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1:45

历史的底气——中国制造的万国来朝,ZT

:-D :-D :-D

[ 本帖最后由 vivienne98 于 2008-4-26 04:14 编辑 ]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2:16

连载前言

大凡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会有个规则,小到菜市场中的讨价还价,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从本质上说,都是一场规则下的游戏,按照规则玩,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处事原则。但是,如果同一件事情有两种不同的规则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小事情,不同规则下的人们或许可以互相容忍,大的事情,牵扯的利益太大,激烈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典型而又惨痛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在过去的交往,几百年前的世界有两个国际体系,东西方各有一套交往的规则。由于规则的差异太悬殊,两个体系的交流无疑于地球人遭遇火星人,鸡同鸭讲的局面也自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碰撞,究竟按照谁的规则玩,成为那个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发了许多或喜或悲的故事。而我们的中国在这场规则之争中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并对今天的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的世界,是西方规则主导一切的世界,今天的我们,早已适应并主动运用着西方的规则。只是,当我们用西方规则的眼光审视我们的过去时,得到的答案也许并不公允,所以,我们不妨抛开固有的思维与成见,心平气和的回过头来,重新回味一下中国走过的道路,或许,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本帖最后由 vivienne98 于 2008-4-26 04:14 编辑 ]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2:48

第一章、天朝斜阳

1、天朝式翻译(上)
  
  1792年10月18日,很普通的一天,广州城还是如同以往那样的井然有序,只是一些不速之客给广东巡抚郭世勋制造点儿麻烦:三位英夷人请求郭大人的会见,因为他们准备递交他们国王的信函。其实,他们早在9月20日就到了广州,托关系找人引见费了些周折。
  
  这些年来,前往广州贸易的英夷越来越多,郭大人对他们并没什么好感。在郭大人眼里,这些英夷不懂规矩,又贪图利益,是蛮夷中的蛮夷,着实的讨厌。不过,考虑到信函是国王写的,郭大人还是同意了英夷的请求。
  
  本来,郭大人以为信函的内容肯定是英夷请求朝贡,如今天朝恩威泽及四海,有几个蛮夷小国仰慕天朝,前来朝贡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当那封信翻译成汉文后,郭大人不禁冒了一身冷汗:“……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这封信太放肆无礼了!普天之下,居然还有蛮夷敢以平等的口气与天朝说话,这简直是对天朝以及被天朝万民景仰的大皇帝的蔑视!震惊后的郭世勋又苦笑了一下:蛮夷就是蛮夷,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不过,在宦海沉浮多年的郭大人又马上意识到,他遇见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若就这样把信函报上去,恐被皇上斥责:如此无礼、蔑视天朝的表文也敢呈给皇上看?蛮夷不懂事也就罢了,你堂堂一个封疆大吏也不懂事吗?但是,英夷毕竟看起来像是朝贡的,若将此事不报,耽误了接待贡使的大事,怕是要丢乌纱帽的,万国来朝一直是皇上希望看到的,阻断蛮夷向化之路,坏了皇上的雅兴,这可是不小的罪名。
  
  于是,郭世勋把粤海关监督盛住找来,两个人一起合计出一个完全之策:事情还是要报告的,当然,不能就这样把事情报上去,该修饰的还要修饰,比如那份朝贡表文,虽不符天朝体制,但蛮夷不懂天朝礼仪,也可以原谅,只要在翻译时稍加润色一番,让皇上高兴就行。就这样,直到10月22日,一份署名郭世勋、盛住的奏折才发往北京。
  
  12月3日,乾隆看到了这份奏折,与郭世勋的愁眉苦脸不同,乾隆爷倒是一脸的喜色,因为他看到的表文是这样写的:“咭唎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百灵)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两年前乾隆八十大寿,英国未遣使祝寿)。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注意:原文中的全权特使变成了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礼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增进友谊变成了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恩施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郭世勋的确厉害,原本一封以平等口气写的外交信函,愣是被他润色成一份蛮夷小邦仰慕天恩、前来朝贡的表文,也难怪把乾隆老头子哄的这么开心。英咭唎虽与荷兰、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一样,早已被《皇清职贡图》、《大清会典》列为天朝的朝贡国,但毕竟还从未到天朝朝贡过。如今远夷仰慕天朝,向化输诚,不远万里前来朝贡,这让乾隆感动不已。
  
  至于奏折中郭世勋讲述的那些英夷不符合天朝体制的问题,比如英夷以贡品贵重为由要求在天津登陆而不是天朝规定的广州,在乾隆看来,不过是枝节小事。蛮夷小邦初来天朝,自然有不懂规矩的地方,这还需要慢慢的教化,接不接待他们,关键是看他们的诚意。想到这儿,乾隆把那份翻译过来的表文又仔细看了一遍:嗯,高度的恭敬,说明英夷是有向化之诚的。乾隆也听说过,英夷是西洋蛮夷中最为强悍的国家,想到在他八十三岁生日party上,匍匐在他脚下的朝贡国又多了个强悍的英咭唎,乾隆不由喜上眉梢:这是何等的威风啊。于是他批示道:“其情词极为恭顺恳挚,自应准其所请,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诚。”
  
  除了批示,乾隆还要求沿海各地官员做好接待的准备,并为此次接待英夷使团定下了原则:丰俭适中、不卑不亢,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原则。乾隆又以上谕的形式告诫相关人员:“该贡使航海远来,初次观光上国,非缅甸、安南等处频年入贡者可比。”是啊,人家毕竟是第一次朝贡,接待的规格自然要高于那些经常来朝贡的藩属。乾隆还嘱咐道:“于该国贡使到口时,总须不动声色,密加查察防范。”这也对,蛮夷嘛,还是要防着点儿。
  
  当然,皇上下了谕旨,地方官员们总要来拍一下马屁,直隶总督梁肯堂的奏折就是马屁折的典范:“臣仰见皇上德威远播声教覃敷,似此海隅外夷人亦不避重洋,输诚入贡(英夷前来朝贡都是乾隆威德的功劳)。当航海献瑞之时,正劲旅凯旋之候,熙朝盛事,亘古罕闻(英国朝贡的确是罕闻),臣实不胜踊跃欣忭之至。优查该使臣马戛尔尼等既由天津进口登陆,初履中华之土,得近日月之光,似宜量加犒赏,以励其向化之诚(乡下人第一次进城,可要优待人家啊)。”就这样,乾隆和他的手下都在得意洋洋的等待着英夷的到来。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3:21

天朝式翻译(下)
  
  此时的英国使团已经乘船漂在海上,他们是9月26日从英国的朴茨茅斯港出发的,而马戛尔尼的心思暂时放在了法国的局势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共和国已经成立,君主制被废除了。当然,马戛尔尼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法王路易十六的脑袋将会被砍下来。但马戛尔尼对欧洲的局势非常清楚:英国正一步步的卷入到这场战争中。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英国海军部仍毫不犹豫的把最先进的“狮子”号军舰拨给使团使用,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朝野上下对这次中国之行寄予了厚望。
  
  马戛尔尼此次出使的使命主要有:要求天朝政府平等外交、开放口岸、扩大市场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天朝按照西方的规则游戏,而所谓的游戏就是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交往。
  
  东西方世界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后,已各自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国际社会体系:东方是以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基础、以各国承认中国宗主地位为核心的朝贡体系,讲究和谐相处;西方则是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国家主权平等为核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当然,这个体系并不反对强权。
  
  本来,在东西方还未直接接触时,大家也相安无事。但伴随着西方的扩张,西方人以不速之客的形象闯入朝贡体系后,也随之带来了一个新问题:究竟按照哪个国际社会的规则游戏?在今天,国与国的民商法律发生冲突时,会由国际私法来决定适用哪国法律。遗憾的是,那时的两个国际社会在规则上发生冲突时,并没有一个类似国际私法的东东来决定适用哪个规则,毕竟,这两个国际社会体系的规则差别太大,以至根本无法调和。
  
  更糟糕的是,双方都希望对方适应自己的规则,都先入为主的拿自己的规则要求对方。开始时,西方人在表面上退让了。不过,他们也早就受够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西方尤其是英国的实力与日俱增,所以,他们开始迫不及待的要求天朝按照西方的规则游戏,而马戛尔尼正是他们的尝试。
  
  当1793年的春天到来时,马戛尔尼距离中国也越来越近了。此时,天朝沿海各省的官员们已经有些不知所措,在通讯极其落后的年代,英夷的使团何时才能到达天朝还是个未知数,很多接待工作是要有个确切的时间才行。乾隆也很着急,他担心的是英夷不能在他生日前赶到,所以,他老人家不断派人到广东打听消息,生怕错过了在生日party上制造万国来朝的好机会。终于,在6月20日,英夷的船队出现在澳门的海面上。广东巡抚郭世勋第一时间将消息送到北京,天朝的官僚体系也开始为马戛尔尼的到来高速运转起来。
  
  马戛尔尼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天朝方面对他们来访的态度,所以,英国人的船队暂时停在澳门的海面上,马戛尔尼派他的副使斯当东到澳门打探消息。好消息很快传回到船上:天朝的皇帝同意了他们从天津登陆的请求,天朝沿海港口还全部向他们开放,并做好了接待、补给的准备。还能有比这个更振奋的消息吗?马戛尔尼站在甲板上,尽情的呼吸着东方的气息,神秘的天朝就在眼前,而天朝皇帝的热情,让他更有了自信。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3:44

2、礼品还是贡品(上)
  
