今天下午游泳后,路过Main Street, 在Science World 天车站附近看到一个无家可归者靠着路边的柱子坐在地上,他正在调整自己的姿势,裹紧身上那张薄薄的毯子。他的身边,还有前两天下的,未化完的积雪。我看了一下车上示显的外部气温:零下2度,心想:这个人在这么低的温度下,能坚持多久呢?怎么度过这个严寒的冬夜呢?同车的朋友说:“奇怪,这些人为什么不肯住进政府提供的严寒庇护所里呢?”我说:“这很简单,为了自由。住进庇护所,有规定要每天洗澡后睡觉,他不愿意洗;庇护所规定要整洁,不能乱放东西,他不愿意受约束;还有那个装了他全部家当的购物推车,他能推进庇护所么?那些东西都是各处捡来的垃圾,庇护所怎么会允许他们把这些东西放进去呢?”朋友说:“有道理,有些人宁可在冰天雪地里苦捱,也不愿意放弃自由。”
温哥华政府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了严寒庇护所,一共有一千二百个床位,其中有一部分是今年刚刚建好的。政府发言人说,这些床位全部投入使用后,基本可以满足收容无家可归者的需要,让他们在最严寒的冬夜里,有一个温暖的居处。可是因为进入庇护所,就要遵守规矩,保证最起码的卫生条件,这却成了一些无家可归者所不能接受的。
回到家以后,果然看到了一个坏消息。今天的报纸报道说昨天有一个四十七岁的无家可归妇女在街头因为点蜡烛取暖,引燃了她那推车里的织物,被烧死了。在她出事前,已经至少有三拨巡警询问过她是否抗得住严寒,劝说她住进庇护所里,结果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她担心手推车里的家当丢失。为了安全和卫生的理由,大多数庇护所不允许手推车和宠物进入庇护所。
报纸还报道说,温哥华的市长今天发表讲话说,政府决定做出退步:即开放无限制条件的庇护所,可以让无家可归者的宠物和推车也进入庇护所,以避免昨天发生的惨剧重演。
我认为这里真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为了请无家可归者住进庇护所,政府已经同意让庇护所,变成一个垃圾场。我见过那些他们视为珍宝的“家当”,都是瓶瓶罐罐、破烂衣物,胡乱地堆在从超市里推来的购物车里,在街上横冲直撞。这些无家可归者,也多是一些吸毒者、乞讨者、流浪汉。也同样是因为不愿意受到任何约束,不领取政府的救济金,不住政府的廉租屋,而选择在街头自由流浪。
不管这些人给温哥华添了怎样的一道风景,毕竟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价值不因人的高低贵贱而有不同。现在,外面又在下大雪,希望这些无家可归者,为了宝贵的生命也暂时放弃一点自由。让所有人都能有一个温暖的居处,不再忍受严寒的折磨,不再有悲剧发生。 打倒假原创『呵呵』
往事如昨
上周打开电子信箱,发现大学时代的班长发给我们每位同学一封电子邮件,说学校要举行校庆,约定时间同学们借校庆的机会聚会一次云云。好久没有同学们的消息,这封邮件,也多少勾起了我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和对同学们的思念。我们的班长很有意思,是个非常老实,有什么说什么的主儿。对他记忆最深的是,暑假结束后,在班会上他给我们讲参加学校组织的农村实践活动的观感,其中讲到了农家茅房和猪圈一体化,以及亲身感受的具体描述。他讲得很认真、很注重细节,我们下面笑得东倒西歪,教室如同炸锅一般。我和同桌死党笑得抱在一起,眼泪横流。那个情景,十几年后的今天,在我眼前重现。
前天和朋友闲聊的时候,我提起这封电子邮件,就顺便介绍了这个班长和与他有关的故事,我不如班长大气,边讲边笑,笑得不能自持,眼泪又流出来了。可是我的朋友,不但没笑,反而咧着嘴说,“真恶心。”我好不容易停止了笑,擦掉眼泪的同时,也明白了,有些东西,只有同时代、经历了同样生活和成长环境的人,才能分享。当年抱在一起的死党,如今生活在新西兰,已经天各一方,不知何时能再见面。我敢说,如果和她一起回忆这件往事,我们还会像十几年前在教室里一样,笑出眼泪。
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一点点孤独,感受到一丝丝怀念。
深秋的傍晚,握着一杯咖啡,在海边小坐。咖啡的热量透过纸杯,温暖了我的手,也温暖着我的心。深深地陶醉于落日美景中的我,又想起能够聚会的同学,羡慕他们可以在今天的校园里,开心地回忆从前。希望这时他们已经看到了我的邮件,收到了我的祝福。金色夕阳中一首柔情的歌萦绕在我的耳边:“往事难忘,温馨如昨,依然荡漾心头......” 好像是谁的文章 Im-Julia? 『大汗』 『大汗』
小声点~~~~~~~ 『洋葱头T14』 真无聊。霹雳盗版。 讨厌,
我还以为原创加分了,『大汗』 俺也加了 霹雳越活越年轻了。:-D 啊,先加的分后看的回贴。。。大虾!还钱! 俺看着文章写的挺好的,也加分了。『大汗』 亏吃大了!已经加了21分,才发现上当~『可恶』 我差点就加分了:-D 好像引用了几个人的文章啊。:-D 『大汗』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