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曾领先各国的中国古代军用火器
作者:萨苏火药,是“四大发明”之一,尽管最早是研究长生不死药的方士们倒了灶才发现这玩意儿,但这种危险品的发展很快就偏离了炼丹士们的初衷,成为改变世界军事史的重要武器。
有一种论点是中国发明了火药,但只是用它做烟花,以致火药的发明者最终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其实,这种观点未免片面,明末以后中国的科技由于社会的局限停滞不前,没有发生类似产业革命的工业化发展,导致在此后落后于西方,但这并不表示中国在科技方面缺乏创造力,至少在火药的使用方面,中国发明的各种火药武器堪称独树一帜,并曾经大量装备。直到十七世纪,中国的军事技术,依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明军在辽东的战败,还有人归罪于朝鲜战争中把储存的火药和弹药都用光了。这些武器,在中国军事史上,被统称为 – 火器。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3/b_D47447E40B2120F8A0DB3DE03A62E611.jpg
使用三眼铳的明军士兵。
如果浏览这些神奇的装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军事史上曾经创造过灿烂的火器文明。中国古代的对火器的研究相当出色,除了导弹造不出来以外,无论是毒气弹还是左轮枪都能发明出来,要说缺点呢,主要是制式不统一,没有实现工业化的生产和发展罢了。可惜,这些火器由于历史久远,当时的军事部门又过于注重其神秘性,除了突火枪等少数几种以外,很少有人能一睹其真面目,以至默默无闻,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那么,就让我们依次来浏览一下这些神秘的兵器吧。
原始的火焰喷射器 – 猛火油柜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3/b_2D312AD90663DD2D098335ECB1130016.jpg
猛火油,即石油,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经记述过中国西北地区开发使用石油的先例。北周年间(578-579)中国即开始利用石油的燃烧性能作为武器使用,宋代,更产生了火药和石油相结合的喷射燃烧兵器 – 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由下方装有石油的油柜与上方类似大型器的喷管组成,使用时向后拉动喷管尾部的拉拴,使石油被吸入喷管,在喷管口放置少量火药点燃,向前推动喷管的拉拴,使管中石油向前喷出,并在出口处被点燃。宋军用它防守城池,来焚烧敌军的攻城器械。但这种武器也有缺点,容易出事故不说,石油的贮存,笨重的箱体难以机动都是问题。
金庸先生写《鹿鼎记》,其中有韦爵爷用“白龙水炮”攻击雅克萨城,倒是和猛火油柜异曲同工。
回复: 图说曾领先各国的中国古代军用火器
多管火箭炮 :一窝蜂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3/b_C12EC2E9A6FD7BE89E1FEEA66FA18D6D.jpg
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发射器中带有多发火箭弹。这种武器曾经在军事博物馆有展出。
明代《武备志》对一窝蜂有较详细地介绍,当时的规格有多种,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都属于这个范畴。射程300米,连发火箭弥补了普通火箭弹道不稳定的弱点。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3/b_4C6D09431BF56FC367D018B613E6926B.jpg
大规模使用一窝蜂的明军防御阵地
对人杀伤地雷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3/b_04DF86CA9AE0A4D6C75BE59C2DD41F35.jpg
这应该是最早期的地雷了,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起源于燕王扫北之战,当时建文帝的部队在白沟使用地雷(当然不是炸假冒伪劣商品的仓库喽),给后来的永乐皇帝军队带来重大伤害。使用的原理是将导火索放入打通的竹竿,必要是点燃导火索,引爆地雷。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3/b_E995CF93E9890924D25FD08789EE0F36.jpg
地雷构造
非触发水雷 : 水底龙王炮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3/b_B3E54BF83461221CA3B1379193E1B834.jpg
这个水中的高科技武器看来也是中国的发明,名水底龙王炮,用火药包外边包覆牛郛防水,以羊肠通引火线,用羽毛做成浮标保证引火线的不进水。宋应星《天工开物》有所介绍,但说明在朝鲜战争中,本来应该有很好使用效果的,因为设计过于精巧,使用效率并不高。
回复: 图说曾领先各国的中国古代军用火器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3/b_AC9C7EC6803BA4543A989AC9A07D6FA2.jpg古代的手榴弹,名为震天雷,内有称为“火老鼠”的钩型铁片若干,用于加强杀伤力,这和美军手榴弹内放钢珠一个原理,这种不符合“武道”的残忍家伙,大概当时也被当作恐怖主义分子的武器吧。
毒气弹 : 霹雳炮毒火球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3/b_C526CD74E2E4991F400B637F1E204C38.jpg
应该是最早的化学武器了,这个出现的比明朝早多了,采石之战的时候是宋军重要武器,内部除了火药外,还有巴豆,狼毒,石灰,沥青,砒霜等物,爆炸时产生毒烟,中者口鼻流血,不亚于沙林氏毒气阿。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4/b_BB62BD7D08DF704B55AD732714BA5626.jpg
宋代“西川唐家”献给朝廷的毒火球,谁要以为西川唐家只是一个传说,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杀伤燃烧弹 : 万人敌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4/b_342900E03F48A8725475AC4DCFEF2C40.jpg
回复: 图说曾领先各国的中国古代军用火器
大型爆炸燃烧武器,重40公斤,外皮为泥制,重量40公斤,产生于明末,用于守城,为了安全搬运一般带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李自成攻开封的时候,曾经通过地道突入曹门心字楼下方,守军即采用投掷万人敌的办法消灭了突入的部队。