  英国使团并没有在广东靠岸,而是继续北上,只用了7天便来到浙江舟山群岛的定海县。定海总兵马瑀根据乾隆的指示非常热情的招待了英国人,马戛尔尼也因此能很从容的考察了定海的情况。虽然所到之处,英国人受到了中国民众毫无掩饰的围观和嘲笑,但并未影响他们初到中国的好心情,尽管中国看似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美好。有件小事引起了英国人的兴趣:当登上英船的中国领航员看到船舱里悬挂着乾隆的画像时,他们非常恭敬的向画像磕了几个头。在当时的马戛尔尼看来,磕头只是有趣,却未引起他的警觉。事实上,磕头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成为马戛尔尼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马瑀应该说是一位非常忠于职守的天朝官员,他不仅热情的招待了英国人,还隐藏了定海县所有的乞丐,以至英国人惊讶的发现,定海居然没有行乞的人。其实,每个天朝官员都深谙面子工程的精髓,这并不需要上司的明示或者暗示,而是一种天生的本能。
  
  按理说,马瑀的表现应该受到嘉奖才是,却未想被他的顶头上司浙江巡抚长麟参了一本。原来,在马戛尔尼还未到定海前,有艘英属东印度公司准备迎接使团的船只在定海靠岸了。马瑀最后将这艘船放走,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随后到来的马戛尔尼,这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他并没经过长麟的批准就同意这艘船离开定海。按照长麟的意思,应把这艘船先羁押起来,万一这艘船是间谍船怎么办?就算不是间谍船,起码也得调查一番才行。
  
  长麟本以为乾隆会就此表扬自己,并处分马瑀,结果乾隆不但没责怪马瑀,还含蓄的批评了长麟:朕说多少遍了,要善待远人,要不卑不亢,人家蛮夷小国容易吗?大老远的跑来仰慕天朝,本来就战战兢兢,你又是怀疑又是羁押的,岂不寒了人家一颗赤诚的朝贡之心吗?乾隆还将此事写入上谕下发到沿海各省官员手中,让他们吸取教训,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的精神,不要因为自己不当的行为,坏了朝贡的大事。
  
  此时的乾隆还被大半年前英夷的朝贡表文感动着:一个蛮夷小国仰慕天朝,不远万里前来朝贡,这是种什么精神啊,作为天下共主的天朝大皇帝,他自然要加倍恩恤才行。因此,英国使团7月31日抵达天津后,呈现在英国人面前的是如下的食品:二十头牛、一百二十头羊、一百二十头猪、鸡鸭二百只、面粉一百六十袋、大米一百六十包、馒头十四箱、红米白米二十箱、小米十箱、茶叶十四箱、水果四箱、黄瓜四十篮、南瓜一千个、西瓜一百个、甜瓜三千个。乾隆想显示一下天朝的热情与丰盈,显然,他并没考虑到其他方面,比如英国人会认为天朝把他们都当作了饭桶。
  
  长芦盐运使徵瑞被任命为此次接待英夷的钦差大臣,派这个官员与英夷打交道,乾隆是有深意的,貌似这个官职与英夷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品级也低了点儿。其实,这正是天朝官场的学问,明着非常热情,其实派个低级别的官员接待你,暗地里已经贬低了你的身份却抬高了自己,让你乐呵呵的还不知道自己被人耍了。乾隆还给徵瑞下了指示:“……若该贡使等于进谒时行叩见之礼,该督等不必辞却;倘伊等不行此礼,亦只可顺其国俗,不必加之勉强。”乾隆在上谕中又说道:“试思该使臣向徵瑞行叩见礼,亦无足为荣;即不行叩见礼,亦何所损。”简单点说,乾隆告诉徵瑞等官员,若英夷向他们磕头,不要推辞;若不磕头,也不要勉强。看似乾隆好象并不在意英夷是否磕头,实际上,他不在意的是英夷们是否向他手下的官员磕头,毕竟这是虚的。当轮到向乾隆磕头时,他就没这么大度了。
  
  事情到此为止,中英双方还处于一个微妙的状态:天朝始终认为英国人是来朝贡的。当然,目前的英国人还是非常放松的,尤其是在享受了东方式的殷勤招待后,大部分人都感觉这次中国之行将会是一个美妙的旅程。
  
  然而马戛尔尼却紧锁着眉头,他并不这么认为,比如那些盛情的款待,在马戛尔尼看来,这代表着天朝人“十分讲究形式”。他还时刻记得英属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经理的忠告:“中国认为派遣使团只是一种效忠的表示。”虽然,马戛尔尼并不知道目前的天朝是如何看待他们的,但尽早消除可能产生的误会是必须的,这也正是发挥他的才能的时候。
  
  让我们看一下马戛尔尼的履历:他曾担任英国驻沙俄公使,在任期间,签订了一份极利于英国的商业条约,使英国商人在沙俄获取了同沙俄商人同等的权利,从而使他的名声享誉欧洲外交界;他还曾担任中北美洲的加勒比总督、印度的马德拉斯总督。这些经历使他拥有丰富的外交和殖民经验,有着丰富的与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打交道的经验,现在正是发挥他的才华和经验的时候。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4:00

礼品还是贡品(下)
  
  马戛尔尼决定在礼品清单上做文章。所以,8月2日这天,直隶总督梁肯堂(写马屁折那位老兄)以及钦差大臣徵瑞收到了马戛尔尼的礼品清单,这份清单分为三份:拉丁版、英文版、汉文版。有意思的是,清单的汉文版是马戛尔尼找人翻译的。并不能就此说马戛尔尼知道了天朝式翻译,但可以肯定的是,马戛尔尼非常重视这份清单,所以格外的小心。
  
  可以说,这份清单给天朝的官员带来了极大的不悦,题目就是“英王陛下赠给中国皇帝的礼物的清单”。赠?礼物?梁肯堂和徵瑞不停的摇头,这些英夷的汉文水平可真差,明明是进贡和贡品嘛。而清单里的内容更是让这两位天朝大员触目惊心:“对两个主权国家而言,交流的愿望比礼物本身更有价值。”主权国家?英夷要与天朝平起平坐吗?“欧洲其他国家都承认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两位朝廷大员读出了恐吓的味道,又觉得好笑,英夷果然是井底之蛙,天朝之行会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的。
  
  而清单后面的内容更让他们不快,因为按照英国人的说法,每份“贡品”都是欧洲科技的结晶,都是如此的奇妙精彩,都是如此的前所未有。炫耀,英国人在炫耀他们的“贡品”,这些蛮夷怎么能这么不懂事呢?他们怎么能在大皇帝面前炫耀自己呢?真是一群不知好歹的东西。
  
  与广东巡抚郭世勋一样,这两位天朝官员也意识到问题的棘手性,他们的做法也和郭世勋一样,两位官员找人将礼品清单重新翻译了一遍。新译文与英国人自己翻译的译文有了很有趣的差别:一切有关主权国家的语句都被删除,炫耀的语气也被缓和。礼品当然要翻译成“贡品”,加几句蛮夷对天朝皇帝的恭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完成了这些工作,两人松了一口气,并以原译文错字很多为由,把自己翻译的译文送到乾隆那里。两人甚至还有些洋洋得意,一些让天朝人难以理解的名词,他们也做了巧妙的处理,比如天体运行仪被他们翻译成天文地理音乐钟,这也为以后的误会埋下了伏笔。
  
  马戛尔尼并不知道他的译文被天朝官员调了包,他还在为自己的译文得意着。按照马戛尔尼在日记里的解释,他之所以用如此的笔法来写这份清单,完全是出于尊重中国的习惯,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实际上,按照中国的习俗,这份清单应该是这样写的:我们小国寡民,没什么好东西,一点土特产,不成敬意。
  
  当然,日记中的解释不过是托词,马戛尔尼之所以这样写,就是想向天朝表明: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他不是东方规则下的贡使,而是西方规则下的公使。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4:58

3、神奇的大钟表(上)
  
  “天体运行仪,它代表宇宙,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点。这是天文学和机械学最佳结合的产品。该仪器准确地模仿地球的各种运动,月球绕地球的运行;从仪器上还可看到太阳的轨道,带4颗卫星的木星,带光圈及卫星的土星等。这架天体运行仪最后还能模拟各天体的蚀、合和冲。它指出人们观察时的确切月、周、日、时和分。该仪器是欧洲最精美的,它所设计的天体运行情况可适用一千多年。”
  
  以上是马戛尔尼在清单上对天体运行仪的介绍,可惜的是他上面的介绍已经被两位大人涂改的面目全非了,而且名字也被改成了天文地理音乐钟。其实,就算把马戛尔尼的原本介绍送过去,乾隆也未必能看的懂。不过,虽然两位大人把清单上炫耀的口气缓和了,但依然能让人感出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份“贡品”清单引起了乾隆爷的不快,更准确的说,伤了乾隆的自尊心。以前各蛮夷小国前来朝贡,贡献的都是一些地方土特产,而这一次英夷却不太懂规矩,在“贡品”清单上,总是说他们的“贡品”是前所未有的、是巧妙独绝的,搞的他们好象比天朝还要厉害似的。
  
  尤其是看到天文地理音乐钟的介绍时,我们的乾隆爷已经愤然了:不就一个大钟表吗?还介绍的玄乎其玄,我们天朝有的是西洋钟表,蛮夷小国就是蛮夷小国,一个大钟表就夸耀成这样。所以,乾隆批示道:“单内所载物件,俱不免夸大其词。此盖由夷性见小,自为独得之秘,以夸炫其制造之精奇(乡下人没见过世面,自以为很了不起)。”
  
  另外,乾隆又嘱咐徵瑞道:“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至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已有之。如此明白谕之,庶该使臣等不敢居奇自炫。”有意思的是第一句:“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也就是说,乾隆要徵瑞在与马戛尔尼闲谈时,装做无意说出这些话。显然他老人家不想让英夷难堪,再怎么说人家也是来诚心进贡的,小国寡民的没见过世面,我泱泱大国怎能与他一般见识,说的太正式了,人家怎么下的了台啊。这是标准的天朝式智慧,尽管看似有点虚伪。
  
  不过,清单上一个不起眼的词,却真让乾隆生起气来。原来,马戛尔尼居然在清单中自称为钦差。钦差是什么?钦差就是皇帝的特使,一个蛮夷小国的贡使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钦差呢?所以,乾隆在8月6日收到清单的当天,就发出了上谕:“此不过该通事仿效天朝称呼,自尊其使之词。无论该国正副使臣总称为贡使,以符体制。”说到底,梁肯堂和徵瑞的工作没做好,找人重新翻译并润色一遍,却阴差阳错的忘记修改“钦差”这个词。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也可以说明两位大人的预见性,一个“钦差”就让乾隆抓狂,若是他见到马戛尔尼原版的清单,后果会怎样呢?
  
