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汐 发表于 2008-5-29 19:51:24

对比汶川唐山地震看时代新气象

2008年05月24日 00:00:52  来源:新华网    作者:徐学江

作为当年唐山地震现场报道的记者之一,我这些天来不由自主地常把当年唐山的抗震救灾与今天汶川的抗震救灾作某些比较。我发现,在同这两场劫难的抗争当中,我们中国人的表现都是值得骄傲的,党和政府的领导都是坚强 有力的,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都表现了不屈不挠、英勇无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可贵民族精神。但我也发现,毕竟时代不同了,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大潮荡涤的中国人,在这次面对灾难的时候,表现了许多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气度,新的情怀,新的行为和行事方式,一句话,呈现了许多新时代的新气象。

    新气象之一: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直接坐镇指挥抗灾救灾。

    中国政府在历次重大抗灾救灾中都扮演强有力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的角色,一向得到国内外的好评。但这次汶川的抗震救灾工作,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与人民同患难、共命运的本色,显得尤其突出。

    刚一获得地震消息,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并于当晚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抗震救灾作出部署,成立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两位副总理为副总指挥的全国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使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从第一时间起就在中央的直接指挥下进行。震后4小时,总理就出现在灾民面前,将总指挥部设在前线,一连好几天不分昼夜地和灾民在一起,和抗震救灾的部队在一起,亲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运筹帷幄,现场决策,直到16日胡总书记到抗震前线后才返北京。胡锦涛总书记从16日起一连几天到各受灾地区察看灾情,看望灾民和慰问抗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亲自召开现场会议,直接指导抗震救灾工作。5月22日,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再次返回灾区。地震以来,中央高层领导轮番进驻灾区,从未间断。中央领导到前方都不是简单地视察、慰问、鼓劲,而是脚踏实地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情况、直接坐镇指挥和解决问题。这在过去抗灾救灾史上是少有的。

    汶川地震,是落实应对突发事件机制的一次成功实践,把政府抗灾救灾的组织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唐山地震时尚没有“应对突发事件机制”的概念, 可以说,那次抗震救灾是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的。临时搭班子,现抽掉人员,现筹措物资,现组织运力,难免匆忙上阵,影响效率。而这次汶川地震的发生虽然也和唐山地震一样无法预知, 但“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机构早就有了,灾害一发生,立即启动预案,各项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建立应对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机制,是近些年来中国政府提高执行力努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次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反应如此迅速,应对如此高效,与此密不可分。

    新气象之二:军队抗灾救灾的水平达到了新境界。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一直是中国抗灾救灾的中流砥柱, 是生力军,是第一功臣。到过抗灾救灾现场的人都了解,在许多情况下,如果离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可以说寸步难行,一筹莫展。

    唐山地震时全军调集了10多万部队,连续苦战了好几个月,他们是唐山灾民最直接的救命恩人,唐山人民永远忘不了他们。这次汶川地震也调集了10多万部队,最多时有80多位将军同时奋战在灾区第一线。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出动了多军种兵种,首度在高原地区实施高空空降,使用了不少先进技术、设备和手段,克服了许多新难题、新挑战,积累了在川西高原这样特殊地区抗灾救灾的宝贵经验。这么多的军人不带武器,到灾区唯一的任务就是抗震救灾,救人,修复交通,运送和救治伤员,帮助灾民解决种种生活难题,以及日后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今天的解放军仍和当年的解放军一样,保持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哪里最困难、最危险,就到那里去。外国媒体发现,解放军与许多外国军队面对人民灾难时所扮演的角色很不相同。外国军队即使出现在灾区,也就是负责维持治安而已。

    唐山地震,解放军在人民心中竖起了一个巨大的丰碑,这次汶川地震,军队在人民心中又竖起了一个巨大的丰碑。

    新气象之三: 敞开大门,欢迎和接受国际捐助。

    同情和关切同类,是人类的常情和权利。唐山地震后,尽管当时的国际大气候对中国并不有利,但仍有许多华侨、华人、友好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表示要对中国灾民提供捐助和人道主义援助。但当时我们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拒绝一切外援。抗击大的自然灾害,主要立足于国内,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是对的,但不应跟接受外部捐助和支援对立起来。拒绝外部捐助和支援,伤了人家感情,落得人家抱怨,效果是不好的。从唐山地震后,我国逐步摒弃了这种封闭的态度,既捐助受灾的外国,也接受外国对我国灾民的人道主义援助。

