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碰撞(zt)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不同,西方人的习俗 文化背景和东方人有着很大的差异。如,美国人主张大胆地推荐(recommend)自己 张扬(publicize)自己的个性。
而中国人有“谦虚、谨慎”的处事原则,即使听到了别人对自己的赞扬,也会觉得受之有愧。
常常会自谦道:“还可以吧”“不敢当 不敢当”“您见笑了”等等。
清朝洋务大臣李鸿章出访美国时,在一家美国酒店宴请当地官员。
宴会上,李鸿章致词道:“今天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略备粗馔,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家包涵。”
第二天,酒店老板来找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向他道歉。
原因是李鸿章污蔑他的酒店菜肴粗,不可口。损害了酒店的名誉。
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差异!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又比如:在西方,有一种礼节是:吻手礼。吻手礼一般是男士对高贵妇人行的礼节。而这种礼节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
1957年4月,伏罗希诺夫作为前苏联国家元首访华。
在结束访问行程时,伏罗希诺夫在机场与中国的领导人一一道别,当他来到宋庆龄面前时,先是微微一鞠躬,然后轻轻地举起宋庆龄的右手,象征性地抬到唇边。在场的记者们立即拍下了这一镜头。
贵宾刚走,宋庆龄的秘书就对记者说:“吻手礼对中国老百姓而言,还很不习惯,请各位先生手下留情,照片不要登报,消息也不必提到。以上是宋庆龄本人的意愿。”
“吻手礼”虽然也是一种文化,但在中国,至今没有实行这一礼节。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在中华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旧情结。如:“历史悠久、百年老店”之类的,都是吸引人的亮点。
中国自古就有敬老地传统。我们崇尚“老” ,老,似乎是大智大慧、权威的代名词。
但在西方国家,却有着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截然相反的理念。
在西方人的思想中,新的、年轻的才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
人们崇尚年轻!认为老的、旧的是过去和落伍的象征。
所以年龄在西方是一个非常忌讳(taboo)的话题,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 ,也会回避年龄这个话题。
如果您在和“老外”交谈,千万别暗示她的年龄。
西方人有句幽默,称“永葆青春的唯一秘诀是:谎报年龄!”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平时用英语和老外开玩笑,也一定要小心,毕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语国家有一个传统的话题,就是谈天气。人们常常这样打招呼:
It’s lovely weather today,isn’t it?(今天天气真好!)
或者说:Rather cold,isn’t it?(天够冷的!)
而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则不同,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
人们见面爱用“您吃了吗?”来问候对方。
这样的问候语常常让老外大惑不解,他们会认为:明明没有事先安排宴会,何出此言?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在中国,如果单位没有住房,夫妻可以去租房。在西方,常常是陌生的男士和陌生的女士可以合租在一套公寓里,这让初来乍到的中国女生既恐惧又尴尬。
也有的女生很幸运,可以住在美国的家庭里。但毕竟生活习俗不同,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磨擦和隔阂。
有一个中国的女生从小就很内向,平时不善言谈。留学时住在一个美国家庭里,美国人很外向,喜欢提问和交谈。这让她很不适应。直到有一天,她所住的美国家庭里的人在交谈时提到“中国人吃狗肉”的话题,令她很反感,认为这是在歧视她,从此她对这个家庭里的人默然以对;其结果只能是结束学业,早早回国。
也有的美国学生来中国留学是住在中国的家庭里。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西方人吃饭是分餐制,这是西方个人独享主义在饮食文化中的典型反映。而中国是一种共享方式,中国人习惯“饮食所以和欢也”
如:端上来一碗汤,主人会用勺子搅一搅;一盘凉菜端上桌,主人会用筷子去拌一拌。这种中国家庭早已习以为常的举动,却让美国的留学生不能接受。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差异,就会产生习俗上的禁忌。比如:英国人生病时,不能送红白相间的鲜花。
因为英国人认为:给一个病人送这样的花不但不吉利,而且还会招来厄运。
特别是白色的百合花和白色的山楂花,这两种颜色被看作是厄运的预兆和死亡的象征。
一个留学英国的中国女生,平时在国内就很喜欢红 白这两种颜色,一次,她临时打工的餐厅老板病了,她去探望时,送了自己最喜爱的红 白相间的花,等老板病好了,她也被炒了鱿鱼。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中国有句俗语是:入乡随俗。《礼记 曲礼上》就有记载:入竟(境)问禁。
由此看来,在西方也要入乡随俗。多了解西方文化 语言和习俗的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地顺利进行。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光彩夺目的国家。中国人善吃也会吃。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知道中国的菜好吃。
中国人在饮食内容上,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甚至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中国人都可以烹调成美味佳肴。
和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在饮食上要逊色得多。
西方人忌吃肥肉 粘骨 鸡皮和鸭皮。
忌食各种动物的头 脚和内脏。
忌食狗肉 蛇肉。
忌食中国的臭豆腐 大蒜 虾酱之类浓味食品和某些酸辣味道。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在中国,吃饭座位很有讲究,有上座和下座之分。上座是留给主宾或者长者的。入座时(尤其是宴请),不可不分主次乱坐。
西方人在吃饭规矩上则随意得多,通常是酒会的自助餐等等。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在西方文化中,“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尽量避开它。在汉文化中,“13”并无贬义。也不代表“不吉利”。
历史上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
宋代杭州有十三楼;
明代皇帝陵墓为十三陵;
儒家经典合称《十三经》等。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当然,中西文化在发展中也有语言融合和文化趋同的现象;如中外合语:“卡拉OK”“KTV包房”“BP机”“CD盘”“X光片”“CT扫描”。
近年来在英语词汇中,也收录了汉语的新词汇;如:
太极中的阴(yin)和阳(yang);功夫(kungfu);磕头(kowtow);纸老虎(paper tiger)等等已被收入英语词典,作为正式词汇而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方传统中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如--对个体的尊重、 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和对财富不懈追求,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是我们的名字而已,而财富则需要我们去拼博 去努力创造。”
现在,随着新闻媒体的传播和网络的普及,西方的价值观也渐渐影响着中国百姓的生活。如:AA制;刷卡等已不再陌生。
许多老外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吸引。他们来华学京剧,品尝饺子,学习使用筷子等等。
现在,西方国家的学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课。
中国的《孙子兵法》已成为西方企业家研究 制定经营策略的经典。
近年来,美国 法国等国家也经常举办“中国文化节”,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信中西文化在不断地交流和碰撞中,通过磨合彼此地差异,会逐渐拉近思维的距离和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
回复: 中西文化的碰撞
又长了不少见识,奖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