  就在乾隆观看清单的同时,马戛尔尼正在天津拜访直隶总督梁肯堂。梁肯堂热情的招呼马戛尔尼喝茶,并嘘寒问暖:特使先生身体怎么样?天朝的饭菜吃的惯吗?天朝的水喝的惯吗?天朝的空气新鲜吗?你想不想家啊?……马戛尔尼拿出手绢擦了擦汗,他真想冲这位梁大人高喊一句:“shut up。”马戛尔尼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要紧的事要谈,而梁大人却要说这么多如此空洞的客套话。其实,马戛尔尼根本不了解天朝官场以及中国人,不管是不是虚情假意,不用这些无聊的客套话做开场白,正事还真的没办法开始谈。
  
  终于,像苍蝇一样的梁肯堂结束了他的开场白,这个世界也总算清净了,马戛尔尼抓住这个机会,赶紧谈正事。原来马戛尔尼要求在他们到北京后,能尽量住在一个宽敞的宅子里,因为使团有很多人,而且他们还有很多“贡品”。当梁肯堂告诉他,皇帝准备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他们时,马戛尔尼的心凉了半截:看来不能在北京住了。接着,马戛尔尼又提出了下个要求,他希望他们的船队能回到舟山的定海停靠,因为船员不能跟随进京,而且他们中很多人都生了病,船也需要修理一下,舟山的港口正好可以满足这个要求。梁总督很爽快的答应了这件事,并表示可以供应这个船队一年的粮食。
  
  其实,狡猾的马戛尔尼在这两个要求中都埋下了伏笔:在北京要求宽敞的住宅,实际上是在为大英帝国驻华大使馆物色房子;而船队到舟山去休整,也是想效仿葡萄牙租借澳门的先例。马戛尔尼是聪明的,他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容易被天朝拒绝。他想制造一种即成事实的结果:我们就赖在那儿不走了,看你们能把我怎么地。
  
  目前看来,在北京找房子的事,因为要到热河觐见皇帝而耽搁下来,好在船队去舟山的建议得到了批准,马戛尔尼的心情还是不错的。梁总督在送走马戛尔尼后,心情却没有马戛尔尼那么好。并不是他识破了英国人的用意,而是英国人对待礼节的态度引起了他的不满。当然,梁总督并没有当场指出来,而是根据文件的指示精神,事后马上写奏折向乾隆做了汇报:“马戛尔尼等上岸求见,臣等恭宣大皇帝有旨,该贵使向上免冠竦立。”注意,在梁肯堂宣读圣旨时,马戛尔尼的礼节:向上免冠竦立。通俗的说,就是摘掉帽子,很敬畏的站着。按照东方的规则,在宣读大皇帝的圣旨时,英夷应该跪下才是;宣读完毕后,也应磕头,然后高呼谢主隆恩的。如今该夷虽脱掉了帽子,但毕竟还是站着听完了圣旨,对皇上着实的不敬。而且在交谈时,英国人只顾着享乐(住房问题),却没有问一下他在天朝应该如何行礼。梁肯堂在心里嘀咕着:蛮夷就是蛮夷,贪图利益,不懂礼数。
  
  另外,在会谈中,马戛尔尼说那个天文地理音乐钟(天体运行仪)需要一个月才能安装起来,梁肯堂直到此时仍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大钟表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安装?感到不可思议的梁总督也把这件事写进了汇报的奏折。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5:15

神奇的大钟表(下)
  
  
  8月8日,所有的物品都被搬运到天朝的内河小帆船上。8月9日,在锣鼓喧天中,英国人乘着这些小帆船沿着白河,开始了进京之路。白河的沿途都搭好了戏台子,插满了飘扬的彩旗,天朝官员的面子工程又一次营造了热闹的欢迎氛围。引起英国人注意的还有白河沿岸围观的天朝百姓,就如同他们在定海县看到的那样,天朝人都用惊奇的眼光打量着这群金发碧眼的白人,并用手指指点点,最后发出嘲弄般的笑声。这笑声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显然中国人的做法太缺乏礼貌,一点不像欧洲传说的那样,是孔夫子教导下的道德与礼仪的门徒。
  
  当天朝官员理所当然的将写有“英咭唎贡使”的长幡挂在英国人的船上时,一股受辱感激怒了使团每一个人:我们大英帝国不是中国的附属国,我们是来平等交往的。马戛尔尼不愧是外交的老手,他忍了,并告诉他的手下就当没看见。是啊,他们费了这么大的周折才来到中国,不能因为这些枝节小事而将大事毁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他们公然就这个问题提出抗议,那么天朝会毫不客气的把他们驱逐出境:不是来朝贡的?那你们来天朝干什么?外藩的使团来到天朝,只有朝贡这一个目的。如果不是,OK,请回去吧,天朝不欢迎不懂礼貌的蛮夷。
  
  沉默归沉默,马戛尔尼的脑子依然在飞速的运转,他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看来天朝果然按照朝贡体系的规则出牌了。当然,前文也说了,当面反对是不妥的,在马戛尔尼看来,最好的办法是让天朝人自己觉悟,觉悟到与他们打交道的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从而接受英国人的规则。
  
  目前的马戛尔尼还不知道乾隆看了那份礼物清单后的反应,他对这份清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更让马戛尔尼充满期待的是那些给乾隆的礼物,这是英国人精心挑选出来的,礼品也因此尽显欧洲科技风采:军舰模型、天体运行仪、玻璃灯、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秒表、帕克透镜、各种火炮、连发枪、步枪、特种钢制造的利剑……,在马戛尔尼看来,这些已经足够了,已经足够给高傲的天朝上一堂科技普及课。
  
  8月11日,英国人还在前往北京的路上,直隶总督粱肯堂以及钦差大臣徵瑞却要率领天津的官员宴请他们。目的也异常的简单,正如梁总督奏折里写的那样:“臣等拟于公所筵宴,俾初履中华之士,钦睹上国之光。”说白了,他们要领英夷们开开眼。这场宴会对于英夷们并没什么特别的,不吃白不吃,吃饱了再回船上睡觉去。但对于天朝的官员们,英夷在宴会上的表现足以让他们震撼。
  
  这顿宴席是皇上赐予的,因此,开饭前,所有的天朝官员都向摆满饭菜的饭桌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感谢皇上恩赐这顿饱饭。可是英夷呢,仅仅摘下帽子,然后点了点头,就跟个没事人似的立在那里。吃起来倒是比谁都香,看那吃相,跟猪似的。他们没向饭桌磕头谢恩,怎么能心安理得的吃下去呢?
  
  这个时候,乾隆也没闲着。作为天朝方面的幕后指挥者,他时刻关注着事情的进展。最新的奏折让乾隆很不舒服,甚至是有些愤怒,因为那个大钟表的安装居然需要一个月,乾隆批示道:“此必系该贡使张大其词,以自炫其奇巧。安装尚须一月,则制造岂不更需年岁?”天朝有的是能工巧匠,何况西洋钟表天朝也有的是,还用英夷这般自吹吗?
  
  不过,乾隆爷到底是“圣君”,他还是消了火,不与这帮未见过世面的蛮夷见识,他下令大钟表等安装费时的贡物陈列到圆明园,其他贡物送到热河。后来,乾隆又找了些钟表工匠、西洋传教士去帮助英夷安装,并让那些人暗记安装的要领,以备日后使用。除此之外,乾隆更关注另外一个问题。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5:29

4、最艺术的礼仪(上)
  
  乾隆注意到梁肯堂的奏折中有关英夷不肯磕头的描述,联想到此前英夷们夸耀他们的“贡品”,乾隆有些迷惑了,为什么先前很恭顺的英夷到达天朝后,突然桀骜不逊了呢?乾隆仔细的将事情回想一遍,发现自从梁肯堂出现后,英夷才傲慢起来。梁是直隶总督,是朝廷的大员,一定是朝廷大员参与接待工作,才助长了英夷的傲慢。乾隆有些后悔,看来他以前的判断是正确的,派个低级别的长芦盐运使打发英夷是正确的,只是看到英夷的恭顺,甚感欣慰的乾隆才让梁肯堂出面。看来他错了,高抬这帮不懂事的蛮夷,只能让他们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该贡使以天朝多派大员照料,益足以长其矜傲。”在深刻检讨前面的失误后,乾隆立刻想好了对策,他命令梁肯堂以后不准参与接待英夷的工作,理由是永定河防汛工程需要他去坐镇。
  
  另外,针对英夷不肯下跪磕头,乾隆又给钦差大臣徵瑞发出了新的指示。他要求徵瑞在不经意的谈话中向英夷解释,他们要对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的。如果英夷们的衣服(西服)太紧身,不方便下跪,那么觐见时,就可先把腰带、吊袜带解下来,磕完头再穿上。看看,我们的乾隆爷想的多体贴、多周到啊,连解腰带磕头这招都能想出来,就差脱裤子了。
  