沦为礼炮的三眼铳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4/b_ED53D97FAFE73E8C680C13893E71D9E9.jpg
三眼铳,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可能对历史熟悉的朋友能够想到,崇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出宫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铳。
但是三眼铳的缺点也很致命,由于构造的问题,瞄准很不容易,近代还有用三眼铳充当狩猎武器的,但山东猎人的评价是“三眼铳打兔子,没Diao准”,更多的时候,三眼铳成了稀释和出殡时后的礼炮。
多级火箭 : 火龙出水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2/b_49096FB070366FBDEE3D41571ECEACA1.jpg
明代《武备志》记载的多级火箭(就是杨利伟上天的火箭的祖宗),用纸糊筒外绑第一级火箭,龙口内有第二级火箭,射出后加大射程击中敌方船舰,用于水上攻击,射程可以达到1.5公里。但是因为制造复杂,这个距离上瞄准困难,基本没有实用。
我想用起来也很麻烦,就刻那个龙头,要费多少功夫么。
古式后膛榴弹炮:佛朗机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4/b_327A3140536E633DE1BF1C941A4ACC59.jpg
明代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
1537年装备达到3800门,带有准星和照门。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发射的时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 93厘米,子炮(炮弹)从后方装入,发射间隔短,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威力惊人。
因为后膛装弹对铸造技术要求较高,清代渐渐淘汰,让位于比较简单的前装武器
单发步枪 :火铳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5/b_548F50617B16300177B8156279E764F2.jpg
明代制式的早期轻型火器,铸造精良,设计精巧,和蒙元的火铳比较,所需火药大大减少。明代作为标准武器,曾生产达九万余,1449年的北京保卫战广泛使用。长43。5厘米,口井3厘米,2人一组发射,一人负责支架和瞄准,一人负责点火射击,射程180米。
相当于今天的步枪吧,最早的制式。这个东西,戚继光时代被鸟枪取代。
远程重炮 : 红夷大炮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5/b_96516C178B376203268F2619EB436DE4.jpg
号称将军炮,明末引进西方技术制造,带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调节射程,炮身寿命长,大型者重1.6吨,射程可以达到1.9公里!应该是这一类武器的极限了。
回复: 图说曾领先各国的中国古代军用火器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5/b_A7C19CA56E223FB520B510C8D7DE68E8.jpg铸造时通过增加箍来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将军炮
1626年袁崇焕使用这种火炮打败后金,取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努尔哈赤也被击伤,后返回因伤势加重逝世。满清一直得不到这种武器,直到崇祯杀了袁崇焕,边军军心涣散,才有人带炮投敌。
半自动步枪 :十眼铳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5/b_17B79D8397466871D810A369201AA6B9.jpg
明代试验性连发武器,10节铜质炮身,口径10厘米,每节一发,可以十次发射,因为射程短,不安全,被后来的拐子铳代替。
连发手枪 :拐子铳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5/b_F0509EC432EF364C0176FCA4AD2FEC87.jpg
带有曲柄的连发火绳枪,长37.5厘米,使用类似佛朗机的装填方式,可以连续三发,射程150米,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在抗日援朝中使用比较多。个人认为有点儿自动手枪的味道。
多管转膛炮迅雷铳
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珍发明,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到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5/b_C0E896D929D1852B21CB100B78E38926.jpg
使用迅雷铳的明朝士兵,长187厘米,重2.5公斤,易于携带使用,明军经常列队跪射,火力没有间断。在朝鲜,日本的火枪队是无法正面对抗这样的明军的。
大口径左轮枪 :五雷神机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5/b_900BBD27559BABE55C933B74C84D080D.jpg
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轮枪了,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的发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射程180米。
看到这玩意儿真不知道咱们祖宗还能搞出什么怪东西了。
最早的迫击炮 – 虎蹲炮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5/b_213C5866A8C59C723F85A424BA7F25C4.jpg
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远,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由于前装,可以大仰角发射和大量装备下层部队而与今天的迫击炮有异曲同工的用处。
在网络流行的幻想小说《曲线救国》中,主人公李富贵曾经发明迫击炮,其实,大概就是和虎蹲炮差不多的东西吧。
