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油侠 发表于 2007-10-28 16:03:49

[转贴]其他人眼中的中国经济

作者: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
2007年10月10日


有人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称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亮相舞会,为中国提供一个舞台,让它重新得到“世界强国之一”的称号。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已真正找回全球重量级影响力的国家而言,奥运会只不过提供了一种高规格的政治风光。

经过近30年的持续经济增长以及连续5年两位数的产出增幅,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为了吸纳每年数以百万计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中国进行了城市改造和新城市的建设,这转化为对资源的巨大需求,推高了铜、镍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全球价格。

此外,中国正在全球资源的管理及所有权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在中亚、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这里引起的争议最大)缔结协议。在非洲,中国各开发银行发放的特惠贷款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支持。

中国的科技、电信和造船行业正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开展竞争。它们正为增强本土军力奠定基础,使其不仅具备对台湾实施决定性攻击的能力,并最终依靠大洋海军,在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投射武力。

尽管数十年来,中国消费增速一直低于投资和出口,但中国已成为很多跨国公司最有希望的新兴市场。这些公司包括了从汽车制造商到快餐企业和工业产品供应商的各类企业。

中国的转变得到了不懈而且基本上高效的外交努力的支持,中国欢迎国际组织和全球跨国公司,即便它是为了本国利益而利用它们。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常任理事国,确保了中国成为美国一个不可或缺(如果不总是那么积极)的合作伙伴,帮忙向朝鲜和(在较小程度上)缅甸传达信息,并谨慎地与西方国家合作解决伊朗等问题。同时,中国一直愿意大力维护其在非洲等地的利益。尽管许多西方政府和维权活跃人士的指责声日益高涨,中国仍与苏丹和津巴布韦政权保持友好。

美国和欧洲商界对中国政府的批评之声相对较弱,主要原因在于在华跨国公司的巨额投资,以及它们对中国市场的增长预期。但高速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也让中国创造了其它不那么令人艳羡的纪录。尽管中国的经济规模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中国今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00年以来,资本及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投资飙升。

在整个中国范围内,经济疾速增长的代价都十分明显,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工厂废弃物破坏了农田与河流。此外,中国人并未平等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亚洲开发银行(ADB)最近的一份研究显示,如今,中国的“不平等”程度比美国和俄罗斯</B>还要严重。对于一个自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而言,这是一项令人难堪的“成就”,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其视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连一些被视为表明实力的数据,也正日益成为疲弱的迹象,并成为政府背上的重担。例如中国日益扩大的外汇储备,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1.4万亿美元。

中国决定严格控制人民币汇率</B>,这意味着它在外汇储备水平上没有选择的余地。央行不得不购买流入中国的美元,以保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

在贸易顺差每月达到大约250亿美元的情况下,外汇储备一直在急剧增长,而且多数只能从海外低息证券赚取相对较低的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美元下跌,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将遭受巨大损失。

中国拒绝让人民币加速升值,这仍然令人费解。本币升值将有助于抑制正在上扬的通货膨胀和资金流入,并减少对出口商的激励——这正是中国政府宣示的政策目标。

但由于谨慎(这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代名词之一)以及需要在一些大权在握的部委中达成共识,决策者仍无法放开手脚。此外,很多批评人士指出,总理温家宝的软弱也是原因之一。他似乎未能在金融和经济政策上亲自拍板决策。

中国正尝试鼓励资本外流,并建立了一个主权投资机构,希望在一部分外汇储备上获得更高的回报,但这两项举措目前都无法阻止外资的蜂拥流入。

总而言之,一个在外界看来强大得可怕的中国,在零距离观察时,看上去则可能脆弱得可怕。

同样,中国高层官员在采访中表现出相似的信心与不安交织。在中国银监会(CBRC)主席刘明康的主持下,中国大型国有银行进行了划时代的改革,但他表示:“它们的进步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有时还很表面化。”

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及政府为了改变它而做出的努力,也使得中国政府走上了一条可能与美欧发生碰撞的轨道。欧盟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今年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高出对美出口一倍。

今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达到12%,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规模和重要性而言,这一水平闻所未闻。中国央行原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郭树清表示,问题不在于经常项目盈余所代表的外部失衡,而是“内部失衡”。

他表示:“虽然在几个领域都存在低报现象,消费水平还是太低,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和金融服务等其它方面。政府出资的公共服务规模太小,特别是与增长率相比。”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继续放缓,世界上没有几个其它国家可以填补美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需求。如果中国不能填补需求缺口,一旦出现全球性低迷,其程度将更严重,时间也会更久。

但是,中国这艘超级油轮的转向速度仍然慢得令人沮丧,这不仅仅是以其贸易伙伴的标准来衡量,即便以中国政府自己制订的标准衡量也是如此。如果不加速改变政策,一场凶险的碰撞或许就在地平线上。

戈壁胡杨 发表于 2007-10-28 16:17:24

回复: [转贴]其他人眼中的中国经济

sofa!

bump!