  乾隆还让徵瑞暗示英夷:让你磕头也是为你好,皇上他老人家生日party那天,有很多国家的贡使,如果你不肯磕头,会被大家耻笑的;而且英王对天朝是多么的恭顺,你不磕头岂不是违背了英王的初衷吗?这可是不忠之罪啊。总而言之,乾隆让徵瑞告诉英夷,磕头是件对大家都好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这次乾隆又要玩一把不经意闲谈时告诉英夷的把戏,天朝式的智慧再一次体现出来。如果上次的把戏是避免英夷的尴尬,那这一次乾隆就是为自己的脸面着想了。若是郑重其实的找英夷谈,说明天朝很在乎这个问题,天朝怎么能在乎这个问题呢?我天朝泱泱大国与小小的蛮夷计较这些,也忒没气量了吧。不过,英夷不下跪磕头,这又算哪门子朝贡啊。所以,乾隆只得再玩一把天朝式智慧。
  
  8月15日,英国使团已快到达北京东郊的通州码头,他们要在这里换陆路去北京。一路上,他们对天朝有了新的看法,天津是他们看到的第一个大城市,然而这座城市却令英国人失望了:“那里(天津)的房子即使和伦敦最贫困区的房子也都无法相比。整个城市都显得贫穷和破烂。”天朝正在拨开天堂的面纱,将最真实的一面暴露在这群不速之客面前。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5:44

最艺术的礼仪(下)
  
  也就此时,钦差大臣徵瑞带着他的手下前来拜访马戛尔尼,他们是来执行乾隆的天朝式智慧的。徵瑞先告诉马戛尔尼几个好消息:皇上对使团的表现非常满意,他老人家已经为使团在圆明园旁边准备了住处,而且皇上还同意把部分“贡品”放到圆明园,不必带到热河去。对于马戛尔尼来说,这的确是好消息。当说完正事以后,徵瑞又与他闲聊起来,马戛尔尼喜欢这种方式,不过,他很快发现这闲谈是有玄机的。
  
  徵瑞不知哪来的雅兴,开始聊起了中西方的服饰:还是天朝的服装好啊,宽松自由,想下跪就下跪,想磕头就磕头,不会碍手碍脚的;你们英国人的衣服就不行,这么紧身,下跪磕头多麻烦啊。马戛尔尼不是笨蛋,他能听出徵瑞的暗示。当然,马戛尔尼并没就此对天朝服饰和天朝的磕头产生好感,而是对徵瑞的语言艺术完全折服,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们在作暗示时那么艺术、机智和巧妙,以致我情不自禁地对他们产生钦佩之意。”
  
  闲聊还在继续着,徵瑞又叹了口气,很同情的看着马戛尔尼:你看你这身衣服,见了皇上可怎么办啊,不如你见皇上时,先把这些腰带、吊带什么的脱掉,这样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向皇上行礼了。马戛尔尼也不是泛泛之辈,他的回答同样艺术:谢谢几位大人的好意,我想皇上会更喜欢我向自己的君主行的那种礼仪。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几位天朝官员突然很热情的要向马戛尔尼示范磕头之礼,不过,被马戛尔尼谢绝了。明明马戛尔尼委婉的拒绝了磕头,可天朝的官员却突然兴高采烈的要教导他磕头,好象他已经答应了似的。不管是翻译出了问题还是徵瑞本人没理解马戛尔尼的话,都可能导致了徵瑞对这个问题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徵瑞在会见完后,马上将此事向乾隆汇报,奏折里面是这样写的:“英咭唎使臣等深以不娴天朝礼节为愧,连日学习,渐能跪叩。徵瑞随时倒教,俾臻妥善。”事实上,就算徵瑞在会见时领会错了马戛尔尼的意思,他在奏折里也是在撒谎。不过,狡猾的徵瑞最后写道:“惟(该贡使)善于遗忘。”徵瑞吹归吹,却也为自己留了后路,假如将来英夷见了乾隆不磕头,这不能怪到徵瑞的头上,谁让英夷“善于遗忘”呢?
  
  不过,徵瑞为什么要撒谎呢?这里牵扯到天朝官场里的学问。领导已经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教给你了,问题却没有解决好,就像马戛尔尼这样模棱两可的表态,是不能称作完美的。责任在谁呢?领导永远都是对的,这自然是你执行的不力,说明你是无能的,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将一落千丈。所以,徵瑞也是有苦衷的。
  
  乾隆收到这份奏折后,自然是龙颜大悦:看来夷人就是贱,稍微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就知道天朝的厉害了。不过,徵瑞给自己留的后路也让乾隆伤脑筋,善于遗忘?这夷人的智商就是不行,如此艺术、如此博大精深的礼节,他们自然是难以理解并记住的。所以,乾隆给徵瑞批示道:“该贡使到(热河)后亦须先为学习礼体,倘有不合仪节之处,尚应逐一指示,拜跪娴熟方可带领瞻觐。”
  
  8月21日,使团到达北京城,当然他们的目的地并不是北京,而是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他们的住处就在圆明园的旁边。接下来几天,天朝方面安排英国人参观这座在欧洲已经神话的园林。马戛尔尼是第一位进入圆明园的英国爵士,当然,他并不为此感到自豪。最后一位进入圆明园的英国爵士是67年后的额尔金,并由他下令将圆明园烧毁。圆明园的景观自然让英国人惊叹,
  
  不过,马戛尔尼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还要考虑他的问题。使团目前陷入了很大的困境,天朝已明显要求英国人接受朝贡体系中的磕头规则。马戛尔尼自然不会答应,但他目前只有敷衍下去,能拖就拖,拖到天朝人醒悟的那天。此时,圆明园的大水法开始喷水了,望着这座设计灵感来源于法国凡尔赛宫的西洋楼,马戛尔尼突然想起了他的部分礼物将在圆明园展出,这也许是个机会,他要把圆明园变成展现英国实力的科技宫。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6:02

5、较量已经开始(上)
  
  8月24日,英国人开始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安装部分礼品。参加这次展览的礼品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天球仪、分枝吊灯、瓦利雅密座钟、气压计、韦奇伍德瓷器以及弗雷泽天文仪,这里已经变成了英国科技博览馆。英国人很自豪的看着自己的礼品:“无论在全世界什么地方,人们都无法想象在同一个场所集中如此精美的物品。”马戛尔尼自信的笑着:小样儿,你们马上就知道什么叫强国了。
  
  果然,消息传出后,在北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批贵族和官员涌到了圆明园,以至马戛尔尼不得不要求“设法控制参观者的质量、数量和参观时间。”马戛尔尼坚信这种轰动效应是因为礼品的高科技所带来的。实际上,他不知道的是,天朝人有爱看热闹的喜好,尤其是这种新鲜的西洋玩意儿。
  
  此时的英国人很激动的站在那里,准确的说,他们在等待,等待参观的人们对他们报以最诚挚的赞叹,并就此敬仰英国。结果让英国人失望了,天朝人在最初的新奇后,又纷纷露出不屑的神情:这些奇淫技巧的玩物能治理国家吗?没有礼教和农业,能治理国家吗?大清的江山已经一百五十年了,也没见过大清的子民玩什么地球仪,江山照样稳固。以后的历史给了这个问题最标准的答案:67年后,英法联军闯进了圆明园,令人惊奇的是,当年英国人“进贡”给天朝的枪炮还完好无损的存放在那里,这么多年了,天朝人连研究它们的兴趣都没有,甚至都没使用过,子弹、炮弹一发都没少。英国人又突然感到庆幸,他们将这些枪炮运回了它们67年前的老家——英国阿塞纳尔。
  
  不过,马戛尔尼并不认为他精心准备的礼品未能起到他所希望的作用,因为他看到了天朝人对英国礼品的兴趣与新奇,虽然他们后来又流露出不屑的表情,但在马戛尔尼看来,这是“虚荣和自负”的表现。马戛尔尼天真的认为,他的礼品冲击波已经使天朝人在内心仰慕英国了,只是他们还在刻意的掩饰着。因此,他更自信他的礼品会让乾隆另眼看待英国的,然后,同意按照西方的规则游戏。
  
  8月26日,除了留下几个在圆明园照看礼品的人外,使团住到了天朝方面给他们在北京城内安排的新宅子。英国人对宅子是满意的:“不仅舒适,而且十分宽敞。”与此同时,英国的船队抵达舟山,他们下了船,在陆地上支起了帐篷居住。这几百名船员颇让天朝头痛,因为天朝惊讶的发现英夷们喜欢吃肉,对粮食没有什么兴趣。而且英夷们的食量惊人,简直就是几百个饭桶。以前答应过给英夷供应一年的粮食,现在看来得供应一年的肉类了,这比先前的预算超出了很多。另外,英国船员水土不服,已经有5个人得病死了,他们被天朝的防疫隔离带给隔离开。所以,船长高尔给马戛尔尼写了一封信,请马戛尔尼就目前的情况给予指示。
  
  信件通过天朝的快马送到了北京,然后由钦差徵瑞交给了英国人。马戛尔尼给高尔船长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让船队最好去广州,看来舟山并不适合英国人。这时,徵瑞说话了,他要求知道高尔的来信以及马戛尔尼回信的内容。马戛尔尼虽然不悦,还是满足了徵瑞的要求,就信件的内容向徵瑞做了简单的通报。令马戛尔尼愤怒的是,这位天朝的钦差居然又要求他进行磕头练习,他断然拒绝了徵瑞,并说他会就磕头这件事写一封外交照会。
  
  徵瑞知道事情闹大了,虽然他不清楚外交照会是什么东西,但他知道他向乾隆撒的谎也许会被拆穿。8月29日,马戛尔尼果然向徵瑞递交了一份有关礼仪问题的外交照会,并要求徵瑞将此照会转呈给乾隆。这份外交照会就礼仪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英国人可以磕头,但必须“让一位地位与大使相当的清廷大臣身着英国服饰在马戛尔尼北京的住所里,对着英王陛下的画像行礼,而大使本人则在中国皇帝御座前演示同样的礼仪。”这封照会看似是英国人对天朝让步了,毕竟,马戛尔尼准备磕头了。但实际上,马戛尔尼是想表明:两个国家的主权是平等的。所以,他的这份建议很艺术,表面上满足了乾隆的愿望,实则是在按照西方规则的理念出牌。可以说,徵瑞再次要求英国人练习磕头激怒了马戛尔尼,使马戛尔尼不得不改变先前让中国人自己觉悟的策略,而采取主动但又婉转的方式要求中国接受西方的规则。
  