新式步枪 :鸟枪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5/b_7DC118643AB966B6A20328CD839CD364.jpg
其实并非打鸟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轻捷如鸟也难以逃脱,已经接近现代步枪,是和倭寇交战中缴获倭寇火枪,随后改进仿制的,戚继光的步兵,已经40%装备了这种枪。但是到了满清,清军对火器带有某种抵触情绪,到鸦片战争,使用鸟枪的中国军队,反而降到了20%。也有一说,称之为“鸟枪”并不是因为用来打鸟或连飞鸟也无法逃脱,而是因为其枪机衔着火绳落下点燃发火池中的火药的动作犹如小鸟啄食。
射程150米,雨天不能使用。
战防炮: 抬枪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6/b_2466C49430721CF301E5FE6D86ADF97D.jpg
大家相信么?这个居然是明朝的东西。这是大型鸟枪,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可惜发展比较慢,直到满清末年,湘军中装备抬枪,不过25%而已。
带助推火箭的滑翔炸弹 :神火飞鸦
http://photo4.hexun.com/p/2006/1225/65296/b_43B14553EDF9CEB6756AB341893D2555.jpg
补充一个怪物,神火飞鸦,类似解放战争中攻击黄维兵团的“飞雷”根据其气动布局,感觉不是很适合飞行,估计不会在实战中有多少用处。
限于篇幅,中国火器中比较为人所熟悉的如火枪,突火枪,元代盏口铳等,在这里就不介绍了。看着这些奇妙的武器,我想谁在那个时代和中国军队交手,多少有点儿面对DA师的劲头吧。
回复: 图说曾领先各国的中国古代军用火器
明朝佛郎机火炮[图]佛郎机大炮与红夷大炮一样,是16世纪初从葡萄牙人处传来的,在明代,“佛郎机”即指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初,葡人的一艘战舰在澳门外海与明朝水师发生冲突,后被明军俘虏,战斗中,明军吃了佛郎机大炮的亏,因此一上岸就向朝廷请旨仿造。明朝称仿造的佛郎机大炮为“子母炮”。
佛郎机大炮有4大优点:
一.射速快。以重型佛郎机大炮“无敌大将军”为例“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根据实际操演,前三炮射击总共费时不到20秒,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二.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流通,且炮管较薄,易于散热。散热快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续射击的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三.子炮的容量确定。容量决定了火药的装填量,因此不会发生因过填装而导致的炸膛事故。
四.子炮是铁铸的,可以承担一部分火药压力,使炮腹的寿命增长,此外子炮损坏了(多是出现裂缝)一个,不影响火炮的射击性能。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佛郎机大炮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不具备红夷大炮的远射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27/images/12351445_2005052717581147286900.jpg
应该说明朝是对佛郎机大炮十分重视的,但是进口的少,仿制的多,且仿制的火炮各种规格齐全,从千余斤的多用途重型(要塞、野战、战舰)火炮“无敌大将军”到百余斤的大“佛郎机”,再到几十斤的“小佛郎机”(可驮在马上点放,自行火炮?),连士卒手中都有几斤重“万胜佛郎机铳”(配九个子铳)。明长城出土的各型佛郎机数量很大,是军队火器的主力。究其原因有三:1.佛郎机型火炮口径小,发射开花弹威力不大,以发射霰弹为主,射速又快,近距离杀伤力极大,杀伤面积广,是守城的利器。“无敌大将军”炮可“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2.佛郎机型火炮对内膛的要求底,工艺简便(三个部分是分开铸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铸造。3.由于不易炸膛,对放炮士卒的技术要求低,不必长时间的训练(各种资料上显示当时的火炮炸膛事故频繁,惟独少见佛郎机型火炮的相关记载)。
总的来说,佛郎机大炮的性能是超前的,与红衣大炮相辅相成,但是到了清朝,军中对火器一味求其射程,重红夷而轻佛郎机,以至于到了十八世纪清朝的军队里已经完全没有佛郎机的踪迹了。佛郎机大炮和红夷大炮同样是明朝中后期引进的西方先进武器,它们的命运差别竟然如此之大,令人唏嘘。
回复: 图说曾领先各国的中国古代军用火器
多管火箭炮:一窝蜂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month_0704/tuC53LvwvP3F2g==_1Ydcd48qiY3z.gif
半自动步枪 :十眼铳红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month_0704/sOvX1Lavsr3HuQ==_Jl4P8COcxLqy.gif
大口径左轮枪 :五雷神机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month_0704/tPO2r621PC1g==_wtIH2n3MIdzF.gif
古式后膛榴弹炮--:佛朗机绿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month_0704/ucXKvbrzzMXB8Q==_0SmN8oKFNlTY.gif
新式步枪-:鸟枪紫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month_0704/0MLKvbK9x7ktow==_VuArtrDvfWsh.gif
战防炮 : 抬枪紫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month_0704/1b23wMXaICCjug==_xnQjtK5UiJg3.gif
最早的迫击炮-–-虎蹲炮紫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month_0704/1+7U57XExsi79w==_7VkhQXt4q2Gl.gif
远程重炮-:-红夷大炮红
http://www.pkucn.com/attachments/month_0704/1LazzNbYxdotow==_sSm9r9sIR1Sx.gif 明火器领先于同期世界各国?
泰西就未必。。。否则何来红衣大炮?
欧洲那时的城堡就比明先进很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