霹雳油侠 发表于 2007-10-28 16:25:44

回复: [转贴]其他人眼中的中国经济

Post by 戈壁胡杨;777672
sofa!

bump!


戈壁怎么总是蹦出这两个怪词?从哪里找到的?:-D

霹雳油侠 发表于 2007-10-28 16:26:31

回复: [转贴]其他人眼中的中国经济

再转贴个反动文章让戈壁高兴高兴~~~~:-D

霹雳油侠 发表于 2007-10-28 16:33:43

回复: [转贴]其他人眼中的中国经济

中国股市目前的市盈率是50-60倍(我们真的不知道具体数字),住宅地产的售价是平均家庭收入的15到20倍。很多人把现在的中国与1989年的日本和1997年的香港相提并论。但这种比较是错误的。

中国的城市住宅地产以及在国内外股市上市的股票,是GDP的3.5倍。而日本和香港在泡沫破裂前达到的峰值为接近10倍。我不否认中国资产市场存在泡沫。多数人将泡沫的形成归咎于过剩的流动性。的确,中国2007年的经常账户盈余有可能达到GDP的10%。这么大一笔盈余现金可以促成泡沫。不过,政府对资产供应的控制,是造成这种荒谬估值的更重要原因。

例如,在上海、深圳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全部股票,现在的价值为35万亿元人民币(合4.649万亿美元)到4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146%到167%。这些股票有三分之二以上由政府实体持有。本土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仅价值区区9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38%。中国股市与2000年的纳斯达克(Nasdaq)相似,当时,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估值达到荒谬的水平,而流通股却很少。

除了国有股缺乏流动性外,中国对首次公开发行和配股的严格控制也难辞其咎。私人所有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不能减持股票,就算他们认为这些股票估值过高也不行。中国的政府政策刻意阻止这类有助于防止市场偏离基本面的套利行为。

住宅地产的价值是家庭持有股票价值的4至4.5倍。随着中国房地产建设投资达到GDP的10%,这成为一个存量和流量都很大的市场。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下,是由于中国存在规模大得出奇的灰色收入——通过收取高于官定水平的价格而积累起来的收益。在房产的销售价值中,建设成本不足三分之一。其余一部分作为土地出售收益和税收进入地方政府,另一部分作为利润流入房地产开发商的腰包。这些资金往往在拥有灰色收入的人群中循环流动。房地产价格越高,灰色收入就越多。

重点行业的国有制也会产生大量灰色收入。在我询问一位二线城市的开发商时,他告诉我,他的大型开发项目的买家,多数是教师、医生、公务员和警察。家长付钱给教师,希望对自己的孩子予以额外照顾;医生在把你送上手术台前索要高价;而公务员和警察……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像压在经济上的一个榨汁机——通过各种权力手段将全部汁液压榨出来,然后喷向房地产。权力的高货币价值和对房地产的热爱,两者的结合使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价格高昂的市场。不过,中国住宅地产的价值只有GDP的1.7倍。而日本1989年为4.5倍,香港1997年为7.5倍。

中国资产泡沫的破裂可能发生在下周,也可能是在明年。在这方面,我和你一样不清楚。然而,泡沫破裂对经济的影响将是有限的。如果股市下跌一半,中国家庭会损失相当于GDP 20%的账面财富,与美国股市下跌15%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差不多。如果房地产市场下跌30%,多数中国人都会发出笑声;只有富人和权势阶层会哀怨。中国的银行可能会受到不良贷款的困扰。但中国政府往往会在盛宴过后买单,而且还会马上再举办一场盛宴。它仍有钱这么做。

中国增长的动力是贸易和城市化。美国经济衰退可能会放缓中国贸易的增长。但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正在繁荣发展。由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过剩的外汇储备,即便美国经济低迷,它们也能继续花钱。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是地方政府。新的党委书记刚刚上任,他们都热衷于推进城市化。中国将继续建设,直至资金枯竭。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各银行的资金过剩。

无论泡沫破裂与否,中国的高增长率都很可能继续下去。

liangh119 发表于 2007-10-28 16:34:07

回复: [转贴]其他人眼中的中国经济

不懂经济, 感觉是经济学家的话好象也不太可靠,只能凭感觉走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其他人眼中的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