  9月2日,英国使团离开北京向热河进发。乾隆的生日party在热河举行,他老人家准备在party上接见英国人。在路上,英国人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徵瑞一名手下告诉他们,皇上很有可能批准他的建议,所以,马戛尔尼的心情非常好。9月8日,英国使团抵达热河。天朝方面举行了很盛大的入城仪式:英国人和他们的“贡品”被排成了整齐的队列,在大批天朝官员和士兵的引导下,在乐队的伴奏下,缓缓入城。
  
  如此热闹的场面吸引了许多百姓的围观,场面搞得着实的热闹。在英国人看来,这种仪式虽然有点滑稽,但他们能感到仪式的庄严,所以,英国人把这种仪式当作一种礼遇。其实,他们错了,这种仪式与其说是欢迎他们的,倒不如说是一场表演秀,一场给百姓们的表演秀:看吧,我天朝大皇帝的威严,又有蛮夷来朝贡了。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6:16

较量已经开始(下)
  
  所以,表演秀结束后,住进馆舍的英国人发现自己突然受到了冷遇:没有朝廷官员来接待他们,按照事先的约定,乾隆的宠臣和珅要代表皇帝来看望他们的。和珅就是那位传说中的中国史上第一大贪官,这位重要人物在这个历史事件中,开始由幕后走向台前。
  
  这前后巨大的反差让不明白表演秀真谛的英国人在馆舍里生着闷气:入城后,他们布置好一切,作为欢迎用的仪仗队时刻准备着和珅的光临。一天过去了,和珅没有来,英国人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对于一个主权国家,尤其是一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外交使节,他们怎么能这样冷遇呢?
  
  就在这时,钦差徵瑞来了,原来他并没有将马戛尔尼的外交照会呈给皇上,他这次来,是将照会退给马戛尔尼的。徵瑞说,他无法回答这份照会,也不适合转呈这份照会,他建议马戛尔尼将照会递交给和珅,和珅会给英国人一个答复的。
  
  马戛尔尼这才知道他那封外交照会居然被扣在徵瑞手里整整十天。不仅如此,天朝官员还要求英国人在照会上用汉文签下英国人的名字,最终,副使斯当东的儿子用汉文在照会上签了字。小斯当东当时只有13岁,他跟随父亲来到了天朝。这个异常聪明的孩子,一路上跟着传教士学了些汉文,竟也有板有眼,成为使团里的翻译。
  
  不过,徵瑞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不是傻子,他能读懂那封外交照会:表面上同意磕头,实际上是在违反朝贡规则的理念,是要把英夷与天朝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如此大逆不道的照会肯定会让皇上震怒,皇上也肯定会迁怒于他这个转呈人:这样的东西也敢给皇上看?可怕的是,这封照会太直白,根本不可能对它有什么润色,天朝式翻译在这里派不上用场。所以,徵瑞让英国人在照会上签字,以此证明此照会乃英国人自己翻译的,与他无关。
  
  不管如何,这份照会还是要递交给皇上的,扣押照会只能使自己捅更大的篓子。徵瑞已经意识到作为钦差的他肯定要牵扯进去,不过,徵瑞毕竟在官场里滚打摸爬多年,他要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点,所以这份照会不能由他转呈,他要找一个最合适的人,这个人就是和珅。因为,天朝人都知道,和珅是乾隆的宠臣。依靠皇上的宠爱,普天之下,大概也只有他敢把这份照会交给皇上了。所以,徵瑞一直压着这件事情,先稳住英国人,等到了热河,他巧妙的把球传给和珅,这个助攻很精彩,至于和珅如何射门得分,那是和珅的事。
  
  就在马戛尔尼送走徵瑞后,那个爽约一天的和珅终于有消息了:和大人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他的膝盖摔伤了,不方便行动,再说和大人的随从人员太多,英国人的馆舍怕也装不下,所以,和大人要求马戛尔尼去叩见他。
  
  和大人为什么要爽约呢?膝盖摔伤了只是骗人的把戏,归根到底,和大人觉得去看望英夷太有损他的面子。我和珅是谁?大皇帝的宠臣、天朝的阁老与中堂,居然要屈尊去看望几个卑微的蛮夷?呸!他们以为自己是什么东西啊,按照天朝的礼制,这些不懂事的蛮夷应该到他的府上去叩见他,顺便再送点“土特产”什么的,以表孝心。唉,这些蛮夷真不会做人。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6:49

6、相互妥协(上)
  
  和珅的傲慢激怒了英国人,英国人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他们要对和珅进行外交报复。那天晚上,只有副使斯当东来到了和珅的官邸。斯当东先生耸了耸肩:sorry,马戛尔尼先生路途疲惫、腿部不适,不能来了。此时的马戛尔尼还躲在馆舍里乐呢:嘿嘿,你小子膝盖不好,我TMD腿还不舒服呢。这种外交报复在现代国家关系中经常能看到,比如你驱逐我一个参赞,我就宣布你的一位武官不受欢迎。当然,我们的和大人并不能理解。他铁青着脸坐在那里,甚至都没客气的站起来过:这些英夷也太狂妄了,把我和珅当什么了。
  
  其实,天朝方面对这次会面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的内阁大学士都出席了。马戛尔尼的缺席使天朝官员很恼火,所以,他们的态度冷淡,语气也很傲慢。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就是那个一路上学了些汉文的小孩,当场用汉语宣读了英王乔治三世写给乾隆的信,开头是这样写的:“最神圣的乔治三世陛下,承蒙天恩,身为大不列颠爱尔兰和法兰西国王,是海上霸主,是宗教正统的捍卫者,向中国最高君主乾隆致意,祝万寿无疆。” 和珅皱了一下眉头,他能听出双方平等的口气。
  
  乔治三世在信中谈了他这次派使团到天朝的目的:一,英国人勇于探索世界,但他们是和平的,他们只想增加知识,增进交流,他们更急于了解“那些因为君主制定明智法令并以身作则而臻于完善的文明国家。”而“中国备受称赞的制度”是乔治渴望了解的;二,乔治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相隔遥远的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互利的好事。”三、乔治又表示在交流中,习俗与法律的不同是最大的障碍,因此,两国互派大使可以让“我们两国之间所有的误解都能被避免,所有的不便都能被消除,一种坚实而持久的关系将得以巩固,相互帮忙将会带来互惠互利。”最后,乔治又介绍了“睿智能干”的马戛尔尼,并确信他能完成这个使命。
  
  很遗憾,可怜的乾隆爷将来看到的又是一份天朝式翻译,他看到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英咭唎国王乔治三世蒙天主恩,英咭唎国及佛朗西及爱尔兰国王海主卫道者,恭惟大皇帝万万岁。”原文中那种双方平等的口气被修改掉了,乔治后面写的了解与交流的愿望自然而然要改为“向化输诚”的朝贡,出使的马戛尔尼也自然要准备在北京“沐浴教化”。
  
  信念完了。斯当东又将那封有关觐见礼仪的外交照会递给了和珅。冲突至此达到了白热化,和珅严辞拒绝了外交照会的建议,并要求英夷继续学习天朝礼仪;而斯当东坚持英国人在向乾隆下跪的同时,天朝同级别官员必须向英王的画像下跪。其实,在这次会见前,乾隆已经诏谕和珅:英夷只下跪一次就行,不必按照天朝礼制要求的那样三跪九叩。这已经是对英夷们的最大宽容了。和珅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天朝大皇帝已经如此恩宠、优待你们这帮蛮夷,你们不感恩不要紧,还得寸进尺了。当然,和大人在表面上还要压制住自己的怒火,最多用傲慢来表达自己对英夷的鄙视。所以,这次会面中,虽然大家互不让步,有些不友好的气氛,但最终还是体面的结束了。
  
  按照朝贡体系的规则,外国的君主也是天朝大皇帝的臣子,他们与皇帝的臣子是平等的关系,如果让皇帝的臣子向外国君主下跪磕头,这就等于承认外国君主与天朝皇帝是平等的。所以,乾隆震怒了!他老人家是如此的优待英夷,好吃好喝的供着,有什么要求都答应,就连三跪九叩之礼都简化为只跪一次,那些英夷居然还不满意,还要讨价还价,还要我天朝的奴才给英王画像叩头,他们想借此和我天朝平起平坐,他们当我天朝是什么了?他们当我这个天下共主的大皇帝是什么了。
  
  “朕意深为不惬”,愤怒的乾隆决定给英夷们点儿颜色看看尊严。9月9日,也就是和珅会见斯当东的第二天,一份措辞严厉的上谕发往沿海各省官员的手中。乾隆在上谕中批评那些曾接待过英夷的官员:“款接供给未免过于优待,以至该贡使等妄自骄矜。”这是乾隆认真总结的结论,他认为英夷如此无礼骄矜,是因为官员们接待的太好,惯出英夷们些坏毛病。所以,乾隆要亡羊补牢,他指示沿海官员们,在英夷回国路上“只须照例应付,不得踵事增华,徒滋烦费,此等无知外夷,亦不值加以优礼。”
  
  9月10日,乾隆又给在京官员发出上谕:“朕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以恩待,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等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此驾驭外藩之道宜然。”乾隆的意思很明确,你要是听话,自然会给你好处,要是不听话,哼哼。
  
