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尚德的光伏反思
无锡尚德的光伏反思收藏到手机 转发(150) 评论(479)03月24日 08:00
虽然之前陆陆续续争论大半年了,但终于还是出现了光伏巨头尚德要破产的消息。尚德的破产让很多人看清了,所谓光伏产业,就是类似富士康模式的原料加工厂,当一个门槛不高有利可图的新市场被挖掘出来,又怎能阻止饥渴的同行疯狂涌入?这就是中国光伏也非常尴尬的地方——市场在外、核心技术在外、原料在外。
这个所谓高科技的产业,实际上根本没摆脱“世界工厂”的弱势地位。而且这种世界工厂的出发点是有问题的,但却没有公开化而被大家忽略。光伏产品主销国外本是用来节能,但是制造光伏产品的很多过程却是高耗能的,只是这个制造过程被外国人有意无意的甩给了中国。国内光伏企业普遍采用的是电弧法用碳还原制取低纯度工业硅,这种工业原料出口价格极为低廉,背后却是巨量的电力消耗,间接地加重发电等环节的环保负担。等于说是以中国环境为牺牲品,造福着欧美国家的绿色低碳生活。
这种产业模式本来是值得商榷的,但它却在中国到处落地开花。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前15家企业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占6家,而江苏就占了5家。全面萎缩前的2011年,中国光伏组件总产能达到30gw,而同期全球装机需求仅为20gw。而中国光伏总负债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江西赛维为例,这家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其总负债额从07年的6亿美元,爆炸性膨胀到了2011年的60亿美元。到去年年初,其总资产340亿元,负债已经超过290亿元。而这其中,还是国际贸易正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大环境中。
这是一种经济绑架。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30年,一直存在这样的模式问题:绑架地方政府的企业,才是有前途的企业。而现在,这个绑架逐渐升级,字眼前还加了很多响当当的借口,比如环保比如高科技。不一样的是,被绑架者--地方政府很情愿被绑架。这种情愿培养了一批绑架政府的寄生虫,致使到处产能过剩,效率低下。
用光伏来绑架地方政府,存在几大优越性:其一,光伏产业投入巨大,这非常符合以投资拉高地方GDP的政绩需求。其二,从光伏产业本身的设定来说,除了投入大概念更是兼顾节能环保的道德大旗,这对于力保经济发展平稳转型的地方政府无疑又是另一个必须重视的政绩洼地。两相比较,中国在前几年展开一轮难以想象的光伏产业大投资是不难推理的。最近几年,包括其他比如黑龙江绥化、江西新余、河北保定、青海格尔木在内的多个城市,也都纷纷宣誓打造中国的“光伏城”。
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让光伏企业获得了“保姆式”的扶持。电费是光伏企业主要的成本因素,地方政府为光伏企业提供大量的电费补贴。恶性补贴之下的成本优势,让欧美同等产业无法匹敌,也为中国光伏业其后的倾销埋下了祸根。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需承担从土地到融资的便利性。拿尚德电力来说,在无锡市享受税收返还政策,地方政府给予其土地使用优先、价格优惠的便利,并积极联络银行和投资人,帮助其在产业链延伸发展,并且作为规模效应的突出典型,此外,在尚德希望向其他城市发展时也给予协助联络。
其实绑架本不是问题,问题出在绑架者本身。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光伏是一个既出经济又出政绩的好项目,确实有不少官员因此而得到提拔。从中国光伏的产业模式来看,从一开始,光伏就是一个很难玩得转的被动游戏。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大方向上就搞错了,这注定了扶持的失败!
从扶持到保护,这让绑架又进了一步。在光伏业逐渐步入寒冬的几年,大量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自己扶植的企业能够存活,不惜以公共资源为光伏企业输血。去年,就曾爆出地方政府为江西赛维还债的新闻,引起了业界的轩然大波。按照当时新闻报道,赛维在当时已经申请了破产保护,但却被江西省政府驳回,原因很简单——赛维在2011年前五月所纳国税占高新区光伏企业纳税总额的93.6%,所纳地税更是占到96%,是纳税超级大户,江西无法承受这样一个航母的沉没。对于赛维无法兑付华融信托的5亿元信托贷款,江西省财政以“赛维LDK稳定发展基金”先行偿还。此外,在赛维LDK最危急时,江西国际信托公司购买了其15%权益,给予资金支持,待到赛维缓过气来,再发起回购。
这样的事情过往也在无锡尚德身上发生,但是这次却没有得到延续。
从资料搜索来看,自上市以后,创始人施正荣频频受到中央级官员接见,与地方政府是越来越疏远。拿当地人的话来说,“当地政府很难再见到他,有其他省级官员莅临无锡,请当地政府带领前往参观,也遭闭门羹”,“一个生产型企业的一把手总不在工厂里,总出去搞外交,这企业怎么能做得好!”