    这次汶川地震后,各国领导人纷纷给中国领导人致函致电或亲赴中国使领馆表达对中国受灾人民的哀痛和慰问,有的国家还设立了哀悼日。许多国家政府和有关机构纷纷捐款和捐物,有些国家还派出紧急救援队、医疗队飞赴地震灾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更表现了对受难同胞血浓于水的真情,慷慨解囊相助。据民政部统计,到5月22日,中国政府已接受捐款214亿元人民币,其中有不小一部分来自国际捐助。据外交部发言人同一天公布的数字,国际通过外交渠道捐赠资金4. 92亿元,外国表明资金援助意向的约6. 15亿元,物资2. 49亿元,国际和地区组织捐助意向0. 86亿元。港澳台同胞捐助动辄千万、上亿。这种景象是空前的。

    我国政府和人民对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行动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我们敞开大门,让外国运送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的专机直飞成都,对捐款也欣然接受,并严格管理确保用到灾民身上。地震灾害,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新气象之四:汶川地震新闻报道做到了及时、充分、公开、透明、开放。
    从汶川大地震发生那一刻起,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无不全力以赴对地震和抗灾救灾情况进行及时、充分、生动的报道。打开电视,所有频道都紧紧聚焦于地震,全天不间断地滚动播放;打开广播,也都是关于地震的声音;打开报纸和网络,关于震情和抗灾救灾的文字和大幅图片,占据了大部分版面。中外记者可以到震区任意采集新闻。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通报当日震情和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人员死、伤、失踪数字,灾民安置情况以及抗震救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毫无保留地回答中外记者任何提问。信息发布如此开放、公开、透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媒体与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的脉搏共同跳动,对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增强政府公信力,增加全国和全世界对地震情况的了解,发挥了巨大作用。

    回顾起唐山地震的报道,实在感到内疚,片面性太大,教训太深。当时只允许报道军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而不允许报道国内外人民普遍关心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灾情,有关这些方面的数字、画面和细节一律不得见报。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第一篇关于地震的新华社通稿《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导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中,对灾情只有“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死亡24. 2万人的数字,迟迟到三年后经新华社记者的努力争取才发出去。为了不“干扰”“反击右倾翻案风”政治斗争的“大方向”,每天发布有关抗震消息的数量也受到严格限制。

    想想唐山地震的新闻报道,想想当时的政治氛围,我们新闻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真的应该为今天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到欣慰。

    新气象之五; 汶川地震后,中国公民的人性美得到充分张扬。   汶川地震后,全国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无分老幼贫富,中华儿女都表现了真诚的爱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的小学生把一点“压岁钱”全数奉献,有的老人把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慷慨献上,连有的乞丐把乞讨的一点钱都悄悄投进捐款箱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多少机关、学校捐款排起了长龙,多少年轻人到医院无偿献血,多少人自费去灾区做起志愿者——22日报道已有6. 8万!有多少医生日以继夜忘我工作,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而自己累倒晕倒!又有多少人用自己的方式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为了悼念大地震中的死难者,国务院决定5月19日至21日三天为全国哀悼日。下半旗,鸣长笛,停止公共娱乐活动。19日下午2点28分,即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刻,全国所有的人,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起立为死者默哀三分钟。为灾难中死去的普通百姓举行全国哀悼,这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是第一次,表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尊重生命,越来越人性化。

    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经历的两次人类史上罕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和困难压不倒中国人。相反,经过磨难的中国人更坚强、更团结、更奋进,也从与灾害斗争中学到许多新知识,懂得许多新道理,变得更聪明,从而不断创造人间新奇迹。一座新唐山早已屹立在冀东大地,一座座新城镇、新村庄、新道路不久将出现在川西高原。

    时代在进步,中国在进步。(徐学江新华社前副总编辑,曾参加唐山大地震报道,1979年率先披露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比汶川唐山地震看时代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