  可怜的徵瑞当了乾隆的出气筒,他被降了一级官职。他曾对乾隆说过英夷磕过头,他还说过,英夷深以不娴天朝礼节为愧,连日学习,渐能跪叩。如今证明,他都是在撒谎。当然,在乾隆看来,这件事还不能说明徵瑞是在欺骗他,否则,欺君之罪足以砍掉徵瑞的脑袋。毕竟,马戛尔尼在照会中也答应磕头了,问题是徵瑞这个钦差并没尽责,在他接待英夷这十几天里,徵瑞未能以天朝先进的文明礼仪教化英夷,使英夷至今还不肯接受朝贡的规则。
  
  徵瑞倒霉的同时,英国人也从饭桌上领教了乾隆的震怒:天朝送来的午饭只够使团四分之一的人食用。所有的英国人都没有吃,他们围坐在饭桌旁,以沉默抗议着。马戛尔尼找来了天朝的官员,就此事进行交涉,很快,其余的饭菜被端上来,只是菜的数量比以前少了。马戛尔尼明白,这是朝廷对他的警告:乾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小心连饭都吃不饱。然而,这点惩罚是打不垮马戛尔尼的,他什么都让步了,包括船上挂的那个“英咭唎贡使”的长幡,但他决不会无底线的让步,磕头就是他的底线。若是他磕头了,等于接受了朝贡体系的规则,这无疑于宣告他的使命失败了。
  
  徵瑞又来了,这位刚被降职的官员询问马戛尔尼是如何觐见英王的。马戛尔尼示范了单腿下跪并吻君王手背的礼仪。徵瑞很满意,又问马戛尔尼是否愿意以这种礼仪觐见乾隆。英国人当然愿意了,而且早在二十几天前,他们就表达过这种想法。马戛尔尼很机灵,他通过徵瑞的话,已经觉察出天朝有可能在礼仪问题上向他让步。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7:05

相互妥协(下)
  
  说来很奇怪,乾隆在表达了一番愤怒后,又在礼仪问题上让步了。按照礼制,天朝本来可以把这群不懂事的蛮夷赶出去。问题是马戛尔尼来的时候,天朝做的声势很大,臣民和外藩的贡使们都知道了。前文也说过,这是一场表演秀,要让臣民们看到皇帝的无上威严。所以,若就这样把他们赶出去,天下人都知道有一个小小的蛮夷拒绝向大皇帝磕头。在皇帝的威严不可侵犯的年代,这可是惊天的大事!这个先例不能开,会有人效仿的,皇上的威严将会逐渐瓦解。尤其清廷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他们需要以一种绝对的威严震慑被统治民族,这件事说严重点,甚至能危及到大清的江山社稷。
  
  所以,天朝的官员们紧急磋商了英夷的觐见礼问题,他们已经决定让英夷用见自己君王的礼节觐见皇上。其实,这也是乾隆自己的意思。按理说,好面子的乾隆应该同意英国人照会上的建议才是,毕竟英国人说了,天朝官员向英王的画像磕头不必在众人面前,在马戛尔尼的屋子里就行。这样,在大多数人眼里,英夷向乾隆磕头了,而他们根本不知道天朝的官员也向英王的画像磕头。问题是,乾隆不想让蛮夷与自己平起平坐。这样虽然能骗的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会戳痛他天下唯我独尊的自尊心。
  
  无可奈何的乾隆只好出此下策了:让英夷用自己的礼节觐见他。单腿跪毕竟也是跪了,谁让蛮夷智商低下,不理解天朝礼仪的博大精深呢。何况,这样也可显示我天朝大皇帝宽广的胸怀:不和蛮夷计较是双腿跪还是单腿跪的问题。但吻手礼还是算了吧,乾隆想想就觉得恶心。马戛尔尼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提议,在英国人看来,这个结果比他们的建议还要好。不过,马戛尔尼也很委屈,不能吻皇帝的手背,使他的礼节只进行了一半,在他看来这才是对皇帝的不敬。
  
  礼仪冲突说到底,还是规则之争。而这场礼仪冲突实际上并没有胜利者,最终结果只是双方互相妥协的产物:马戛尔尼没有磕头,这自然是天朝的让步,但按照西方体系的规则,觐见别国的君主只需三鞠躬,英国人显然也做出了重大让步。
  
  9月11日,马戛尔尼拜会了和珅、福康安等军机大臣。双方见面后,显得很亲热,好象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值得注意的是,马戛尔尼说道:“西方最伟大的国王能获悉有关东方最伟大君主的如此好的消息感到由衷高兴。” 和珅很平静,尽管马戛尔尼再次把天朝与英夷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后来,双方又聊起了欧洲的事情,和珅问意大利和葡萄牙是不是英国的藩属,马戛尔尼做了否定的回答。另外,这位以绅士自居的先生还一直向和珅表白:英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英国从来不侵略、不殖民(不知道他的鼻子变长了没有)。总之,马戛尔尼把英国打扮的像天使那样纯真,大灰狼把尾巴收起来,摇身一变成了狼外婆。
  
  当然,马戛尔尼还忘不了攻击一下法国这个英国的老对手,英法两国已经在7个月前宣战了。马戛尔尼提醒和珅警惕法国人,因为法国正在发生推翻君主的暴力事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会对天朝产生不好的影响。就这样,会谈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结束了。
  
  在这次会谈后,乾隆马上发出了一道很有趣的上谕:“昨因英咭唎国使臣不请礼节,是以拟于万寿节后即令回京……今该使臣等经军机大臣传谕训诫,颇知悔惧。本日正副使前来,先行谒见军机大臣,礼节极为恭顺。伊等航海远来,因初到天朝,未谙体制,不得不稍加载抑。今既诚心效顺,一遭天朝法度,自应仍加恩视。”乾隆也在撒谎,他给他的臣民们编写了这样的剧本:那帮蛮夷起初很不懂礼貌,经过军机大臣的训斥、教育,如今已经悔改了,终于又恭顺起来,我天朝大皇帝的威严不可动摇。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7:28

7、太极推手 (上)
  
  乾隆的生日是阴历八月十三日,也就是公历1793年的9月17日。不过,马戛尔尼第一次觐见乾隆却并不是在生日party上,而是在9月14日。这天凌晨3点,英国人起床了。为了表明对“东方习俗与思想”的尊重,马戛尔尼做了精心的打扮:身穿长袍和外套,因为他发现中国人喜欢穿长袍。副使斯当东先生也穿上了牛津大学法学博士的博士袍,显然他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法学博士的身份,只不过博士袍毕竟也是件袍子罢了,至于他为什么到中国还要带上自己的博士袍就不得而知了。
  
  早晨4点的时候,他们来到了行宫门口。显然,英国人并不满意,乾隆并不是单独接见他们的,一同觐见的还有许多贡使和国王,外交接待的规格并不高。经过三个小时的等待,觐见终于开始。马戛尔尼低下头,向乾隆单腿下跪,这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其实已经暗中较量了一个多月。然后,马戛尔尼庄重地走上台阶,把一个以珠宝嵌饰的金盒子交给了乾隆,那里面装的是国书。乾隆赐给了英国人玉如意,而马戛尔尼也献上了两块珐琅质手表,作为他个人献给皇帝的礼物。
  
  觐见完毕后,乾隆请大家吃饭。在宴会上,乾隆亲自赐给英国人一杯酒,还希望英国国王能与他一样长寿,乾隆已经八十三岁了,他很得意自己的长寿。总之,万国来朝的场面让乾隆的心情很不错,他还在这天得意的赋诗一首:“博都雅昔修职贡,英咭唎今效尽诚。竖亥横章输近步,祖功宗德逮遥瀛。视如常却心嘉笃,不贵异听物栩精。怀远薄来而厚往,衷深保泰以持盈。”(注:诗中的博都雅是葡萄牙)
  
  乾隆生日party的庆典要在热河持续好几天。觐见后的第二天是游览热河万树园的活动,对于初次来到天朝的英夷,乾隆显得格外照顾,他命令和珅、福康安、福长安、松筠这些朝廷大员充当导游,陪同马戛尔尼游园。除了显示隆重,乾隆还要让这些心腹官员执行一件特殊的任务。果然,马戛尔尼很快遭到了打击,是万树园的楼台里摆放的东西打击了他,马戛尔尼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东西:
  “……有各种各样的欧洲玩具;有做工极其精细的地球仪、太阳系仪、钟表和音乐自鸣钟,我不禁惶惑了,我们的礼物也许会相形见绌。”这个意外的发现让马戛尔尼“不得不惭愧地把脸藏起来。”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马戛尔尼向乾隆吹嘘他的礼品时,已经有前去帮忙的官员向乾隆报告:“景福宫陈设仪器,较之该国所造天球、地球,做法更为细致。”于是,乾隆下令将景福宫内的西洋玩意“于该贡使未到之先送至热河。”这些西洋玩意都是早先葡萄牙、荷兰、罗马教皇“贡献”的,乾隆准备用这些东西在万国来朝的盛大场面上,挫一下英夷的威风。
  
  很显然,乾隆的目的达到了。此时,在万树园另一端的乾隆的心情比昨天还好,他能猜的出现在英夷们的心情。陪同马戛尔尼的朝廷官员们也趁机来打击一下英国人:这些算不了什么,紫禁城和圆明园内还有的是呢。不过,马戛尔尼很快就从打击中恢复过来,他需要找回英国人的尊严。此时,在他面前的是福康安,乾隆后期最有名的天朝将军。所以,马戛尔尼很热情的邀请福康安观摩英国士兵的枪炮操练,结果遭到了福康安傲慢的拒绝:“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天朝在此时还可以傲慢的拒绝英国人枪炮操练的要求;47年后的鸦片战争,天朝再也无法拒绝了,因为天朝已经由观摩者变成了靶子。
  