去年,地方政府曾协调银行对尚德即将到期的债务给予贷款“输血”,银行提出,需以施正荣个人全部资产做抵押担保,但遭到施的拒绝。尚德电力递交的方案是,要求旗下主要贷款平台——无锡尚德公司破产,这样,上市公司还有其他的资产,可以断尾重生。但这意味着将烂摊子踢给了地方政府。毫无疑问,这个方案让当地政府的震怒,救助方案就此搁置。政府也从此时开始绕开施正荣,独自寻找出路,破产重整也就自然被提上日程。对于施正荣来说,希望落空,他一直寄希望于政府以资金的形式出手相救,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施正荣是最大的破产重组的反对者,也许他担心自己此前与私人公司亚洲硅业等的内部交易被清查。
从上面的一些资料来看,如果不是绑架者和被绑架者关系出现问题的话,这个绑架模式本身或许还依然是可以持续下去的。只是无锡尚德代表的光伏产业成了一个反例。
对于想看绑架者笑话的人可能会有所失望,有媒体说,由于无锡尚德破产,创始人施正荣从昔日百亿富翁一夜之间全部清零,这是个大笑话。引用资料和业内分析人士的话来说:施正荣早已通过私募、金融机构代持、转移海外等多种方式,隐藏了庞大的家族财产,外界很难知晓。因此,他的资产肯定不可能是零,他仍然是超级富豪。唯一不利的是,目前公司进入破产重整,查账已经在所难免,之前尚德与其私人公司亚洲硅业等之间关联交易详情也就自然被重组方掌握,施也将可能追究责任,而这个责任的可大可小,“一切看地方政府的意思。”
光伏行业的此次危机未尝不是一个有益警示,即政府如何摆正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从政府主导能不能归位到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在不同产业上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发展模式,可悲的是,地方政府在光伏产业产能扩张上的轻车熟路,其经验恰恰是来源于早先扶植其他行业。而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光伏存在,钢铁存在,煤炭也存在,那么当下的正成为新一届政府宠儿的环保行业是否也将重复这条老路呢?根据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实地调研的情况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业;约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业;另外有5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当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固然重要,然而整个经济环境更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富有远见的经济规划方案,不仅仅是中央,这种长远的发展规划对于地方政府则更为关键。如果当下的经济转型,仅仅是将过去几年在光伏、钢铁等行业上的盲目投资风潮,引入了尚处于蓝海状态的环保等民生产业。那么在中国继续享受了几个年度的高增长之后,所迎来的可能将是更大的经济灾难。
最后回顾引用施正荣的历程资料,2001这一年,他回到国内进行创业。而他将企业落户江苏无锡,在当时无疑使走对了一步棋。无锡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在尚德获得了成功。初创尚德,除了一腔热血和满腹知识,施正荣只有40万美元。而无锡市政府用类似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当地8家国企凑了650万美元入股尚德,其中主要就有无锡国联。企业上市前夕,与无锡当地国企的利益纠缠,“当地则认为尚德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技术都有了,有他(施正荣)没他无所谓”。随着双方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激化,冲突的火苗终于烧到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面前——双方都希望这位当家人能出面解决分歧,但后者并未马上给出答案。
这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插曲。在无锡市的一次办公会议上,杨卫泽耐人寻味地说道:“假设一个星球上有三个人,两个男的,一个女的,如果只能选其中两个的话我们肯定会选一男一女,道理很简单——为了繁衍后代。如果一个国家有三家单位,一家企业、一个政府、一家事业单位,同样也只能选两家的话,那么我们只会选企业和政府,而不会去选那个事业单位。为什么?因为政府要靠企业,企业是纳税人。基于这一点,企业应该发展,企业家应该发展。政府不应该与企业在利益上发生冲突,国有股应该从一般企业中退出。”最终,市委书记还是旗帜鲜明地站在施正荣一边。随后的牌局就顺利得多了:包括无锡国联等国有股在获得十几倍收益后套现退出;高盛、英联、法国Natexis、尤科、西班牙普凯等多家海外机构得以顺利入股;施正荣自己则成为尚德的大股东。
那场“牌局”中,施正荣赢了。如今的破产重组,要进驻无锡尚德的依然还是当年的无锡国联。从起点到终点再到起点,这在无锡尚德和施正荣身上不断发生。凭借资本市场的力量,2006年施正荣成为当时中国新首富,到如今的被追查。从2008年时,公司股价一度涨至80多美元,到如今美国评价机构将其目标价定为0元。从享誉全国的企业家、光伏产业中备受尊敬的科学家,到如今媒体的焦点围绕着他的偷逃资产、管理不善,很难想到危机会来得这么快,也很难想象有一种投资方式,可以把40万美元在5年内变成200亿人民币,财富来得快,去得更快!如今这些美梦戛然而止,施正荣也早已成澳洲国籍。曾经的一颗太阳就黯然陨落了,曾经号称“要拯救地球的男人”如今拯救不了自己。上市圈钱,自己捞钱,公司倒闭,政府买单,这是一种中国式的暴富典型,但这样的过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页:
[1]