  游园所带来的尴尬只是小事情,让马戛尔尼头痛的是,他在热河的日程已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游览、典礼、宴会、看戏。身体上的疲惫倒是小事,令马戛尔尼困惑的是,天朝方面的日程安排中根本没有双方的谈判。按照他的设想,觐见完后,双方就应该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探讨一下天朝按照西方规则游戏的问题。马戛尔尼有点沉不住气了,他曾就此问题给朝廷发了一封照会,只是这封照会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半点声响。
  
  所以,逼不得已的马戛尔尼只好在各项活动中,见缝插针的提出进行谈判的要求。比如,在和珅陪他游览西园时,马戛尔尼趁机与和珅谈起了这个问题,和大人很认真的听着,但回答却是避实就虚、含糊其词,而且和大人很快找理由告辞了。又比如,乾隆请英国人看戏时,马戛尔尼抓住机会与乾隆谈起这个问题,但结果却依然让他失望:“我竭力向他表明我这趟使命的目的,但他好像不准备与我进行这方面的谈话。”实际上,乾隆什么都没回答,他只是下令赐给英国人一些礼物。然后,锣鼓喧天,戏开始了。
  
  马戛尔尼很郁闷,他想不明白。在热河这段时间,天朝人对他的态度非常友好,款待的也很热情,可以说,天朝已经给了他很高的礼遇,毕竟,各种参观活动都是由宠臣和珅陪伴的。只是,每当马戛尔尼提出谈判的要求时,天朝方面却总是躲躲闪闪,这种看似礼貌、温和的躲闪,比直接强硬的拒绝还让人难受。马戛尔尼有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他的拳头砸在坚硬的墙壁上,而不是一陀让他哭笑不得的软棉花。可惜的是,马戛尔尼并不知道中国的太极推手,如果知道了,或许他就会找到答案。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7:48

太极推手(下)
  
  
   太极推手技巧上的精要在于先化后发、以柔克刚。先化后发就是先把对方发出来的力化解掉,然后再自己发力,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个道理。很显然,乾隆正在使出太极推手:在热河,英国人提出谈判建议,这是对方发出来的力;乾隆与和珅避实就虚、装聋作哑,这是化力,化解对方发出来的力,让对方有劲使不出却又无可奈何。等到时机成熟,乾隆就要发力了。那么,乾隆为什么要使出太极推手?他等待的时机是什么?他又会以什么形式发力呢?我们会在后面讲到。
  
  让我们先把目光放到马戛尔尼身上。在热河,他得到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停泊在舟山的英国船队可以收购一些茶叶运回国内,天朝给予他们免税的优惠。只是,他现在必须要从热河回北京了,看来在热河,英国人除了见到乾隆,其他的事情丝毫没有进展。马戛尔尼隐约觉得,在热河的交锋中,真正的输家很可能是他自己,他目前只有把希望放在北京了。9月21日,英国人带着乾隆赐给他们的礼物踏上了从热河返回北京的路程。马戛尔尼不知道的是,乾隆已经开始为“发力”做准备了:9月23日,也就是马戛尔尼还在回北京的路上时,乾隆通过军机处给相关官员发出了上谕,马戛尔尼在天朝的日子已经进入读秒阶段。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8:35

8、乾隆的“发力”(上)
  
  英国人于9月26日回到了北京。虽然有不详的预感,马戛尔尼仍在做着最后的努力,他把所有的热情都投放在圆明园的“英国科技博览会”上,因为乾隆从热河回京后,将要参观这些新鲜玩意儿。虽然,英国人的地球仪、钟表并不如乾隆的私人收藏那么精致,但更多科技含量的东西在等待着乾隆,尤其是那架欧洲独一无二的天体运行仪。直到此时,马戛尔尼仍坚持他的礼物会让乾隆自觉的认识到大英帝国的伟大并由此接受西方的规则。同时,马戛尔尼还在努力尝试与天朝的高级官员展开谈判。他不能空着手回去,英国上下为他投入了太多的金钱和希望,他不能失败。
  
  9月27日,天体运行仪也就是那座“神奇的大钟表”,在圆明园里运转起来。马戛尔尼像看着心肝宝贝那样注视着它,这是他最后的赌注。9月30日,乾隆回京。这位统治着这个世界最多人类的皇帝终于来到了圆明园,来到了大英帝国的“科技宫”。可是,马戛尔尼终于输了,他输得一无所有,乾隆对这些英国人引以为傲的东西,下了如此的结论:“这些东西好得足以逗乐小孩。”换句话说,这些代表最新科技的东西只是哄孩子玩的儿童玩具罢了。英国人感到了愤怒:“中国人的某些思想对一位欧洲科学家来说是种侮辱。”
  
  打击不止这点,在另一条战线上,马戛尔尼也输得体无完肤。10月1日,他获得了坊间传闻:皇帝准备让英国人滚蛋!马戛尔尼不能走,走了就意味着失败,他还没有完成他的使命,他不能如此丢脸的回国。10月2日,和珅要召见英国人,马戛尔尼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实际上,这次会面彻底把他打入了地狱。
  
  和珅非常关心英国人的健康,并且很体贴入微的认为英国人该想家了。马戛尔尼急了,他明白和珅的意思。于是,英国人表示,他们还要待在北京,而且要长驻北京,为了加强英王与天朝皇帝的“牢固的友谊”,他愿意自费待在北京,因为他是英国驻天朝首任大使。他还邀请天朝在英国建立大使馆,并内表示英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马戛尔尼还提醒和珅:为了两国的利益,我们该谈判了。
  
  和珅并没明确说到底谈不谈判,而是继续给英国人软钉子:皇上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皇上很高兴你们能长住北京,只是北京的冬天很冷,对你们的健康不利,为了你们的身体,他老人家不得不让你们走啊。会谈结束后,陪伴英国人的朝廷官员又继续启发英国人:你们应该主动提出走,然后由皇上恩准。就这样,传闻被可怕的证实了。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9:02

乾隆的“发力”(下)
  
  就在马戛尔尼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时,新的打击又来了。10月3日,马戛尔尼被带到紫禁城的太和殿,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紫禁城,作为乾隆的报复之一,接待使团参观紫禁城的日程已经被取消。直到站在太和殿广场时,马戛尔尼才知道他是来谢恩的,因为皇帝已经恩准他们回国了,并且针对乔治三世的信,乾隆还以诏书的形式作为回信。
  
  乾隆并未露面,在向放着诏书的龙椅行礼后,和珅告诉他,诏书将会被隆重的送到马戛尔尼的馆舍。马戛尔尼意识到自己滚出北京的命运已经无法更改,他做了最后一搏。第二天,他向和珅提出了“六点建议”,让我们看看马戛尔尼要求天朝接受的西方规则:1、开放舟山、宁波、天津为通商口岸;2、英国人在北京设立货栈,出售英国商品;3、租界舟山一个小岛给英国人存储货物,英国不行使驻军权;4、也希望在广州附近有一块与第3条一样的地方;5、降低广州到澳门的关税;6、皇帝应明确英国商人交税的项目。
  
  10月5日,马戛尔尼意识到大势已去,他在日记中写道:“事情已经了结。”10月6日,天朝官员前来帮助英国人准备起程工作。10月7日清晨,英国人有点狼狈的离开北京,踏上了回国之路。和珅率领一帮朝臣为英国人送行,顺便把乾隆关于“六条建议”的回复交给英国人。天朝依靠突然运转起来的高效率,依靠软硬兼施的方法,干净利落的把马戛尔尼送走了。英国人直到走的时候还没回过味来,明明在十几天前他们还充满希望,而现在的他们被一种近似被驱赶的方式“请”出了北京。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自从乾隆脆弱的自尊心被英夷关于礼仪的外交照会伤害后,他就开始酝酿针对英国人的报复。前文说过,乾隆开始造的声势太大,以至不能在庆典前和庆典时将这帮英夷驱逐出去,所以乾隆最好的报复办法就是在热河以温柔的方式躲避英夷谈判的要求,这是“化力”;庆典结束后,再严厉拒绝他们所有要求,并把他们轰出北京,这就是乾隆的“发力”。
  
  实际上,乾隆也为“发力”的后果做足了准备,这就是马戛尔尼还在从热河回北京的路上时,乾隆给浙江和广东的上谕。让我们回过头来,研究一下9月23日乾隆的上谕:“英咭唎国表文恳请派人留京居住,其事断不可行(英夷要求建立大使馆,这是不能同意的)。此次该国航海远来,是以请加体恤。今该贡使到后,多有陈乞,屡为烦渎。看来此等外夷究属无知(无知的蛮夷要求太多,烦死了)。该国王奉到敕谕后,或因不遂所欲,心怀斛望,恃其险远,借词生事,亦未可定(乾隆担心英夷会找借口生事)。虽该国断不敢妄生衅隙,但或于澳门地方串通勾结,欲滋事端(乾隆担心英夷会与澳门的其他蛮夷串通滋事)。长麟到广东后,务直随时留心,临时当先安顿西洋别国人等,使其不致为所勾结,则英咭利即有诡谋,亦断不能施其伎俩(浙江巡抚长麟已转任两广总督,乾隆要求长麟到广东后,防止英夷与西洋其他国家勾结滋事)。不可略有宣露,稍涉张望,转致夷人疑虑(要不动声色,不要让夷人发觉)。”
  
  原来,乾隆担心在他拒绝英夷的请求后,英夷会在广州滋事,虽然,乾隆认为顶多是件小事,但不得不防。其实,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防范英夷报复性滋事,成为乾隆最担心的事。在10月1日,也就是和珅与马戛尔尼摊牌的前一天,乾隆又一次发出上谕,告诉他的手下:“英咭唎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且闻其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是以附近西洋一带夷人畏其恣横。”乾隆的意思是狼外婆果真就是大灰狼。
  
  在马戛尔尼出发前,乾隆又一次告戒沿海各省督抚:“各省海疆最关紧要。近来巡哨疏懈,营伍废弛。”又说:“果口岸防守严密,主客异势,亦断不能施其伎俩!”乾隆还要让马戛尔尼在回国的路上,见识一下天朝赫赫的军威,以达到震慑的效果,让他们畏惧天朝,知难而退:“务宜铠仗鲜明,队伍整肃,使之有所畏忌,弥患未萌。”
  所以,在为“发力”做好充足准备后,回到北京的乾隆终于由“化力”转为了“发力”,也就是拒绝马戛尔尼所有请求,并让英夷回国。那么,乾隆料想到英夷会进行报复,是否表明他真如马戛尔尼所期望的那样,认识到英国是世界强国呢?不,在乾隆心目中英夷还是个蛮夷。其实,乾隆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隐约觉得这群不速之客的咄咄逼人:以前还没有蛮夷敢不向天朝跪拜的,葡萄牙、荷兰、罗马教皇国,甚至是凶悍的俄罗斯也跪拜了。乾隆也因此给英夷做出了“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这样的评语,不过,这句话可不是表扬英国,而是在说英夷比其他蛮夷更野蛮,是蛮夷中的蛮夷。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9:18

9、天朝不再神秘(上)
  
  马戛尔尼离开了北京,他们将乘船由京杭运河到浙江,并在那里与船队会合后回国。英国人自然是闷闷不乐的,甚至还有点愤怒的情绪,他们没完成使命,他们要空手而归了,马戛尔尼感到了迷茫。稍微让英国人感到一丝宽慰的是,让人讨厌的钦差徵瑞也终于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松筠替代了他的位置并一路陪同英国人。这个松筠对于英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早在热河游览万树园时,他就给马戛尔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毕竟松筠曾参与天朝与沙俄的谈判,而马戛尔尼也曾是英国驻沙俄的公使,所以,他们是有共同语言的。
  
  那个倒霉的徵瑞已经受到了处罚,显然他的工作很难让乾隆满意,之所以换上松筠,乾隆也是接受徵瑞的教训:徵瑞没接触过夷务,欠缺与蛮夷打交道的经验,而这恰恰是松筠的优势。实际上,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松筠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一路上很好的安抚了倍受打击的英国人。
  
  马戛尔尼目前最关心的是乾隆关于他“六点建议”的答复,虽然他并不对此报有太大的希望。结果不出英国人所料,乾隆在回复中严厉的拒绝了他们所有的要求,拒绝了按照西方的规则游戏。所以,整个使团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这个打击对马戛尔尼太大了,他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但是,松筠的到来又让马戛尔尼在绝望中看到了转机。首先,松筠是军机大臣,由这样的高官陪同使团,比使团到来时的接待规格高出了不少;其次,通过在热河的接触,马戛尔尼发现松筠这个人多少了解一些欧洲事务,比那些愚昧无知的官员开明许多。实际上,此时的马戛尔尼把自己失败的原因都归结到那些呆板僵硬的天朝官僚身上,他甚至说自己是天朝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总而言之,松筠成了他最后的希望。
  
  其实,这正是老辣的乾隆希望看到的,在“发力”打击英夷之后,他需要安抚一下心里很受伤的夷人,以防止英夷报复性的滋事,这是驾驭蛮夷之道,换句中国的老话,这叫打一个嘴巴,再给个甜枣。现在,该是乾隆奉上甜枣的时候了。
  
  10月10日,松筠与英国使团会合。皇帝指示松筠陪同英国人到浙江上船,前文说了,这一趟走的是内地的运河。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显然,如果从天津由海路走,即省时间又省力。其实,这也是乾隆“发力”后的善后工作之一,他要让英夷们开开眼,要让英夷们见识一下天朝的富庶。在乾隆看来,就算再强悍的蛮夷,文明程度也永远没有天朝发达,他希望这一趟观光,能给马戛尔尼带来震撼性的冲击,让英夷们知道天朝的强大,而沿途刻意安排的军事操练也是为了让英夷从内心感到害怕,从而打消报复的念头,正如乾隆上谕里说的那样:“总须于严切之中仍寓怀柔,俾其知感知畏,方为得当。”乾隆要让马戛尔尼做第二个马可波罗,或者是第二个刘姥姥。
  
  不过,乾隆自以为聪明的安排,却正中了马戛尔尼的下怀,因为英国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目的: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就这样,天朝的腹地因为乾隆的无知,已毫无防备的向马戛尔尼敞开。实际上,马戛尔尼从北京一直走到广州,他几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在小聪明方面,乾隆还是轻易的打败了马戛尔尼,他那颗甜枣让马戛尔尼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应该说,松筠很好的完成了给英夷喂甜枣的任务,他抚慰了英夷受伤的心。与徵瑞的傲慢和偏见不同,松筠很随和也很细心,他特意安排了两头母牛为英国人提供新鲜的牛奶,英国使团在此之前,只在和珅的府上喝过牛奶。这种细节上的变化,让
  英国人感受到礼遇的同时,还产生了事情似乎还有点希望的想法。
  
  松筠的聪明不仅体现在细节上,他在旅途中还经常就有关问题同马戛尔尼探讨,对于英国人的种种要求,他不厌其烦的做着解释,即使每次拒绝后,他都会想方设法的抚慰英国人,尽力让他们保留一点点希望。
  
  很明显,松筠的工作很成功,马戛尔尼在日记中毫不掩饰他对松筠的赞扬,他认为松筠表现出一种真诚和友谊。当然,马戛尔尼并不知道松筠真正的使命,也不知道松筠总是把谈话内容和每天他们的行踪向乾隆汇报,并接受乾隆最新的指示,他更不知道松筠对英国人暗中的提防,否则,马戛尔尼会伤透心的。其实,马戛尔尼一直被松筠玩弄于股掌之中。

vivienne98 发表于 2008-4-26 04:19:36

天朝不再神秘(下)
  
  不过,在大智慧上,乾隆还是输了。英国人不会放弃这个观察天朝的机会,他们用敏锐的目光打量着中国的一切。首先,运河两岸的田地引起了英国人的赞叹,使团里细心的农业专家已经发现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发达;其次,虽然英国近几十年也修建了运河,但与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相比如同小巫见大巫一般。这或许会让中国人骄傲,然而,最致命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此时的英国人也不会想到今后的变化:二十多年后,火车出现了,铁路逐渐连接了英国的大小城市,而天朝依旧依靠着已经一千多岁的运河,仅仅几十年,天朝便被远远的抛在后面。
  
  当然,英国人更多的察觉到中国光彩外衣下的虚弱:英国人在船上架起了望远镜,吓跑了沿岸很多中国人。更让英国人开心的是江苏镇江上演的军事操练。为了执行乾隆有关显示天朝军威、震慑英夷的指示精神,镇江总兵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操练。当然,英国人并没吓破胆,在他们眼中,城墙已濒临坍塌,士兵们的武器是弓箭、戟、矛、剑,还有几枝火绳枪。英国人评价道:“这些军队马马虎虎,战备松弛,棉靴和长袍显得笨重、不灵活、柔弱。”穿的破破烂烂的士兵,让英国人看不出天朝军队尚武的气质。
  
  不仅如此,英国人通过与中国人的接触,还发现了更多问题,早在从天津到北京的路上,英国人就发觉天朝方面提供的厨师、杂役有偷窃的习惯,他们把英国人的食物偷走卖掉,然后把卖掉的食物再用官府拨来的经费买回来。当他们被发现后也不感到羞愧,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英国人离开北京的前夜,帮忙的天朝人也趁机揩油,顺手牵走了英国人不少的东西。而在与形形色色的官员打交道后,英国人加深了如下的看法:“我们发现,尽管中国夸口以德治国,实际上道德水平并不比其他国家好多少,孔子的信徒们如西方的拜金主义者一样,道德品行不堪一击。”另外,整个中国之行,给英国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中国的劳动人民,在英国人看来,他们是如此的勤劳和坚韧,然而他们的生活却又是极度的贫困。
  
  这些亲身体会,让郁闷的马戛尔尼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假如英国同中国开战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做出了这样的描绘:“英国两艘战舰就能胜过整个清帝国的海军力量,半个夏天他们就能彻底摧毁中国沿海的所有船只,使沿海各省以捕鱼为生的居民们陷入绝对的饥饿之中,人口锐减。”其实,早在使团撤离前,已经有英国人叫嚣道:“中国除了被一个文明的国家征服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所以,乾隆猜测英夷可能采取报复证明了乾隆还不算太糊涂,当然,他内心里的天朝优越感使他从未重视这个强悍的蛮夷,他只是简单的把英夷看作是一个孩童:不给糖吃了,就会哭恼一番(上谕中说的寻衅滋事),他始终认为英夷不敢对天朝大动干戈。所以,他不会料到,英夷的报复会在47年后落到他孙子(道光皇帝)的头上:他们用战争“恭顺”了天朝。
  
  其实,对华战争的设想也只是一闪而过,这更像是一种发泄。此时的马戛尔尼已经意识到在中国内地行进的好处,他因此可以将这个庞大帝国看得更加透彻。而中国方面的疏忽又给了马戛尔尼一个将路程延伸到广州的借口:由于天朝未能及时将马戛尔尼给船队动向的指令送出去,所以,“狮子”号等船只以病员太多为由,从舟山起航前往广州,只留下“印度斯坦”号等待马戛尔尼。英国人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出种种理由,强烈要求从浙江到广州走陆路,而不是海路。
  
  接到报告后的乾隆很生气,他希望英夷滚的越快越好,况且走陆路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乾隆在上谕中骂道:“英咭唎夷性狡诈!”不过,乾隆最终还是同意了马戛尔尼的要求,虽有种种不利,但继续加深马戛尔尼对天朝富庶的认识,也不是件坏事。就这样,英国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他们可以继续在中国的内部观察中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的底气——中国制造的万国来朝,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